贸易战是什么,东莞工厂停电什么原因?
由于目前我省电力供应紧张,为保障电力有序供应,按照‘保民生、保公用、保重点’原则,根据市发改局《关于对高耗能等企业实施错峰用电的通知》要求,请贵户于2021年9月22-26日,每天全时段停止工业生产负荷用电。有人说日韩贸易战的幕后玄机是美国唆使日本出头教训韩国总统文在寅?
这次日本突然对韩国抡起关税大棒砸将过去,韩国措手不及。日本发起的经贸战,已整整30天了,通过表象不断的观察和研析,总觉得诡谲云波,充满着层层叠叠的阴谋,幕后的玄机究竟是什么?美国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究竟是谁和谁鹬蚌相争,谁在渔翁得利?我们先说现象,这提炼观点。
其实这是美国和日本在唱双簧戏,目的是要给韩国总统文在寅以颜色看看,要把韩国好好的修理一通。让他知道马王爷头上有几只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一个月的日韩贸易战争中,作为老大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现出了三个极不正常。
第一个极不正常:趁人之危。
美国好似和日本事先商量好似,对韩国下重手是步调一致接踵而至。特朗普总统的商人本色表现的尤为淋漓尽致。7月初,当日本刚宣布对韩国的三种半导体材料进行管制时,美国便同时宣布对韩国的钢铁出口产品课以456%的重税。这时间点也赶得太“寸”了吧!
日韩贸易战继续发酵,当日本人又威胁要将韩国踢出贸易优惠群即白名单时,美国又不失时机地向韩国提出了驻韩美军的费用承担方案,而且是特朗普下的死命令,不容韩国讨价还价,韩国今年要交纳50亿美元的保护费,比去年翻了5倍。表面上看,是美国在抓住机遇敲诈勒索。其实是美国和日本一左一右双拳出击,好似就是日本在前边打前站,美国在后趁机收割红利。
第二个极不正常:推诿扯皮。
面对日本在经贸上狂轰滥炸,韩国霹雳反制的手段非常有限。除了按照惯例发动国内民粹主义抵制日货外,韩国总统文在寅唯一指望的就是美国主子。这个也很好理解:美日韩三国是小圈子盟国,日韩作为美国的两个小马仔,老大美国当然有家长式的权威和发言权。可是面对文在寅迫切的求救,特朗普打起了太极拳,竟然说什么需要日韩双方都同意他才能出面调解。这不是明显的在偏向日本吗?如果日本同意的话还能发起贸易战?
最近几天,美日韩三国的外长在泰国曼谷将举行会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却故意放话说什么美国无意掺和日韩贸易纷争,不会强行向日本施压,应由两国自行协商解决。云云。这是啥态度?明显是韩国已经招架不住,美国还嫌日本打的不够狠。有一种故意支持日本的感觉。
第三个极不正常:欲擒故纵。
就在日本向韩国发起贸易战的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趁着参加大阪g20峰会之际,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了密谈。而诡异之处在于,特朗普随后对韩国进行了访问,并如愿以偿的——去了该去的地儿,见了该见的人。还对文在寅总统的超规格接待竖起了大拇指。谁成想特朗普前脚刚走,日本的关税大棒就砸了过来,给正在兴头上的文在寅总统浇了冷冷的一盆;韩国想利用《日韩军事情报合作协定》作为威胁的资本,逼迫日本让步。可没想到的是,韩国刚提出来,就遭到了美国的呵斥:这个红线想都别想碰。事实上这个协定的背后受益的正是美国。
韩国感到了喊天不应喊地不灵的苍白与无助。那文在寅总统为啥不想想:这其实就是美国老大唆使日本干的坏事呢?或者反过来说,是日本为讨美国主子的欢心,而甘愿冲锋陷阵甘当小打手呢?扮演了一个中东的以色列的角色。根本的问题症结在于:文在寅得罪了美国,令特朗普很不爽(至于如何得罪的,不在本篇文章讨论范围之内)。美国本来想修理韩国,没成想日本主动请缨。日本当然更有他的小九九,是挟公带私。美日两国心照不宣——一个新的“慕尼黑阴谋”便产生了。
韩国总自以为在美国的眼里比日本重要,但其实在美国的眼里日本比韩国更重要。文在寅还剩三年的任期,从目前的态势看,日本不可能就此让步,即便是美国出面斡旋,日本会“故意”不听美国的话。如果日韩贸易战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就会严重动摇文在寅的执政基础,弄不好会步朴槿惠的后尘。这,正是美日两国所希望看到的。
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遭到弹劾下台?
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基本是空想。首先,特朗普离着被弹劾还有很大的距离,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实际的证据表明特朗普叛国,或者妨害司法。同俄门的调查的确是特朗普的梦魇,但是持续了一年多,最大的疑点就是他是不是出钱让自己的律师去给跟他有艳遇的女星封口费。当然,这些钱是不是用的竞选资金,还需要核实。另外就是在2016年7月,他的儿子与俄罗斯律师见面的事情,特朗普是知道的,他也承认是为了搞到对手的信息,至于在多大程度上违反了选举,也是要核实。其次,就算特朗普被弹劾,最终的结果也不一定是下台,水门事件是美国二百多年历史上的孤例,克林顿的拉链门也是引起了弹劾,最终涉险过关,当然,科索沃战争是不是为了转嫁危机,也是另说,但是当时克林顿的心情肯定不好,这个也是影响到重大决策的。关于贸易战的问题,如果是特朗普发动且是特朗普的贸易战的话,他下台之后,贸易战也就歇菜了。不光中国人这么想,欧洲人也这么想,希望特朗普这个白痴总统能够早点儿滚粗,世界就和平了。只能说图样啊,贸易战不是特朗普一个人发动的,而是美国,更有可能的是,为了转移关于同俄门的调查以及他个人的艳遇,特朗普会在贸易战的问题上加码。时到今日,贸易战从特朗普向全世界发动的贸易战,越来越变成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从500亿美元,可能会升级到2000亿美元,特朗普的团队基本如此,而民主党也有此共识,之前奥巴马政府推动的tpp也是变相的贸易战,就是重新改写贸易规则。特朗普上台之后只不过更加直接了而已。从19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备受攻击的现象,不光是美国人,尤其是白人蓝领不喜欢,欧洲人也不喜欢。贸易战,只是昨日世界秩序结束的表征,未来是一个更加紧缩的世界秩序,地缘政治在回归,贸易政治化、战略化,已经难以逆转了。
日韩贸易战的都有几方面原因?
日本对韩国发动贸易战,力度之大,出乎世人意料之外。究其原因,贸易制裁只是手段,主要问题出在政治层面。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政治挂帅,只有政治和谐,其他比如贸易关系、文化交流才能畅通无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G20峰会之后,7月4日,日本政府突然对韩国发动贸易战,把韩国政府打了个措手不及。
日本政府限制对韩国出口三种半导体生产关键材料:高纯度氟化氢、光刻胶、氟聚酰亚胺。这三种原材料是制造电视、智能手机等重要原材料,由于日本这些产品在世界几乎占有垄断地位,韩国企业找不到替代市场,因此,日本政府这次出手,将对韩国企业造成致命打击,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韩国方面损失惨重。
不但如此,日本还把韩国从出口手续简化的“白名单”中踢出,意味着以后对韩出口,需要进行单独申请审批。卡脖子的意味十分明显。
日本为什么对韩国如此“另眼相看”?
外界普遍认为,日方此举是在劳工索赔案上报复韩国。但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否定了这个原因,但同时认为被征劳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965年日韩双方签订了《日韩请求权协定》,日本已经做出赔偿,钱落到韩国政府手里,韩国劳工没有没有得到钱,于是又跟政府闹,韩国法院去年作出裁决,要求日本企业对二战强征韩国劳工再次作出赔偿,被日方拒绝后,韩国方面要求法院变卖扣押日本公司在韩资产,强制执行赔偿。日本政府自五月以来要求与韩方进行仲裁解决,遭到文在寅政府拒绝。
在这次峰会上,两国领导人冷漠相对,没有做出任何沟通,终于导致贸易大战打响。
7月11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召集韩国20余位知名企业领导人商谈应对制裁事宜。但是面对日方制裁,韩国企业实在无能为力。7月8日,三星太子李在镕飞往日本商谈,无果而归。
据闻,韩国库存的半导体原料,仅够使用半月,半月后讲不得不停产等待。
日本的做法激起韩国民愤,国内掀起抵制日货浪潮。许多产自日本的日用品从百货市场下架,优衣库和日本丰田汽车等日本货无人问津。
杀敌1000,自损800,日本企业也面临损失。
7月12日,日韩双方代表就出口管制在东京都内进行首次磋商会议,日方布置的会场十分简陋,双方代表神情紧张,表情严肃,都没有握手,最后不欢而散,也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在谈判中,日方坚称,此举出于安全保障方面考虑,并非政治性对抗。这个态度让韩方一筹莫展,谈判人士称“对日本的解释完全无法理解”。从这个态度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不打算放过韩国,韩国代表气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
安倍晋三到底想干什么?
第一,用贸易战对韩国出尔反尔,在劳工索赔案问题上施加报复。
第二,惩罚文在寅对日本政府的不友好态度以及推翻朴槿惠时期的一些日韩协议。
第二,用强硬对外手段,提高执政支持率。
但是仅仅这些还不够,透过日本官方的表示,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日本屡次对外宣称,限制对韩出口,并非报复措施,日本经济产业相世耕弘成周二在记者会上表示:这是从安全保障的角度出发,对出口做出管理。
“安全保障”这四个字很重要,因为之前日本就声称出口韩国的产品可能流向北方。
这也是一个原因。
日韩贸易大战,掺杂着很多历史因素、民族感情在内,两国贸易战受本国民意裹挟,难以解决。最后只能靠美国政府能够出面调解。美国政府也不愿意手下两个马仔搞内讧,自相残杀,日韩起争端,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亚洲布局不利,但是日韩矛盾美国又不便主动插手,要等到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事态严重无法收拾,一方向特朗普政府开口求救时,他才能出面协调,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曾经有过。
美国制裁华为再升级?
作为一个信息科技领域的老兵,虽然毕业之后十多年,很少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但由于科班的基因,时常关注这个领域的变化。
如今,美国又对华为出手制裁,压制华为半导体的生产,虽然表面上这种压制是以技术为核心的,但其目的,很明显是针对市场领域的。
华为无论从终端还是基础通讯设备,如基站,交换机等领域,市场占有率都到了让美国“害怕”的地步。
所以,技术压制是手段,市场打压是根本目的。
这是核心!在我看来,也是华为等中国信息产业公司所寻求突破的核心。从芯片制造的核心环节来看,华为和其他公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芯片设计能力。比如海思的麒麟基本上都是自主设计的。虽然还依赖于ARM的架构,但毕竟ARM是一家知识产权公司,如果因为美国的威胁就停止对海思的授权,会产生极大的损失。
同时,被软银收购的ARM目前是一家日本公司,并不在美国的掌控之中。虽然,美国曾经发起过一项命名为《瓦森纳协议》的不买卖条款,意思是美国的小兄弟们,包括日本,要听话,美国说不能卖技术给谁,就要一起执行。
但即便是日本人孙正义真的遵守了这项协议,还有其他开源的芯片架构可以用-RISC V。
总而言之,在芯片设计这一方面,华为和其他中国企业,有其他的备选方案。但目前7nm以下的芯片制造能力,华为们无从选择。
目前,国内最好的国产光刻机,也只能做到90nm,网上呼声最高的中芯国际的工艺水平在14nm,而麒麟芯片的高端型号,如麒麟980,990都是7nm的工艺。
因此,美国这招打中了要害,全球能以7nm工艺生产芯片的,只有台积电。如果台积电听了美国的话,那么,一时间我们很难找到它的替代者。
这是大家都看到的技术上的威胁。有人会问,为啥非要7nm的工艺呢?答案是,尺寸越小,越能够在同样尺寸的芯片上,集合更多的功能。
这就好比周星驰电影中有个致命武器-要你命3000系统,集合了刀叉,毒药,狼牙棒等等一堆武器,但并不好用,主要是因为太大了;如果能做成更小的,更致命的武器,那才真的有用。
现在,市场上对手机的尺寸(比如薄)功耗(待机时间)等等都有要求,如果华为拿出要你命3000这样的手机,是没有买家的。
所以,所谓技术制裁,最终的着眼点其实是市场。特别是华为早早地让5G手机上市,同时,无论美国怎么胁迫,欧洲大部分国家依然表示,不会拒绝华为5G基站在本国的招标。这意味着,性价比极高的华为产品,无论是从基站到终端,都可能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将采用的产品。
这对于美国高科技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作为科技大国,美国人一直重视对能源、通讯等基础科技的掌握和市场主导地位。反而,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公司,比如阿里巴巴、腾讯,今日头条等等,并不是特别在乎。这些公司的发展是根植于互联网通讯基础之上的,只要公路是美国建的,上面跑什么车,并没什么所谓。
但如今,华为要建公路,这是让美国公司无法忍受的。当然,这种所谓的,狭隘的“无法忍受”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去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美国陷阱》,就讲述了美国利用世界警察的身份和一些见不得光的司法操作,逼迫法国能源巨头阿尔斯通公司出售给GE集团。
孟晚舟事件,毫无悬念地证明美国人想以同样的方法“黑”中国的通讯巨头华为一次。但任正非的智慧和坚忍,让美国人政客和资本家发现,自己打错了算盘。
总而言之,对基础设施市场的争夺,才是制裁的主要目的。产品性价比上,我打不过你,只要用专利技术和政治影响力黑你。这就是美国政客和商人的如意算盘。
那么,华为等中国公司,真的就会被这一招要了命么?我觉得,这可能仅仅是美国人的异想天开。为什么这么说呢?
1:台积电是能否执行美国的决定?
华为2019年芯片出货量占台积电的份额是14%,仅次于苹果的23%。但从增长率上来看,华为从8%增长到14%,而苹果虽然是第一名,但相比于2018年,仅仅增长了1%。
此外,5G手机的推出,华为领先与苹果。华为的5G手机已经推出了好几款了,比如MATE30、P40等,但苹果的5G手机还遥遥无期。
5G新科技对已经疲软的智能手机市场,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势必带来更大的芯片需求量。而台积电的7nm生产线投资巨大,战略布局的目标正是5G的崛起。如果失去华为的订单,台积电能不能受得了?苹果的5G在美国疫情失控的情况下,能否推出,什么时候推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台积电能否等得了?是否等得起?都是未知数。
2:此外,除了7nm的工艺之外,中芯国际已经具有了14nm的生产条件,三星公司有6nm的生产工艺。因此,除非市场用户坚持必须使用最薄,待机时间最久的手机,7nm工艺的优势并不特别明显。当然,就CPU主芯片本身来说,7nm和14nm的区别还是蛮大的。密度增加一倍,功耗有望下降一半。
但用户使用手机的待机时间和功耗是对电池使用时间的感受,而不是感受CPU的功耗。这就意味着,只要在软件系统,比如鸿蒙系统中加入功耗控制技术,CPU省下的那点电,无关紧要。
这并非说,我们可以长期忍受工艺上的差别,但短期内,市场上和用户手上的手机产品,并没有如此敏感的性能差异。
而基站和服务器使用的CPU芯片,多数是X86内核的14nm的产品,基本不受此次制裁的影响。网传华为发布的5G基站芯片天罡采用的7nm的台积电工艺,这可能是一个威胁。但是否真的如网上所说,目前并没有华为官方的说明。
3:大力发展自主技术。
比如积极推进量子计算。传统半导体技术无论如何将面临巨大的工艺天花板。7nm工艺之后,虽然还有5nm和3nm的工艺作为下一代技术,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延续性创新技术了;未来更有发展的还是颠覆式的量子计算技术。目前,量子计算,中国是领先的。
此外,要加强半导体技术的生产。在生产设备上,目前控制着最高端光刻机的是荷兰公司。我们可以和荷兰政府和相应公司加强沟通,积极投资和引进相关芯片生产技术。光刻机的研发投资巨大,因此,从商业上和政治上,不可能因为第三方国家(相对于荷兰来说,美国是第三方国家)的要求,就放弃具有足够吸引力和市场的订单和需求。此外,我们可以大力投资自己的光刻机技术。
国家层面上要有一定的介入,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信息和通讯技术将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技术上的提升,无外乎也就是这么几样。对于华为来说,除了技术上的研发和升级,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市场战略,获得持续的利润来源。毕竟,美国对技术的限制,关键在于动摇市场地位。如果华为等公司能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在市场上持续获利并保持市场占有率的增长,美国对技术的限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那么在市场战略上,华为等公司有什么出路呢?
1:以现有技术,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欧洲仍然是市场重心。但亚非拉等落后地区,也应是市场重心。从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技术持续发展时,某个国家和地区可能会产生跳跃式发展。
比如,目前几乎没有任何企业在亚非拉(除中国外)地区布局云计算中心。原因是这些地区过于落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的地区没有信息化、网络化的需求。因此,可以有条件地选择一些国家和地区,按照周密的战略,打开相关的市场。服务穷人,也不是不可以盈利的。性价比极高的华为等中国产品,在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上,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2:持续推进现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在技术创新上,无论是终端技术还是基站技术,按照目前的范式,基本上都开始进入了一个接近天花板的位置。单纯追求7nm还是5nm未来将不具有突破性和实质性的意义。
作为公司,更大的意义在于将现有技术,以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深挖等手段,增加市场占有率,进行生态化运营。这样,公司可以在已有市场获得巨大的收益,无论是将此收益投资于未来产品的研发还是市场的开拓,都会带来新一波的发展动力。
3:积极向对手学习。
网上有人说,任正非表态我们落后美国很多,要积极向美国学习,是客气客气,是低调,是品格的表现。但实际上,我认为并非全然如此。
美国的确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对基础研发的投入,对市场和商业战略的管理和创新,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出了几个不靠谱的政客,就认为美国不行了,还是要虚心学习,师夷长技。
4:积极提升国家和企业的综合能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未来会越来越激烈。以我十多年的战略咨询顾问经验来看,国家、企业的竞争,都是综合能力的竞争,而非单纯的技术、或者单纯的市场竞争。
从《孙子兵法》,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以及布兰登伯格的《竞合策略》等事关竞争的著作当中,也都可以解读出“综合能力的竞争以及为了提升综合能力而进行的合作”这一核心观点来。
真正有实力了,是不需要大声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