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什么原因跳江的,屈原跳江前写下了什么诗?
《怀沙》。
屈原投江前绝笔: 《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
觉醒年代白沙扮演者是谁?
在《觉醒年代》中,易白沙是陈独秀最亲密的战友,在1913年,易白沙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在这里他与陈独秀相识,他陪伴陈独秀在日本度过了他最低谷的时光,在整部剧中易白沙一直伴随着陈独秀左右,帮助陈独秀创立了《新青年》,而且易白沙还是第一个提出打倒孔家店思想的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易白沙隐居在岳麓山下专心编写《帝王春秋》,这本书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讽刺了当时的袁世凯及北洋政府,认为他们和古代的封建帝王是一丘之貉。
但是后来易白沙感觉救国无望,在1921年他效仿屈原跳江自杀。
屈原是在哪里跳江的?
屈原跳江的地方:汨罗江。屈原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传播者。战国末年,因为反对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对外政策,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如《离骚》、《天问》等),将楚辞这一体裁发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被秦国攻占,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作《怀沙》而自投汨罗江。汨罗江(汨为左水右日)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梨树埚,经修水县白石桥,于龙门流入湖南省平江县境内,向西流经平江城区,自汨罗市转向西北流至磊石乡,于汨罗江口汇入洞庭湖。汨罗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汨水,为主源;北支称罗水,至汨罗市屈谭(大丘湾)合称“汨罗江”。干流长度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为东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屈原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只是记载,如果真有人能在当时听到他说什么而没有把跳江的屈原拦下来你觉得他转述的屈原遗言可信度高吗?
而不选择其它的抗争方式呢?
我是云闲方外雨,我来谈谈个人看法。
其实,屈原选过其他方式,只是国破家亡了,他没办法再抗争了。纵观过去,历代变法者无论成功与否,都难得善终。商鞅变法,变活了国家,却变死了自己。
屈原只是倒霉版商鞅。他的变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君主采纳了,却没胆也没远见支持,所以疏远他、流放他、放弃他。
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被重用,怎么救国救民呢?
所以,我认为屈原投江不是不作为,而是无法作为。以下我从4个方面谈谈原因:
1.屈原品性高洁,和社会环境的矛盾,不可调和
2.屈原不被重用,多次被君主流放,别无无法
3.屈原忠君爱国,楚国已山河破碎,忧愤交加
4.屈原警示世人,痛恨守旧派亡国,以死明志
1.屈原和社会环境的矛盾,不可调和屈原是一个品性高洁的人,甚至说是清高。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屈原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历史上,太多诗人忧国忧民,空有满腔热血和抱负,却无处施展。李白有才无能,一生醉生梦死;杜甫不被重用,一生以诗明志;李商隐夹缝生存,一生抑郁寡欢;陈子昂直言劝谏,却冤死狱中。屈原,也是如此,只不过他更烈性。
屈原的《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试想,大环境下众人都腐败污浊,沉迷犬马声色,怎能容下他高洁清醒的屈原呢?所以,他被排挤、被放逐、被扣上奸邪的污名。
渔父问他,为什么不随世道沉沦?如此“深思高举”,把很容易引来杀身之祸。
屈原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意思就是,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避免沾上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裳避免有脏污。我干净的身体,怎么能穿脏衣服呢?我宁可投入大江,葬身江鱼腹中。我怎能让自己浩如日月的高洁品质蒙受世俗的玷污呢?
所以,屈原的死出于自己的品性。他觉得高洁的自己,不能被俗世玷污。与其看着肮脏的社会,不如投入江水,一了百了。
2.屈原多次被君主流放,毫无选择屈原不是没想过救国救民,可他的新政触碰了“贵族的利益”,导致被排挤、被流放。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整整二十年。这期间,他没有远走他国,反而一直在等待。他日日看着奔腾的江水,期待楚王能够醒悟,能够重新用他,让他重新开始改革,实现政治愿望。
屈原的《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把自己比喻成千里马,想得到楚王的重用,为他效忠,为他指引圣王之道。可一等数年,等来的是奸臣当道,被污蔑、被造谣。
《卜居》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讲述了真实的战国状态,屈原不得重用。
“高洁”成了“扭捏”,“效忠君主”,成了“断袖之癖”,“政治抱负”成了“狼子野心”。不堪的污言秽语,如利刃时时刻刻剜着他的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失望累积到最后,屈原总是难以承受的。
所以,屈原的死出于无奈,也出于没有出路。他不得君王重用,还被贵族排挤,被当政者污蔑,他眼睁睁看着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却没法救国救民,施展抱负。
屈原忠君爱国,楚国山河破碎,忧愤交加屈原,一直都有个报效国家的梦。
屈原虽然出身贵族,但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上家庭影响,他十分同情贫苦百姓。一直想着报效国家,帮助民众。
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19岁的屈原组织家乡青壮男子奋力抗击,一面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一面巧用战术,痛击了敌人。
后来,屈原得到楚怀王重用,开始着手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此后屈原一直坚持变法改革,始终和旧贵族势力进行斗争,也因此遭到旧贵族的疯狂反扑。
秦国用重金贿赂楚国王公贵族,使屈原陷于孤立,君臣失和。楚国内政弊端太多,贵族的贪污腐败致使屈原几番使齐,几度被重用,又几次被贬官。
最终,楚国对秦作战失败,屈原痛加驳斥,但贪图小利、轻信谗言的楚怀王竟不然不听忠告而轻信秦国,中止了变法,还罢免了屈原的官职,将他流放。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听屈原谏告,执意与秦会面,结果被扣押、囚禁起来。楚国立太子为王,称作楚顷襄王。三年后,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
屈原的心情,灰暗难明。一方面,楚怀王提拔了他,带他走上仕途。可楚怀王又听信谗言,疏远怀疑他。另一方面,楚怀王一手打造了强盛的楚国,却又亲手让楚国走向衰败。楚顷襄王上位,更疏远他。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面对山河破碎,改革无望,国家又将易主,屈原一腔热血和男儿抱负都碎成了泡沫。
5月5日,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所以,屈原的死,出于无奈,出于现实,出于悲愤,出于政治梦的破碎。复杂的情绪,最终吞噬了他,他以死寻求解脱。
屈原警醒世人,痛恨守旧派,以死明志屈原投江的导火索,就是楚国国都被攻破。楚怀王身死,楚顷襄王继位,更是昏君一个。张仪使诈与顷襄王通婚,屈原长跪城外力谏未果。秦军趁顷襄王开城迎亲,乘机长驱直进,攻入楚京郢都。
这代表着,楚国必将走向衰亡。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旧贵族的保守腐朽。
屈原悲愤交加,他怨楚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他恨旧贵族肮脏污秽,只顾自身利益;他忧千千万万的民众,掉进水深火热;他更感慨自己,无能为力。
所以,屈原投江是一种抗争。是楚国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长期斗争的残酷的结局。因此,我觉得屈原的死并不是无能懦弱的逃避,他只是选择了以死殉国。
总结:屈原不是不抗争,而是别无选择屈原爱国,受到楚怀王青睐,走上仕途,得以重用。战国时期,各国都忙着变法改革,实施新政。屈原也是如此,只是他的改革,动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扑。于是,他被排挤、被诽谤、被离间。楚怀王,识人却不用人,用人又怀疑人,听信谗言,几度流放屈原。
屈原对上,忠君爱国,却不得君主重用。对中,提倡变法,却遭到守旧派打击。对下,爱民忧民,却只能看着民众受苦。对外,他眼看着秦国攻破国都,却无能为力。对自己,他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除了以死明志,屈原别无他法。
所以,他选择了最悲烈的投江而亡,而没有我们理想意义上的“寻求他法”。
感谢阅读,回答完毕。
我是云闲方外雨,欢迎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