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夷人,汉武帝的接任者?
汉武帝之后是刘弗陵继位,刘弗陵系钩弋夫人和汉武帝的儿子,西汉的第八个皇帝,史称汉昭帝。当初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逼的自杀,刘据死后,汉武帝将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并在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杀死了他的生母钩弋夫人。
汉昭帝刘弗陵继位的时候才刚刚八岁。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重之际,立下了两个遗诏,其中一个就是立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太子,而另外一个就是将太子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
杀母立子的决定也让汉武帝备受后世争议。其实汉武帝的做法也不难理解,他担心刘弗陵年幼,大汉日后会发生子弱母壮这样的事情。比如后来的慈禧太后就是非常现实的例子。
刘弗陵八岁登基,二十一岁就因病去世了。他在位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平定内乱,加强边防戍守,与民休息,成功扭转乾坤,使得大汉再度回到了百夷来附的鼎盛局面。
为何最终落到一个剥皮实草的地步?
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军事能力极强,几乎百战百胜。不仅如此,蓝玉还是常遇春的弟弟,而太子朱标的太子妃又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也就是说蓝玉是太子的舅父,身份高贵,地位显赫。朱元璋也是有意把蓝玉留给太子朱标用,但是为何最后朱元璋还是对蓝玉痛下杀手,甚至将他“剥皮实草”呢?
原因就在于蓝玉的性格。明朝开国时,北元势力尚强,四川和云南也还没有纳入版图,所以明初朱元璋经常对外进行战争,这个时候武将就派上用场了,蓝玉也得以大放光彩。但是蓝玉为人太嚣张,自视甚高,仗着自己功劳巨大,经常在朱元璋面前领功,甚至在朱元璋面前也不收敛自己的气焰,朱元璋自然对蓝玉心生不满。
洪武十四年蓝玉平定了西南动乱,将反党头目鲁帖木儿押送回京后,蓝玉就像朱元璋提要求了,请求增添军队驻扎在西南以防再次动乱,这还可以理解。但是接下来蓝玉便做了一件令朱元璋十分震怒的事,那就是私下里招兵买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蓝玉想谋反?朱元璋为了防范蓝玉,就把他召回了京城,让他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行事。
蓝玉回京后依旧没有改变什么,经常抢占土地,导致民怨纷起,都对蓝玉感到不满。朱元璋对此事还能容忍,毕竟蓝玉是有功之将,这点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但接下来蓝玉的举动又预示着他想谋反,他居然广收义子,人数达到了千人,这可不得了。朱元璋得知后更加坚信蓝玉会谋反,于是起了杀心。朱元璋也不是没有提醒过蓝玉,他经常对蓝玉旁敲侧击告诉他做事谨慎,可蓝玉丝毫没有理会,依旧我行我素。自古谋反都是十恶之首,纵使你功劳再大,威胁到皇权了就得死。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诛杀了蓝玉。由于此时太子朱标已死,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皇储,皇孙年幼,继位后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武将,于是朱元璋以此案为由株连杀了众多开国名将。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使得明朝的“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而一般谋反都是要凌迟处死的,但朱元璋念在蓝玉是自己的亲家,就心一软给蓝玉留个全尸,改碎剐凌迟为剥皮,所以蓝玉最后才被“剥皮实草”,一代名将蓝玉就此谢幕。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
傣、佤、景颇、德昂、布郎、拉祜、哈尼等民族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用树干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大象脚鼓一般长度为130至160厘米。上端呈杯形,鼓面蒙牛皮、羊皮、马皮或鹿皮,中腰细长。鼓身的细牛皮条连接鼓面,可以调节音高。鼓腰和下部刻有图案花纹,还有的系着彩带。大象脚鼓常与锣、镲合奏,不单独演奏。还有中、小象脚鼓,表演者可以边舞边击。 每当夕阳西下,估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所以象脚鼓是傣族的打击乐
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
蓝玉是明初威震天下的名将,然而最终却落得个“剥皮揎草”的下场。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蓝玉性格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第二则是朱元璋的政治规划破产。
蓝玉自身的缺陷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太子朱标的舅岳父,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蓝玉一直在常遇春帐下效力。洪武初年,蓝玉逐渐崭露头角,到了洪武中期以后,老一辈的武将逐渐凋零,蓝玉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巅峰时期。
公元1388年,蓝玉率15万大军出大宁进攻北元,在捕鱼儿海俘获北元宗室120人、职官3000人、男女口7万以上,各种军需物资更是不计其数。此战之后,蓝玉顺利摧毁北元,朱元璋也把他比作了卫青、李靖一样的英雄。
但很快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蓝玉开始恃功自傲。北征回来的时候,蓝玉在晚上抵达了长城喜峰关,由于守关将领没有及时开门,蓝玉竟然下令随行士兵攻打关口。这些士兵听到蓝玉的命令后果断对大明边关进行攻击,士兵的这一反应实际上已经把蓝玉推向了深渊。
要知道,明初军制为卫所制度,这些兵马不属于蓝玉,而是隶属于兵部,只有外出征战时才归将领调遣。如今蓝玉命令士兵攻打本国边关,士兵竟然如此听令,可见这些兵马大有成为“蓝家军”的态势。
朱元璋听到此事之后也产生了疑虑,于是将本来想封给蓝玉的“梁国公”改封为了“凉国公”,以此敲打敲打他,希望蓝玉可以知错就改。
很可惜,蓝玉不但知错不改,而且还变本加厉。不但强暴故元王妃,而且还非法侵占民田,御史查问此事时,蓝玉竟然派人将其赶走。最让朱元璋不高兴的是蓝玉收养了很多干儿子。而且他还越过朝廷,私自安排了一些人进入军队任职。
朱元璋的政治规划朱元璋早年贫困异常,夺取江山后最不喜欢三类人,第一、恃功自傲的人,第二、贪污腐败的人,第三、忤逆谋反的人。
仔细想一想,蓝玉可以说满足了以上的所有条件。不过朱元璋却选择了容忍,原因在于朱元璋心慕汉、唐盛世,希望大明也可以开疆拓土、走向辉煌,所以想把蓝玉留给朱标。
当时的蓝玉虽然骄横,但由于和朱标的亲属关系,以及朱标的威望,蓝玉对朱标也算忠心耿耿。《明史》曾记载蓝玉向朱标密告朱棣有不臣之心,以此可见两人的亲密程度。
本来事情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蓝玉很可能会顺利活下来,但意外发生了。公元1392年,朱标突然去世了,朱元璋安排的一切的政治规划宣布破产。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当时的朱允炆没有任何执政经验,更悲剧的是,朱允炆还不是蓝玉外甥女的儿子,而是朱标侧妃吕氏的儿子。种种的一切都在提醒朱元璋,朱允炆根本驾驭不了蓝玉这名骄兵悍将,自己应该乘活着的时候把他给除掉。
蓝玉案爆发公元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蓝玉谋反,此时距离朱标去世不足一年。
关于蓝玉谋反的证据有两点。第一、蓝玉嫌弃自己官小,对朱元璋颇有怨言。
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第二、蓝玉曾经向朱元璋奏请过一些事情,但朱元璋却不置可否。蓝玉发表感慨说:“上疑我矣”。
很多人说朱元璋杀蓝玉证据不足,但到了这一步,所有的证据罪名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两点;
蓝玉有谋反的实力,手下还有一群唯命是从的骄兵悍将,并且他本人也有一颗桀骜不驯的内心。朱元璋已经疾病缠身,皇太孙朱允炆威信不足。在无法侦辩蓝玉忠心的情况下,除掉他是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法。最终一万五千颗人口落地时也证明了朱元璋的做法。
蓝玉人皮朱元璋下令处死蓝玉时,本来准备将蓝玉凌迟处死,但念及双方为儿女亲家,所以选择了将蓝玉剥皮揎草。
蓝玉被剥皮后,朱元璋下令将蓝玉的人皮进行全国巡回展览,最终送到了女婿蜀王朱椿的府上。
关于蓝玉的人皮结局有两种传闻,有明确记载的是被朱椿厚葬了。另一种传闻则是挂在了成都的府衙之上,一直保存到了明末张献忠攻破成都时才消失。
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是哪个?
看了不少回答的帖子,主流观点以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这两个方面来做论证,元朝排第一,当无任何悬念。
可我认为,评论一个最为强大的帝国。以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来论,还是有些片面了。既然是读史,应当多维度的去看待,从而保证客观的公正性。所以我觉得应当加上国家治理这一层面。
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必是文治武功的典范。
广袤的疆域和雄厚的军事力量,是征战杀伐的百战不殆、是兵锋所指的所向披靡、是将士流芳百世的彪悍战绩,这些都是武功。
最为强大帝国的赫赫武功,其身后定然是文治。文治为武功的基石,两者相互作用。无文治层面持续有效的支援,或可赢得一场或几场战役的胜利,却无法保持长期持续,犹如一现的昙花,璀璨而又妖异。此时论最强大之帝国,不可不说国家治理。
百科里这样解释:文治指治理国家有贡献。
治国有方才会于国有所贡献,这意味着君王能够选贤用能、广纳言论、国家政令畅通、经济发达、内无忧换、百姓安康且国家人口众多、军备体系完善。战时,政务依旧有序展开,经济仍可大幅度有效运转,以及可及时响应的高效全国总动员。
下面说我的个人观点:元朝当属武力值最为爆表的帝国,但若论最强大的帝国,理应是嬴政执掌的秦朝。
元朝为草原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强烈的征服性质,奉行以战养战的策略。为减少军队伤亡,采取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屠城灭族为世之最,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蒙军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有残忍的杀戮和无尽的破坏。元朝的统治层,重武轻文的思想极其严重,只知兵事而不善国家治理。元朝中期政变频繁,政治腐败严重。虽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为繁荣,原曲和散曲等文化方面也有所建树。可这些不过是元朝统治层厌烦国家治理,为满足其骄奢淫欲所催生的产物而已。是不是觉得很奇葩?元朝为维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实施“民分四等”的政策。蒙古人为第一等,除汉人以外的是第二等的色目人,第三四等的都是汉人。这种视本族人以外的人为草芥的做法,毫无仁政理念,与最强大帝国称号完全不匹配。再来看秦朝:嬴政执政期间,最先修建的是三大工程之一的郑国渠。由韩国特工郑国主持修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耗时十余年才得以完工。此举使秦国实力不降反升,从此得4万顷粮地。这项工程不仅惠及秦国,亦惠及后世子孙。秦国横扫六国继而一统天下,余留的六国贵族和豪强富户被迁移关中,对六国人民施行归化之策,而非蒙军所过之处的烧杀抢掠和屠城灭族。南征百越之际,为保障战事的顺利进行,三大工程之二的灵渠开始修建,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的存在。对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千秋万代的利国利民之举。蒙恬两次领命北击匈奴,是两波非常完美的轻松收割。解除外患,立马腾出手来修建长城。在冷兵器时代,长城是点线结合的积极防御工程,是抵抗匈奴入侵的积极的有效手段,有固国安民之功效,其历史作用远不止此。
因为有网友在问答中提到了汉朝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军事举措,故在此插播一个题外话。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先后三次领军远征,战绩彪炳,可赢的却并不轻松。汉朝历经文景之治所积蓄的国力基本耗尽,民间十室九空。回过头来对比秦朝与嬴政:三大工程的修建、横扫六国的接连征战、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没有一样对国力不是消耗巨大,可秦朝的国力依旧强悍如斯。
是故,史上最强帝国为嬴政掌权时期的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