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娘什么意思,娃娃叫爹头一声是什么意思

天美资源网

甘霖娘什么意思,娃娃叫爹头一声是什么意思?

农村老话“大姑娘笑小媳妇哼,娃娃叫爹头一声”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是对男女俩人由相亲到结婚生子的一个过程的形象描述。

过去,男女自由恋爱的不多,大多数是由媒人介绍,男女俩人从相亲开始到结婚生子,这个过程会演变出许多爱情、家庭故事,因此人们用一些谚语来描述,下面,我把这句老话给大家解释一下。

“大姑娘笑小媳妇哼”说的是从相亲到结婚这一过程。

过去,农村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天天在家针织刺绣,自己的婚姻完全依靠媒人牵线和父母决定,当到了待嫁的年龄后,媒人会根据姑娘家的实际情况,为她寻找一家门当户对的婆家,然后定个日子找个合适的地方见面相亲,我们烟台招远这里又称相亲叫“看人”。过去相亲的地点一般选择在集市上、供销社联社门口。由于媒人提前都已经对双方了解透彻,因此,相亲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的。姑娘见到了心中满意的帅小伙,肯定会心花怒放,高兴万分,回家跟自己父母或者闺蜜说起来,会忍不住大笑起来。

甘霖娘什么意思,娃娃叫爹头一声是什么意思

姑娘跟小伙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经过“小过门”、“大过门”、“打思想”等一番程序,就开始登记举办结婚仪式,结婚仪式一过,大姑娘就变成了小媳妇。小媳妇初到婆家,婆家人都拿她当成了宝贝,小媳妇自己把自己也当成了宝贝,并且要把自己伪装的淑女一下,说起话来嗲声嗲气、娇羞无比,即使有高兴的事,也是抿嘴而笑。另外,小媳妇有了男人做依靠,也学会了撒娇,喜欢与自己的男人在一起哼哼唧唧,其实就是内心高兴的象征。

结婚后,小媳妇经过十月怀胎,诞下爱情的结晶,而孩子张口会说的第一个词,大多数是“爸爸”。

嫁为人妇,小媳妇的任务就是怀胎生子,一般十个月后,自己爱情的结晶诞生了,再经过“坐月子”等抚育孩子阶段,婴儿在一周岁左右,开始学着说话。大人教孩子说话第一个词语就是“爸爸妈妈”,过去我们这里叫“爹爹妈妈”,因为爸爸这个词排在妈妈前面,所以,孩子学会说话叫出来的第一声就是“爸爸”。这个时候,由小媳妇变成年轻妈妈的女人也不会因为孩子首先叫爸爸而不高兴,相反的是见到孩子会说话了,心里会欣喜若狂。

男女两人从相识、相知、相恋、相爱到结婚、生子、育子,要经过一番小长跑,既有幸福也有烦恼,因此,要牢记这句老话,经常回忆一下结合在一起的过程,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互敬互爱、相互包容、争取白头偕老。

欢迎大家对我的回答提出宝贵意见。

红楼梦中贾敏为什么会嫁给林如海?

贾敏嫁林如海,是高嫁还是低嫁?这是历来被红楼读者广为争议的话题。

客观地来说,贾敏嫁林如海,属于低嫁。当时,贾府正处于繁盛期,贾敏的父亲贾代善,是被朝廷倚重的荣国公,而林如海的父亲,只是个已经袭了四代的列侯。从爵位的级别来看,国公属于最高级别,列侯属于最低级别,中间还隔着好几级呢。无论是权势还是财富,林家都远远比不上贾府。

那么,以“高娶低嫁”的风俗,贾府为什么要把“金尊玉贵”的女儿低嫁并远嫁到林家呢?这是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其答案直指全书主旨。

把贾敏远嫁给林家,是贾府由武转文所打造的一条人脉

贾府以武起家,宁荣二公都是建国功臣,为社稷和百姓的安宁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一门同时被封两国公,可谓功高盖世,也配享这样的权势和富贵。

然而,随着国家走向安宁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武将的作用不大了,国家急需发展文化事业,对文官的需求远远大于武将,文人的地位也相应升到了最高。

为了适应形势变化,贾府要想维持权势和地位,必须转型,跻身士族。因此,贾府的第三代都以“文”命名:敬、赦、政,就连女儿都和儿子一样,拥有了一个体现辈分的名字:“敏”。这说明贾府转型的意愿非常强烈。

然而,转型之路,何其难也,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入仕途,比现在考公务员的难度更高。“文”字辈的三个男儿中,只有贾敬是读书的料,考中了进士,但他无心仕途,出家修道了。贾赦的思想转不过弯来,看不起科举,认为只有“寒酸”人家,才需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贾政倒是很希望“以科甲出身”,却没能等到参加科举,就因父亲贾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等于是走后门进了官场。

从后来贾政的表现来看,如果真要他去参加科举,他未必能考得上。而且,贾政当官几十年,依然“不惯俗务”,说明他处在一个被照顾的位置上,没什么实际的政务要处理,自然也没能通过自身的能力让文人士族高看一眼。

可以看出,“文”字辈几个男儿,没能实现成功转型。

男儿没能实现的,女儿实现了!

贾敏下嫁林如海,是一条十分稳妥的打造士族人脉之路!

林家虽然在爵位上远不如贾府,但却是“书香之族”。尤其是林如海,勤学苦读,不负书香世家的名望,高中探花。这样的出身和科举成绩,总能被文人士族眼高看一眼,而且前途不可限量,是一支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的潜力股。

贾府通过贾敏与林家联姻,等于是走了一条捷径,直接进入了士族圈层。而且,随着林如海在官场的步步提升,贾府也能得到很多便利。比如,林如海极为推崇贾政,说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人抬人,上高台,能被探花郎给出这么高的评价,贾政与文人士族的交往就变得非常便利。贾政能与“国子监祭酒”(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李守中结为亲家,就很有可能是林如海牵的线。

如果贾珠不早死,贾府转型就可能成功了。

因此,贾敏嫁林如海,看起来是低嫁,实际上是为整个贾氏家族带来了机会和希望,这正是贾府所迫切需要的。

贾敏和元春探春一样,也是支撑贾府子弟“安富尊荣”的牺牲品

因为林如海是个优质男儿,有才有貌还品性高洁,读者便认为贾敏是嫁得良人,婚姻幸福。其实,从书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知,贾敏未必满意这桩婚姻。

信息一:贾敏早逝,儿子早夭,女儿黛玉先天不足且敏感多疑

这些信息都指向一个原因:贾敏不快乐,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作为国公千金,贾敏在娘家过的是“金尊玉贵”的娇小姐生活,而林家的吃穿用度,还不如贾府的三等仆妇。这种落差,再加上远嫁的不适应,都可能是造成贾敏抑郁的原因。

信息二:林黛玉在《菊花诗》中透露出的隐居思想

林黛玉聪慧且敏感,最容易感受到母亲贾敏的情绪,这种情绪,深深地影响了黛玉的婚姻观。

在黛玉夺得魁首的三首《菊花诗》中,黛玉表现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父亲林如海是探花,而且身居巡盐御史这样的要职,黛玉却从示表示过为父亲而骄傲。相反,她更向往无官无职的隐居生活。这就是父母的婚姻生活对她的影响。

林如海不是个有情趣的人,而且政务繁忙,估计没多少时间陪伴远离家乡故土孤独寂寞的妻子,这便让贾敏产生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想。

所以,如果要黛玉选择婚姻伴侣,她宁愿选择无意官场、愿意把时间都用来陪伴她的有趣之人,这也正是她被宝玉深深吸引的原因。

这一切都表明,贾敏的婚姻不幸福,她只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这也正是贾府一贯的风格:牺牲女儿,以保障男儿们“安富尊荣”、不学无术、坐享其成。

和贾敏起着相同作用的,还有“去那不得见人”的深宫苦苦支撑的贾元春,和以远嫁和亲为家族赢得喘息之机的贾探春。

由此可知,贾府“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不止是第四代“玉”字辈,第三代“文”字辈也一样。

因此,当我们为红楼中的薄命女叹息之时,不要忘了黛玉之母贾敏,也是薄命之人,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有没有最难忘的最幸福最快乐的某一瞬间?

在你人生中,有没有最难忘的最幸福最快乐的某一瞬间?

题主提到的“某一瞬间”,而且是“在你人生中”!

相信一个人一辈子,生存于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这让快过大半辈子的我来说,要从多入猪毛,瞬息万变中猎取“某一瞬间”,无疑大“海捞针”。

但是,从中筛选过去挑选过来的,还是“搜寻”出了一生中让我感到最难忘的最幸福最快乐的一件事,和我的网友、粉丝们一起共同分享一下吧!

那是一九八六年“立秋前无谷打,立秋后满冲红”的一个丰收季节里,我们家的谷子打完,又去给岳父母打干田坝谷子。回家的第二天早上,妻子突发状况,一声爹一声娘的,大叫大闹起来。

起初,只顾安慰的我们,心想,妻子昨天她打谷子踩打谷机,干的有劲得很,是不是累着了吧?正当猜想伤着了肚子里近八个月娃娃没有的时候,痛得再也稳不住的妻子翻下床,弓着身子,双手撑着床沿……

“保保,保保”(母亲,地方方言!意思是从小保佑我们长大成人)刚刚起床的母亲听到我喊她,三步并两步跑进来,见到此情此景说“你老婆快要生啦!”

连同母亲在内的一家人均不相信这是事实。毕竟才七个多月,八个月不到呀?……

由不得我们多想,羊水破了,母亲说时迟那时快,赶快到她屋子,拿剪刀,纱布,白线又跑回来,把裤子垮下来,一股股脑儿地叫我妻子“用力,用力,再用力”……

“哇……哇……哇……”一条的新生命就这样诞生了。此时此刻,最幸福最快乐的这一瞬间,的的确确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

“是男娃娃,还是女娃娃?”我急切地问。

“是男娃娃!”……

母亲在剪刀上涂上白酒,在煤油灯上烧了一会儿,冷却后,剪的脐带,用纱布捆扎好胎儿的肚脐眼。

我母亲年轻时候是在幼儿园工作的,学到一些简单的医疗及包扎。这次真的是多亏了她。最基础的东西处理后,母亲叫我赶快抱胎儿去邻村找赤脚医生打破伤风针。

暴雨洪水过后,雨过天晴,阳光明媚。一路上,喜出望外的我,乐不可支,心想,我有孩子了,而且还是个儿子,曾因一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话困扰了我二十二之久,现在,这一“公开秘密”的谣言,终于不攻自破了,可以说全身的血液完全沸腾了!

我没有直接找医生,而是抱着娃娃,一口气直蹭蹭往离医生百多米远的姐姐家奔去。,好让姐姐也在第一时间和我们一家人分享我们“辈分升级”的那份幸福与喜悦之情……

可以说,人生一身中,在这一瞬间,就足够让我最难忘的最幸福最快乐的了,而且还是一辈子!

薛姨妈明明答应林黛玉促成木石姻缘?

这是在整本《红楼梦》里,薛姨妈唯一一次提到她“愿意支持”宝黛姻缘,那究于什么原因,她会说出这样大反常态的话呢?

这时候正是宝钗黛玉冰释前嫌,关系异常亲热的时候,否则即便是大家一处聊天,薛姨妈素来知道黛玉多疑多心,也不敢轻易谈及婚姻作为闲聊之语。而且此时也正是大观园花团锦簇,人物齐全最热闹的时候,因为就在上一年的冬天,园内又添了四位青春正茂,花样年华的姑娘:才貌双佳,好评度高到极致的薛宝琴;性情恬淡,野鹤闲云般的邢岫烟;以及李纨的两个堂妹子李纹,李绮。

薛姨妈因为看中了邢岫烟的人物品貌,托人做保地说给了侄儿薛蝌作媳妇。此时正在这件喜事的热头上,所以大家见面闲话之时难免谈及于此。这日薛姨妈与宝钗来到潇湘馆闲坐,大家聊些家常,黛玉因为薛蝌与岫烟的姻缘,感叹世事的巧妙,薛姨妈年老之人,喜谈儿女之事,未免推之众人,所以又谈到宝玉身上。因为宝玉生的风流英俊,聪颖异常,贾母又爱之逾越性命,本来看中了薛宝琴可堪匹配,没想到宝琴早于幼年就定了姻亲了,所以薛姨妈才说道:宝玉人物性情都好,老太太又疼的命根子似的,若是外面硬说一个不知根知底的人,定然不能如意,不如把你林妹妹说了给他,倒是一个四角俱全的好事。

薛姨妈可是一直以来全力支持金玉姻缘,想要将自己的女儿宝钗嫁给宝玉的,这会儿怎么又会改变主意,倒戈相向了?

薛姨妈可从来没有倒戈相向,她与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不愧是姐妹,论精明能干都是刀山火海里滚过的老油条,凡事都是嘴里抹了油似的,滑的丝毫不漏,可是心里又精明的连几根针都数的清楚。当初到京城来,一是为了家计,二是为了送宝钗待选宫里的才人赞缮,后来这事竟然再没人提过,不了了之了,只有宝玉偶然一次无心的拿杨贵妃来比作宝钗,宝钗竟然勃然大怒。由此可知,宝钗待选之事是半路凉了,所以宝玉的戏言在她看来却是羞辱的奚落之语。

宝钗既然落选,薛姨妈是要为自己这个得体大方,品貌兼优的女儿择一份好的前程的,封建社会女儿家的好前程无非就是一个好夫婿,这时候,贾宝玉就是第一人选。

一.性情和顺,心地仁厚,相貌俊朗,天赋聪颖。且有又那降生时口中所含的通灵宝玉,想来宝玉必定不同于凡夫俗子,将来大有前程也说不定。

二.宝玉是贾母的心尖儿,王夫人的命根儿,贾政的嫡子,最重要的是宫里元妃娘娘在贾府中第一相中得意之人。贾府是皇亲国戚,权势地位,家资财富不比寻常,最起码配他们薛家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薛姨妈是一向都想仰攀贾府,《红楼梦》中有一回叫作“比通灵金莺微漏意”,金莺指的的宝钗的丫头莺儿,这说的是宝钗在病中时,宝玉前来探望,两人偶然说起宝玉金锁来,互相拿出来一起比对,这时候莺儿从旁看着,想起癞头和尚说的“金玉良缘”的话来,一时嘴快无所顾忌的直说了出来。听着是无意,其实确实有心,不是莺儿有心,而是薛家有心,想来不是主子们常把金玉之事放在嘴上心里,丫头如何就知道了,所以这一回题目最好的两个字就是“漏意”,不是莺儿的“漏意”,实实在在是薛家在“漏意”。

而且王夫人,元春也是极力赞成,可是,对于这段撮合贾母是坚决反对,她心里看中的自然是自己的外孙女儿林黛玉。一者两个孩子志趣相投,十分合契,且论才论貌都匹配相当。二者黛玉父母双亡,身世凄苦,若是另外聘嫁,难保如意,只有宝玉对她一片痴心,百事周到,想来自己百年之后,也可以放心瞑目了。三者贾母是心地善良的人,自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她喜欢人物俊美,但是心思纯净之人,所以对于袭人与晴雯,贾母曾经以言语打击袭人而对晴雯一直十分欣赏,所以薛宝钗是完全不符合她的孙媳妇儿标准的。

无论宝钗怎么表现自己,怎么对她恭敬亲热,她都会保持好距离分寸,不过于冷落,但也绝不买账。清虚观打礁之时,故意和张道士讨论宝玉的婚姻,其实就是暗敲薛姨妈,告诉她们宝玉的婚事她是一直非常上心留意的,就是没有看中薛宝钗,又故意声言要给宝玉晚婚,看你薛宝钗要等到什么时候,宝玉本就年纪比宝钗小,他等得起,只怕薛宝钗等不起。

所以,薛姨妈是一直热乎地往上贴,贾母是明敲暗打一个劲地拒绝,后来,远来投亲的薛宝琴都被贾母看中,因为宝琴光鲜亮丽,光彩夺人,样样都在黛玉之上,更重要的是她充满活力,身体健康,这是黛玉从来没有的,所以贾母动摇了。到了这个地步,薛姨妈也实在是无话可说了,宝钗来了有些年了,对于婚姻贾母只字未提,宝琴刚到,就明里暗里想要给宝玉说亲,这摆明了是根本没把薛宝钗放在眼里。

可是宝琴早就名花有主,贾母自然还是维持本心去支持黛玉,所以,薛姨妈会于家常谈笑之中说起支持宝黛姻缘的话来,实在是她黔驴技穷的苦笑之语,因为贾母看中了林黛玉是贾府上上下下连二门外的小厮都知道的事,此刻薛姨妈估计掩耳盗铃的戏都已经演不下去了,所以才说出如此违心的话。而且不过是逗姑娘们言谈取笑,如何能算数?元春那个潜力股尚在,金玉的事情也还在进行中,成事虽然在天,谋事还是在人的,她又怎么会去支持木石姻缘?那个答应不过是个笑谈,怎么能够算作“答应”?所以最后仍然支持她的女儿,也算不得出尔反尔。

水浒传里的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老三解读施耐庵《水浒传》中最富争议的人物:宋江。

宋江的第一层面目:“助人为乐”的及时雨。

宋江一出场,就是郓城县押司。押司是吏员而不是官,书中评价宋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公务员。早些年因为驰名大孝、仗义疏财,被人称道,有“孝义黑三郎”的小名头;经过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终于在江湖中打出了“及时雨”的名号。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水浒传》第十七回

概括来说,宋押司是一个“有文化、有本事、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是一个值得人人学习的道德模范,是一个受江湖敬重的英雄豪杰。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许多故事,“及时雨”这个高、大、全的形象,可能就会麻痹所有人。

宋江的第二层面目:“义薄云天”的呼保义。

阎婆惜命中注定与宋江纠缠不清,宋江怒杀阎婆惜也是他自我暴露的开始。留意几个细节,就能窥得真相。①纳妾。表面看是排忧解难,实则是“及时雨”这个江湖公认的光辉形象不容玷污,所以纳阎婆惜为妾。②杀人。表面看是顾全忠义,实则是私通反贼是诛灭九族的死罪,所以阎婆惜必死。③畏罪潜逃又自首。逢朝廷立太子而大赦天下的时机,果断自首,加上狡辩是因为阎婆惜出轨而激情杀人,逃避了更加严厉的刑罚。

在处理这一连串偶然出现的危机事件中,宋公明因势利导,自导自演了一出完美的“苦肉计”,不仅“及时雨”盛名不坠、身家性命不死,而且送出了天大人情。至此,宋公明因晁天王而杀人、入狱、流放的故事,随着他发配江州,一路上传遍大江南北。与此同时,宋江心狠手辣、老谋深算的面孔初露端倪。

宋江的第三层面目:“机关算尽”的大枭雄。

宋江从流放囚徒华丽转身为梁山主宰,是一个踏破铁鞋、机关算尽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积蓄力量。宋江“苦肉计”使得此时已经是寨主的晁盖礼让三分、江湖好汉仰慕十分。在流放之初,深知势单力薄、难有作为的宋江果断拒绝了晁盖的招揽,选择继续流放,目的就是通过“义薄云天”的光环效果,吸纳江湖豪杰、积蓄嫡系力量。

第二个阶段:王者归来。在结识了朱仝、雷横、武松、柴进等一大批江湖豪杰,收拢花荣、孔明、秦明、戴宗、张顺等一大票江湖势力后,宋江携“智取无为军”的大势和“遇仙女、受天书”的噱头,王者归来。

第三个阶段:成功问鼎。这个时候梁山中宋江的实力已然至强,阻挡宋江继续前进的唯有晁盖一伙人而已。宋江通过攻打祝家庄、高唐州、青州等连续征战,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实力的同时,分化拉拢了晁盖的势力,并最终为晁盖“私人订制”了中箭而亡的结局。至此,宋江完成了对梁山的绝对控制,成为了梁山名正言顺的领头人。

三个阶段中的神来之笔,就是晁盖的意外身死。摆明车马的内讧夺权,不讲武德,是下策;晁盖无故病逝,疑点重重,是中策;晁盖若被敌人所杀,名正言顺继位,才是上策。

金毛犬段景住(上应地狗星,谁的走狗不言而喻)数次提及照夜玉狮子马被曾头市抢夺,就是阴谋的开始。果不其然,晁盖上钩主动请缨攻打曾头市,然后就有吹断的军旗、主动的僧侣、精准的箭法、神奇的毒药、无效的救治等意外依次登场,葬送了一代天王的性命,可谓煞费苦心。宋江隐忍、阴险、冷酷、无所不用其极的枭雄面目暴露无遗。

定论

假面下的宋江,是一个与人为善、义薄云天、忠孝双全的英雄好汉。

本质上的宋江,是一个阴险狡诈、冷酷无情、杀人如麻的奸恶之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