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王议政是哪一集,雍亲王胤禛把金牌令箭

天美资源网

雍正王朝八王议政是哪一集,雍亲王胤禛把金牌令箭?

古代帝王交接本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九龙夺嫡”雍正继位更是惊心动魄,而邬思道在里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自诩“天下第一闲人”的皇四子胤禛在“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口传”下上位。

雍正王朝八王议政是哪一集,雍亲王胤禛把金牌令箭

而这个皇权更替的过程并不是非常顺利,不仅发生了肢体的冲突,还有人因此丢了性命,最终历经十年的夺嫡之争才终于落下帷幕。

风险的依据

雍正皇帝继位到底有多么的惊心动魄,从后来雍正皇帝还要亲自编纂《大义觉迷录》来自证清白就找到答案。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铿锵有力地昭告天下自己的合法性,甚至还有几分倾诉委屈的意思。

“今以无影无声之谈,加之于朕,朕之心可以对上天,可以对皇考,可以共白于天下之亿万臣民。”

雍正的这番话主要是用来反驳“曾静案”中爆发的负面舆论,证明自己的继承权合法性。

遗憾的是雍正皇帝在位13年一直都没能摆脱“继位不合法”甚至是“弑君篡位”的骂名,至今还有人遐想连篇,猜想不断。

我们可以逆向思考一下,如果雍正继位非常顺利,朝堂上下都非常拥护,还用再大费周章的自证清白吗?

这恰恰说明了雍正继位时,整个过程存在疑点,要么如同舆论的猜想一般“继位不合法”甚至是“弑君篡位”,要么就是斗争过于激烈。

自康熙十七年“九龙夺嫡”正式爆发,到后来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禩相继被排除继位的可能。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为“大将军王”,皇位的争夺变成了胤禛和胤禵“一母同胞”兄弟之间的对决。

而此时,雍正并没有表现出争夺皇位的决心,朝堂之上呼声最高的就是掌握西北兵权的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皇帝以“面授方略”为由召胤禵回京,在外界看来康熙是在为最后的传位做准备。不料形势突然发生了转变,康熙六十一年三月,胤禵又被遣回西北,与此同时反而多次进出胤禛的府邸。

据《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不但两次临幸胤禛府邸,还对孙子弘历关爱有加,甚至还做出了“亲自调教”抚养宫中的决定。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康熙态度的转变相当于提升了胤禛上位的可能性,同年十一月原定于十五日举行的祭天大典,康熙龙体欠安也是让胤禛代为执行,这一举动,也证明了康熙对胤禛皇储身份的默认。

那么是不是胤禛就已经可以稳坐钓鱼台,坐等上位了呢?

非但不是,皇位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鹿死谁手还是未知,花落谁家更是悬疑,一不小心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惊心动魄时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皇帝没能扛过病魔,大约七点到九点之间驾崩。

而此时一直是步军统领隆科多守候在身边,康熙去世时,隆科多是内幕的知情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康熙临终前,皇子们都想“觐见问安”,以此探探康熙的口风,再不济也能刷刷好感,为自己将来做点打算。

可惜的是都没有达成心愿,就连胤禛十日、十一日、十二日连续三次呈“请安折”,康熙也没有同意见面,只是回复说:“朕体稍愈”。

康熙驾崩以后,隆科多必然要把消息通知给诸位皇子,王公大臣,当然胤禛也收到了消息,不同的是消息内容或许比别人多了一层含义。

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等人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偏偏四皇子没有到场,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姗姗来迟。

在胤禛到来之前,隆科多已经当着诸位王公大臣、和诸位皇子的面“口传”了康熙皇帝的遗诏: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诸位皇子马上乱作一团,甚至还发生了肢体的冲突,那么此时的胤禛到底在哪里?又做了哪些的策划和安排呢?

首先是安排胤禄返回京城,控制京城守卫;再安排胤祥和隆科多控制畅春园,运送康熙灵柩返京,自己则在胤禄控制京城以后立即返回宫中。

回宫之后,立刻任命胤禩、胤祥、马齐和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立即下旨,命胤禵交出大将军印,返回京城奔丧。

除此之外,还专门行文年羹尧,注意收集胤禵行在的一切书信往来和谕旨朱批。

等一切安排就绪,那份能证明雍正皇帝清白的《传位诏书》才被公之于众。

可以看出,从收到消息,再到控制京城和畅春园,雍正皇帝的效率非常高,节奏非常强,如果说提前没有谋划和预演不可能每一步都走的那么扎实。

这其中要是走错一步棋,结局或许会大有不同,用惊心动魄也不足以形容当时的紧张氛围。

雍正&邬思道

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邬思道算无遗漏是雍正的智囊军师,在继位当晚还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是“一人定乾坤”也不为过。

雍正更是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并传话给邬思道,让他“依计行事”。

所谓的“依计”有三重含义,一是代表雍正早有计划和安排,二是交代邬思道把事情办好,最后则是代表雍正并不完全信任张五哥,而张五哥也不知道具体的计划。

那么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邬思道会不会有风险呢?

答案是零风险。原因如下:

一:邬思道的能力。

《雍正王朝》中要说阴谋诡计,邬思道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在各种谋略中不但没有感到疲惫,反而是如鱼得水,非常享受计谋斗争的过程。

所以,邬思道的个人能力不容置疑,甚至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位,成功地解除危机,和邬思道的出谋划策密不可分。

邬思道既是整个事件的策划人,也是关键时刻的执行人,这种人办事能力大可放心,就是雍正亲力亲为,也不一定有他办事牢靠。

二:邬思道的立场。

邬思道的立场非常坚定,从头到尾都是雍正皇帝的忠实支持者之一。从发现邬思道,再到重用邬思道,雍正可以说是邬思道的伯乐知己。

当然,雍正对邬思道也非常的尊敬,诸如年羹尧这般沾亲带故的班底,雍正也曾经因为某种原因给他们摆过脸子。

可是,至始至终面对邬思道雍正都是和颜悦色,邬思道在雍正这里活得有尊严,有面子,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邬思道早早地被打上了标签,通俗点说和雍正是一条船上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邬思道的理想。

所谓“女为知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是一份荣耀,谋士的策略能被使用也算是实现梦想。

就如同鱼儿游入大海,雄狮回归草原,鸟儿翱翔天空,这种感觉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属于精神层面的至高追求。

所以,不用怀疑邬思道的忠心程度,他可能会功成身退,但是绝不会背叛,更不会容忍自己的计谋失败。

在执行自己计谋的时候,一定会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四:雍正的驭下手段。

不可否认,邬思道身上有着非常多的优秀品质,才能出众,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雍正就是一个能挖掘宝藏、发现人才的伯乐。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名优秀的骑手,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千里马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潜力发挥到极致。

知人善用,因材施教暂且不说,能够抓住手下的心理更是高手中的高手,不但了解手下的优点,还能适当地包容缺点。

更能利用缺点让手下踏踏实实地办事,手段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所以,雍正敢用邬思道,不仅是对邬思道的信任,也是对自己驭下手段的绝对自信。

在这里可能会有人不认同,就算如此也不敢打包票是零风险吧?世上哪有如此的绝对?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邬思道压根就没有参与,没参与哪来的风险。

真实的邬思道。

历史上确有邬思道其人,不过是长期在田文镜府中做幕僚,他做过最为轰动的一件事是写奏折狠狠地参了隆科多一本。

雍正也因此注意到他,但是奏折虽然写得不错,雍正并没有和他有过过多的交集,最多是回复田文镜时提过一嘴。

二月河笔下的邬思道更像是雍正的阴暗面,或者说他代表着雍正的心理动态,通过他来了解雍正的心灵独白,以及“九龙夺嫡”中的思想变化。

而邬思道退场时对雍正说的“三不可用”,也更像是雍正继位之后身份发生了变化,要和以前的自己告别。

没有继位时雍正的理想抱负是残缺的,如同邬思道的腿疾;雍正在夺嫡的过程中的手段,如同邬思道所说:“臣原是犯罪之人”;而阴谋阳谋之说更像是人生的转折点。

所以雍正见到邬思道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不要做这生分模样。今晚这一聚十分难得,过了明儿,就又忙起来了”。

总结:历史也好小说也罢,虽然叙述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雍正继位十分不易,而这个过程中的故事也非常值得我们品味思考。

我是明月此时,关注我,关注更多的历史故事。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

雍正时期八王到底什么人?

雍正时期八王就是八个铁帽子王之一,八王就是八旗旗主的后代,他们在大清国权力是非常大的,雍正以前八旗议政王会议决定的事就连皇帝也改变不了,雍正登基以后八旗议政王会议就名存实亡到乾隆年间被撤销。

八旗议政逼雍正是第几期?

第40集

《雍正王朝》八王议政是第40集。

第40集剧情介绍:弘时和弘昼前来问候雍正,弘时乘机提出整顿旗务关键是将八旗旗主们招到京城共同整顿,雍正应允。允祥提醒雍正,奉天的铁帽子王一向是八哥负责联系,雍正却说“翻不了天”。

八王爷允祀串联八旗旗主,妄图恢复所谓的“八王议政”祖制,以架空雍正。八王爷假传谕旨欺瞒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将领。

并利用弘时和弘昼安插四位旗主军马入驻。九爷、十爷勾结隆科多,简亲王永信在大殿朝会上向雍正发难。

图里琛在八王议政中是否忠心?

图里琛对是康熙留给雍正旳股毂之臣对雍正非常忠心。

隆科多在理藩院打的巨型麻将?

引言:隆科多在理藩院打“巨型麻将”这一场景安排的就很有意思,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无聊消遣,这么理解就错了,他后面那句话才是最重要的,对了就是大家打麻将的时候最喜欢的两个字“胡了”,胡了牌自然开心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谁都这样不是?紧接着后面要发生的事才是最重要的,隆科多真正的喜事要来了。

隆科多胡了牌之后,边喝着盖碗茶,边咧着嘴开心的说:算番,快算番。正开心之际,有衙役报告,新来了一个犯人,需要安排一下,隆科多就不开心了,这么点破事就烦我,按平常的程序走不就完了吗?没看见我正赢钱呢?

衙役微微一笑,别看这微微一下,藏着不少东西呢,衙役对隆科多说:这个真不行,这个人得您亲自安排。隆科多心说:什么人架子这么大,非得我来安排?衙役附耳一说:是十三爷。这个时候要注意隆科多的表情和动作变换了。

隆科多听完衙役一说十三爷,顿时吃了一惊,看样子很慌张,撒丫子就跑,连番也不算了,比亲爹叫他还管用,边跑边在脑海里组织语言,也许他此刻也想到他的六叔佟国维安排他在这当差的意义。

隆科多见了十三爷,很亲热的喊了一句:哎哟,我的十三爷。紧接着说奴才隆科多叩见十三爷。十三爷打眼一瞧说了句:怎么是你在这当差啊。这里要注意了,别说小多子也挺会来事,说道:那伺候十三爷您,不是奴才的福分吗?十三爷瞅了隆科多很大一会说道:得得得,要论辈分呢,我还得管你叫声舅舅,可是论眼下你是管着我的牢头,我怎么敢叫你伺候我呢?

听十三爷这么一说,隆科多开始嬉皮笑脸的攀关系了,十三爷也是个喜欢跟人开玩笑的人,能跟底下人打成一片,所以很多人很服他。隆科多当际迎着十三爷的话口说道:得嘞,十三爷既然您这么说,我也不说管着您,也不说伺候您,咱们就这么着吧,就像当年在西北打仗的时候那样,有空我就陪着您,咱们是一块喝酒聊天,到时候我再给您找点乐子。

这段对话说明,隆科多和十三爷之前很有交情,是在一个战场上厮杀出来的,而且隆科多很了解十三爷的为人,十三爷听隆科多这么一说,又看了他几眼,说道:好,痛快,那咱们一言为定。说完十三爷和隆科多一前一后的走了。后来,隆科多果然给十三爷找了点乐子,那就是把十三爷喜欢的女子阿兰给接了过来,并且小多子很有心思,把房间收拾的跟新房一样,十三爷呢,也很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一概笑纳了。

隆科多的这一系列举动算是和四爷搭上线了,之后四爷来接十三爷时候,兄弟俩很激动,隆科多赶紧上前叫了一声四爷,四爷对隆科多的做法很满意。

就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我们来具体说道说道!

隆科多其人及其人脉关系

隆科多在剧中是很重要的存在,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还有二月河先生的同名小说中,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侄子,在历史上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在这里我们就按剧中的关系来说。

隆科多是佟国纲的儿子,而佟国纲在第一次随康熙西征的过程中,由于索额图的失误,被葛尔丹的人给射于马下当场就咽气了。所以,隆科多自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孤儿寡母的,在佟氏族中很受欺负。

隆科多父亲去世以后,隆科多在嵩阳书院读读书,族中其他人看上了他家的一块风水宝地,硬是给抢了去,逼得隆科多的寡母差点悬梁自尽。佟国维虽然没有插手这件事,但作为族长,他却隔岸观火听任几个本家欺负隆科多母子,直到隆科多做了官,佟国维才肯认他这个侄儿,但并不帮他的忙。

隆科多还和康熙有深层的关系,康熙把隆科多召进“穷炉”托孤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时候的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是很重要的一个位置。康熙首先让张廷玉给了隆科多一份死召:查隆科多党附八阿哥胤禩,乱政害民,着即赐死!钦此!

隆科多万万没有想到康熙密召他进宫,居然是为了赐死他,隆科多一脸茫然懵逼,过了好一会才勉强说道:奴才知罪……领旨谢恩!然后康熙问隆科多怎么想,有没有为自己申辩的理由,隆科多从震惊和懵逼的状态中醒了过来。

接着隆科多开始了为自己的申辩说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万岁既许奴才申辩,奴才当锥心泣血直言告主,佟氏一门确是多有党附八阿哥的,但奴才因自幼失怙,性情倔强,开罪本族,不能见容于族主佟国维……皇上西征,奴才身负皇上逃出科布多,皇上特简游击之职,因顶了临阵脱逃的佟科飞缺位,屡受排斥……这些,皇上您都是知道的……

说完不知道是被自己的话感动到了还是有演戏的成分,隆科多竟然放声大哭了起来。这些话也让康熙想起来当年西征的往事。康熙说道:这朕都知道。但这份诏书未必就用得着,张廷玉是宣诏之人,以后由他做主,诏书上空着的日子也由他填。廷玉,你再读朕的另一份密诏!

于是张廷玉有念了另一道诏书:隆科多着以原品进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仍领京师步军统领之职,钦此!听完这份诏书隆科多更加懵逼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康熙看到隆科多懵逼的状态很满意说道:死之悲,生之欢,朕一并赐你。你当谅朕为难之处,朕为江山社稷不至堕于小人之手,不得已出此下策。你若忠于职守,谨领遗命,前一封诏书即作罢论。你若奉职无状,新君登极之日,就是你的死期!张廷玉也是一样,这样的遗诏,他也有两份!隆科多被康熙的这一生一死的诏书搞的又是害怕又是钦佩,果然帝王心术高深莫测,紧接着康熙开始了亲情攻势。

显然康熙对隆科多的状态很满意,这说明他的帝王心术起到了作用,接着说道:若在小家子,朕该叫你一声表弟,但天家之事,关乎亿兆黎庶,循不得这些个私情。当日你背着朕从乱兵中逃出,仅有一个窝头,你让朕吃了,你嚼草根,就那么一葫芦水,尽着朕用,你喝马尿。所以你这人有割股啖君之心,朕瞧着你就是本朝的介子推。仗打完了,又忘掉了,埋没你多年,是朕之过,可见君臣际遇之难!朕思来想去,无恩给你,只好下这道诏旨,你得成全朕,体谅朕,或可于后世为一代名臣,就不枉了朕一片苦心了……

隆科多和康熙的渊源颇深,所以康熙才托孤于他,康熙用心真是高深莫测。

佟国维和隆科多的几次谈话以及佟国维对隆科多的安排

在剧中,隆科多第一次找佟国维的时候,是发生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后,这个时间点很关键。佟国维的管家报告说隆二爷来了,佟国维听了就知道,这小子来准没啥好事,准备给几个碎银子打发了,想了想还是见了隆科多。

而隆科多找佟国维第一层意思是讨论站队问题,太子被废之后到底该跟哪个阿哥。最主要的是他想找他的六叔讨个职位,佟国维此时位高权重。佟国维拿着长辈的架势批了隆科多一顿,大概意思就是,你小子今天的这种尴尬局面都是自己造成的,要不是当你擅离职守,现在也是当将军的人。

隆科多就不服了,你让我去那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我死了都没人知道,还说是什么好差事呢,你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当年跟我同龄的那帮人哪个都比我混的好,你还是我六叔呢,也不管管我。

佟国维又批评了隆科多一顿,顺手给了隆科多一个理藩院监守的职位,隆科多一看不满意,你让我当个牢头,这不是坑人嘛,佟国维说你爱要不要吧,过了这村可没这个店了。隆科多这才勉强接了这个差事,岂不知这个职位是老狐狸佟国维很有深意的安排。这个安排让他搭上了十三爷,进而接近了四爷。

隆科多第二次见他六叔佟国维的时候,这次主要是讨论站队的问题,这次佟国维主动给了他很重要的职位,九门提督。这次佟国维给隆科多谈的很深,并说出了著名的“热灶冷灶”原理。

隆科多还是有点不服从安排,凭什么你烧八爷的热灶,让我烧四爷和十三爷的冷灶,佟国维首先迟疑了一下,有些东西不能说啊,于是佟国维对隆科多说:所有人看好的东西未必是好的,热灶烧不好更容易引火烧身啊,事情已经到了不容迟疑的关口。

这之前康熙和佟国维吃过一顿饭,这顿饭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吃过这顿饭后,康熙和佟国维演了一出双簧,八爷被坑惨了,所以佟国维对隆科多说的时候迟疑了一下,坚持让他去烧四爷的冷灶,这用意是很深的,为了保佟氏一门的地位。

隆科多和佟国维第三次谈话是发生在十四爷出征西北以后,康熙驾崩之前。这个时候佟国维已经没了职位,在家闭门读书。隆科多对他六叔之前的判断很是佩服,在这关键时刻他要请教他六叔,他到底应该怎么办,怎么站队。佟国维虽说离开了官场,但对朝中事了如指掌,就给了隆科多很重要的一句话:这个时候,不管是谁拉拢你,你都别答应,也别得罪,关键要看皇上的态度,皇上让你怎么办你就怎么办。老狐狸就是老狐狸,把局势研究的明明白白的。

写在最后

在《雍正王朝》中每一段剧情都有很深的用意,隆科多打麻将这段,可不像咱们平时挫着玩一样,最关键的是那句:胡了,紧接着十三爷就来了,于是隆科多的好运来了,他也最终凭着这次安排,搭上了四爷的车,最终走上了巅峰,要说还是佟国维厉害,早就给小多子铺好了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