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都御史,领兵部尚书衔是什么意思?
领兵部尚书衔并不是当兵部尚书,只是一个虚职。就是封他为国家一级干部。
清朝时期,朝廷设置了统辖一省或两三省军事、行政大权的地方大员,即总督。朝廷一共设置了九大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清代总督制度,一般是正二品,加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另兼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辖一至三省。
清代地方总督例兼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漕督,河督因无地方责,授衔如巡抚, 嘉庆十二年定由尚书授者应否兼兵部尚书衔,疏请如总督。
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对于明朝在南京的那套班子还真不能看得太简单,“吏隐”也好,“莳花尚书”也罢,那只是对比北京官员来说,事实上南京这套班子手里的权利不小,部分官员甚至可以直接和北京分庭礼抗。
明朝两京制的坎坷实验现代人看明朝两京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玩意是朱棣迁都的副产品,主要是妥协出来的。事实上朱元璋早就做过实验了,他很早就把开封定为北京,试图建立一种军政分离的体系。但是因为开封属于四面受敌的地形,明朝边境又大范围北移,朱元璋不得不放弃这次实验。
之后明太祖一直在寻找北方可以定都的城市,太子朱标出京考察了西安等北方大城,但随着朱标的死亡,明太祖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到对朱允炆的培养上,这个两京制实验再次搁浅。
所以朱棣保留南京的中枢体系一方面是为了迁都过程不出乱子,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延续朱元璋的制度实验。而且两京制也不是明朝首创,周、汉、唐等王朝都存在不同形式的陪都,只是不至于设两套班子而已。
朱棣死后仁宗继位,他不太喜欢北方首都,动过回南京的念头,所以仁宗强化了南京那套班子的配置,把朱棣削减的官员再次补充完整,还让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坐镇,至此明朝南北两京两套完整班子才彻底形成。
但是这形成的只是框架,里面的详细内容明朝且折腾了好多年,光一个北京的六部尚书脑袋顶上有没有“行在”两个字就折腾到正统六年。几个皇帝去了加,加了在去,玩的不亦乐乎,官员们只能全程懵逼的看着。
好在到了明英宗这里北京做为政治核心、南京做为陪都算是彻底定下来了,之后再折腾就都是小打小闹,不牵涉国体。那么南京这套六部班子具体的日常工作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最终它没有发挥出备用中枢的作用,被清朝弹指而破呢?
南京六部职责总体上说南京六部的编制还是小于北京的,在北京六部大多是一个尚书配左右两个侍郎,属于一正两副的格局。但是在南京是一个尚书配一个右侍郎,总体人数比北京少很多。
南京吏部:通常六部格局中吏部为长,权利最大,但是南京吏部确实不如北京,它能够考核的官员范围很小,只有南直隶一地。不过这不能说他们没有权利,这帮大爷的考核权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北吏部任何限制。
南京户部:在南京六部中其实户部最大,最初他们掌管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山西、陝西、云南共九个地区钱税转运。后来被革除了山西、陕西、广西、云南四地,但仍掌握整个南中国的钱粮调运,没有他们支持,明朝根本别想打规模较大的战争。
南京礼部:很多人说南京礼部最废,但稍微注意点下属机构不难发现,他们是主管铸印局的,那是不折不扣的肥差。
南京兵部:南直隶49卫一切兵马操练、禁缉盗贼等工作都由他们负责,不受北吏部任何节制。在宣德八年,南京兵部尚书黄福获得了参赞机务之权,总管一切留守、防卫大权,连钱粮都可以专拨。
南京刑部:吐槽机觉得南京刑部才是最废的,南直隶除了落魄官员,最不缺的就是勋贵,刑部官基本没啥权限收拾,不被收拾就算好的。
南京工部:在封建时代搞技术的再牛也有限,但是再悲剧也能吃饱饭,南京工部好歹管着整个地区的营缮,还有一个宝源局(铸钱的)在手里。
没啥卵用的备份从上面的各部职责中不难发现,这个备份其实是有大用的,一旦北直隶的政治核心损毁,这边按道理说可以迅速接管整个南中国的统治,好歹能维持个偏安江南的局面。然而历史显然没向这方面发展,南明死得比南宋还悲剧,到底毛病出在哪了?
其实说来还是明朝自己的问题,承平日久,朝堂越发不重视这套备份系统,直接拿来当明升暗降的垃圾桶。明朝中后期南京几乎成了失意官员的大本营,在东林党这群嘴炮狂魔到来后更是升级成职业反对派,再次把南北撕裂,两京制从互为表里变成互相拆台,打的头破血流。
在天启年间后金崛起,平乱必然需要打仗,打仗必然需要花钱,而相对富庶的南京在这时候喊出了“辽东以一隅病天下”,不如放弃的口号。两边围绕着辽东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撕逼,一直折腾到李自成进京都没弄出结果,两京制的好处没享受,弊端倒是彻底暴露了。
崇祯自杀后如果南直隶快速确定新的皇帝,好好经营江南,依赖长江天险也不难苟延残喘。然而因为党争日久,两边已经忘记了大敌当前,为了拥立谁再次折腾了个死去活来,最终朱由菘求助江北三镇武将才登上帝位,南明文武从此分裂,武将军阀化再不可逆转,它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明朝的两京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文武或者南北,再次也能打破交通限制,方便统治庞大的国家。然而最终它成了党争的温床,几乎直接毁灭了这个王朝,朱元璋泉下有知,大抵也只能苦笑吧。
焦作出过哪些名人?
人杰地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市接壤,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东临新乡市,西临济源。
焦作古称山阳、怀州,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
七十二贤之一:子夏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东汉末帝:刘协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三司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
“竹林七贤”:山涛、向秀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
司马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司马炎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未几,卒,谥曰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选贤用能。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他的论点很精湛,众人都认为“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后来天下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山涛所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着《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唐朝:练何、韩愈、李商隐练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东,乃伏羲后裔。粤稽洪荒甫辟,生民浑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兴帝,号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东方氏三传有东不訾者,盖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为东友,即更其覆,而仍相传为东,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为太原。东不訾九十六代嗣裔东何,乃汉仕郎中泾州东富公二十七代元孙,本贯河北道怀州河内县赵栿里(今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以河内为郡。公智勇超群,於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诏与李勣伐高句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农历五月十七日),献火攻策焚辽东城,(史书又称辽州)遂破之,有功回朝,於贞观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以“精练军戎”,赐姓练,封岐山侯,封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钦差大臣兵御尚书大总管李勣赞曰拜题:“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 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妣赵氏,封一品夫人,与夫合葬於怀州河内县紫金坛(今沁阳市神农坛)。练公赵氏夫妇生育二子:练舜麒,练舜麟。麒袭职骑尉将军。麒公有友钦、友明、友文、友思四子,钦公袭职骑尉将军。钦公子贤相,亦袭职骑尉将军。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2]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两宋画家:郭熙、李唐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
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元朝:许衡、逯鲁曾、靳煌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逯鲁曾(?~1352年)字善止,修武承恩镇人(今河南省焦作市恩村)。元天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辟御史台椽掌机密,后除太常博士,复拜监察御史。后历任枢密院都事、刑部员外郎、宗正府郎中,出任辽阳行省左右司郎中,又任佥山北道肃正廉访司事,入朝官拜礼部郎中。
靳煌(1210—1293)又名德茂,字子安,祖籍河县王封人(今河南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办事处东王封村)。元代正三品嘉议大夫、怀孟路总管、尚药太医、太医院副使。生于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3月17日,元太祖成吉思汗五年,南宋宁宗赵扩嘉定三年)农历二月己卯日
明朝:何瑭、朱载堉、陈王廷何瑭(公元1474年—1543年)字粹夫,号柏斋,怀庆府(今河南武陟人),祖籍扬州府泰州如皋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年七十岁。笃行励志。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河南乡试第一名,次年进京参加会试和殿试,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修撰、以不屈于刘瑾,辞官。后刘瑾伏诛,复官,因直言出为开州(今濮阳)同知,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同知,山西提学副史,浙江提学副史,南京太常寺少卿、正卿,北京工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等职,官至三品。明嘉靖十年(1531)年,何瑭告老还乡,成立“景贤书院”,设馆讲学,著书立说,著有《柏斋文集》[2] 、《阴阳管见》、《乐律管见》、《儒学管见》、《医学管见》、《兵论》等。
嘉靖二十二年(1543)九月十三日,何瑭病故,享年70岁,葬于怀庆府(今河南焦作沁阳)城南门外。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六月初十,追封何瑭为礼部尚书,谥“文定”。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1] ,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1536年,朱载堉出生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是明太祖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朱载堉深受父亲郑恭王修德讲学、布衣蔬食、能书能文、折节下士的影响,自幼俭朴敦本,聪颖好学。早年即从外舅祖何瑭学习天文、算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获罪被关,筑室独处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愿意入宫。[2]
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长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在漠落坎坷19年的漫长岁月里,朱载堉拜结贤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专心攻读音律、历算,并开拓了边缘学科的广阔领域。 [2]
朱载堉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 和实验,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出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陈氏太极拳创始人。”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代表作品有《拳经总歌》。
清朝政客:曹谨曹公,名谨,字怀朴,号定庵,生于1787年,卒于1849年。曹谨为清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道光十七年(1837),曹谨被任命为台湾凤山县知事。
古时候的三司会审?
古代的朝廷为了更好的治理政务,会设置各种机关部门,当中将这些司法运用得较为出色的朝代可能是明朝。众所周知大明王朝开设有许多司法部门,如大家熟悉的锦衣卫等有关司法部门,另外明朝还设有三个较为重要的中央司法部门,据说很多重案都是由这三个机构联合审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司会审”,那么这三个司法部门到底叫什么呢?
明朝的“三司会审”说的到底是哪三个部门?
三司会审的有关部门并非诞生于明朝,其实早在唐朝盛世的时候已经存在,它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后来明朝的官员根据唐朝沿袭下来的三司制度为基础,形成明朝的独有“三司会审”。
那么在明朝时期,若是发生了重大疑案,诸如狸猫换太子、某某妃子离奇死亡等着一般都交由刑部、大理寺以及都察院这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合作审查,这就是三司会审的由来。而这三部司法机关主要负责人是刑部尚书、大理寺卿以及左都御史等领导部门官员一起审理,而下最终裁决的权利则是交给了皇帝。
刑部
三个司法部门中,刑部身为六部之一,其主要负责法律跟判刑,还有关押罪犯,而刑部最高职权的官职是刑部尚书,下面还分有全国各地的刑部分部,如两广、两湖、、江西、陕西、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浙江以及贵州跟云南等省份都设有清吏司共13个人。
而江西的官员工作主要是管理江西之内的刑名工作,另外需管燕山地区的士兵跟庐州、六安的刑罚监狱工作等。而湖南方面则负责湖南跟湖北两个省份的刑事工作,还要兼职右军都督府,在京留守右卫等九卫及渤海千户所。另外在陕西方面,那里的官员需要负责管理陕西和甘肃等城池的刑事工作,以及负责后军都督府的日常需求,总之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除了刑部之外,吏部主要是属于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单位,其主要负责定籍终制之法。吏部还设有4个司法部门分别是考功部、清吏部、验封部、稽勋司。首先验封部门主要负责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赐封跟捐封等事务。稽勋部门专门管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接下来还有户部,其主要工作是管理疆土、田地、户籍、赋税、工作和一切财政事务。内部还按个地方设立有分部司职,明朝有十三个地方司职,分别为、山西、河南、广西、山东、、陕西、湖南、广东以及四川到福建和云南跟贵州等。
另外还设有江南司,总共十个四司法部门,而且各个司法的官员平时除了管理自己省份的粮财之外,还要身兼多职,负责一些衙门的大小政务,其工作内容比较杂。该部门到了清朝时期,又分别创有专门管理八旗事务的八旗工资处等。比如户部有一个专门管理制钱币的钱法堂跟宝泉部门,其负责管户部三库,以及看管仓储跟漕务仓场等等。
大理寺
三司会审之第二部门,大理寺。其主要负责人是大理寺卿,此乃明朝三大司法法官之一。换句话讲就好比我们现代最高法院部门,属于国内最高上诉司法部门。所以其能够跟督察院、刑部一起形成明朝最重要的大三司法机关。大理寺卿也被册封为九卿之一,其余还分四个小寺各设有4个卿官,但是其职权都比较低。在我国的秦汉也有大理寺不过那时叫做廷尉,北齐其实才改名叫大理寺,到了晚晴又改叫大理院,大清亡国后,民国初期,北洋的军阀政府于是继续沿用此名,并且把大理寺定为当时的最高审判司法机关。
明朝除了有大理寺之外,还分别设有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各部门各司其职,负责的事务跟权力也不同。首先,太常寺属于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朝叫做奉常,汉朝以后正式叫做太常寺。而太常礼乐官们管宗庙礼仪,至北齐时期也称为太常寺,清朝晚期逐被废除。
光禄寺,设有光禄寺卿当负责人,其该部门负责管祭祀、朝会、宴请等。另外光禄少卿、丞、主簿等官职。太仆寺是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从秦朝到汉代的九卿大臣里面都设有太仆,属于负责管理车马之官职。到了明朝,改为管理牧马之政令,隶属兵部。而清朝也一直沿用该制度,当时清朝皇帝出外巡查,扈从车马杂物皆为总管。另外还设有少卿跟员外郎等官。随着大清亡后,该机构才被民国关闭。
鸿胪寺,主要负责接待外来使者、外国宾客等。秦朝称之为典客,汉朝时期改叫大行令,当年汉武帝执权的时候正式改名叫大鸿胪,意喻为大声赞颂,引领礼仪的意思。北齐时期,依旧采用鸿胪寺,发展到南宋、金朝、元朝的时候就暂停了设办鸿胪寺。后来朱元璋创立大明朝,就将其制度恢复,重新开建立鸿胪寺,比较当时明朝大一统,各方藩国又开始进贡,故而恢复鸿胪寺体制,该部门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然后被废除。
都察院
三司会审第三部门都察院,是明朝清朝的官署名字,该部门起源是由以以往朝代御史台衍变形成,主要负责监察、弹劾和提议等。公元1382年,明朝正式把之前朝廷设立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其中分封官职有左、右都御史,下面设立副都御史跟佥都御史。另设十三道,分别为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等等。
明朝都察院不但可以对审判部门进行监察,还能有遇到重大事情可以上奏,小则能自我当机立断的权力,是当时明朝的最高权力监察司法部门。后来发展到清朝,皇帝就改把左右正副都御史归纳成总督、巡抚等官职这是为了让他们更加快捷的工作。据记载,清朝雍正元年,皇上又把六科并入督察院。到了乾隆十三年,开始废掉都御史。历代以来的都察院均属于法纪监督的司法部门,拥有审查死刑重案的权力,还可以参与各种秋审与热审,其关键的作用在于负责监督文武百官以及他们失职。
总的来讲,“三司会审”存在的主要原因分为2个方面,第一是利于减少冤狱,古代在审判案情之时,由于技术落后与腐败的因素,导致经常出现冤案冤狱,于是明朝皇帝十就要求审判时一定要详查案件,减少冤狱的发生。
第二方面是能够统治权力,很多皇帝执权时期,都喜欢打压大功臣,以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从而达到他专权的目的,而“三司会审”的制度可以令这三大司法部门互相制约,有效防止刑部独掌大权。另外会审的地点一般是在午门外,由负责官员审完案,就命太监送到帝王处让做出宣判,一般情况下会3个情况出现:
1、圣上会同样这个调查结果,并传旨行刑;
2、帝王可能表示不满意就在审查结果的基础中自己更改判罚,像觉得此罪太重就减减刑什么的。
3、皇上看了不同样这种审判结果,就会叫人驳回去,让三个司法部门继续张开再审,而再审过后,其最终裁决权还是落在皇帝手上。
【文/羽评郡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删!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什么是盐道衙?
清朝盐道衙门归巡抚管。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其官职等级相当於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