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皇后,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
不算。虽然武则天是李治的庶母,但李治娶她,娶得名正言顺。另外,李治还把她姐姐母女,都纳入了后宫。都说“脏唐乱汉”,但唐朝的“婚嫁乱象”,还真算不上败坏人伦。
最初,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小老婆。
她进宫时,只有14岁,被封才人,赐号“媚”。
在李世民的后宫,武则天足足待了11年,却始终不曾被晋封,一直都是才人。
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去世,25岁的武媚娘,因为没有子嗣,被剃光了头,送去感业寺出家。
2年后,24岁的新皇李治,服孝期一满,就跑到感业寺,把出家的武则天接到后宫。第二年,武则天生下皇子李弘,被封“昭仪”,开启辉煌人生。
她一步步从昭仪,成为皇后,继而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而因为“娶父亲小老婆”的操作,李治被人骂了很多年,诟病他“败坏人伦”。史学家蔡东藩更是直言他:“为色所迷,昏庸已甚。”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熟悉历史,就一定知道,唐朝皇室的婚嫁,那真叫一个乱。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了弟弟李元吉后,转头就娶了弟弟的妻子杨氏,还生下了儿子李明;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看上儿子的老婆杨玉环,不顾礼节,强行要求杨玉环出家,随后把她迎进宫中当贵妃。不止是皇帝,连唐朝公主的生活,都堪称声色犬马。
比如,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她一边当着房遗爱的妻子,一边和僧侣辨机厮混。再比如,安乐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儿,她先嫁给了武崇训,同时与其堂弟武延秀不清不楚,等到武崇训去世后,再嫁给武延秀。有学者统计,唐朝公主中再嫁的,有整整25人,其中唐太宗的公主6人,唐玄宗的公主8人。
皇亲国戚的生活,也不能细看。
比如,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就被传出,和自己外孙外孙贺兰敏之,关系非同寻常。《旧唐书》:“敏之既年少色美,烝于荣国夫人,恃宠多愆犯,则天颇不悦之。”
从上述“婚嫁乱象”来看,李治娶庶母,又把武则天姐姐母女,都纳入后宫,还真算不上开天辟地第一人。
他最多算是“承前启后”。
当然,唐朝乱归乱,非要说他们这是“败坏人伦”,就有些过分了。
至少,在李治娶武则天这件事上,我认为,只能算不地道,绝对够不上“败坏人伦”。如果你不同意,且听我细细分析。
第一,李治娶的,不是父亲才人,而是感业寺尼姑。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武媚娘和李治一起侍疾。
这是他们第一次邂逅。
其实,当时侍疾的娘娘,不止武则天一个,但她早就打定主意,把宝压在了太子李治的身上,为此,她不遗余力,在李治面前展现魅力。
按照武则天的手段,李治对她的感情,已经非常深了。
可即便如此,李治也没有把武则天留下后宫,更没有给她名分,而是把武则天送去感业寺出家。
一方面,这是李治遵守孝道,为李世民服丧;另一方面,这也是武则天变换身份的机会。为什么要变换身份?
因为出家以后,就是方外之人,不再受世俗约束,过往关系也全部斩断。
如此,就不再是李世民的小老婆,而是一张白纸,一个尼姑。
2年后,李世民迎接武则天入后宫。
此时,他娶的不是后妈,而是感业寺尼姑。
你可以说这种做法不地道,但你不能说他乱伦。
毕竟,出家等同于另一种形式的“重生”,过往关系都在出家的那一刻,化为乌有。
值得一提的,是这通操作,被后来的唐玄宗学得明明白白。
当时,唐玄宗看上了儿媳杨贵妃,便逼着她当了5年的道士,期间,李隆基给儿子寿王重新安排老婆,等木已成舟,才把杨玉环接出道观当贵妃。
《新唐书·本纪第五·睿宗·玄宗》二十八年正月癸巳......十月甲子,幸温泉宫。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
不得不说,这种操作,是真的非常鸡贼。
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套,就是按照封建礼教的逻辑进行的。
第二,“妻后母”曾是他们的婚姻习俗。
“妻后母”,即把父亲的小老婆,变成自己的老婆。
这在汉族的礼教下,是不可容忍的,可对于鲜卑族而言,这只是一种习俗。
唐朝的婚姻制度,深受鲜卑族的影响。
这一点,非常好理解。
举几个人,大家就明白了。
独孤氏,李渊的母亲,鲜卑化匈奴人;窦氏,李世民的母亲、李渊的妻子,是北周襄阳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孙女,而北周的宇文家族基本都是鲜卑族;长孙皇后,李治的母亲、李世民的妻子,鲜卑族。你看,唐朝前三位皇帝的母亲,都是鲜卑族。
在这种状况下,鲜卑族的习俗,不可避免对唐朝的婚姻制度,形成冲击。
在鲜卑族的习俗里,收继婚,是非常常见的。
所谓收继婚,简单来说,就是父亲去世,儿子把庶母收入后宫;哥哥去世,弟弟把嫂子收入后宫。
“父亡而子收其庶母,兄死而弟接其嫂。”
按照汉族的理解,庶母,也是长辈,嫂子也不可以当妻子。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很多别的文化里,收继婚,也是一种习俗。
比如,汉朝和亲匈奴的王昭君,遵守过收继婚的习俗。再比如,和亲乌孙的细君公主,也遵守了收继婚的习俗。据《魏书》记载,太后胡氏,曾以“收继婚”为理由,逼迫清河王履行“叔嫂”的义务,只因清河王和死去的宣武帝是亲兄弟。
“时太后得志, 逼幸清河王怿, 淫乱肆情, 为天下所恶。”(《魏书·宣武灵皇后传》)
从习俗的角度来看,唐朝时期,“妻后母”与“妻嫂”,还真的算不上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最多算是以前的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收继婚”是陋习。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收继婚为种族繁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客观上来说,“收继婚”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民族因素,我们要看到时代局限和合理性,不能一听“收继婚”,就直接鄙夷。
第三,“人伦”是儒家的规定,但李唐皇室不尊儒,而是尊道。
“人伦”二字,最早出自《管子·八观》:“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
所谓“人伦”,主要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关系。
这是儒家推崇的理论,但唐朝并不尊儒。
自汉朝开始,儒家学说,长期被统治者奉为正统学说,因此,“人伦”二字深入人心。
但李唐时期,儒家学说的地位、影响力,都非常弱。
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大分裂时期,兵荒马乱,礼崩乐坏。人们的礼教观念逐渐淡薄,有放浪形骸的魏晋之士,好男风也开始兴盛,佛家也慢慢兴盛;另一方面,李唐皇室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把李耳(道家创始人“老子”)奉为祖先,令道教成为国教。而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自封为弥勒佛转世,大力推崇佛教。总体而言,在唐朝,儒家思想的影响,大不如前。
不止皇室不重视,民间也不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在李治娶武则天,违反本就不受重视的儒家“人伦”,似乎也情有可原。
我们很难用儒家学说,去批评李治是个“色令智昏”的人。
就好像,在中国,一夫多妻是犯罪,可在印度,男人可以正大光明娶4个老婆。
我们能说印度男人“色令智昏”吗?
综上所述,李治娶武则天,只能说他不地道、鸡贼,却绝不能说他“败坏人伦”。一来,他按照当时的逻辑,完成了事情的合理性;二来,妻后母,在当时司空见惯,并不算惊世骇俗;三来,唐朝尊道,不能用儒家伦理,来道德绑架。总而言之,判断事情的合理性,必须回到当时的社会风俗,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其实,除了上面3个原因,我不认为李治“败坏人伦”,还有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李治所处的时期。
众所周知,唐朝国力强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僧侣甚至学者,都以来唐朝学习为荣。
这些人,带来了异域文化、外来宗教,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南下。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原传统礼教的观念,也都发生了不少改变。
无论是皇室,还是百姓,都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新旧融合之下,免不了产生冲突。
而李治娶武则天,不过是当时的一件小事,体现了融合阶段的特色。
就算这是干得不地道,李治也不应就此背上“败坏人伦”的罪过。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泰国新贵妃被废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被称为“诗家天子”的中国🇨🇳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诗,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无耻,以及被它们玩弄后抛弃的宫中弃妇的无奈与怨恨。而一千多年前中国诗人所描绘的宫怨兼宫斗闹剧,并没有因为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而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不,泰国王室刚刚宣布,废黜刚刚加封为贵妃才两个月的诗尼娜贵妃的地位,剥夺此前泰国国王授予她的一切荣誉称号和职务。至于泰国国王废黜诗尼娜贵妃所给出的官方理由,山野耕樵也是懒得去啰嗦了。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国王看这个贵妃眼腻了,想要弃旧寻新了,于是……反正,世事如棋啊。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粉黛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三个月前,这位年轻貌美的诗尼娜,春风得意,让天下的人们都认为,这位暹罗美女可是要“三千宠爱集一身”,大红大紫的富贵终老了。可是,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世事如棋”,这位漂亮的泰国贵妃,反正是还是被打入了冷宫。但是,这并不会影响骄奢淫逸的泰国国王另寻新欢的呀,“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嘛。前一个诗尼娜走了,更多的李尼娜张尼娜就会接踵而来,并且还要竞争得你死我活的,才能夠得到“一睹天颜”的机会。文章写到这里,山野耕樵也口占一首诗,略叙泰国的此次废妃吧。“方道初承君王泽,忽闻已入冷宫门。莫言皇恩深似海,念情不如陇亩人。”而天朝唐诗又云:“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吃瓜的,都不必要去为那个暹罗国的“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宫斗牵心挂肠了。山野耕樵行文到此,还要重复一下诗尼娜刚刚被泽封为贵妃时所说的话:“泰国的这位国王,可能要重蹈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的覆辙。”(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为何武则天临死前还要恢复皇后身份?
武则天,中国史上第一女强人,唯一的女皇帝,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恢复皇后身份,她巴不得青史留名,成为开天辟地的女皇,否则她这一生又为了什么?她之所以死前恢复皇后身份(还是被动的),只是因为那场著名的“神龙政变”,又叫“五王政变”。
女皇武则天
一.晚年的武则天:宠幸男宠晚年的武则天,开始纵情享乐,宠幸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宠幸到什么程度呢?百官畏之如虎,连武家梁王武三思都巴结这二人,堂堂梁王,面对张易之不敢直呼其名,唤其为五郎。
当时李显已经被武则天确认为太子。晚年的武则天曾经纠结过,是传位给亲子(姓李)还是给侄子(姓武)。狄仁杰这时候说了一句话:“儿子尚会给母亲立庙,侄子会给姑姑立庙吗?”狄阁老一语中的,直击武则天的内心:是啊,我折腾了一辈子,不能死了都不被承认啊。所以,从武则天立亲儿子李显为太子,就是想身后留名。这样的武则天会甘心死前又自降身份,恢复为高宗皇后?
太子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和她的夫婿魏王武延基不满二张这两个面首专权,私下里议论,结果被张易之知道了。张易之就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责骂了太子李显。李显无奈,逼令邵王李重润、永泰郡主李仙蕙自杀。当时永泰郡主已经有身孕了,仍旧不免一死。张氏兄弟更加猖狂,又将驸马武延基逼死。此时的他们,已经疯狂,不仅对李唐皇族下手,连武氏子弟也不放在眼里。
张易之
武周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此时的女皇武则天已经81岁了,长期卧病在床,张氏兄弟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这在历朝历代都属于挟天子自重了,如果张氏兄弟有点头脑,此时只要矫诏,李唐皇族也好,武氏皇族(武氏这时候才是皇族)也罢,基本上是束手就擒的。但是张氏兄弟只知道跋扈,并没有政治头脑,既然他们将武则天与外朝隔离,自然也减弱了武则天对外朝的控制,给拥护李唐王朝的大臣们留下了操作空间。
二.神龙政变主要策划政变的,是五个人,即宰相张柬之、宰相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寺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他们秘密联络了左威位将军薛思行,于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率领羽林军五百人来到玄武门,打出“清君侧,诛杀二张”的口号。同时派人去东宫迎接太子李显。
但是李唐皇族被武氏压制太久了,李显迟迟不敢行动,怕是阴谋。这时候驸马都尉王同皎说:“当年先皇传位给陛下,却被废黜,现在已经二十三年了。北门将领和南衙朝臣一起拥护殿下恢复江山,请殿下去玄武门满足大家的愿望。”结果懦弱的李显却说:“凶恶小人是该剪除,但是天子圣体欠安,这么做不妥吧。”另一位大臣河间郡公李湛说:“诸帅、宰相为了国家不顾性命,殿下为什么要让他们面临鼎镬的酷刑呢(意思是谋逆大罪)!请殿下亲自去制止他们好了。”李显这才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才动身前去玄武门。军队看太子来了,士气大振,破玄武门而入,直入皇宫。
太子李显
宰相张柬之一进皇宫,就抓住了张氏兄弟,将他们斩首。然后进入武则天的内殿。武则天大惊,喊道:“谁在作乱?”
张柬之回答道:“张易之、张昌宗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将二人杀死了。”
武则天毕竟什么大场面都见过,看到太子李显说:“这是你干的吗?现在张氏兄弟已经死了,你可以回东宫了。”太子李显这时候又怂了,转身就要回去。大臣瞬间惊呆了,要知道,如果就此退去,朝政又回到了武则天手里,那么一纸诏书,别说所有参与的大臣将被诛九族,就是太子李显都会被废黜。这时候,桓彦范说道:“太子年纪大了,应该登基。”一旁的军士也开始鼓噪。武则天看着周围,发现了河间郡公李湛,对他说:“我对你们父子不薄啊。”河间郡公李湛羞愧的不敢看武则天。武则天又看见了宰相崔玄暐,说道:“别人都是经他人(主要是狄仁杰)推荐的,你可是朕亲手提拔的啊。”崔玄暐不卑不亢的说:“臣此举就是在报答陛下的恩德。”
宰相张柬之
此时,相王府(相王就是李旦)司马袁恕己统帅兵马,已经将神都内二张的同党尽数诛杀,控制了神都。武则天无奈,默认了事实,承认自己的时代结束了。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下诏,太子李显代行国事。二十四日,正式将帝位传给了李显。李显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将百官、旗帜、服色全部恢复唐制,李唐王朝复辟了,武周灭亡。当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遗诏去帝号。但是谁都知道,这是中宗皇帝李显为了其母能与高宗李治合葬耍的手段罢了,遗诏这种东西,大部分根本就不是皇帝生前所留的。更何况此时的武则天,就是任人摆布罢了。以武则天的性格,死了也不会自去帝号的。
后来,政变的主要参与大臣都被封王,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因此“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当然,这五王在昏君李显的治下,结局十分悲惨。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女君主排名?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女君主”,按照时间排名,大致如下:
一.女娲娘娘,甘肃天水人,约7000年前,母系氏族部落首领。
二.西王母,青海昆仑山人,约5000年前,西王母国首领。
三.吕雉(前 241年—前 180年),山东菏泽人,著名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皇后,中国第一个皇后,与刘邦共定天下,临朝称制十六年,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
四.武则天(624年—705年),武曌,又称“武媚娘”,山西吕梁人,著名政治家。李世民嫔妃,李治皇后。武周天子,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既有实力、又有名分的“女君主”。
五.萧太后(953年-1009年),萧绰,又名萧燕燕,契丹族,原姓“拔里氏”,北京平谷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摄政期间,辽国进入最鼎盛时期。
六.冯太后(441年—490年),陕西西安人,祖籍河北衡水,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北燕皇族长乐冯氏,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二次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北魏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七.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内蒙古科尔沁人,蒙古族,著名政治家。皇太极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为庄妃。皇太极崩,顺治尊其圣母皇太后。一生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为大清定鼎中原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慈禧(1835年—1908年),满族,叶赫那拉氏,名曰“杏贞”,北京东城人。初为“兰贵人”,咸丰帝妃嫔,同治帝生母。晚清时期,曾垂帘听政,大清实际统治者,影响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唐代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是李柷。他是唐昭宗李晔(曾用名李杰)的九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年仅十三岁即继位。 他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即唐哀帝。改元天佑。我的回答完毕。但是,心中不禁感叹不己,这个苦命的孩子,他的父母均死于宫廷凶杀中!我百思不得其解:政权的更迭,非得以阴谋开幕、杀戮落幕吗?
这青苔碧瓦堆 俺曾睡风流觉肃肃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春天里,思绪随时光穿越回晚唐一一顿时愕然,这就是周秦汉唐,由丰镐而长安的大唐吗?长安东北角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明宫万千宫殿被那个姓朱的节度使“恶人一炬”顿成瓦砾一堆,正是应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间,俺曾睡风流觉。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经李世民励精图治的“贞观之治”,到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在天宝年间,终于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而“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们的割据局面进一步扩大,一个繁华的社会,顿时变成“积尸如山”、“烟火断绝”的废墟。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是,唐王朝却元气大伤,尤其是在晚唐,由于宦官把持朝政,内阁形同虚设,政令不出都门。所有恶果的积累都是由老百姓买单!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求生无路的人民,终于爆发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一样,乱世中的英雄们有了用武之地,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残酷战争中,他们的刀剑在人血中淬练得锋利无比。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梦回大唐,惊醒中才发现,中华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但依然逃不过衰亡的命运。
与他的爷爷唐僖宗李儇一样,辉王李柷也是十三岁即帝位。他是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了,没有什么传奇,有的只是繁华落幕后的万丈深渊。
在唐朝奄奄一息之际,扑上去补刀的就是“天下第一滥人朱温!”
朱温就是踏着欺骗、镇压黄巢农民起义的血足印,一步步受到唐僖宗的信任,在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朱温以宣武(今河南中东部)为依托,抢占了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区。
朱温是砀山乡下一个垮杆绅粮家庭的破落户子弟,貌似以后的高俅,从小磨练出来的心狠手辣、阴谋诡计;草菅人命,权力欲望,他都充分具备。
他仿冒曹操,把唐昭宗抢到手,历史的一幕惊人相似,他一把火把长安的大明宫殿烧得只有灰烬的余烟,纵然横恶的董卓在世,也犹叹不如!
迁都洛阳后,又仿冒王莽杀了唐昭宗!立年仅十三岁的唐昭宗最小的孩子当皇帝。
朱温集大汉三大枭雄之大成,其结果远胜三大厚黑鼻祖,朱温的所作所为远胜汉之三雄,他们才是仿冒品,老朱家的才是正宗的不要脸!
朱温夺取全国政权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有力度!他听信狗头军师李振的密计,把所有具有门弟影响的势力和人物,全部清空。
公元905年,朱温轻轻的挥一挥衣袖,把原宰相裴枢为首的三十多名唐朝廷高级官员杀死后抛入黄河!史称“白马之祸”。
唐哀帝的确是悲哀的,他的父皇唐昭宗李儇在公元905年下葬时,朱温为了斩草除根,在葬礼后的酒宴上,把余下的八个皇子全部灌醉后予以扑杀,投入河中!
始作乱者的宦官死完了、朝臣已经入海流了,自己的父皇也被一刀砍死了!
李唐皇室成员全部灰飞烟灭,连流落民间偏席打草鞋的都没有了!
大唐的覆灭已经进入倒计时。
天佑四年(公元907)正月,朝廷派薛贻矩慰问回到汴州的朱温,朱温托薛贻矩带话给唐哀帝:“李柷应该把位置禅让给我。”
十几岁的小皇帝同意,于是百官对朱温劝进,地方藩镇也下决心上表支持!
四月十八日,人间四月天,朱温正式举行“禅让”仪式,定国号大梁,改汴州为开封府,以此为国都,改元开平。
唐哀帝被封为济阴王,被囚禁于曹州(今山东菏泽市),第二年,年仅十七岁的末代唐皇也被朱温一刀结束性命!
结语
西安的大明宫遗址外车水马龙,繁华如旧!仰望天空,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朝代的更迭,一次又一次,仿佛人世的轮回,一场又一场。还好,可以爬上大雁塔的顶层,跨越千年与大唐作心灵的交流,历史兴衰荣辱得失成败皆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