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怎么读,康熙为什么要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
首先,想厘清一下,胤礽立为太子时,满了周岁,其时他一岁零一个月。
胤礽是有清一朝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明立的嫡长子。
胤礽被立为太子,原因如下:
第一,启用嫡长子继承制,加强汉人对清政权的认同。胤礽被立之时,已进入三藩变乱的第三个年头。三桂反,云贵景从,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台湾皆举反旗。参与反清的人员构成以汉族百姓为主体,以明朝降清武官为骨干。对三藩变乱的定性,不仅仅是地方割踞对抗中央集权,而是汉人对外来民族的统治感到不舒服,纷纷加入到推翻它的队伍中来。
满族新政权究竟做了哪些让汉人不舒服的事呢?
剃发易服,践踏汉人的民族自尊心;圈地令,一场对汉人土地进行掠夺的狂欢盛宴;投充法,把贫民变成贵族的奴仆;逃人法,是对变成奴仆的汉人进行再补刀;禁关令,修建满汉上尊下卑的壁垒;还有臭名昭著的屠城令。
顺治亲政后,官方册籍所载清政府辖区人丁约1060万、田地山塘约290万顷,年征银2100万两。这和明万历朝的土地年征银数目相当,但当时的征赋田地为700万顷。可见,清初政府虽然从名义上废除了明末的“三饷”,实际上田地征赋额度比“三饷”之和仍多。“三饷”之额外征收为年入1500万两,稍作计算,即可得出结论。特别是多尔衮执政时期,大兴土木,为修建三王府邸,加增北方省份田地税年250万两。
除此,满人豪横,排挤汉官。例如耿仲明,资深航海归诚者一枚,因为触犯逃人法,被逼自杀。事后,清廷对他不予赐祭、不允承爵。
三桂起兵之初,督管范围不出云南,可将之兵二万又三。其时他已年过花甲,决绝首创反清。他的反清行动,不为一隅之地对抗全局的幻想,而是倚仗“清廷失德、民心念旧”。归根结底,三桂认为在接下来与清廷的战斗中,他的赢面在政治。
当然,身处局中的康熙帝也洞察到了清初政治的弊端,所以他经筵日讲不敢缓停、刚满周岁未出天花的胤礽被拉出来立为太子。《伦语》有云,“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亡也”。它的意思是,夷狄虽然有君主,但不讲礼仪,还比不上中原地区没有君主却更讲礼节。康熙遵沿明王室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明码实价地向汉人官宣:华夏有君,乃夷狄有德之人,是很讲究礼仪的,就连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核心的政治遗产,也是遵循前朝的。
所以,康熙急匆匆地立胤礽为太子,就是为了迫切地挽救政治上的颓势,争取汉人对清政权的归属感。
第二,三藩变乱、国势日危,立太子以固国本,康熙欲赌国运,他要御驾亲征。御驾亲征吴三桂,是康熙内心隐藏得最深的秘密,原因有四点:
1,他有足够的冒险精神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擒鳌拜,为了乾纲独断,他的确很敢冒险。
2,他有监国辅政之人
三藩变乱之时,康熙如果御驾亲征,朝内是不缺监国辅政之人的。自打皇太极去世后,孝庄成功地辅佐了福临和玄烨两位皇帝。事到危急,太子监国,孝庄听政,康熙可以十分放心地把朝政托付给她。并且当时,明珠和索额图没有呈现明显的党争倾轧,都是可以共济时艰的能臣。
3,他对皇权有偏执的占有欲,谁敢侵越皇权,都会惹来他的出离愤怒。
熟悉康熙的人都知道,他一生信奉的政治原则是皇权不可侵越,谁若触碰了这个底线,他就会往死里搞谁。
这一点,就连他的儿子也不例外。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列举了他的十多条罪名,有:不孝、礼仪违制、生活奢靡、凌辱下级、窥探自己的隐私等等。即便如此,因为没有侵越皇权,康熙仍给了他复立的机会。胤礽的第二次被废,主要原因是结党营私、意欲逼康熙提前退位。这样,一个跟头栽下去就再也没能起来。还有皇八子胤禩,结党左右朝政,也被康熙早早地排除在储君的名单之外。
草原雄鹰葛尔丹,是当时漠西、漠北蒙古人的政教领袖,凿穿整个蒙古草原来撩康熙,惹得水土不服的他也要咬牙切齿地二度御驾亲征。
相比葛尔丹,康熙更恨吴三桂。吴三桂在康熙的眼中,是家奴欺主。葛尔丹放的最牛气的话是“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吴三桂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在三桂的反清檄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看看这用词,极尽贬损;听听这话意,分明在痛骂多尔衮和福临背信弃义。
在康熙十三年初,玄烨就动过御驾亲征的念头。当时的局势还不算太糟,为了预防三桂造反,康熙提前布好了荆岳对恃的局。而且,当时耿精忠和王辅臣还都没有反。康熙十三年三月,“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上疏“进取云贵之期,不过八月”。可见,清廷对彼时的战局是持乐观的态度的。因此,朝臣们以“形势尚在掌控之中,皇帝不可轻涉险地”阻止了他。
4,战局靡乱,形势失控,他随时做好放手一搏的准备。
三藩平定以后,康熙回首往事,曾说过“回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其实,康熙想着最后怕的那段时间,就是王辅臣被裹挟造反后引发的甘陕激变。
康熙十三年12月,王辅臣部下火并时为陕西经略的莫洛,斩之,归拢其部众。
康熙十四年正月,王辅臣派使持书往见吴三桂,表示愿随反清。后,辅臣率部自沔县,经略阳,进入陇南,阶州、徽县及所属成县、文县等皆依附。后来在北达秦州后,知州巴山刚也归附,王辅臣决定以位处陕甘要冲的平凉为根据地,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
康熙不惧吴三桂和耿精忠,因为他对二人皆有防备。三桂就不用说了,荆岳对恃就是明证。而耿藩易帜始于康熙十三年三月,在随后的二年多时间内,精忠兵锋直指浙江和江西,直至他被逼降清,始终都没能打开一条与吴军在江西会师的通道。
王辅臣反清是出乎康熙意料之外的。因为福临对辅臣有提携之恩,玄烨为了笼络他,更是赠予蟠龙豹尾枪。辅臣本心系清廷,从他将汪士荣押解京城就可看出,只是后来被部下裹挟。相比耿藩,辅臣抗清意志被玄烨软化,态度并不坚决。在他得秦州后,驻守在汉中的清兵粮道被断,前有四川吴军,后有辅臣军兵。此时,如果他坚决抗清,拿下汉中,打通与吴军合兵的通道,三藩变乱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届时,吴王联军将会兵发西安,走李闯灭明的进攻线路。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他选择经营自己的甘陕地盘,骑墙于玄烨与三桂之间。
饶是如此,他的变乱也让玄烨吃尽了苦头。时为陕西总督的哈占受不住压力了,他不断向康熙告急,要求增兵西安。玄烨被逼无奈,只得将各路兵马抽调到西安。以至后来蒙古察哈尔亲王布尔尼起兵,清廷竟一时无可用之兵,只得征用京城内王公贵族的包衣成军。
康熙立胤礽,正值辅臣反清后的第五个月,也是他危机感最强烈的时段。当时,他手中无兵无饷,有的只是满腔的怒火。如果一旦形势变得更坏,他将御驾亲征,以九五至尊之身抵雄兵十万,将这滔天的怒火泼撒到三桂的身上。他对三桂,一直坚持的是首恶必惩的原则。
后来,图海出来破局。他把一支包衣杂牌军活生生锤炼成一支虎狼之师,不足月余平定了布尔尼之乱。而后又携得胜之师奔赴平凉,逼降王辅臣。至此,三藩变乱的胜负手出现,清军渐渐在战场上获得了主动权。严嵩明知道严世蕃很困惑?
由于吕芳瞒着嘉靖帝去见了严嵩和徐阶,嘉靖帝知道三派平衡已经被打破,索性就让它一破到底:
于是吕芳被派去修吉壤(陵墓),严嵩被圈禁在严府不能出门,徐阶也被软禁在内阁值房,不准回家,而嘉靖帝自己,索性闭关修炼十五天。
一时间大明朝的日常管理事务停滞了下来,暗潮汹涌之下,众人又该如何打破这种平静呢?
一、第一个沉不住气的其实是裕王,他也搞不清皇上老爷子,到底心里在想什么,打算叫自己的师父过来问个明白:
“高拱和张居正有多少时间没来了?”
这个李妃确实心眼儿多,这段时间只要她出境,都是在绣道袍,边绣道袍边翻看《道德经》。还记得嘉靖帝给浙江的圣旨里怎么说的吗?
“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无时不念国步之艰,民生之难……”
嘉靖帝此言虽说比较讽刺,但也算是实话,他确实只有不过八套衣服。李妃是极具政治眼光的女子,亲手缝制道袍给嘉靖帝,完全是投其所好,总共没几件衣服,只要穿上这件,必然会念李妃的好。对嘉靖帝来讲,能穿上儿媳妇亲手绣的道袍,上面还绣满了《道德经》,还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节俭的吗?
李妃绣道袍的手并没有停止,直接告诉裕王,差不多二十多天没来了。
裕王比较心急,急于想知道朝廷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找了个蹩脚的理由:
“朱子语类,有好几处还是弄不太明白……”
由于之前裕王跟李妃生了气,觉得李妃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侵犯了内心深处的大男子主义。所以这次李妃也是支支吾吾不敢回答,这倒让裕王不好意思了,毕竟他也知道当初确实是自己的错:
“谭伦他们在浙江也不回个信,吕公公又突然派去了吉壤,徐师傅、高师傅和张师傅都见不着,面前只有个你,可又连真话都不敢跟我说!”
二、裕王其实是一个没有啥主见的人,嘉靖帝要传位给他,必然会担心他是否能驾驭得了手下大臣。所以,在后面的剧情中,嘉靖帝其实是刻意制造清流派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互相争斗、互相制衡。而且还留给了他一个海瑞,嘉靖帝没有杀海瑞,很大的原因就是考虑了裕王。
只可惜,裕王即位后短命,传给了万历帝,万历重用张居正,但是,张居正自始至终没有重用海瑞。
听裕王这么为难,李妃也难过,本身自己就委屈,再考虑到裕王这个处境,竟然哭了起来。
裕王忙递了一个手帕,李妃接过手帕,也就证明俩人和好了:
“我才说了几句,你又这个样子!”
有人看《大明王朝1566》会觉得李妃的戏码多了一些,毕竟这是男人的戏,其实不然。之所以详细描述裕王跟李妃的情感变化,实际上对理解隆庆皇帝(裕王)跟万历皇帝(世子)很有帮助。对比《雍正王朝》,李妃对于裕王,就如同邬思道对于雍亲王,都是高人!
裕王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毕竟是两口子,目标一致,所以李妃就说出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只有一条,王爷一定要记住,父皇只有王爷这一条根,祖宗的江山社稷,终有一天要靠王爷担起来!”
这又让角风联想到《雍正王朝》,太子胤礽为什么会失败?
就是因为他跟其他皇子争风吃醋,根本没有明白自己的立身之本,没有搞明白自己的优势。跟裕王一样,未来的天下就是你的,你本已得宠,何必再争宠,外加一些卑鄙动作,让皇上厌恶呢?
吕芳一旦失去信任,脱离皇上,也就失势;严嵩一旦搞不来钱,背不了锅,也就下台;清流一样,是依附于裕王,裕王靠的是血缘关系,只要活着,永不失宠!
三、
裕王想通了,徐阶出不来,高拱和张居正没来找自己,必然有他们的道理,这时候他就得等,慢慢等待时局变化就是了。跟李妃和解后,裕王心情大好,自己这边以静制动便可,那么动的那边有啥动静呢?李妃随后就安排冯保去探听严嵩府上的消息……
冯保去了严府对面的一家酒楼,这家酒楼装修豪华又不失隐蔽性,毕竟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前来拜访他的人不计其数。
冯保坐下后,向小二要了一壶茶,可惜小二不走,一打听原来要先付钱,一壶茶十两银子。冯保也不是善茬,问他什么茶这么贵?
小二也确实牛,什么茶都这么贵,别说你了,就是京里的尚书侍郎,京外的总督巡抚来了也一个价!
“那要是比尚书侍郎、总督巡抚还大呢,也这个价吗?”
小二一愣,除非是严嵩严阁老来了,不过他也不会来的。冯保继续卖关子,要是比严嵩还大呢?
这下子小二明白了:
“大爷也是宫里来的?既是宫里来的,本店有凡例,一文不收!”
这段剧情虽说与主线无关,但通过刻画这么一个店小二,揭露大明朝的一些注意不到的细节。其实很简单,严嵩也罢,各地官员也罢,他们的地位跟宫里的人比起来,自动差一截。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啊,宫里的人往往代表皇上啊,普天之下,谁最大?
所以,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宫里的人,这是大明朝做生意的准则,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后来严党倒台之后,给严嵩送咸菜的那个六必居老板,没搞明白这个道理,被嘉靖帝不动声色地,整得够呛!
四、刚才小二说也是宫里派来的,这让冯保提高了警惕,问明白后,嘱咐小二,不要告诉别人自己也在这。
由此,冯保知道,宫里也派来了人监视严嵩,这个情报马上汇报给了李妃……
真正沉不住气的是严世蕃,在他看来,吕芳被派去吉壤,严嵩被撤职,而徐阶竟然进了内阁值房。他搞不明白怎么回事,一心要进严府见老爹,不顾形象在门口撒泼,但最终还是没让进。
“传我的话,如果他不要百年送终的人,我就一头撞死在这里,断了他的根!”
严嵩听到传话,面露异常的表情:
“告诉他,我不要送终的人!”
有一个细节,严嵩晒的书中有一本是《左传》,竟然是胡宗宪抄录的,啧啧……
严嵩为什么不让严世蕃进来?
很简单啊,李妃都能想到派冯保去监视严嵩,而且宫里还来了其他人监视,估计是嘉靖帝或者陈洪派来的。严嵩自然也知道,此时的嘉靖帝就是蛰伏下来,静静地观察各位的表现,谁有动作,谁最先被攻破。
所以,裕王不敢联系自己的师傅们,窝在裕王府不出门;徐阶不敢跟清流派见面,躲在内阁值房,跟张居正聊天,还得靠手写,嘴巴里却说着另外的事;严嵩一样,也不敢出门,也不敢把严世蕃迎进来,这个关键时刻,谁先动了,谁输!
其实,从嘉靖帝作飞翔状,要闭关时,就已经派出了多路人马,监视着众人,这种平衡,只有等杨金水回来才会打破,此时,谁先沉不住气,谁先露头,谁倒霉!
其实不止这几个人,连六部的官员一个都别想见到徐阶,石公公就坐在内阁门口,谁也别进!
而随着张居正破坏规矩,严嵩也坐不住了,终于见了严世蕃,并给胡宗宪去了一封信,至此,局势变得更加紧致了……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为何康熙却又说不合规矩?
导语:宝日龙梅一簪为牌,让李公公(李德全)将自己的头簪放入侍寝的托盘之中,试探康熙对自己的心意,不料竟然被康熙选中,然而结局却出人意料,人到康熙面前却被康熙说并无此意。康熙既然没有让宝日龙梅侍寝之意,为何又拿了她的头簪呢?
宝日龙梅宝日龙梅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喀尔喀公主,剧中扮演宝日龙梅的是演员王也天。
绰号"草原月光"的喀尔喀公主宝日龙梅家人被杀,国家被准噶尔可汗噶尔丹夺走,千里逃到北京借兵复仇。但当时康熙还没下决心和噶尔丹翻脸,于是一直把她甩在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府里晾着她。以至于大阿哥看上她美貌,却被她拒绝。
宝公主到处找机会想说动康熙出兵帮她复国,跑的多了就见到了苏麻喇姑。苏麻喇姑其实一直喜欢康熙,日常闲谈时总在宝公主面前说康熙这也好那也好,说来说去,宝日动心了!
噶尔丹越来越无法无天,最后竟要进逼北京,康熙终于决定要对付他,于是就肯见宝公主了。
宝公主竟因为仰慕康熙而把自己的头钗放在康熙的侍寝盘子里,要得到康熙。
康熙也是吓了一跳,认为不合适就没同意。后来胜利,两人出行,宝日就霸王硬上弓……
但宝日并不想当康熙妃子关在他那个笼子里,她就是想要从康熙这里得到一个儿子,将来继承喀尔喀大汗的位置--只要她从康熙这里得到一个儿子,儿子的父亲就会永远保护喀尔喀。
这就是宝日的目的。荣华富贵毫无兴趣,不喜欢大阿哥就直接拒绝;不是康熙的后宫也不打算当--她的胜利就是回到家乡自己做大汗,将来把汗位给康熙与她自己的儿子继承。
在《康熙王朝》里,宝日龙梅的扮演者为王也天。剧中原型为胤祥生母,敏妃(敬敏皇贵妃)。
康熙既然没有让宝日龙梅侍寝之意,为何又拿了她的头簪呢?其实康熙决意提前攻打葛尔丹意源于宝日龙梅万里求救,其父被及其亲人全部被葛尔丹所杀,康熙已然意识到危机感,知道葛尔丹在肆无忌惮的扩张自己的势力,另外又担心其会和俄罗斯等合谋对抗大清,故而提前攻打葛尔丹亦有替宝日龙梅报仇雪恨之意。
翻牌后又反悔不让宝日龙梅侍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康熙身患恶疾-寒热病症,随军太医无良策,而又远在莫北大营,远水救不了近火,其命危在旦夕,在其重病在身之期,又得知朝中大臣索额图蛊惑太子提前登基。寒热病症又叫疟疾,《皇帝内经·灵枢》记载,此病怕冷,怕热,起初一发烧引起,多为气候不适而引起。康熙因到蒙古扎营之后,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身患难治之病-寒热病症,一病不起,忠臣及随军太医,惶恐不安。消息传去京城,让宫中太医配制良方,不料此时传入国丈索额图耳中,而索额图故意派人在宫中四处散播康熙病重,不日即将御龙归天的消息,同时蛊惑太子胤礽,做好提前登基的准备,而且在此之际想联合葛尔丹一并铲除纳兰明珠等人。
其二:在大皇子胤褆与葛尔丹交战之时不仅没有彻底剿灭葛尔丹,自己也身处险境,被葛尔丹所俘,最后得自己的妹妹求情,才被葛尔丹放生,撒谎称自己被射下马,重伤被河水冲走,康熙对此半信半疑。
康熙身患重病,或许真是天意,被两个基督教徒带来的金鸡纳霜治愈而安。康熙病好之后得知大皇子胤褆被纳兰明珠发现救起,疲惫不堪的胤褆来到康熙面前说出了纳兰明珠给自己商量好的谎言,自称自己力战葛尔丹,重伤被河水冲走,外加对地形不熟悉迷路,因此才失踪数日,但是康熙对此有说法有所保留。康熙此次御驾亲征,九死一生,险些因气候不适丧病于此。
其三:康熙带数十万大军亲征葛尔丹,在两军开展之时伤碎了容妃及女儿蓝齐格格的心,让这两个女人抱头痛哭,又无可奈何。康熙当时为了大清的一时的安宁,把自己的女儿远嫁自己的仇人葛尔丹,为的是葛尔丹能够看在蓝齐格格的这层亲家关系,暂时不要找大清的麻烦,但是此时又率兵攻打自己的女婿,让女儿蓝齐格格夹在两个男人中间,生死两难,而康熙也担心葛尔丹会用自己的女儿来要挟自己,其心也是忐忑不安。其四:康熙在大病初愈之后暂时停止了剿灭葛尔丹的计划,康熙来到宝日龙梅面前听其弹奏了一首《蕉窗夜雨》,令康熙痛心不已,孤独难耐。
《蕉窗夜雨》:意在表达淅淅沥沥的小雨击打蕉叶的声音,独在异乡的人感悟着乡愁。但是此时康熙听到这首筝曲,感到的却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康熙悲痛的是自己患病临危之际,自己的儿子和内阁忠臣竟然欢喜雀跃,在宫中四处传播自己的病情,更可悲的是已做好龙冠皇袍等待登基,弃自己的安危于不顾,深感无亲之痛,唯有身边一小女子懂自己之心思,以此为念。康熙深夜翻牌后有突然惊醒,自己没有剿灭葛尔丹为其报仇,故而拒绝其献身美意,不得已以不合规矩之言辞决绝宝日龙梅。
总结:康熙自己心里明白噶尔丹是必须要围剿的,准噶尔都已经威胁到了大清江山安危。康熙决定先暂时不攻打准噶尔。他自己觉得自己做事情的步伐不能被打乱,绝对不能受到宝日龙梅的影响。
佟国维为什么说替两位皇后感谢?
1.背景: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康熙一时心急决定议举新太子,满朝为之兴奋激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尤其是八爷党成燎原之势,几乎将朝野的“韭菜”一并收割。这档口,离不开佟国维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的居中联络和串通。康熙见事不对,立刻召见佟国维,并和他共进最后的晚餐,示意让其退休让位,另选新人出仕。这个新人就是佟国维的侄儿隆科多。
为什么说这顿晚饭是佟国维最后的晚餐?显而易见,因为肖国兴事件和此次八大山庄事件再次成为康熙胸中的一根刺,这根刺与八爷党势力息息相关,严重威胁到康熙皇权,加之举荐新太子八爷党形成的燎原之势,使得康熙不得不采取措施,打击分化八爷党势力。而身居要职的佟国维并不是真糊涂,他对康熙的洞穿能力并不比张廷玉差,所以,从一开始居中联络,撺掇八爷党爬高可能就是佟国维做好自我牺牲的准备,等待康熙召唤,并以此为条件,获得康熙保全佟氏家族荣耀的许可只是走走程序而已。八爷党自然就落入康熙和佟国维布置的妙局之中。故,这一餐,佟国维是最后的晚餐,却要吃出隆科多世袭罔替的荣华,保障佟氏家族的既得利益。
2.孝康章皇后和孝懿仁皇后是什么人?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帝福临的妃嫔,康熙皇帝的生母,佟国维的父亲佟图赖的女儿,和佟国维是亲兄妹关系,佟国维是孝康章皇后的亲弟弟,这么算来,佟国维是康熙皇帝的亲舅舅。康熙二年去世,年仅23岁。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康熙朝首位贵妃,皇贵妃,首位代摄六宫事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康熙帝的亲表妹,算起来,佟国维则是康熙帝的老丈人,康熙二十八年去世。
如此,可见佟国维的背景有多厉害,自己的姐姐是康熙的母亲,自己的女儿又是康熙的皇后,所以,要想让佟国维退休,就算是康熙,也还要费些脑筋,稍微安置不好,就会引来后族舆论的麻烦。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亲侄子,当然也是这两位响当当的皇后的嫡亲后人,康熙让隆科多出仕,自然给定也不会低。让他出任九门提督,既是为未来的皇帝保驾护航,也是对两为皇后的交代。(就是搞不懂隆科多具备这样的背景,为什么后来要合伙八爷党逼宫乱政)
3.佟国维提这两位皇后有什么深意?
高手过招,不必言明。佟国维可不是顺口就这么说说而已,他是有深意的。
什么深意呢?当然是提高交换筹码。先前说过,佟国维这样的背景着实强大,安置不好康熙反受后族其乱,佟国维心里也不会舒服。打击八爷党事大,为此做出牺牲自然也是大功一件,像佟国维这样的老江湖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佟国维并不会因此白白牺牲,他得讨价还价,但是又不能直说。所以提出这两位地位崇高的,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皇后,自然是为了在康熙那里博得更大的交换筹码。隆科多从理藩院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样的力度,佟国维是满意的,这也符合佟国维的政治利益原则,保障了佟氏家族的既得利益。
雍亲王胤禛把金牌令箭?
古代帝王交接本就存在很大的风险,“九龙夺嫡”雍正继位更是惊心动魄,而邬思道在里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自诩“天下第一闲人”的皇四子胤禛在“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口传”下上位。
而这个皇权更替的过程并不是非常顺利,不仅发生了肢体的冲突,还有人因此丢了性命,最终历经十年的夺嫡之争才终于落下帷幕。
风险的依据雍正皇帝继位到底有多么的惊心动魄,从后来雍正皇帝还要亲自编纂《大义觉迷录》来自证清白就找到答案。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铿锵有力地昭告天下自己的合法性,甚至还有几分倾诉委屈的意思。
“今以无影无声之谈,加之于朕,朕之心可以对上天,可以对皇考,可以共白于天下之亿万臣民。”雍正的这番话主要是用来反驳“曾静案”中爆发的负面舆论,证明自己的继承权合法性。
遗憾的是雍正皇帝在位13年一直都没能摆脱“继位不合法”甚至是“弑君篡位”的骂名,至今还有人遐想连篇,猜想不断。
我们可以逆向思考一下,如果雍正继位非常顺利,朝堂上下都非常拥护,还用再大费周章的自证清白吗?
这恰恰说明了雍正继位时,整个过程存在疑点,要么如同舆论的猜想一般“继位不合法”甚至是“弑君篡位”,要么就是斗争过于激烈。
自康熙十七年“九龙夺嫡”正式爆发,到后来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禩相继被排除继位的可能。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为“大将军王”,皇位的争夺变成了胤禛和胤禵“一母同胞”兄弟之间的对决。
而此时,雍正并没有表现出争夺皇位的决心,朝堂之上呼声最高的就是掌握西北兵权的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六十年十月,康熙皇帝以“面授方略”为由召胤禵回京,在外界看来康熙是在为最后的传位做准备。不料形势突然发生了转变,康熙六十一年三月,胤禵又被遣回西北,与此同时反而多次进出胤禛的府邸。
据《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不但两次临幸胤禛府邸,还对孙子弘历关爱有加,甚至还做出了“亲自调教”抚养宫中的决定。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康熙态度的转变相当于提升了胤禛上位的可能性,同年十一月原定于十五日举行的祭天大典,康熙龙体欠安也是让胤禛代为执行,这一举动,也证明了康熙对胤禛皇储身份的默认。
那么是不是胤禛就已经可以稳坐钓鱼台,坐等上位了呢?
非但不是,皇位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鹿死谁手还是未知,花落谁家更是悬疑,一不小心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惊心动魄时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皇帝没能扛过病魔,大约七点到九点之间驾崩。
而此时一直是步军统领隆科多守候在身边,康熙去世时,隆科多是内幕的知情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康熙临终前,皇子们都想“觐见问安”,以此探探康熙的口风,再不济也能刷刷好感,为自己将来做点打算。
可惜的是都没有达成心愿,就连胤禛十日、十一日、十二日连续三次呈“请安折”,康熙也没有同意见面,只是回复说:“朕体稍愈”。
康熙驾崩以后,隆科多必然要把消息通知给诸位皇子,王公大臣,当然胤禛也收到了消息,不同的是消息内容或许比别人多了一层含义。
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等人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偏偏四皇子没有到场,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姗姗来迟。
在胤禛到来之前,隆科多已经当着诸位王公大臣、和诸位皇子的面“口传”了康熙皇帝的遗诏: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诸位皇子马上乱作一团,甚至还发生了肢体的冲突,那么此时的胤禛到底在哪里?又做了哪些的策划和安排呢?
首先是安排胤禄返回京城,控制京城守卫;再安排胤祥和隆科多控制畅春园,运送康熙灵柩返京,自己则在胤禄控制京城以后立即返回宫中。
回宫之后,立刻任命胤禩、胤祥、马齐和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立即下旨,命胤禵交出大将军印,返回京城奔丧。
除此之外,还专门行文年羹尧,注意收集胤禵行在的一切书信往来和谕旨朱批。
等一切安排就绪,那份能证明雍正皇帝清白的《传位诏书》才被公之于众。
可以看出,从收到消息,再到控制京城和畅春园,雍正皇帝的效率非常高,节奏非常强,如果说提前没有谋划和预演不可能每一步都走的那么扎实。
这其中要是走错一步棋,结局或许会大有不同,用惊心动魄也不足以形容当时的紧张氛围。
雍正&邬思道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邬思道算无遗漏是雍正的智囊军师,在继位当晚还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是“一人定乾坤”也不为过。
雍正更是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并传话给邬思道,让他“依计行事”。
所谓的“依计”有三重含义,一是代表雍正早有计划和安排,二是交代邬思道把事情办好,最后则是代表雍正并不完全信任张五哥,而张五哥也不知道具体的计划。
那么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邬思道会不会有风险呢?
答案是零风险。原因如下:
一:邬思道的能力。
《雍正王朝》中要说阴谋诡计,邬思道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在各种谋略中不但没有感到疲惫,反而是如鱼得水,非常享受计谋斗争的过程。
所以,邬思道的个人能力不容置疑,甚至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位,成功地解除危机,和邬思道的出谋划策密不可分。
邬思道既是整个事件的策划人,也是关键时刻的执行人,这种人办事能力大可放心,就是雍正亲力亲为,也不一定有他办事牢靠。
二:邬思道的立场。
邬思道的立场非常坚定,从头到尾都是雍正皇帝的忠实支持者之一。从发现邬思道,再到重用邬思道,雍正可以说是邬思道的伯乐知己。
当然,雍正对邬思道也非常的尊敬,诸如年羹尧这般沾亲带故的班底,雍正也曾经因为某种原因给他们摆过脸子。
可是,至始至终面对邬思道雍正都是和颜悦色,邬思道在雍正这里活得有尊严,有面子,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邬思道早早地被打上了标签,通俗点说和雍正是一条船上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邬思道的理想。
所谓“女为知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是一份荣耀,谋士的策略能被使用也算是实现梦想。
就如同鱼儿游入大海,雄狮回归草原,鸟儿翱翔天空,这种感觉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属于精神层面的至高追求。
所以,不用怀疑邬思道的忠心程度,他可能会功成身退,但是绝不会背叛,更不会容忍自己的计谋失败。
在执行自己计谋的时候,一定会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四:雍正的驭下手段。
不可否认,邬思道身上有着非常多的优秀品质,才能出众,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雍正就是一个能挖掘宝藏、发现人才的伯乐。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名优秀的骑手,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千里马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潜力发挥到极致。
知人善用,因材施教暂且不说,能够抓住手下的心理更是高手中的高手,不但了解手下的优点,还能适当地包容缺点。
更能利用缺点让手下踏踏实实地办事,手段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所以,雍正敢用邬思道,不仅是对邬思道的信任,也是对自己驭下手段的绝对自信。
在这里可能会有人不认同,就算如此也不敢打包票是零风险吧?世上哪有如此的绝对?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邬思道压根就没有参与,没参与哪来的风险。
真实的邬思道。历史上确有邬思道其人,不过是长期在田文镜府中做幕僚,他做过最为轰动的一件事是写奏折狠狠地参了隆科多一本。
雍正也因此注意到他,但是奏折虽然写得不错,雍正并没有和他有过过多的交集,最多是回复田文镜时提过一嘴。
二月河笔下的邬思道更像是雍正的阴暗面,或者说他代表着雍正的心理动态,通过他来了解雍正的心灵独白,以及“九龙夺嫡”中的思想变化。
而邬思道退场时对雍正说的“三不可用”,也更像是雍正继位之后身份发生了变化,要和以前的自己告别。
没有继位时雍正的理想抱负是残缺的,如同邬思道的腿疾;雍正在夺嫡的过程中的手段,如同邬思道所说:“臣原是犯罪之人”;而阴谋阳谋之说更像是人生的转折点。
所以雍正见到邬思道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不要做这生分模样。今晚这一聚十分难得,过了明儿,就又忙起来了”。
总结:历史也好小说也罢,虽然叙述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雍正继位十分不易,而这个过程中的故事也非常值得我们品味思考。
我是明月此时,关注我,关注更多的历史故事。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