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气节的人物,为什么文人一定要有气节

天美资源网

有气节的人物,为什么文人一定要有气节?

为什么要强调文人一定要有气节?是因为每逢乱世,文人最容易没有气节。

当然是有例外!

有气节的人物,为什么文人一定要有气节

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论明初知识分子的气节

《明史 吴海传》里,记录了这么一位关心国家大事的民间知识分子吴海,这哥们生活在元末明初。他有个朋友叫王翰,在元朝的政府里当官儿。元朝被起义军推翻之后,吴海多次去老王家劝朋友。忠臣不侍二主,你既然是大元的臣子,就该为元朝守节,王翰果真听劝,自杀了,吴海收养了他的儿子,并把他抚育成人。

看到这里,我们还觉得这位仁兄是那种迂腐而不失可爱的性格特质。

元末时,天下大乱,有朋友劝他去做元朝的官员,他觉得似乎不妥,坚决不干。明初了,又有朋友劝他出来当官儿,他考虑再三仍然不干;其后又召他入朝任史局修纂,他又坚决辞谢。看上去似乎是铁了心一辈子做他的闲云野鹤了。

然而,作为一名坚定的儒生,吴海天天念念不忘的,却是弘扬儒家、打倒别家。他曾著有《书祸》一书,强力主张把不是儒家的书籍全部烧毁。 “夫扬(指扬朱)、墨(指墨子)、老(指老子)、佛(指佛经)诸书,六经(指《诗》 《书》、 《礼》、 《乐》、 《易》、《春秋》)之贼也;管(指管子)、商(指商鞅)、申(指申不害)、韩(指韩非)诸书,治道之贼也;遗事外传,正史之贼也;芜词蔓说,文章之贼 也。”

这些贼人书写的篇章,朝廷应令通经大臣,与诸儒一起商定书目,颁布于天下,不是所规定的书,民间不能收藏,坊市不准卖。这样若干年后,学生就听不到异端邪说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幸这哥们没当官,影响力小,这篇文章没有直达上听,否则不管是元顺帝看到,还是朱元璋看到,始皇帝的风头或许要被别上一别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死得最有气节的是哪三位皇帝?

历史上死得最有气节的三位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反抗,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尊严。也有不少皇帝,在国破家亡之际卑躬屈膝,选择了投降,做了和平顺民,丧失了帝王应有的地位和气节。有这样三位皇帝,他们在面对权臣或国破家亡之时,敢于直面较量,视死如归,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保全了气节,从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一、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241年—260年)即魏高贵乡公,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254年—260年在位。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十四岁的曹髦被立为帝,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曹髦只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傀儡。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专横跋扈,他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经过他的审批。当时臣强君弱,朝政腐败,司马昭篡魏之心昭然若揭,这让作为皇帝的曹髦非常愤慨。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

曹髦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魏政权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但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于是一次命运的抗争,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

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小皇帝这是明摆着表达自己的不满。司马昭心腹贾充知道后向他告密,由此矛盾公开化。在这种情况下,群臣为了迎合司马昭,请加封其为晋公。曹髦却不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道:“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双方怒目而视。司马昭讨个没趣却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于是他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极力劝阻。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势不妙,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曹髦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踏上了讨伐权臣之路。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

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怂恿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这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一戟刺中前胸……

曹髦死了。他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位壮志未酬的皇帝,最终虽然失败了,但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表现出了刚烈的血性、帝王的气节和人性的高贵。

二、宋末帝赵昺

赵昺(1272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赵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

1278年4月赵昺在冈州即皇帝位,改元祥兴。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1279年3月19日 (农历二月初六),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对宋军发动猛攻。

当时,陆秀夫和张世杰做好了分工,他负责近卫皇帝,张世杰指挥战斗,各自严阵以待。

中午时候,潮水猛涨,局势渐趋平静。陆秀夫和张世杰正商议退敌之策,忽听元军帅船鼓乐齐鸣。陆、张不知道这是敌军发动进攻的信号,以为是元军战斗间隙饮酒作乐呢,就放松了警惕。不料,鼓乐起处,四面元军呐喊声起,千舰齐发,合围过来,这决定命运的最后一搏终于到了。

陆、张紧急分工,陆秀夫贴身皇帝周围,张世杰驱舰指挥迎击。张世杰还没有来得及有效地组织起抵抗,狂风里宋军船队中突然有一艘战船的桅顶绳断旗落,顷刻之间,几乎所有舰船的樯旗也随之飘落。宋军一片惊慌失措。张世杰见旗落兵散,大势已去,急忙调集亲兵,杀出重围,派一只小船去接小皇帝。

陆秀夫深恐有叛徒趁机向元军卖主求荣,又担心轻舟难以躲过元军蛛网般的战舰,招致幼帝被俘或遇难,就果断拒绝了来者的请求。

陆秀夫为了避免靖康之耻重演,当机立断,决心以身殉国。他身穿朝服,来到幼帝赵昺面前跪下,满脸凝重,恭恭敬敬三叩首说:“臣等不才,中兴之路绝矣。我大宋江山的徽宗、钦宗、恭帝因投降受尽了北人的屈辱。陛下不应重蹈旧路,当为国死难。”

惊恐万状的幼帝似懂非懂地摇摇头又点点头。陆秀夫再次跪下向幼帝三叩首,趴在地上,让幼帝爬上他的后背,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

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南宋在崖山的几万军民纷纷投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宋末帝赵昺虽然年仅八岁,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但在那个被追剿逃亡的特殊时刻,气节观念早已铭刻在心。尽管最后投海是迫不得已,但在当时已别无选择。陆秀夫成全了皇帝,也成全了自己。

三、明崇祯帝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1644年),大明第十七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

崇祯帝继位后虽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却也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太监王廉急告皇帝北京城即将陷落,崇祯帝在宫中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并辅助太子朱慈烺。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崇祯帝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

天已拂晓,大火四起,崇祯帝重返皇宫,此时城外已经火光映天。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

崇祯帝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没有离开京城一步,他是以自己的死,真正践行了君王死社稷的高贵气节。

古今中外真正算得上挽狂澜于既倒?

当然是于谦。

注意,我说的不是说相声的于谦老师,而是明朝的于谦于少保。

于谦的前半生

于谦来自于一个官宦世家,从高祖于夔起就出仕为官,曾祖父于九思和爷爷于文明都为官多年,他父亲于仁并未入仕,选择了隐居。

于家自于九思起家中就悬挂文天祥的画像,以这位南宋名臣为偶像。1398年5月13日于谦在家中出生的时候,家人都不会料到,这个小婴儿日后的名声与成就将远远超过文天祥。

少时的于谦也以文天祥为偶像,读书时也不忘在旁悬挂文天祥像,1410年,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当时于谦十二岁。

于谦的前半生,算得上比较顺利,二十三岁中进士开始仕途,为官十九年,巡按山西、河南,轻骑走遍辖区,考察民情,处理积案,官至兵部左侍郎,期间可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来概括,博得了刚正清廉的名声,已成为当时名臣。

民心是最能体现官员本质的,到他离任时,数千百姓俯伏请求他留任,连当地藩王也为他上书,为官如此,实在只是于谦的本性而已。

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师,当时他已五十一岁,若照如此发展下去,小心谨慎求个告老还乡,似乎也近在眼前,如此后人会只知文天祥而不知于谦。

但命运在他回京的第二年,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此时的于谦不会知道,他的生命只剩下八年,而在这八年里,他的所为,将光耀千古。

土木之变后的明朝

正统十四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英宗率领的二十余万明军精锐在土木堡被瓦剌歼灭,英宗本人也做了俘虏。

消息传到京师,举国震惊,北宋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又浮现在大家眼前。当时明朝面对的情况是三大营精锐已丧,京师只有老弱疲卒不足十万,居庸关外重镇大同已被瓦剌打残,自保尚且不足更无力出战。

另一重镇宣府,总兵杨洪虽称良将却闭门不出,连皇帝在土木堡被围也未发一兵一卒救援,在瓦剌大获全胜士气正锐的情况下,能守住宣府已经不错,遑论出兵野战,沿线堡垒更不是被占就被弃守,全无防御体系可言,整个塞外已成瓦剌军队的猎场。

朝廷内部,群龙无首,人人自危,南逃避祸的风气已经开始蔓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战守问题。瓦剌兵锋咄咄逼人,若是全力奔袭,不出十天就能到达紫荆关或居庸关下,以现在明军的实力,长城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到时瓦剌骑兵就是一马平川,可以再无阻碍地直抵北京城下,事实上后来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力主抗战与另立新君

于谦的上级,兵部尚书邝埜已在土木之变中死难,他成了兵部的代表。在八月十八日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主持召开的御前会议上,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战守问题,于谦亮明了态度,当场对南迁派大臣提出的迁都计划提出严厉反对,并以北宋为例,指责南迁为亡国之论,以一己之力说服了郕王及王室决定据守。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于谦不在土木堡之变死难文官名单中,是由于他不是兵部一把手,奉命留守,否则也要随军出征,那样的话历史恐怕要从此改写。

于谦的作用很快就发挥出来,除了力谏郕王,乃定守议外,他还在朝堂之上平定了一场内讧。群臣早对王振不满,请求诛杀王振党羽,王振死党马顺出列斥责,引起公愤,被群臣群殴,当场毙命。

血溅朝堂,这不是小事,当时郕王刚刚摄政,这种情况,换了谁恐怕都有点害怕,一名大臣在自己面前当场被群殴打死,难保暴怒的人群不冲向自己,郕王恐怕群臣意气用事,对自己不利,起身就想离开。

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下,站出来的又是于谦,他从后排奋力挤到郕王面前,扶臂劝导:“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郕王没有异议,这等于赦免了众人手撕马顺的罪名,群臣这才停下来,而这时,于谦的袍袖都已在拉扯中全部裂开,可想而知场面之混乱。

(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

事后,吏部尚书王直自叹一百个王直也比不上一个于谦,从此,于谦确立了威望,被朝廷上下视为中流砥柱。

(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社稷为重君为轻

对于谦来说,这只是他高光时刻的开始,他一心想保护的是大明江山和广大人民,君王在他心里,是次于社稷的。所以为了避免也先拿被俘的英宗敲诈,他迅速顺应民意,主导了郕王即位,即景泰帝也就是明代宗。同时严令边关守将,不得受瓦剌以英宗为要挟,骗开城门与骗取赎金的欺诈行为。

这些做法,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于谦并无拥立之心,这点在他之后的表现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之流所谓夺门功臣,令人不齿。不过这也得罪了朱祁镇,成为英宗复辟之后于谦被清算的原因之一。

代宗即立,瓦剌的筹码就失去了作用,也先凶相毕露,终于集结大军杀奔京师而来。

自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北京还没有遭受过如此大军压境的战争威胁,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到了经受考验的时刻,在徐有贞们吵吵嚷嚷的迁都主张终于被否定后,舞台都留给了于谦。

随后,就是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的中国气节是什么?

“气节”者,民族魂也。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讲究“气节”的古老民族。民族气节,就是一个民族所坚持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价值尺度,包括高尚道德,优秀品质等。气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追崇的一个道德标准。

由此可见,自古至今,人们就很尊崇民族气节。

人生在世,气节是很重要的。气节指的是人的志气和节操。志气是人的理想信念,节操为人的名节。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注重气节。孔子有“志气也,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之说,认为人的气节比人的生命还重要,还宝贵。

南宋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昔有孟子首先提出“浩然之气”,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就是人们所说的气节。毛泽东曾用“骨气”这个词来称呼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这样的气节之士,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并举闻一多、朱自清、瞿秋白……都有资格称为“有骨气”的“中国人,”这些人当然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了。

由此可见,自古至今,人们尊敬的是有气节,一如曾子所说“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君子。或如孟子说的“大丈夫”,毛泽东说的“有骨气的人”。显然文天祥所歌咏的“正气”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了保持和涵养这种磅礴宇宙的“浩然之气,”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曾有多少刚直不阿,铁骨铮铮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正气歌。

一位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主要事迹?

杨靖宇

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抗日战争名将,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中共满州省委的军委代理书记。1940年1月杨靖宇率部队被关东军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但据称被一个参谋出卖,他所率的60多人被发现。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战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