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有多少人,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

天美资源网

一个军有多少人,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蒋拨给杜聿明抢占东北的部队共有三批,第一拨是第13军和第52军(半美械),第二拨是新一军、新六军和第71军(全美械)。数月之后,杜聿明拼命呼喊林彪不好对付五个军还是不够用,于是从越北和广西两个港口再海运第60军和第93军到东北,滇军来了。

根据四野后来的战史资料统计,此时东北敌人七个军的总兵力为247000人,去掉“东北保安总司令部”的直属部队,平均每个军34000余人。而延安方面的情报是滇军兵力几占三分之一,所以滇军两个军的编制其实更加充实,总兵力应该突破75000人,并且由于抗战末期的地利之便,也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美械。

一个军有多少人,曾经统治西南三省的滇军

杜聿明对滇军有些趋势并且不太放心,毕竟之前“五华山捉龙”事件中,正是他率第五集团军与滇军大打出手,互相之间的仇恨是存在的。所以东北蒋军作战中,基本以中央军的五个军为突击力量,而第60军和第93军只担负后方守备任务,其中第93军驻辽西走廊,第60军驻辽北和吉林部分地区。

为什么滇军两个军的兵力要偏多一些呢?无它,这是龙云被拿下后,老蒋把卢汉第一方面军所辖的滇军部队从原来的八个师缩编成为六个,期间趁机取消了张冲“第二路军”及其两个暂编师的番号。至此,滇军只剩下第60军、第93军、第58军三个正规的番号军,以及留守云南的龙绳祖暂编第19师。

抗日战争期间,滇军从最初的一个军(第60军40000余人),逐渐发展到四个军的番号,分别是第58、第60、第93军和新编第3军。其中第60军和第93军在日本投降后,被卢汉带去越北受降,最终被从大西南运到天寒地冻的大东北,这75000多滇军也是遭了不少的罪,当然也是滇军的最主要力量。

另外一部分留在第九战区抗敌,其中新3军番号最终被取消,仅余的鲁道源第58军抗战后隶属于武汉行营和后来的华中剿总指挥,成为白崇禧军事集团的所属部队,龙云和卢汉都失去了控制力,但这20000多人毕竟也是滇军血脉。此时滇军的总兵力是三个军加一个暂编师,大约11万人左右,也是滇军纸面实力最强的时间段。

从历史上看,受限于云南地贫人稀,滇军的兵力始终不是很多,主要依靠的还是部队精悍和战斗力较强,1909年清末时期云南新军的峰值不过59个营17000余人,“云南都督”蔡锷打响反袁第一枪时,以云南新军为根基的滇军,人数在也不过20000左右。唐继尧成为“云南王”时期穷兵黩武,把部队从接手时的21000余人一度发展到40000余人,高峰时(滇桂战争)已经达到八个军60000余人,完全超出了云南财政的承受能力,也为唐继尧下台埋下了伏笔。

龙云和卢汉在滇军内部发动倒唐行动,最终打垮和赶跑了唐继尧之后,吸取了之前穷兵黩武和军头拥兵自重的教训,一方面对滇军总数进行裁减,另一方面废师改旅进行整编。经过整顿后的滇军在抗战爆发前,拥有七个旅14个步兵团、两个近卫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机枪团以及若干个独立营,总兵力36000余人,同时各县成立的常备队(保安团)总数亦有10000余人,这就是龙云的全部军事力量。

抗战爆发后,云南就是以此为基础,第一批编组了40000多人的第60军北上抗日,再加上后建的三个军,整个抗战期间滇军伤亡10余万人。在三年解放战争中,第60军和第93军在东北我军的打击下消耗非常严重,至辽沈战役打响前,第60军仅剩20000余人,第93军尚余30000余人,最终卢俊泉第93军在锦州被全歼,曾泽生第60军在长春起义,也就是说,滇军调往东北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灭。

而鲁道源的第58军倒是很听白崇禧的招呼,始终在其指挥下作战,老蒋第三次下野后,白崇禧以第58军为基础还扩编成为第十一兵团,鲁道源升兵团司令。随着第四野战军大举南下,鲁道源兵团在湖南、广西连战皆败,最终也是全军覆灭,说起来也真是巧合:滇军在云南境外的部队,都是被林彪的部队消灭的,总数应该在10万人左右。

随着滇军精锐被纷纷调走和被歼,接替龙云的卢汉为增强实力,以暂编第19师和云南省府警卫团、地方常备队为基础,开始扩充部队,到1948年底卢汉已扩到6个保安团,1949年初改编为3个保安旅,这是滇军最惨的时期,就剩这么点家底了。

趁着李宗仁主政管控无力期间,卢汉乘机加快了扩军的步伐,保安团扩充到18个,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余建勋第74军和重建第93军(龙泽汇),总兵力恢复到50000余人,同时奔走活动,坚决拒绝白崇禧部队入滇。

不过卢汉拼凑起来的这50000多人战斗力真心不咋地,没办法,精锐都在外面打光了,这两个新建军在宣布起义后,居然被李弥的第8军和余程万的第26军打得几乎放弃昆明,要知道,李弥和余程万的两个军也是被歼后重建的部队,所幸二野大军及时赶来。起义后的滇军被我军改编后,纵横西南三省将近40年的滇军,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的半数人马,最后缩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5军。

(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

白崇禧为了报复,以同是黄埔一期生的黄杰收容叛逃部队重建第一兵团,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全歼。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是在“纵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7年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纵队级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战役任务,于是各野战军开始组建“兵团”,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序列编号,五大野战军自行编组和排序,基本的规模是三个野战纵队组建一个兵团。

(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

最先有“兵团”称谓的是华东野战军,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华野以六个主力纵队和特纵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任务;而以四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率领,执行保卫山东根据地的任务,不过此时的“兵团”是临时性划分,还不太正规。

稍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兵团,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纵队和起义的第38军组成的陈赓兵团,所部80000余人强渡黄河杀入豫西,配合陈粟和刘邓大军作战。

(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初,将两个负责作战的“前方指挥所”改组成两个兵团部,第一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第二兵团由程子华任司令员,其中程子华兵团是最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

华北野战军从1947年底开始,组建了第一兵团(徐向前)、第二兵团(杨成武)和第三兵团(杨得志),每个兵团均辖三个纵队约10万人马的兵力,这也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全军统一序列后改称第18、第19和第20兵团,其中第18兵团和19兵团在太原解放后转隶第一野战军指挥。

(陈谢兵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整编:

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第1、第2),总兵力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每个兵团虽然有三个军的编制,但兵力都在7万人左右,是几大野战军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第3、第4、第5),总兵力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大约9万人;

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总兵力5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约14万余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第四野战军兵力最为雄厚,平津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下辖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万余人,去掉野司直属部队,每个兵团也达到了20万人。因此,由于发展环境和成军历史的不同,各野战军的“兵团”兵力规模是有很大差别的,但军中级别则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军整编时并没有设立第6、第11兵团、第16兵团、第17兵团的番号,应该是预留所用。

红军时期一个师多少人?

红军的编制和装备配置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一般一个军的兵力少的有一两千,多的有近两万,似乎没有规律可循。

这是因为在红军中,既有主力红军与地方红军之分,也有1930年编制和1933年编制之分,且由于长期的流动作战使得部队一直处于缺编状态,所以才没有一定规律。

我们先来看看红军一个正规师的人员编制和武器配置标准问题。

1930年

随着国民党新军阀中原大战的爆发,各地工农红军数量也急剧扩大,红军决定在军的基础上进一步编组集团军(军团)和方面军。

由于受地理隔阂,各地的红军基本以“军”做为某一地区的活动单位,每个军辖两或三个师。同时由于兵员数量上的限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红军都取消了营一级的编制,改由团直接指挥三个或四个步兵连,这样每个红军步兵师的兵力能达到2000-3000。

1933年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认为土地革命战争已经进入正规战时期,过去的适应游击战的编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需求,因此下令对红一方面军及其卫星苏区的各地方红军进行了一次大整编,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来的「军-师-团」建制关系改为「师-团-营」建制,军团降级为军级编制,直辖两或三个师。

整编后的一个红军步兵师满编状态下兵力可达6044人,在外线作战时还能临时配属诸如担架队、运输队、地方工作团等辅助部队。

比如,北上抗日的红7军团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军团,但实际兵力只有一个红19师,虽然该师基层步兵连队普遍缺编,但加上辅助部队,全师实际兵力仍能达到5935人。

莫斯科保卫战中双方共多少人?

1941年9月,苏德战场上基辅会战,德军取得首次大规模的歼灭战胜利,让苏方损失70万人,其中战俘66.5万人。

这场胜利,让狂妄症的XTL沾沾自喜。

他要趁热打铁,继续扩大战果,将主攻方向定在了莫斯科。它是苏联最大的城市,是巴巴罗萨计划中主攻目标之一。

然而,让XTL没有想到的是,SDL以空间换时间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基辅战役让苏方赢得了四个星期的时间,就是这四个星期让他们的“闪击战”彻底失败。

一、 “台风行动”开始,首都全民皆兵。

1941年9月30日,XTL开始实施“台风行动”。投入到此次会战总兵力达到74个师,总计180万人;而苏方只有125万人,与其相比,无论从人数还是从装备数量、装备质量上都处于劣势。

唯一能让他们觉得放心的就是冬天即将来临,它能减缓敌人的推进速度。

尽管苏军顽强抵抗,依然无法阻止德装甲部队的进攻势头。10月7日,德国人已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包围了该城。

10月10日,SDL将残余部队合并整编,任命朱可夫担任指挥。组建新的民兵师,做好进行巷战的准备。45万名首都居民(其中75%为女性)被动员参战。

政府机关和重要企业已经紧急疏散。但是,SDL坚持留下来,他要和这个城市共存亡。

这个举动鼓舞了留守军民坚持抵抗的决心。关键时刻,领导人的行为和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情报发挥作用,阻滞德军进攻。

天气开始转冷,道路变得异常泥泞,不利于机械化行军,XTL只好全线停止攻击,等待大地封冻。SDL利用这难得的战场间隙,迅速调动后方预备部队前来增援。

这时,佐尔格从东京发回情报称,短期内日军不会发动进攻。于是,部署在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调往保卫首都的前线。

这可是救命的25个师。短短十几个字,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这就是间谍的作用。

11月15日,德方重新发动进攻,要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但此时,每前进一步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苏第316步兵师的一个战斗小组,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共击毁了18辆德坦克,击毙数十人,这个小组的28名战士全部牺牲。

11月底,顽强的抵抗,恶劣的冬季,让德军疲惫不堪。已死伤15.5万人,士气低落,苏方全面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苏联的冬天,是真冷啊。

零下20多度的气温,让缺乏越冬准备的德军倍感煎熬。士兵没有冬衣,坦克和汽车的水箱被冻裂,发动机无法启动,后勤补给也因糟糕的天气变得困难重重。

1941年12月5日,SDL全面反攻,德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当天,德博克元帅称,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XTL眼看计划就要泡汤,再一次歇斯底里地命令部队不许撤退,死守每一个阵地,直到最后一兵一卒、最后一枚手榴弹。

1942年1月5日,苏方乘胜发动全线反击作战。迫使他们后撤几百公里,收复大片国土。德方损失约50个师,共伤亡50余万人(其中冻死冻伤的人数达10万余人)。

XTL气的暴跳如雷,转而把气全部撒在前线将士身上。6.2万名官兵因临阵脱逃、擅自退却等罪名被判刑,博克、布劳希奇,古德里安、施特劳斯等高级军官撤职。

这次该SDL沾沾自喜了。

后记

这场保卫战的胜利,使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更加巩固,也极大改善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是宣告了他们屡试不爽的“闪电战”的彻底失败。

反观这段历史,XTL的闪击计划是有可实现的,但这只能是停留在纸面或理论上。他没有算到的是,苏联有广袤的战略纵深,有顽强抗击的军民,更有让人胆寒的严冬。这些恰恰印证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天津在近代出现了哪些响当当的名人?

天津卫,一个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不少仁人志士,使他们中涌现出很多名人。今天笔者给朋友列举几个供朋友们参考;

1、霍元甲

相信这个不用介绍,大家也耳熟能详吧,响当当的人物!

2、梁启超

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3、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4、严修

严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1860年出生于天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并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 。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

5、曹锟 曹锟,出生于天津大沽口,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也是保定王。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