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气象用的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不同温度代表的含义

天美资源网

观测气象用的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不同温度代表的含义?

气温:大气层中气体的温度是气温,是气象学常用名词。它直接受日射所影响:日射越多,气温越高。中国以摄氏温标(℃)表示。气象部门所说的地面气温,就是指高地面约1.5m处百叶箱中的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有时天气预报不准确?

曾经在气象部门工作接近20年,尝试回答这个经典的问题。

观测气象用的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不同温度代表的含义

天气预报常常被人批评不准确,这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武断?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虽然在几千年前,老祖宗已经会“看云识天气”,留下许多天气谚语,还有24节气这样的文化遗产。但是现代意义的气象科学建立起来,到现在也不过一两百年。所以,首先,这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现代的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1.收集各地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整理成相应的待分析的图表;

2.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推断出未来的走向;

3.将预报结论通过各种渠道对外发布。

可见,如果你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那就要从这3个环节去找原因:

首先,观测数据的数量影响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我们都很熟悉“大数据”,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当然,天气预报的“大数据”跟现在信息处理“大数据”的意思不一样。大气运动是连续的,空气层无缝隙地涵盖在我们上方的空间,就像一块布。但是要预报它的运动,必须要用可以计算的方法,那就得把这块“布”人为地分成一个个点。就像计算机的矢量图,放大了就是一个个像素点,而只要尺度合适,这些不连续的“点”就组成了我们眼中清晰的画面。

显然,天气预报准不准,跟这些“点”够不够密有很大关系。但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我们不可能在地球上建立密密麻麻的观测点,比如说在广阔的大海,你就很难建立气象观测点。如果“点”不够密,比如两个气象站之间距离1公里,这一天两个站所在的地方都是晴空万里,但是就在它们相隔的这一公里范围内,下了一场局地性的雷阵雨,可能就是这条街下了,隔壁那条街没下的那种。观测站报出的数据是晴天,你站在下雨的地方,自然就会觉得“不准确”。

其次,具体的预报方法影响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这也很好理解,你就想想经常会被人质疑的头条“智能算法”好了。在我们想象当中,算法必须精准,但如果真是那样,机器早就奴役人类了。

以前天气预报主要靠人工,就是根据观测数据绘制出各种天气图,训练有素的专业预报人员来分析这些图,并最终给出预报,这个过程就像医生诊断病情一样。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业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难免会有分析失误的时候。(就像头条如果有人工审核,也肯定存在主观认识不一致的情况。)

现在呢,自动化了,人工已经退居二线,甚至是全部交给机器了。机器根据观测数据自动绘制天气图,根据相关插值算法自动把缺乏观测数据的地方“合理补上”数据(这就涉及到具体的插值算法准确度的问题),然后计算机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最后算出一个预报结果,这结果也许经过人工订正,也许不经过,反正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就是这么算出来的。(目前权威的气象部门发布的三天预报,一般是经过人工订正的,相当于医生看过数据得出的诊断结论,相对靠谱。而三天以上的预报一般是没有经过人工订正的,相当于没有被医生看过的数据,可信度相对弱一点。——当然,如果你相信机器算出的数据比医生的经验诊断还要准确,那也是可以的。毕竟未来的趋势,恐怕还是要转向全面依靠机器。)

这里简单说一下,天气预报的公式是一套复杂的描述天气运动的方程组,这套方程组是非线性的。所谓非线性,就像我们眼睛看到的计算机里一条平滑的线,放大之后发现原来是一个个不连续的“点”。我们充其量可以让这些点小一些,再小一些,这样远远看起来就是一条光滑的线,但实际上永远不可能是真正的一条线。所以,从绝对意义来说,用这套方程是不能100%地描述大气运动状态的。(换成大白话就是,你不可能100%地准确预报天气。绝对100%这种事情,只有神仙办得到,人类不可能。)

另外,这套非线性方程的求解,非常依赖于初始值和边界值。有一个词叫“蝴蝶效应”,这里就不仔细说了,大概意思就是起始条件的一点微小变化,会对后续结果产生巨大影响。墨西哥热带雨林里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引起的气流变化,可能会是大洋彼岸一场风暴的来源。所以,在计算这套方程的时候,如何对初始值和边界值进行赋值就非常关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套方程越是要将大气运动的各个要素纳入计算,计算量就越庞大。如果要获得可以定量描述的解析解(可以理解为非常接近“实际100%真实解”的近似解),计算量就更大了。早期天气预报只能依赖人工“经验诊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计算速度没法跟上需求。现在转向依赖机器,就是因为机器的计算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我国用于天气预报的巨型计算机银河二号,每秒运算峰值达到10亿次。

预报做出来了,就要对外发布。这里又有问题了:计算机算出来的也是一堆数据,公众不可能看得明白。即使有专业人员“翻译”,气象术语还是会让人听不懂。这时就必须有专门的预报发布人员进行“二次翻译”,把预报结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大家听。

这个过程,同样可以用医生诊病来类比。专业数据你看不懂,必须问医生。医生看得懂,但是如果直接告诉你一堆专业术语,你还是听不懂。那如果医生用大白话告诉你就对了吗?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但不排除有时你的理解和医生的意思有出入。毕竟大白话只是一种“翻译”,不能和专业术语的精准定义完全吻合。

举个例子,什么是暴雨?你遭遇了一场急雨,觉得那就是了。但在气象上,暴雨有明确定义标准,在一定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多少多少才算。预报结果是未来的降雨不会超过这个量,那就不能报暴雨了。又比如,你觉得热死人了,放个鸡蛋在地上都要烤熟了,气象部门居然还说最高气温不到40度,太不准了!其实那是因为气象上的气温有明确定义,是离地1.5米的百叶箱里面的温度计的读数,跟你在烫手的柏油路面测到的温度不是一回事。

当然,所有这些“误会”,如果在发布预报时能够考虑细致一点,多提醒一点,比如提醒你,明天最高气温有38度,那就意味着比你的体温都高,你的身体会有怎样的中暑危险,那就意味着那条著名的柏油路可能都能烤熟鸡蛋了,你开车时要注意什么,那接收到这样的“服务”,你可能就不会觉得天气预报不准了。

但这显然也是要有条件才能办到的。气象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发布和沟通渠道的完善,等等。还有,你有耐心听吗?你是不是只想简单要一个数字、一句话“有雨没雨”就算了?就像问医生,你就一句话,我这病有没有得治?那叫医生怎么回答?

所以,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最后一个原因,不在于气象部门,而在于接收预报的人们。气象和医学一样都是比较深的科学,病人应该自己了解一些医学常识,普通公众也应该多了解一些气象常识。人们常有一个习惯,觉得“预报准确”是理所应当的事(就像觉得“医生就该治好病”一样),所以一年365天,可能有300天预报准确,你都记不住,有那么几次报得不大准,你都牢牢记住了,然后得出结论:天气预报“总是”不准确。其实这个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写了那么多,最后总结,为什么你觉得天气预报不准:

1.因为天气本来就不是可以100%准确预报的东西;

2.因为现有预报技术手段还不是足够强大;

3.因为专业的预报结论和公众的理解有一些出入;

4.因为人们习惯性记住报不准的时候,却总会忘记报得准的时候。

最后建议大家,不要去看不明来源的预报。天气预报还是要看权威部门的。这个道理,嗯,还是看病要去正规医院,不要盲目相信游医一样。

今天正好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智慧气象”。相信未来的天气预报越来越智能,“不准”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少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大自然的美丽花卉,和花卉背后的各种趣味解读。(在今日头条APP关注,能看到问答之外的全部文章和视频。)

安徽天气预报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名词、术语解释

气象术语

1.时间的划分:天气预报中所说的白天,指当地标准时间8点至20点,其中17点至20点叫做傍晚;20点以后到第二天的8点叫做夜间。

2.天气状况(阴晴的划分):晴是指全天内天空中云量低于3成(即30%);多云是天空中有4-7成的中、低云或6-10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少云是天空中有1-3成的中、低云或4-5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阴是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天空虽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总云量8成以上),偶尔从云缝中可见到微弱阳光的天气现象。

雾: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雾和云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接触地面。雾使地面的水平能见度显著降低。按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使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的称为雾。

云量和云高: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云高是指云底距离测站地面的垂直距离。

3.气温: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

4.降水:降水分降雨、降雪、雨夹雪、冰雹。

降雨情况:气象部门一般指的是24小时内降雨的多少。对雨量的多少,一般分为零星小雨、小雨、阵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8个级别。根据24小时降水量(毫米)的降雨等级为:小雨 0.1~9.9,中雨 10.0~24.9,大雨 25.0~49.9,暴雨 50.0-99.9。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降雪按照降雪量分为小雪、中雪、大雪、暴雪、暴风雪等。其中暴雪是降雪强度较大的雪(下雪时水平能见度距离小于500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5mm);暴风雪,又称雪暴,是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5.风:风是指空气的水平流动现象。用风向和风速表示:风向分十六个方位,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速用风级或多少米/秒表示,分用2分钟的平均情况表示的平均风速和瞬间情况代表的瞬时风速。

风的强度用风速表示,一般采用蒲风级或多少米/秒来衡量,分十三级:

静风:即0级风。

和风:即4级风。风速在5.5-7.9m/s之间的风。

微风:即3级风。

大风:即8级风。平均风速为17.2-20.7m/s的风。

狂风:即10级风。

暴风:即11级风。风速在28.5-32.6m/s之间的风。

飓风:即12级以上风。(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

阵风:瞬间风速忽大忽小,有时还伴有风向的改变,持续时间十分短促的现象。

黑风:瞬间风速较强、能见度特低的一种强沙暴天气。

干热风: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天气。

寒露风: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

季风:盛行风向一年内呈季节性近乎反向递转的现象。

信风:即贸易风,低层大气中由副热带高压南侧吹向赤道附近低压区的大范围气流。

海风:沿海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白天增热而产生的从海域吹向陆地的风。

陆风:沿海地区,由于大陆地面夜间辐射冷却而产生的从陆地吹向海域的地面风。

下击暴流:一般在地面或地面附近引起辐散型灾害性大风的强烈下沉气流。

风切变:风矢量在特定方向上的空间变化。

山风: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夜间由山坡吹向谷地的风。

谷风: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地吹向山坡风。

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常伴雷雨出现。

百叶箱不能完成的气象观测项目是?

降水 百 叶箱是用来放置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是气象站和观测场最醒目的标志之一。百叶箱的四壁由两层薄的木板条组成,外层百叶条向内倾斜,内层百叶条向外倾斜,百叶条与水平的交角是45度。箱底由三块木板组成,每块宽110毫米,中间一块比边上两块稍高一些。箱盖有两层。整个百叶箱都是白色。

北京平壤处于同个纬度为什么北京平均气温比平壤高?

可能是这么几个原因:

1.北京比平壤海拔低。北京市区的海拔在20-60m之间,而平壤在200m以下。

2.热岛效应的影响。北京比平壤发达得多,市区面积大,高楼多,空调多,这些会使北京的温度升高好几度。

3.气象站点条件的差异。国际上要求百叶箱的高度在1.25-2.0m之间即为标准的,我国采用1.5m的高度,朝鲜的情况未知。但是,两地的气象站点条件肯定不一样,比如有无遮挡,周围植被和地貌,海拔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差异的产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