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年南小年是什么意思,大年初四迎五路财神?
导语:大年初四迎“五路财神”,祈求财神爷显灵,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这期间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纳福祈年,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底蕴。
现代社会人们都非常忙碌,很多人把过年定义为从除夕到大年初三,但是按照旧俗,从年尾的腊月廿三/廿四(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明天就是大年初四了,这天是我国民间迎神的日子,这一天的习俗和禁忌依然非常多,其目的就是把“五路财神”接回家,那么如何迎接五路财神?大年初四有哪些习俗?又有哪些禁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年初四”有哪些习俗?一、吃折罗
“折罗”很多人可能听起来很陌生,所谓的折罗就是指从除夕夜到大年初三的剩菜,把前几天的剩菜合在一起做成大杂烩。
在过去的社会,过年期间的饭菜(尤其是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饭菜,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少见的菜品,种类丰富、分量足,这样表示“年年有余”。在大年初四这天要把前几天的剩菜吃完,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象征,而且也寓意着守住财富,寓意着新的一年财运、福运滚滚来。
二、大扫除(扔穷)
大年初四这天除了要吃大杂烩外,我们还要进行大扫除。一般在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是不能扫地的,不动扫帚(动扫帚会招致霉运,会破财),因此到了大年家里会遗留很多垃圾,这天我们要进行大扫除。
大年初四我们要对室内进行掸尘、室内扫地,把垃圾全部聚集在院子中准备扔掉,这样寓意着“扔穷”,把一年中不好的穷苦、霉运扔掉,送走旧日贫穷苦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三、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因此这一天要“迎神接神”,这一天三牲、水果、茶酒备齐,焚香点烛跪拜,此日妇女不动针线(针线一招惹口舌),跪拜时要虔诚,这样才能把神接来。
大年初四有哪些禁忌?一、忌杀羊
女娲在造万物的时候,先造六畜,后造人,从大年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其中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
因此正月初四这天是羊的生日,当天忌讳杀羊,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正月初四杀羊是不吉利的,这几天尽量少杀生。
二、忌出远门
大年初四是迎接灶神回民间的日子,相传这天灶王爷要入户查户口,如果查到你不在家,那么新的一年你就接受不了灶王爷眷顾,日子就会变得很困苦,因此这一天不宜出远门,这天也不要去拜年,最好待在家里。
大年初四如何迎接“五路财神”?大年初四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迎接“五路财神”,传说大年初五是财神爷的诞辰,多数人为了抢路头,会选择在大年初四晚上迎接。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在大年初四晚上,我们要在八仙桌上供全鸡、全鱼、猪头、糕点、水果、饭、面、菜、酒、茶,在接近凌晨时主人带上香烛分别朝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进行祭拜。
特别注意:在迎接财神时,准备工作在大年初四要提前准备好,在接近凌晨时进行祭拜,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以向财神表示欢迎。人们迎接财神到家里,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人们深信,只要让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总结,大年初四的习俗和禁忌依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大习俗就是“扔穷”和“接五路财神”,扔穷也就是大扫除,而接五路财神比较讲究,要准备丰盛的菜品,以祈求财神显灵,寓意着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大年初四这天不宜外出,不杀羊,在家里进行大扫除、准备供品,以迎神接神。
贵定县云雾镇平伐村是由哪几个小组组成的?
一、基本情况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素有贵定“南大门”之称,距县城54公里,是2014年3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规划新设置的镇,辖原云雾镇、窑上乡、铁厂乡、抱管乡,镇人民政府设在平伐村。全镇共辖1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土地总面积328.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515.41亩),总人口43292人。主要居住有汉、布依、苗、水、侗、仡佬、壮、彝、白、瑶、满、哈尼、黎、畲、维吾尔、穿青等17个民族,其中汉、布依、苗分别占总人口的31.13%、45.32%和23.24,其他民族占0.3%。云雾镇东邻都匀市,南接平塘县,西毗惠水县、龙里县,北与沿山镇、昌明镇接壤,处在贵定、龙里、惠水、都匀、平塘5市县结合部,309省道穿境而过,距昌明“两高”匝道口20公里,交通便利,是惠水、长顺、龙里羊场至都匀、贵定的必经之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二、气候条件
云雾镇年无霜期达287天,降雨量达1150mm,年平均气温15.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三、地质地貌
地貌类型属浅切割低山丘陵区,兼有部分沙谷冲纵横谷区,大小“坝子”分散于谷岭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地面坡度平缓为15度左右。最高峰云雾山海拔1583.6米,是长江、珠江中上游流域的分水岭,由于海拔高、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常年云雾缭绕,形成云雾山区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是云雾贡茶“鸟王” 品种的原产地。森林覆盖率达48%,物产丰富、生态良好。
四、产业优势
1、茶产业发展情况
全镇茶园面积8.2万亩,茶叶加工企业68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协会)15个,其中上规模的加工企业16家,8家茶叶企业取得了“QS”认证。全镇参与茶叶种植农户3600余户,从事茶业生产人员12000余人,农民茶叶经纪人400余人。
2012年引进贵州经典公司,公司建成加工厂房(含手工厂房、机械加工厂房)、公司办公大楼等设施。2015年下半年,公司将启动建设集农特产业、茶产业为一体的“大观园”项目,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征地工作。
2013年引进南部贡茶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公司建成茶业加工厂、茶产品展示大厅。2015年4月,公司与县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将在摆城村半坡打造“贡茶文化园”,目前,公司所需的土地流转工作已全部完成,林权变更手续正在完善。
长香溢茶叶加工厂。项目开工以来,共投入2380万元,已建成茶叶加工厂房,正在建设办公楼、厂区道路硬化等。
2、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蔬菜种植基地9个示范面积0.65万亩。培育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6个,引进蔬菜种植企业3家。
2012年,引进河南开封七彩虹公司注册成立黔南云雾山现代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流转土地1500亩,全部安装喷灌设施种植菜蕊;建成蔬菜综合市场、冷库(容量80吨)、民工板房、办公大楼等设施。
2012年,引进安徽龙泉农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170亩蔬菜大棚,发展西红柿、黄瓜等种植。
2011年,引进贵州禾王蔬菜种植园,在江比、塘满集中流转土地350亩发展蔬菜种植,建成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冷库、办公楼等,建成四连栋育苗大棚1个,基地安装喷灌设施300亩。
2014年,引进贵州绿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平伐村龙安坝集中流转土地120亩发展铁皮石斛(中药材)种植,公司在今年下半年将启动第二期200亩种植及办公大楼建设等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土地流转工作。
3、其它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烤烟种植面积2640亩;二是刺梨种植2700亩;三是精品水果270亩,其中:猕猴桃120亩、蓝莓150亩;四是发展苗圃480亩,其中:茶叶育苗330亩、绿化苗150亩;五是常规农业水稻种植2.6万亩,玉米种植5000亩。
2015年5月,县政府与中企食用菌科技研究生产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在铁厂村投资5000万元分三期建设500亩食用菌基地。目前,第一期150亩已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基地水、电工程已完工,基地主干道及生产便道正在有序实施;公司完成10间板房建设、2000平方米的场地硬化及钢架大棚建设、购进50苗基地的菌棒。
2015年6月,引进合生花木城公司在东坪村分三期发展苗木种植1500亩,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第一期前期规划工作。
省茶校实训基地项目,项目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项目开工以来已投入1150万元,完成茶博园基地建设、教师宿舍基础建设和学生公寓护坡建设,正在进行主体建筑一楼施工。
水电站开发项目。保丰水电站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金2个亿在谷丰村甜茶河、破长河开展水电开发。项目已投入4250万元,正在进行隧道建设及筑坝等工程建设。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1年以来,通过连续三期省级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及“小农水”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省级蔬菜产业化扶贫、水价改革项目及土地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建成:机耕道、生产便道18条25.7公里、田间渠道19.2公里、排洪渠0.75公里,安装喷灌设施1000亩,建成蔬菜种植大棚270亩,中药材大棚120亩;建成蔬菜产地批发市场1个、蔬菜集散地1个,建成冷库2个,蔬菜集中育苗4连栋大棚4个,通过项目的实施,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有:江比、塘满土地治理项目;抱管小普土地治理项目。
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云雾镇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和人文风情浓厚,文物古迹众多,茶园风光、自然风景优美。具有苗族芦笙长鼓舞、斗牛、斗鸟、坐花场等多种民族特色活动。
“大平伐长官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朝庭设大平伐长官司(土司)于云雾镇抱管村大平司寨,距今628年,长官司长官由宋氏家族世袭。明清时期,贵州分为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两大土司,大平伐长官司以其规格、规模在众多土司中较为典型,且保存较好,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
贡茶碑
云雾贡茶碑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记载着云雾镇悠久的种茶史,云雾茶作为贡品早在元明时期就已开始,但真正列入贡茶,有据可查,都以此碑为证。此碑除了裤脚略有残缺外,整体保存完好,经县、州、省两次拨款维修保护,从原址关口寨路旁至寨前丫口上。
圣母堂
圣母堂位于云雾镇塘满村犀头岩,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是根据中法两国签订的《黄浦条约》内容兴建的,占地面积为698平方,是贵州省第一座天主教堂,比贵阳迄今有名的北教堂还要早4年。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罗发先农民起义军攻打天主教堂未克,转而捣毁了犀头岩圣母堂,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由清政府“赔修筑费千余金”重修。
寿福寺
寿福寺阁楼位于云雾镇区(今云雾小学)内,建于清道光初年,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扩建。为重檐悬山,四角飞檐,楹桩穿坊雕花,体现了古朴典雅的地方民族特色。1982年被贵定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雾湖
景色宜人的云雾湖周围绿树成荫,周边茶园与之交相辉映,实为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其库容227万立方,水域面积350亩,积雨面积19平方公里,由于其形成的特殊地理位置,湖水分长江、珠江两系分流,有“一湖两江水”之说,手伸入湖水可以让你有“触摸云雾湖感受两江水”之心境。
甲子屯风光
甲子屯坐落于3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中,寨口8颗1米多高的扁形石柱格外抢眼,较高的石围子是为寨上进士王家均所建。较矮的石围子是为寨上举人王锡禄所建。同治壬戊年即1862年王锡禄曾任贵定侯帮伯五年,后任郎岱县县长,死后葬于甲子屯后山百花坡上,如今王锡禄墓及墓碑完好无损,碑文清晰可辩。
甲子屯草场海拔1400米,面积5000余亩,在此可感受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风光,同时在黔台茶园观景台处可将云雾大坝尽收眼底,气势恢宏。
马滩瀑布
马滩瀑布位于摆城村境内,距云雾镇政府约10公里,瀑高约50米,宽约30米。瀑布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真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特别是在夏季,经常会吸引一些外来人士(包括贵阳的)到此游玩,游客可以来个天然洗浴、还可以来个野外烧烤、更具吸引力的就是可以避暑。但由于目前交通不便,进入该风景点要沿着一条小路徒步而达,给前去游玩的人士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云雾镇目前正引进开发商对该瀑布进行开发,让我们期待开发好的那一天。
六、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在住房、生活习惯、语言、饮食等原生态文化上保持古朴风格。如黄豆鸡被列入乡村旅游推荐菜肴,苗族的刺绣、坐花场、斗牛、长鼓舞曾在各种节会上受到好评并获得奖项。在语言上说布依话;在饮食上有血豆腐、霉豆腐、旋盘、腊肉、小锅米酒等菜肴;住房仍然为木瓦房结构。
云雾苗族芦笙长鼓舞
长鼓舞是云雾海葩苗最特有的原生态民间舞,是海葩苗族人民最热闹、最隆重的祭祀性活动“牛打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鼓舞依据活动内容即踩场、斗牛、祭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演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表演,其舞蹈风格均以厚重、朴实、深沉及富有自主感的风貌为主。苗族芦笙长鼓舞曾受到文化部和广电部的表彰。1993年,云雾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芦笙长鼓舞之乡”,也是贵定县仅有的民族舞蹈队之一。
云雾布依山歌
云雾镇的布依族是善歌的民族。唱歌在他们的社会交往、劳动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年男女交往或谈情说爱,唱歌是主要媒介,婚嫁仪礼中唱歌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遇有民族节日、造房、请客等场合,也要唱歌助兴。布依族民歌有古歌、排歌、猜歌、情歌等。
苗族“坐花场”
“坐花场”是云雾山区的苗族世代相传的习俗。花场分为青年花场和中老年花场。
在“坐花场”期间,每天姑娘们都穿着盛装,带着小凳子、糯米粑、绣花针线等来到花场,围着火塘,一边挑花刺绣,一边摆谈说笑,等待男青年来“玩花场”。从正月初四、五开始,各地的男青年不约而同,先后串到花场。不管是什么地方的男青年走进花场,女青年中便有人暗中评论某男青年与某女青年相配。物色好后,以劝说口气去索取某女青年的项圈、头帕或手帕,拿给男青年作为相识的信物。男青年们得到姑娘的信物后,借故回家,便离开花场。姑娘们也走出花场分别送行,此时姑娘若向男青年索回自己的信物,男青年则去别的花场,寻求中意的姑娘,索回信物的姑娘则回到花场继续等待意中人。当男女双方都中意,经过长期的交往恋爱,互定终身后,男方便告知父母,由父母请媒人上女方家说新,若女方家同意,就择吉日办酒结婚。如不中意,则三言两语,姑娘要回自己的信物,各自分道扬镳。
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云雾苗族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染“乌米饭”(花米饭),吃“乌米饭”(花米饭)。
乌米饭是苗族、布依族独特的风味小吃。农历四月初八,布依族称为“牛王节”,也叫“开秧门”。四月八一过,打田栽秧就开始。传说,开秧门这一天吃了乌米饭,打田栽秧这段时间,身强体健、百病不生,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吃香喷喷的乌米饭。
布依族的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传统佳节,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米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 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青年男女则谈情说爱。
七、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近年来,云雾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云雾宜农”的规划,紧紧围绕“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结合”这条主线,全力推动云雾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确定了“生态立镇、项目强镇、茶蔬富镇、旅游活镇、文化兴镇、和谐稳镇、科学建镇”的二十八字工作框架,努力在茶产业、蔬菜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很大成效。
“两高”开通后,通过夏蓉高速公路的连接,云雾镇融入了贵阳一小时经济圈,缩短了与沿海及周边城市的距离。云雾镇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地域特色,通过农业招商、旅游招商和城镇开发,唱响“中国苗岭贡茶之乡”、“贵定云雾贡茶”和“贵州最美茶乡”三张名片,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历史悠久的贡茶文化、宗教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打造云雾镇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和特色小镇,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目的地,通过整体推进,和谐发展,把云雾建成全省经济社会和谐生态发展创新区,实现云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八、项目建设情况
云雾镇2014-2015年,拟建设项目330个,其中通组路项目78个实施建设106.86公里共计3322.74万元;人行步道项目7个,实施建设3.85公里,共计73.92万元;“三改三治”项目12个,实施建设709户,共计3545万元;庭院硬化21个,实施建设50460平方米,共计214.31万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12个,共计305.64万元,垃圾处理项目42个,实施建设785项,共计187.24万元;污水处理项目11个,共计296.16万元;文体活动广场20个,共计250.23万元;便民设施(公厕、体育)项目21个,共计115.31万元;照明设施项目53个,安置路灯2673套,共计1327.23万元;其它类项目53个,共计984.83万元,总投资概算10586.58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9350.4万元,群众投工折资及其它资金1236.18万元。
2015年度东坪村建设项目共35个,总投资932.26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776.88万元,群众充分利用该村河道、田园等风光、民族风情,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园、民族风情休闲度假村。投劳折资155.38万元。
九、历史变革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在平伐置平伐汛,驻千总一员,在谷撒等地设塘,分别驻兵控制各乡寨。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贵定县增设新添营将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山后五牌,云雾属于南牌。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贵定县将原五牌分属八个区。云雾属五区,由平伐场坝至与定番(今惠水)都匀邻近各寨,纵横五、六十里,村寨颇多,设团防局于平伐场三元宫。
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调整各县插花地,将马鞍山、大堡、小堡、王把冲、猴场寨、划归云雾。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三月,重划区、镇、乡,云雾仍属第五区。
区公所驻平伐镇。下辖:烈士乡、苦竹乡、仰望乡、沙冲乡、九鼎乡、云龙乡、犀月乡、石匣乡、定平乡、新庄乡、高平乡、水纹乡、摆城乡、别墅乡、棠榜乡等十五乡;外辖平伐镇、福山镇(窑上场)、太平镇(抱管)三镇,相当于原区地界。区、乡、镇以下设闾邻,5户为邻,25邻为一闾。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贵定县将原来的九个区缩减为六个区。在区和保之间设联保,以下设保甲。云雾属于四区:区公所驻平伐场,有2862户,18967人,设4个联保,下辖24个保,231甲。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下半年将平伐镇改为平伐乡。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四月,裁撤平伐区署,改平伐区为平伐镇。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八月期间,贵定与龙里、都匀相互划拨地名,龙里拨隶贵定有江比、老鸦寨、沙寨、小乐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50年,县境设四个区,沿山、云雾属于二区,驻沿山场。
1952年11月,贵阳专区改为贵定专区,专员公署设贵定,全县划为六个区。
云雾属第五区:区政府驻平伐场天主教堂。辖龙高、平伐、沙冲三个乡镇。
1958年12月29日撤销区、镇建置,设人民公社。云雾公社驻平伐场坝。下辖平伐、江比(原名龙高)、铁厂(原名沙冲)、抱管、窑上、谷撒、摆哈等七个管理区。
1962年1月,贵定县撤销人民公社和管理区。改设区镇、公社。
云雾区驻平伐场。辖江比公社驻江比场;窑上公社驻窑上场;谷撒公社驻石头院;摆哈公社驻苗院;铁厂公社驻铁厂;抱管公社驻田坝寨;仰望公社驻中坝;小普公社驻大院;云雾公社与区同驻地。
1984年撤消公社、大队、生产队称谓,一律改为乡、村、村民组,云雾公社改为平伐镇。
1991年撤区并乡,云雾区分成平伐镇、铁厂乡、抱管乡、窑上乡。
1999年平伐镇更名为云雾镇。
2014年3月4日贵州省实行区划调整,云雾镇、铁厂乡、抱管乡、窑上乡合并为云雾镇,铁厂乡、抱管乡、窑上乡设为社区服务中心。
为什么有的地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我是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我是河北人,我们这里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人们都说,糖瓜地灶二十三,灶火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火爷是一家之主,等到除夕灶火爷又回人间。二十三这天要买糖瓜上供,为的是让灶火爷不说不好的话。怎么样?你们那里呢?也是这一天吗?
其实有的地方是二十四过小年。比如北宋的开封。下面我们就穿越到宋徽宗年间吧。那时称二十四这一天叫交年,意思是新旧交替。这一天晚上每家都要请僧人或道士诵经,(我想如果家里过得不好,可能就自己念叨念叨吧,现在乡村里人们都是送神念念有词,说些好话,祝福!)另外还要准备酒品水果送神,烧纸钱,把灶王爷的画像贴到灶台上。另外要把酒糟涂抹在灶门上,叫醉司命。这天还要在床底下点一盏小灯,叫″照虚耗″,是驱邪之意。
这天灶王爷是主角,我们就再说下它吧。《东京梦华录》上说这一天烧合家替代纸钱,贴灶马于灶上。
灶马就是灶神的画像。 相传灶神是炎帝。《淮南子》云,炎帝于火而死为灶。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隋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女的名叫博颊。而在华北则供奉的是张奎高兰英。
不管是谁吧,都反映了人们的祈福消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之意,我想不应简单视为封建迷信,而已成为一种民俗,传统文化一部分,让我们在愉快的节日氛围中不忘记民族传统,这不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最后祝大家过年好!欢迎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冬至别称和雅称?
冬至的别称:
冬至的别称有很多,也叫“数九”、“冬节”、“长至节”、“短至”、“亚岁”、“小年”、“履长节”、“豆腐节”等。
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在冬至这一天要举行庆贺仪式。周代在冬至时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汉代冬至被列为“冬节”,官府要放假,并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长至节
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冬至日,为“长至节”。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履长节
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之贺,故称。习俗角度的解说谓“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以示女红开始。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亚岁
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魏陈思王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有句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天水冬天取暖材料供应非常紧张,供应的煤炭根本不够一个冬天使用。天水位于大西北黄土高原,冬季长达五个月,并且常常有寒流侵扰。人们为了防寒取暖,想尽一切办法搜寻取暖材料。
首先,要购买供应的煤球。煤球的供应以户为单位定量供应,我记得是每户每月凭煤证可以购买二百四十市斤。供应日子一到,全家上阵用架子车拉回家中,或者用箩䒰肩挑回家。
其二,购买些废木材。废木材供应不定量,但也不定时。要靠碰运气。最主要的是走后门购买,俗话说看谁的路子野。
其三,工作单位的福利煤。那时候工人爱企业如家,企业也很体恤职工的困难,领导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职工搞些煤末、煤渣,作为福利分发给职工,帮助职工顺利渡过严冬。
其四,个人自己想办法解决。我家背靠北靖山,业余时间,母亲就带着我上山收割一种叫做麻叫毫的野草,或扫些干枯的树叶,或者挖些玉米根茎。
这些材料都是烧土炕用的,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晚上睡冷炕,冷炕的滋味可不好受,越睡越寒冷,冬天夜长睡在冷炕难熬天亮。
总之,那些年人们为了过冬御寒确实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了取暖往往把安全意识抛于脑后,每年都会发生一些火灾,或者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现在,过冬有暖气,做饭用燃气,神仙都享受不了这种生活。我说的对吗,欢迎评论区讨论。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