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暑,对来年庄稼种植有哪些影响

天美资源网

2020年大暑,对来年庄稼种植有哪些影响?

今天是我国农历小寒的节气,从今天开始北方地区基本上进入了寒冷的冬季,俗话说:小寒节15天,七八天三九天。也就是说小贤节气后的今天的时间就到了三九严寒,三九严寒天是非常寒冷的。“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就我们这边而言,今天还在沥沥淅淅的下着小雨,像春天的小雨一样,而且今天的温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暖和的,平均温度在5度到7度之间,可是寒风吹来,冰冷的雨点打在脸上,像针刺的一样的痛。多少年来小寒节气本该是雪花飞舞的季节,然而今年却出现了雨蒙蒙的状况,这说明了今年是暖冬的现象,当然暖冬只是一个相对的平均数据而已,但是每年的冬天也就是说寒冷的季节还是有的,不管是三天5天还是10天8天,温度下降势在必然。俗话说“冷天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这就说明了温度低的严寒的天气还在后面,特别今年立春在过年的正月十一,立春的时间比较晚,这也相应的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而且就目前的状况而开,西伯利亚强冷的空气的步伐还没有到来,所以对于初春的季节有可能到春寒非常严重。但是小寒下雨确实的不正常的现象,而且全国好多地方下起了中雨的,有的甚至下到的大雨。对于目前相对来说温度还是比较好的,农作物还在不断的生长,特别对于北方地区连续好几个月的干旱,没有出现有效的降雨,对于小寒这一天下了雨以后起到了浇越冬水的作用,特别对于小麦等越冬的农作物是非常有好处的,当然对于闲田雨水保墒效果也非常好。但对于地下的虫卵虫子越冬非常的有力,也就是说来年爆发病虫害概率性非常大。对于一些农民已经对小麦等农作物浇了越冬水,而且肥水值得非常的足,这对于小麦等会出现年前旺长的现象,一旦寒冷的气候到来就会出现冻害的状况,对于来年会起到大幅度减产的作用,毕竟已经出现了冻害。这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如果说来年再出现倒春寒,那就更使得这些农作物产量非常的低,有可能会出现绝收的现象。但道春寒也会使得明年的果树一些苗木发芽开花受到严重的伤害,会使得做果率非常的低,会推迟人们种植粮食等农作物的时间,缩短了粮食等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就是说明年粮食或水果等等产量会大幅度的降低。总之,对于小寒下雨预示着今年就是一个暖冬的天气,至少目前应该下雪的时候不下雪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好的,一旦气候急剧的降温,就会出现农作物被冻伤的现象。对于小寒大寒的节气是一年最冷的时候,这个时间应该是下雪来保护越冬的农作物,至厚厚的积雪能够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俗话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就是这个道理。小寒节气下雨预示着来年会出现倒春寒,也就是说真正的三九严寒天还没有到来,会使得冷天气在不断的向后推移,尽管以后天气不会太冷,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从目前来看明年的农业方面会出现减产的现象概率性非常的大,这主要是自然灾害现象造成的。

2021年24节气时间表农历?

021年农历节气查询

2020年大暑,对来年庄稼种植有哪些影响

2021年小寒:农历2020年11月22日 11:18

2021年大寒:农历2020年12月8日 04:36

2021年立春:农历2020年12月22日 22:57

2021年雨水:农历2021年01月7日 18:43

2021年惊蛰:农历2021年01月22日 16:52

2021年春分:农历2021年02月8日 17:35

2021年清明:农历2021年02月23我日 21:31

2021年谷雨:农历2021年03月09日 04:28

2021年立夏:农历2021年03月24日 14:39

2021年小满:农历2021年04月10日 03:27

2021年芒种:农历2021年04月25日 18:39

2021年夏至:农历2021年05月12日 11:18

2021年小暑:农历2021年05月28日 04:49

2021年大暑:农历2021年06月13日 22:09

2021年立秋:农历2021年06月29日 14:37

2021年处暑:农历2021年07月16日 05:17

2021年白露:农历2021年08月01日 17:37

2021年秋分:农历2021年08月17日 03:04

2021年寒露:农历2021年09月03日 09:25

2021年霜降:农历2021年9月18日 12:36

2021年立冬:农历2021年10月03日 12:46

2021年小雪:农历2021年10月18日 10:20

2021年大雪:农历2021年11月04日 05:45

2021年冬至:农历2021年11月18日 23:48

秋天下暴雨预示着什么?

立秋之后,作物生长进入最后阶段,秋季大丰收令许多人翘首期待。立秋节之后,天气会逐渐发生变化,闷热的暑气逐渐消退,频繁的降雨也慢慢减少,所以,此时落雨显得异常珍贵,对庄稼欠与丰的影响简直太大了。

这几年,随着全球变暖,与南方洪涝不同的是,干旱已经成为北方主要的自然灾害,甚至不少地方出现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由于连年的持续干旱,地下水资源严重匮乏,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水库和河流早已干涸,吃水都成了大问题。

立秋下雨,浇灭了炎炎暑气,滋润了高温晒焦的作物,对秋后的丰收有积极影响。所以,农民才会由衷发出“立秋下雨,遍地黄金”的欢呼,也产生了“立秋三场雨,粳稻变成米”。立秋下雨人欢乐,立秋有雨秋秋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等脍炙人口的农谚俗语,表达了对下雨的赞美和期待。

我们知道,立秋节并不是气温下降的节日,而是气温转向的节点。此时,天气彻底凉爽是千万不现实的,农民都说“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所以,别急,至少还会热上30天,至于为啥是一个月的时间呢?因为立秋之后还有大暑,大暑之后有白露,只有白露到来,暑气才会消失,天气才会转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高气爽。两个节气总共30天的时间,是不是说法缜密呢。

具体到今年,我们同样要忍受立秋后一段时间的炎热,毕竟如今仍处在三伏天,老话说的好,“热在三伏”,而今天为中伏的十三天,三伏天还剩下中伏7天,末伏15天,总共20多天的日子呢,接下来,我们依然要与秋老虎慢慢陪伴。

不过,天气的冷热除了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外,雨的影响更为巨大。2020年比较特殊,双春、闰四月,导致立秋时间早,“早立秋,凉飕飕”。“双龙治水”,导致降雨频繁,所以,立秋后的天气与往年相比,可能并不会特别的炎热。

立秋的雨,如黄金洒落,丰收的秋天值得期待。一场秋雨一场寒,凉爽的秋即将在北方大地依次展开。但是,中国地域广阔,且旱涝不匀为今年的主要天气特征,所以,俗语总结只是某个区域的大概,只是供大家参考。在这里,真诚地祝福朋友们立秋节快乐,享受凉爽好天气,收获丰收好心情

今年什么时候出伏?

“暑气渐消”,处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出”表示离开,因此“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谷物逐渐变黄,人们都期望着能够五谷丰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在农村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农谚的传播,这些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语言,可以说饱含老祖宗的智慧。在农村有句农谚叫“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老话有理吗?今年什么时候出伏?

2022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出伏?今年处暑是出伏前还是出伏后?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老话说“秋后一庚为末伏”,说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开始时间。

今年8月7号立秋,这天是“壬辰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15日,这天为“庚子日”,因此今年8月15号入末伏,末伏的持续时间为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因此今年的出伏时间为8月24日23时59分59秒。

由于每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不一样,因此每年入末伏的时间都不一样,而每年处暑时节都是固定的8月22号~24号,这就会导致出伏的时间要么在“处暑”之前,要么在“处暑”之后。今年8月23号处暑,很明显今年是“处暑在出伏前”,也就是“处暑不出伏”。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老话的意思不难理解,说的是如果先进入处暑节气,然后才出伏,那么粮食的收成就不会很好,表示粮食减产。

“处暑不出伏”说的就是处暑在出伏之前,这也意味着伏天结束后处暑节气会更早地结束。处暑节气总共持续15天,“处暑不出伏”也说明三伏天和处暑节气重叠,那么就意味着炎热的天气缩短了,凉爽的秋天会很快地到来。

有句老话叫“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时节玉米在抽雄吐丝、稻谷在结实、红薯薯块在迅速膨大,此时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大,下雨非常有助于农作物高产。农村还有句老话叫“处暑凉飕飕,有籽也难鼓”,说的就是大暑节气期间如果凉飕飕的,那么就不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低合成的有机物就会比较少,农作物就会出现“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的现象,因此处暑时节宜热不宜凉;如果处暑时节雨水多,不仅不利于作物成熟,而且还会导致道路泥泞,不利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

“处暑出伏前”说明处暑和三伏天重叠,炎热的天气减少了,从这点来看切实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必定是灾年”就太夸张了,处暑就算在出伏前,那也就两三天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对农作物的生长的影响是很小的,根本不能决定粮食是否丰收。

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很大,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单凭农谚来预测年景。老话说“人勤地不懒”,粮食要丰收除了需要风调雨顺外,更多地在于人们的田间管理,中耕、除草、浇水、施肥、打农药,任意一个环节没做好都可能导致粮食欠产。

“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这句话能够流传下来,我认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警示世人多留意节气的变化”,毕竟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人靠天吃饭,节气是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南针,这也体现了我们老祖宗对农业的重视。多留意节气的变化就好比如今的我们多留意天气预报一样,这样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总结,“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这句话显然夸张了,粮食是否丰收不可能由处暑和出伏的相对时间来决定,这句话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们重视节气的变化,以便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

三伏天从哪天开始算?

热在三伏,夏至三庚数头伏。依例,计算三伏天是有法则的。夏热有三伏,冬寒有九九,夏数三伏,冬数九九,是各有其法的。夏至后数伏,冬至后数九。首先是各以夏至冬至为始点而论。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逢庚算末伏。这就是计伏数伏之法则。

如今年是6月21号,五月初一,乙未日交夏至。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夏至后五日见庚,这是第一庚,到十六庚戌是第二庚,二十六日庚申,第三个庚日,这日就算入伏了,三伏天就从这一天算起,这是入伏第一天,也是初伏头伏第一日。初头伏十天,到第四庚日,六月初六庚午就算进入中伏第一日。因为末尾伏是以立秋后见庚算的,所以中伏有十天的,有二十天的。因为每个节气时长在十五上下,夏至前后相对长一点,有达十六天的,夏至到立秋,中间有小大暑,时长间隔在46天上下,所以,夏至后六天内见庚,中伏就长十天,有二十天长,因为第五庚还不交立秋,要到第六庚才是秋后头庚,所以中伏占了四五两庚有二十天长。如夏至后见庚迟,是七天后,那第五庚就是立秋后,所以中伏就短,只有十天。整个三伏就是三十天。但三伏长四十天的是多于三十天的。今年,去年三伏都有四十天。

三伏天是一年最炎热时,节气在小署后,处暑前,中伏最热时必在大暑立秋间。不过夏至不热,不过冬至不寒。所以数伏数九以夏至冬至为界点而论。这是古人定下的法则,但与实际论未必百分百相符合。但无规矩不成方圆。三伏热天有方法而计,差也不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