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坟墓在哪里,溥仪死后葬到了哪里?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病逝,享年61岁;两天后,他的遗体进行了火化。对于如何安葬,周总理做出了指示:1.由爱新觉罗家族决定;2.家属可以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者寄存骨灰。同时,周总理还亲切地问溥仪的家人:“需不需要建设一座坟墓?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任主人,他的身后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他死后会葬在哪里呢?
2.他的家人是怎么回答总理的问题的?
3.他的家人又会以什么方式安葬他呢?
4.第一次安葬完,家人为什么又要将他迁葬呢?
下面,三悟频道和大家一起回顾这段充满辛酸、惊喜、悲剧和曲折的安葬、迁葬故事,尤其迁葬事宜很具有戏剧性。
一、一个价值5元的骨灰盒是他的归宿,“北京八宝山公墓”是他的“第一站”溥仪的一生是值得同情的,不仅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在他死后亦是如此。
他去世时,正赶上特殊时期,在那个年代,大环境的氛围不允许为他开追悼会。
因此,溥仪的妻子李淑贤和弟弟溥杰及其爱新觉罗家族婉拒了“特赦建造漂亮坟墓”的好意,表示坚决拥护新中国的规定,所以,就在溥仪去世两日后,他们选择了“火化”。
在当时的环境下,别说贵重的物品了,就连一个高档的骨灰盒,也难以买到。
于是,溥仪的妻子李淑贤用5元钱买了一只十分普通的小骨灰盒,将溥仪的骨灰小心翼翼地装进这只小骨灰盒里。
火化后的第二天,经过溥仪家人们的商议,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了“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李淑贤认为,将溥仪的骨灰盒安放在这里,溥仪就能与人民大众在一起,这样,溥仪就不会感到寂寞。
不过,安放在这里的骨灰盒有很多,一排一排的摆在了木架上,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好在,溥仪的骨灰盒正好安放在了骨灰堂大厅的中央,这个位置,李淑贤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八宝山人民骨灰堂不会只安放溥仪一个人的骨灰盒,还会安放其他人的骨灰盒。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骨灰盒越来越多,溥仪的骨灰盒存放期也快到期了,李淑贤非常担心、同时也不忍心自己丈夫的骨灰盒有一天会被深深埋没在角落里,所以,她对此事犯了愁。
就在她一筹莫展时,一件“好事”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她身边,暂时消解了她心中的担心。
二、时隔13年,一场“迟到”的追悼会;“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他的“第二站”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政协礼堂,全国政协为溥仪补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并为溥仪更换了一只高档的大骨灰盒,与此同时,与溥仪一起补办追悼会的还有“王耀武”和“廖耀湘”。
溥仪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副室,这一间房间比人民骨灰堂的面积更大,而且,这里种满了绿树鲜花,环境比较优美安静,空气也比较清新。
同时,溥仪生前的同事杜聿明也“住”在这里,所以,溥仪可以与他做邻居,并不会太寂寞。
以上几点,让溥仪的妻子李淑贤非常满意,也比较放心。
但是,十几年之后,李淑贤已到了古稀之年,此时的她,心事越来越严重,她不断裁思:“我和丈夫溥仪没有儿女,我百年以后,谁来照顾溥仪的骨灰盒呢”?
三、溥仪的骨灰盒何去何从?香港富商“张总”的出现,让李淑贤看到了希望一日夫妻百日恩,作为溥仪的第5任妻子,李淑贤对溥仪也算是尽了夫妻之情。
对于自己百年后,谁来照顾溥仪的骨灰,李淑贤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所以,她就打算购买一块坟地,先把溥仪和谭玉龄的骨灰安葬进去,将来再将自己安葬进去,而这里提到的谭玉龄就是溥仪一生之中最爱的女人。
可是,这个愿望一直难以实现,直到一位香港富商的出现,才让李淑贤看到了希望,这位香港富商就是“张总”。
张总通过熟人找到了李淑贤,耐心地与李淑贤商量起为溥仪迁葬的事情。
他告诉李淑贤:“李阿姨,我在河北易县创办了华龙皇家陵园,占地面积300亩,就在光绪皇帝的崇陵北面,这个地方山青水绿、柏翠松苍,非常适合安葬,您可以考虑将溥仪先生的骨灰安葬在这里。”
张总提到的光绪皇帝的崇陵,就是在清西陵内,至于他说的华龙皇家陵园,其实并不在清西陵内,只是和清西陵挨着,而且,华龙皇家陵园是一座人民性的陵园,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选址,即便是一位普通老百姓。
其实,在溥仪死后,陆陆续续的有很多人找过李淑贤谈过此事,甚至,还有人表示愿意赠送墓地,可是,都被李淑贤婉拒了,她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
因此,对于张总的提议,李淑贤起初并没有在意。
可是,面对李淑贤的无动于衷,张总并没有灰心,他继续耐心地解释道:“李阿姨,清西陵先后安葬了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如果溥仪先生能安葬在华龙皇家陵园,他就可以和他的父亲光绪挨着了;而且,李阿姨,您放心,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
李淑贤听到这里,就问张总:“溥仪与你非亲非故,素不相识,你为什么愿意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你建设的陵园?”
张总听后,不急不慢,侃侃而谈,他从溥仪的历史地位、影响、经历等角度,向李淑贤表达出自己对溥仪各种不幸的同情,并一再表示自己会承担全部费用。
但是,这些“场面话”还是没能完全打动李淑贤,直到李淑贤问清楚最后一个问题,她才有了一些动心。
李淑贤问道:“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面对这个问题,其他富商可能会说“没有好处”、“我只是一片好心”等虚伪的话,可是,张总不同,他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是经营陵园的,当然希望提高陵园的知名度,如果溥仪先生能安葬在我的陵园里,将来肯定会给我带来一些收益”,说完,他又补上一句:“即便将来没有收益,我也觉得很值得。”
张总此话说得很直白,一点儿也不虚伪,而且丝毫没有唱高调的意思,这让李淑贤增加了好感,尤其是信任感。
李淑贤听后,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线,她对张总说道:“如果你张总说做这件事完全是为我李淑贤好,那我就不信了;你现在说做这件事对你的事业有好处,我倒觉得挺符合情理,而且,我也能完全理解了。”
说完,李淑贤又转移了一下目光,像是在回首往事,说道:“我嫁给溥仪,他死了,我就开始守寡;这一守也有20几年了,我什么都没有,就有这个骨灰盒。如果我把他交给了你,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李淑贤又将目光转移到张总身上,继续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就算初步商定,但是,具体办法还要容我再想一想,再看一看。”
第一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第二次的双方洽谈还会远吗?
四、张总用“99.5平米的实施方案”彻底打动了李淑贤两人初次见面后,双方都有了初步意向,暂且不说李淑贤,我们先说张总。
站在张总的角度,既然李淑贤有了初步意向,张总肯定不会轻易放弃,于是,他带着老婆和孩子趁过年的机会来到李淑贤家为李淑贤拜年。
双方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就进入了正题。
张总说道:“是历史给了我一次机会,我要为溥仪先生安排好最后一件大事,我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件事做好、做细,既要对得起历史,又要对得起将来”,言语之中,透漏出慷慨激昂的信心和决心。
说完,他又说道:“李阿姨满意,就代表溥仪先生满意,所以,有什么要求,李阿姨尽管提出来。”
李淑贤听后,慢条斯理地说道:“我的要求并不高,你们陵园的墓地建设标准是1.5平方米,溥仪的墓地要大一些,不能少于6个平方米;我和谭玉龄的墓地不能少于3个平方米,然后,再立个碑就行了,还有,最好种上一些绿植。”
“好,李阿姨,您尽管放心,我肯定做得比这还要多”,张总听后,斩钉截铁地说道。
接着,张总向李淑贤介绍华龙皇家陵园的墓穴标准:“华龙皇家陵园的墓穴标准共分3类:一是骨灰区,占地面积分为1.5、2.0、2.5和3.0四个标准;二是棺柩区,建设标准为占地5平米;三为自选区,占地不小于12平米。”
说完,张总直接说道:“我想把溥仪先生、谭玉龄女士和您的墓穴建在自选区的正中央,占地99.5平方米,您猜这99.5平米代表什么意思?”
李淑贤听后,摇了摇头。
“故宫的房屋是9999.5间,咱们这个99.5平米就是借鉴这9999.5而来的”,张总解释道。
李淑贤没有想到张总会想得这么周全,心里非常赞成这个方案。
五、李淑贤为溥仪选择墓葬位置,“这一天天气不错,位置选得非常好”就这样,双方你情我愿,洽谈得非常顺利,接下来,就要确定安葬溥仪的具体位置。
1995年1月15日,张总带着李淑贤来到了清西陵,这一天本来就是三九天,按常理来说,应该非常冷才对,可是,这一天却非常暖和,风和日丽的,大家都说这是好日子。
李淑贤跟着张总来到自选区,向周围仔细地打量了一番:自选区的中央距光绪的崇陵宝顶也就只有三四百米,如果溥仪安葬在这个位置,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父亲;而且这个地方地势开阔、较为平坦,实则一处安葬宝地。
李淑贤选定了位于自选区中央的这块地方,张总便安排工作人员用石灰撒上了标记,自此,长期悬在李淑贤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顺利落地了。
墓穴地址就这样选定了,接下来,就要签订为溥仪修建陵墓的协议书和委托书,这样才显得正式,这样才会对双方负责。
只见委托书中写道:“溥仪先生是我的丈夫,已于1967年病故;现今我年事已高,且溥仪先生无子女,依据溥仪先生遗愿,经过与华龙皇家陵园张总协商,同意张总全权办理溥仪先生骨灰在华龙皇家陵园内安葬事宜……”
看过后,李淑贤便拿起笔在委托书下面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时,她的手有点儿抖,那是因为她太激动了,我们无法想象她在写字时,她的脑海中会浮出多少过去的事情,这恐怕只有李淑贤本人知道。
签字以后,一位在场的风水师要走了她签字所用的那支笔,虽然这支笔不值钱,但是,它记下了一个庄严的时刻。
之后,张总、李淑贤一行人又在墓穴位置取下了破土的第一揪土,这一揪土要在骨灰安葬时,放入墓穴;同时,双方约定10天后举办迁葬仪式。
六、迁葬时,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本以为会有曲折,没想到变成一个“小惊喜”1995年1月26日,本来是为溥仪迁葬的日子,但是,就在前一天,法院给李淑贤下达了一个通知,说是要为《我的前半生》判决著作权。
这下忙坏了李淑贤,是放弃出庭?还是延迟迁葬事宜?
不,李淑贤坚决不放弃出庭,同时,她也不愿意延迟迁葬。
她和张总商定,为溥仪迁葬的事情按照原计划进行,自己先去出庭,开庭时,迁葬车队就在法院门口等待。
好在这场官司打赢了,李淑贤的心情是十分的激动,在场的人也都为她感到高兴,出来法院门口,她就坐上早已准备好的车辆向华龙皇家陵园赶去。
她没有想到出庭的“小插曲”变成了一个“小惊喜”,想必,在另一个世界的溥仪也感到十分高兴。
两个小时后,李淑贤与张总一行来到了华龙皇家陵园,这里早已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
李淑贤下车后,双手捧着溥仪的骨灰盒放在铺着黄绸子的灵台上,迁葬安陵仪式正式开始。
这时,张总请李淑贤发言,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李淑贤说道:“今天我很高兴,溥仪有了一个安葬之处,感谢张总,感谢在场的所有人;同时,我也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我的前半生》判决,我们胜诉了,我想,这也是对我丈夫最好的安慰。”
说罢,李淑贤以及在场的人为溥仪深深地行了“鞠躬礼”,然后,在张总和张太太的搀扶下,李淑贤双手捧着骨灰盒走向了一百多米以外的墓穴。
来到墓穴旁,张总对李淑贤说:“这个就是您10天前选定的位置,您看,底部是混凝土,周围是岩石,用钢筋和水泥浇筑在一起,这样不易发潮,也非常安全,您看,您还有什么意见?”
说完,张总顿了顿,等待着李淑贤回答,此时,李淑贤心情太凝重了,她已回答不出来。
这时,张总又说:“如果没有什么意见,现在就把骨灰盒放进去吧,我们让溥仪先生早点儿安息。”
李淑贤便把骨灰盒交给了刚刚跳下一人多深墓穴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郑重地接过骨灰盒后,轻轻放入铺着黄绸缎的水泥棺内,并特意解开包裹骨灰盒的黄缎布,确认好面南背北的方向,再次包好,然后盖上棺盖,窝好钢筋,再浇筑混凝土封死。
就这样,溥仪的迁葬事宜暂告一段落。
后记:后来,溥仪迁葬到华龙皇家陵园一事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激起了激烈的讨论,同时,华龙皇家陵园、张总、李淑贤及其养子之间又发生了很多不愉快,这些都是后话。
不过,文中提到的溥仪的最爱谭玉龄也确实迁葬到了这里,另外,在这里还为溥仪的另外一任妻子“婉容”修建了衣冠冢,但是,李淑贤百年后,却没有葬到这里。
战国十大古墓?
1、秦始皇陵
皇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2、西周王陵
据《周易》、《汉书》记载,周朝王陵不封不树。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经过考证,曾对周原境内的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成王姬勇诵、康王姬钊和附近的周穆王姬满和宣王姬静及周公姬旦、太公望、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又多有异议。认为周朝王陵的位置应在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县与歧山县交界处的北部)及岐邑一带。
解放后,经勘察试掘,在周原遗址内确实发现大批西周早期及西周墓葬上百座。主要分布在歧山贺家;扶风齐家、庄白、云塘等村,但多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葬。西周早期及西周初期多为小型墓,一般随葬陶鬲、银戈和大铜泡,较大一点的墓中有青铜鼎、簋、卣,罍等。
3、成吉思汗陵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4、越王墓
越王墓,俗称郑集孤堆,位于安徽省利辛县旧城镇西。汉代大型砖石结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马、陶鸡、陶狗、陶磨、陶罐等珍贵文物。现为利辛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马王堆汉墓
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地。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6、曹操墓
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曹操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7、唐乾陵
唐乾陵是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咸阳市的唐山上,这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盗的唐陵。
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就一直有着盗墓者的身影,比较有名的盗墓就多达17次,最大型的盗墓也有三次,唐末黄巢动用40万起义军挖皇陵,最后挖走了半座大山,挖出了一条40米长的“黄巢”沟,都没有得手,所以说乾陵是一座挖不动的皇陵。
8、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世宗朱厚熜,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十日生于兴王府,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宫,享年60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9、清东陵
10、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境内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在哪?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正因为有所谓的城市的原始的形态,所以对发展到什么程度能称作城市仍存在争议,目前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有湖南的城头山古城,以及浙江的良渚古城等。
一、湖南的城头山古城城头山古城起始于公元前 4500 年,起初仅是一个拥有“环壕土围”的聚落,到约公元前 4000 年城头山遗址进入大溪文化阶段,其土墙规模进一步加大,城内面积扩张到 5 万平方米,与世界上的第一座古城耶利哥面积相当,其年代则比黄河流域最早的西山古城(约公元前 3300—前2800年)还早了至少700 多年。
到约公元前3300—前2600年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头山古城占地面积达 15 万多平方米,城内面积扩大到8.8万平方米,城墙也由生土墙改为夯土墙,城外有35米宽的护城河,城内有用烧好的土铺成长约 30 米的道路遗址。
城头山遗址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第一古城的荣誉,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城头山遗址以“中国最早的城市”被制作成大型模型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
二、浙江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城址,良渚文化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300年—前2000年,分早、晚两期。早期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3300年—前2600年,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到约公元前2600年,与良渚文化进入鼎盛阶段,在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出现了一座面积约 290 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的史前城址,其面积不仅超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城址,甚至在印度河文明最大的城市摩亨佐·达罗(约 260 万平方米)之上。
良渚古城的城墙底宽 40—60米,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宽的城墙,在古城中心的莫角山巨型台址高 8—10米,面积有32万平方米,这是同时期世界最大的土台,在土台上有着面积达3 万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上有成排的直径为0.9—1.5 米的大柱洞,被认为可能是宫殿或神庙遗址,其周边还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三座小型的二级土台。在莫角山遗址北部有“王陵”之称的反山墓葬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最多的豪华墓葬。在良渚古城外西北部塘山还建有延绵20公里的大堤,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防洪工程之一。
(良渚宫殿)
有没有大型的公共建筑工程历来被视为城邦与和聚落的重要区别之一,因为大型的公共建筑工程的建造和维护需要组织大量非农业劳力者进行强制劳动,而要存在大批非农业劳力只有在农产品拥有足够剩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且只有政府部门才能组织征召劳工从事这样大规模的建设活动。良渚古城古城的大型公共建筑证明了其已经是一国之都,目前良渚古城遗址已经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古城还原图 (图片源自网络)
总评虽然上海世博会上将“城头山古城”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而且从年代上看,城头山的古城时间更早,不过严格来说,像城头山这类遗址只能算是“有城无市”的大型防御性聚落,与现代定义的“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承担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的地理实体”的城市仍有较大区别。而良渚古城已确定为是一地方王国的都城,所以良渚古城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一般墓在地下多少米?
明清砖室古墓地下几米深 - ...... 古墓的埋藏深度有一个先是越来越深,而后又慢慢变浅的过程.已发掘的商代古墓以河南殷墟商王墓为代表,约10几米深,到了先秦时代秦公1号墓27米深,到秦始皇墓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是35米深,汉代高级墓葬也多为二、三十米深.而后越来越浅,到了唐代,已发掘的高等级贵族墓多10几米深,宋代皇陵没有发掘,已发掘的富人墓葬多不到10米,明清时代的皇陵中,已发掘的明定陵17米深,清代皇陵较浅,也在10米上下.其他人的大型砖室墓多在3~7、
朱元璋的墓在哪里?
洪武9年,在朱元璋49岁的时候,他准备筹建自己的万年吉壤,也就是后来的明孝陵。
这位出身平民的皇帝,在他登上皇位之后,却忘记了生活的艰难,民生的疾苦,一心想去享受帝王的排场了。首先他派出大批人员寻找龙地,当时勘察官员提供的龙穴有好几处,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邀请大臣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4个人共同商定。
算上朱元璋在内5个人,先各自用纸条写下自己选中的地址,放在衣袖之内,然后朱元璋喊了一声“展”,大家一同亮了出来。
结果,5人不约而同地都写了“独龙阜”三个字。
朱元璋非常高兴,就在独龙阜玩珠峰下开工建陵。这里原来是六朝时代开善寺的旧址,宋元时改称为蒋山寺,以供奉东汉的一位神异之人蒋子文。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不久,蒋山寺僧人众多,香火旺盛。可朱元璋不顾僧人的苦苦哀求,只顾占夺风水,强迫寺中和尚前往紫霞湖以东十里远处,并为他们建了一处新寺院。
寺院建造完成之后,朱元璋亲赐刹名:“天下第一丛林”,以示推崇。
这就是今天著名的南京灵谷寺。
那么朱元璋的孝陵具体位置在哪呢?它位于南京中山门外,在紫金山主峰南路的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朱元璋和他的发妻---皇后马氏的合葬墓。
1328年9月18日,朱元璋在眙县灵迹乡一座破烂不堪的土地庙里降生。4岁的时候,因为这里闹了灾荒,一家人都迁往濠州的孤庄村。
17岁时一场大瘟疫,在半个月内就夺走了他父母和哥哥的三条生命,在举目无亲,饥饿煎熬之下,他入村西南的皇觉寺当了个小和尚,才勉强没有饿死。
但是不久后,寺里也吃不上饭了,他又被迫离开寺庙,前往河南一带乞讨度日,就是游方僧人。
21岁时返回故乡,仍不能够填饱肚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发小汤和介绍下,他于1352年参加了起义军。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他终于扫平群雄,建立了大明的封建政权,当上了皇帝。
从社会的最底层爬上最高层,实施了身份上质的变化,他只用了短短十几年。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琢磨筹建他的千年积壤,选来选去,选中独龙阜玩珠峰这里。
他的陵寝是在洪武9年,即1376年开始筹建,直到1381年才初具规模,此后又有陆续的施工,直到1405年才算是最后建成,前后历经29年,工程十分浩大。
陵区周围有60里,南北纵深有六里远,神墙周长达到50里,等于当时南京城墙的2/3还多。
陵区的南端,在今天南京市中山门外那里,俗称下马坊,今天还存有石碑一块,上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表示这里已是神圣的陵区了。官员人等到这里之时,必须心存怵惕,步行入内,否则就要以大不敬论。
朱元璋的孝陵神道跟所有帝王的神道不同,在我国历史上,皇帝陵墓前的神道一般都是宽阔而又笔直,以显现皇陵的庄严气势。而朱元璋的神道却不是这样,从华表开始神道由东向西,再向北弯了过去,呈月牙形状绕过一座小山包。
一向颇信风水的朱元璋,他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这座小山包上满栽着梅花,故名梅花山。
其实它原名叫孙陵岗,山上有三国时东吴皇帝孙权的陵墓。在修建明孝陵神道时,有大臣建议说,将孙陵搬走,再把孙陵岗凿开,给神道让路。
朱元璋听后却说,孙权是条汉子,留他在大门口吧!
于是明孝陵的神道一反常规,修成一条左盘右旋的弯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在的明孝陵献殿,保存着彩绘明孝陵全图和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的画像。从画像可以看出来,马皇后端庄秀美,朱标则是长了一个特别大的头和矮小的身材,显得很不协调,故人们称他为大头太子。而朱元璋的脸上布满了麻点,还有一张极长的下巴,高额头长眼睛,极其丑陋。
这幅像和故宫所收藏的朱元璋画像,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在故宫里保存的朱元璋画像,是一个面团团慈祥祥的老人儿,而明孝陵保存的这个彩像分明是个丑八怪。
这是怎么回事,孰真孰假呢?经专家考证,孝陵献殿毁于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现存的是清顺治年间重建,里面的这个彩绘画像,当然也是后人所绘。
清朝取代了明朝,为了宣传的需要,他们故意肆意歪曲朱元璋,就把他画成了一个丑八怪的样子。而马皇后在民间口碑极好,画像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凭自己心目中的想象,把马皇后画成了端庄秀美的一个女子了。
经专家证实,故宫里的画像接近现实。据《明史》记载,朱元璋长得“姿貌雄伟,奇骨贯顶”,不是一般的相貌。而《明史》又是清朝人张廷玉等人所修,画像者便根据《明史》的描绘,自己凭空捏造了一个朱元璋的相貌。
如果仔细看献殿中的那幅画像,眉宇眼神间很有英雄气概,颇能使人对这位伟大的政治人物形成一种想象。
过了献殿继续往北行走,就是一座高约20米的方形城池,名叫方城,再往后就是直径接近400米的圆形土丘,名叫宝顶,这就是所谓的方城宝顶,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坟丘。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享年70岁。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下葬时陪葬的宫女就有数10人之多,但因为明孝陵尚未发掘,朱元璋的地宫内部情况究竟如何,仍无从得知。
后记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
他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他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是史上有巨大影响力的杰出帝王。
感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