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驷怎么死的,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为何在这些丞相的辅佐治理下?
看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回答,感觉比较雷同吧,我说一个新观点!
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秦国当时的政局来说的,不外乎秦王杀功臣是被各方势力所逼迫。可想没想到,古往今来的帝王们,杀功臣的情形可谓比比皆是!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了,偶尔出个不杀功臣的帝王,反倒成了特例!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我们就要挖掘一下,能成为帝王之人的特质了。综观中国历史,要想成为帝王,并坐稳宝座,大都必须要冷酷无情,心狠手辣,喜怒不形于色,极端自私自利,为了个人的家天下,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而置普通百姓的利益于不顾!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拿几个所谓的“明君”来反驳我了,可你有没有看到这些“明君们”,也多少有些黑历史的。比如唐太宗,算的是历史上的“明君”了吧。但是他杀兄、逼父,夺取皇权的行为,怎么说也算不上正大光明吧!毕竟“明君们”也是人,普通人都有的缺点,也应该会有,只不过他们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已。
因此,以我来看,秦王那些用来杀功臣的理由,不过全是借口而已。这些功臣们不过都是秦王用来巩固自己王权的工具,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自然就处理掉了!所以说,由于侍奉的是这样的虎狼之人,他们就注定了没啥好下场!
为何秦惠文王还要娶她?
题主的问题应该是错误的,芈月是随自己的姐妹嫁到秦国为妾,也就是陪嫁的,那是还是个清纯少女,并未与人私通生子。与义渠君通奸生两子是在秦惠文王死后。(不过借机来说一下宣太后芈月)
宣太后芈月一个女子能纵横在战国群雄逐鹿的那个时代,并且对大秦帝国的贡献不亚于张仪、范雎的“传奇女子”。
养在深闺人未识芈月芈月出生在楚国丹阳,是楚国国君楚威王最宠爱的小公举,同时也是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本来可以仗着父亲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可谁能想到她的父亲楚威王死后,自己和母亲的地位一落千丈,被楚威王的王后赶出王宫,随后又成为陪嫁嫁到了秦国。在秦国,因为自己的软弱善良一直被欺负,最后在这起起落落之中一个大家闺秀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渐渐成为了秦惠文王的宠妃与惠文后并列。
扶子登位、显雄才大略秦惠文王死后,按照古制立嫡长子为君。秦武王继位,惠文后势力远超宣太后,处处打压宣太后,将她的儿子公子稷送到燕国为质子,让她无翻身之日。可惜好景不长,她的草包儿子,秦武王酷爱武力,整天与大力士为伴,不怎么管理朝政。大概上天不希望秦国毁在他手里,于是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年轻的秦武王死的时候还没有子嗣,他的妻子王后慌的一批,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动摇,立马跑去抱惠文后的大腿。惠文后又气又痛,但于事无补只能扶持公子壮、公子雍。宣太后看有机会了,就联合自己的弟弟,赵国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那时在改革,但受到强魏阻碍,因此需要亲赵的秦王来制约魏国)密谋。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的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宣太后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魏冉和公子稷能成功,背后需要一个强大的人来支撑那就是宣太后芈月。从此她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芈月是“淫”还是“忠”呢?芈月忠心于秦国,但却不忠于秦惠文王。在秦惠文后死后,空虚的宣太后与自己的异父弟魏冉通奸。(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能让魏冉忠心的于自己和大秦)。在经历内战,秦国荒废了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受六国的虎视眈眈,西方匈奴也蠢蠢欲动。因此芈月为了稳住大秦帝国的后方,开始主动向年轻气盛的义渠君献媚,义渠君岂能经受得住中原美女的诱惑,拜倒在了宣太后的石榴裙下,并与宣太后生下两子(题主问题中的两子)。
经过十几年的布局,最后秦昭襄王与宣太后日夜密谋攻灭义渠之策。前272年,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入秦,杀之于甘泉宫。秦国趁机发兵攻灭义渠,在义渠的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与此巩固了后方,为大秦帝国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后因范雎的进谏,使得秦昭襄王削弱宣太后及魏冉等势力。宣太后知道儿子可以独当一面了也就放权隐退,没有做过多的挣扎,得意善终,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宣太后能从陪嫁妾一步步成长为改变大秦帝国的风云人物与她的美貌和才智密不可分。我们说宣太后淫荡,但她所找的情人几乎都是有利于大秦帝国的发展(魏丑夫除外),却绿了她的丈夫,忠于秦而失于夫。
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起来自己却落得车裂的下场?
值不值得的问题,要看从那个角度来看,如果作为旁观者,我们大可以说值得,因为我们没有身处其中,自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和实现法家治国的理想,令一国强大起来的功绩相比,个人的牺牲算得了什么呢?
但是如果把你放在商鞅的角度,很多人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趋利避害才是人生的常态,人的本性是主动规避风险,而不是什么迎难而上、逆势而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的是退群而不是进取。尽管在无数励志书籍里都说过:“走他人少走的路,才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风景!”但那条路布满了荆棘,在嘴上说说很轻松,但要真正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却是阻力重重,而最大的阻力恰恰来自自己。
对于变法会给自己带来的灾祸,商鞅自己到底有没有预判呢?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有一段关于这个的记述,可以看出商鞅当时的心态。商鞅自己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当他被通缉的时候,他的一番感慨是真情流露,他还不想做圣人而只是个凡人,想做成事业的凡人而已。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手下告发,说他有谋反之心,秦惠文王没有犹豫,立刻就对商鞅下手了。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不想死,因此他选择了逃离秦国。但是在边境的客栈,由于自己没有身份证明文件,因此不能住店。这个时候商鞅不是感慨自己所推行的秦法已经深入人心,而是说出了“作法自毙”的感慨。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想到魏国去,魏国不接纳他,被秦国通缉的人,又有那个国家敢接受呢?商鞅没有办法,只好又回到了秦国。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没有选择引颈受戮,而选择去自己的封地聚集人马自保,他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最后的努力和抗争。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被车裂,秦惠文王对商鞅的评价是反叛之人,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秦的崛起,商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推动历史进步,商鞅的牺牲是值得的;对于秦惠文王加强君权,商鞅的牺牲是必须的;但对于商鞅的家人来说,商鞅的死却是最大的灾难,他们只希望商鞅平平安安,其他真的没那么重要。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芈启为什么叛秦?
如果您懂得屈原为什么殉国,就能理解秦国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邦芈启为什么叛秦了。
芈启就是大秦相邦——昌平君熊启。这个相邦就是后来的相国,刘邦成为皇帝后,“邦”字就是汉太祖刘邦的专属,谁用就是严重侵权,叫犯上大不敬,这就是避讳。考考您,大汉第一任相国是谁?什么?萧何?不是,正确答案是韩信。可不是韩王信哦。相国等于相邦,但丞相却不等于相邦。丞相是汉初相国、秦朝相邦的下属。芈启是秦国二把手,他这么位高权重,还不是秦国有人嘛!
说起来,熊启至少算半个秦国人,但跟熊月没什么关系。熊月是谁?熊启是芈启,秦始皇爷爷的奶奶芈月,自然就是熊月了。因为楚国宗室是芈姓熊氏,不过芈启和芈月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芈月是秦太后,但出身只是楚王的远族。芈启可不一样,人家是天潢贵胄、金枝玉叶,老爸是楚考烈王,老妈是秦昭襄王的掌上明珠,弟弟们全是王。答案呼之欲出了,但我还是想详细说道说道秦国的大相邦为什么叛秦?
第一、做秦国的二把手不如做楚国的一把手——弟弟们都是王,凭什么自己不能当?人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不想当国王的相邦不是好相邦。应该说最初大秦相邦芈启还真没有想当国王的想法,可是,他的父亲楚考烈王的四个儿子,在昌平君之前,有三个先后都成为了楚国的国王,他们是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当。可他这个楚怀王的老大不做老大,心理怎么平衡?历史记载,楚幽王是春申君黄歇和赵人李园的妹妹李嫣(一说李环)的儿子。这种记载是错误的,因为记载中明确指出楚考烈王没有儿子。
然而,事实上楚考烈王却有四个儿子。这是楚鱼王的继承者楚哀王为了打击弟弟楚幽王的身份而编造出的谎言,这就如同成蟜和秦始皇争位置,而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一样。
应该说昌平君还是比较郁闷的,他的三个弟弟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都成为了楚国的国王,而他这个长子却不是国王,您能想到他有多郁闷吗?
第二、因为知己知彼,想着百战百胜,保留楚国国祚——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芈启成为秦国的二把手,才能对秦国知己知彼,才想着百战百胜。为什么芈启如此了解秦国呢?
原来,他的父亲处考烈王在成为国王之前曾在秦国当人质,在当人的期间,娶了秦国公主,于公元前271年生下了昌平君,昌平君比秦始皇大了整整一轮。因为父亲是人质,只能长期在秦国定居。从秦惠文王的王后(芈八子)到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楚国宗室女子及其兄弟对秦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就连子楚为王,华阳夫人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昌平君成为大秦相邦的原因。应该说昌平君了解秦国比秦始皇了解赵国还要更深刻一些,因为昌平君在成为国王之前,从未回过楚国。
他在秦国出生,他在秦国长大,他秦国学习,他在秦国为官。他的母亲是秦国人,他的妻子是秦国人,他的儿子也是秦国人。可以说,他也是一个十足的秦国人,秦国已经不是他的第二故乡,而是他的第一个故乡。不过,秦国不是他的,而楚国是他的,他的祖国只有楚国。
尽管他对他的祖国是那么的陌生,但是他和他的祖国血脉相连。在秦国发起灭楚之战时,他的弟弟负当被俘虏,他作为楚国当时唯一的王子,有保卫家园,重建楚国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第三、当时还是反叛的最佳时机当秦始皇发起灭楚之战时,其实就已经成为了昌平君的敌人了。从李信伐楚失败到王翦伐楚成功,都深深地震撼了昌平君。他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尤其是王翦灭楚,俘虏了他的弟弟楚王负当,更是让他痛不欲生。他又想到了流传在楚国的一句话,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还和他的爷爷的父亲楚怀王有关,那是一件令人悲痛而愤怒的悲剧。
当时秦始皇爷爷的爷爷秦昭襄王,以开会的名义邀请楚怀王到秦国。谁曾想,一到秦国立即遭到了扣押,并以楚怀王为人质,逼迫楚国割地。楚怀王虽然昏聩,但也有骨气,誓死不答应秦国的无理要求,并令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以断了秦国的念想。秦国本想以绑架的方式讹诈楚国,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可楚怀王的一招制敌让秦昭襄王变成了白日梦,好梦成空的秦昭襄王大怒。最终,楚怀王客死异乡,当他的灵柩运回楚国时,就激怒了楚国人。
在楚国灭亡之际,楚国人旧恨又添新怨,昌平君以此为契机,把楚国百姓把楚国朝野的愤恨聚拢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实现复国的梦想。
当时,昌平君在陈地,也就是今天的周口市淮阳县。他还得到了项羽的爷爷项燕将军的极力拥戴。这种情况下,在这种时机下,他成为了楚国复国的唯一的旗帜。尽管昌平君出身高贵,有着丰富的施政经验,也知己知彼,但楚国大势一去,面对王翦的轮番攻击,最终兵败身亡,楚国遭到了彻底的灭亡。
昌平君失败了,但虽败犹荣。正如打响灭秦第一枪的陈胜、吴广所述那样——等死,死国可乎?看了这篇小文,您就理解他为何叛秦,如何成为屈原的升级版了吧。
秦国历史上嬴驷团队嬴稷团队和嬴政团队哪个更强?
总体上来说,嬴驷、嬴稷和嬴政这三代人,在秦国统一六国上作用都很大。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真不是单纯因为某一位君主的雄才大略,而是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但是如果非要比较个高下的话,这里面嬴驷(秦惠文王)的贡献应该算是最大的。
因为如果没有嬴驷做的这些基础,那么后面的嬴稷团队和嬴政团队,想要能够顺利干掉东周,干掉六国,那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可以说,嬴驷是秦朝真正的奠基者。
嬴驷也就是秦惠文王,从辈分上来说,是嬴政的高爷爷,嬴政是他的玄孙。嬴驷是秦孝公的儿子,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在他之前,秦国的国军都是公,但从他开始,正式称王了。所以,秦孝文王,其实是秦国的第一位王。
在嬴驷还是太子的时候,秦国正是秦孝公在位的时候,正在进行商鞅变法。最开始的时候,嬴驷其实是反对变法的,屡次触犯禁令。当时商鞅就说了:“咱们这个法令之所以行不通,还是在与皇亲贵族之间。如果真的要推行新的法治,那么咱们第一个就要从低位高的开始,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是不能受墨刑吗,那么咱们就用这个墨刑来处罚他的师傅。”
正是因为这个事情,商鞅彻底地得罪了太子嬴驷。等到秦孝公死了以后,太子继位,一想到当年商鞅对她做的事情,就耿耿于怀。再加上当时商鞅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几乎老百姓以及皇孙贵族都知道商鞅。所以嬴驷就对他很顾忌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还有公子虔等一帮人眼红商鞅的人,趁着这个机会煽风点火,说他想造反。于是,嬴驷正好借着这个事情,把商鞅给抓了起来。最后,嬴驷将商鞅的尸体车裂,并灭了他全族,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如果单纯从嬴驷杀商鞅这件事来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嬴驷是个昏君。但实际上,嬴驷当时的这种选择,是相当高明的。而且,嬴驷上位之后,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反倒成了变法的坚定支持者。这大概就是因为站位不同,个人态度也不同的原因吧。
嬴驷在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以后,继承了他爹的遗愿,开始起兵东进,攻打魏国。在秦惠王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国军队打到了雕阴(也就是陕西省甘泉县南),迫使魏国将河西地赠送给了秦国。秦惠王九年,秦国军队又攻打魏国,得到了河东的汾阳、皮氏、及焦、曲沃。
秦惠王十年,秦乘胜追击,继续攻打魏国,又夺得了魏蒲阳。魏国原本是战国七雄当中,最强的一个。但是被秦国几次打败之后,国力日衰,终于失去了霸主的位置。这一战之后,魏国被逼无奈,又把上郡15县让给了秦国军队。当时秦国,不仅把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都占为己有,而且还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基地。
秦惠王更元八年,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五国,联合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派了庶长樗里疾攻破魏、赵、韩三国军队于修鱼,斩首了八万人,暂时挡住了东方联军的进攻。但在这个时候,西方的义渠又发动了兵变,攻破了秦军李帛。
在这样东西夹攻之下,嬴驷及时地改变了战斗攻略。更元十年,嬴驷采用了司马错的建议,攻打蜀国,成功地攻破蜀国,自此蜀国彻底灭亡。更元十三年,派张仪奔赴楚国,用反间计,让楚国和齐国决裂。然后激怒楚怀王,让楚国冒着风险攻打秦国。这样秦军在丹阳完胜楚军,又得到楚国土地汉中,彻底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楚国也开始颓废。
这样,在秦惠文王嬴驷的指挥下,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就连成了一片,秦国也同时对这六个国形成了特别大的压迫。嬴驷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奠定了秦国后来统一天下的实力基础。而且还采取了张仪的策略,定下了后来秦国几代人蚕食天下的国策,奠定了策略上的基础。
当时嬴驷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逐一击破的策略,成功击退六国,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交近攻这一战略的实施,远比几场大战的胜利,对秦国更加地重要。
后来的几任秦王,都是在嬴驷政治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本质上来说,其实并没有质的变化。所以,嬴驷的贡献,相对而言应该更大一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后来几任秦王的贡献就不重要。
秦惠文王之后,另一个特别重要的秦王,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名叫嬴稷,他是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异母弟。嬴稷本来其实没有即位的资格,因为他上面还有个哥哥。但遗憾的是,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上位。但这个秦武王比较奇葩,个人武力很强,但脑子就比较差了。在位四年之后,因为和别人比赛举鼎,结果被鼎给砸死了。
秦武王被砸死的时候,嬴驷正作为质子待在燕国。秦武王被鼎砸死的时候,年仅23岁,也没有儿子,所以王位就落到了嬴驷头上。嬴驷这才得到回国的机会,于公元前306年顺利继位,史称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刚刚即位的时候,是他母亲宣太后掌握权力。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里的那个芈月。在正史上,这个芈月可不简单,不仅长得好看,而且才智过人,很有军事头脑。秦惠文王去世后,宣皇后和他的弟弟掌握了秦国的权力。因为宣太后的关系,当时的外戚特别强势,赢稷的权力十分有限。当时的秦国,甚至出现了几个贵族的家财比秦王室还多的情况。
而且,秦昭襄王没有权力的这个状态,并不只是在他的刚刚即位的这一段时间,而是持续了长达四十年的时间。直到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他听取了范雎的意见后,才终于驱赶了贵族外戚,收回了宣太后的执政权力,重新整顿朝政。
做了四十年的傀儡秦王,但是下面的大臣们还没谋反,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算是罕见了。不过,在秦昭襄王做为傀儡的这段时间里,秦国的扩张却并没有止步,反倒是进步很大。不但吞并了义渠,彻底再无后顾之忧。而且秦国还常年处于扩张状态,国力日渐鼎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大概要归功于那位宣太后强大的执政能力了。
秦昭襄王掌权之后,任由范睢为丞相。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除了继续领导秦国扩张之外,秦昭襄王做了两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一件是灭了东周王室,自此之后,周王室彻底断绝。另一件则是打了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打垮了赵国。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比前面的秦孝公、孝文王、武王加起来都更长,也比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等几位秦王加起来更长。虽说在位期间,长时间没有实权。但在位期间,秦国确实是国力大增,这是事实。
当然,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国力的提升,也都是建立在他老爹的政治遗产之上。嬴驷最大的作用,应该就是继续猥琐发育,没有带着秦国开始浪。
等到了嬴政的时候,他的先祖们都给他打了这么好的基础。如果他再不把他自己的事情给做好,那真的对不起他先祖了。当然,嬴政本人上位的历史,也不容易。十三岁即位,后来又当了好几年的傀儡皇帝。好不容易要亲政的时候,老妈的情夫(嫪毐)又发动政变要杀自己。多亏了嬴政心眼多,才平定了这场政变,彻底掌权。
掌权之后的嬴政,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彻底统一天下。虽说经过他之前几位先祖的攻略,六国已经疲弱不堪。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总归还是很强的。可惜这几个国家,被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弄得离心离德,根本无法联合起来抵挡秦国,后来自然也就无法避免被秦国先后消灭的结果了。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朝将军王贲率军攻入齐国,齐国不战而降。至此,秦国终于统一了天下,秦朝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所以说嬴驷团队、赢稷团队和嬴政团队,还是嬴驷最强。因为他是真正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础。如果没有他做的这些铺垫,后来嬴稷想要扩张,嬴政想统一六国,也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