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上一句,为伊消得人憔悴三部曲?
这是王国维认为人们追求学问,追求真理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路上的三个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个境界,第一个阶段。说明人生的路漫长,追求学问,追求真理的路同样漫长,一眼望不到头,与屈原在离骚中说的路漫漫兮修远兮异曲同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个境界,第二个阶段。说明追求学问,追求真理是一个长久艰苦的过程。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脉相承。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个境界,也是第三个阶段。经过苦苦求索,千回百转,终于完成了我们的追求,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写男的还是女的?
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首诗里,是写男的,因为诗人是男的,他为了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所写。如果单说这句话来说,为伊消得人憔悴,她只是说一方对另一方非常的思念,就算自己日渐憔悴,也不后悔,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只要是自己非常的思念对方,那么都可以用。
为伊消得人憔悴何解?
那不叫宽衣解带,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首词是宋代柳永所作,原意是指男女情意缠绵,离别之际抒发彼此坚贞不渝感情的誓言和心里写照。衣带渐宽终不悔,是说离别思念之情虽让我身体消瘦,身上的衣服都显得肥大了,但是我始终都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因为思念情人让我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其实这是一个倒装句,表述可以这样理解: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也就是说:即使因为思念你让我形容憔悴、瘦骨伶仃,原来穿着合身的衣服现在穿着都变得肥大了,可是这份感情我永远都不后悔。
为依消得人憔悴是什么意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第一境界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为伊消得人憔悴借酒消愁愁更愁?
想念爱人人越来越憔悴,借助喝酒缓解思念之苦,却越来越思念。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最为出名,被王国维列为人生第二重境界。用“衣带渐宽”来侧面烘托身体日益消瘦。这首词中“伊”可以指爱人,也可以指心中的理想,体现了词人对爱人、理想无怨无悔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