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礼是啥,为什么感觉大多动物都是雄性更加漂亮?
在人类中,女性是否天生就比男性更漂亮,这一点我敢肯定,可以进行长时间的争论。传统上,女人装男人比男人扮女人更容易被人接受,像女人但这可能更多地与老式的性别歧视有关。
当然,尽管如此,在动物世界里,在许多物种中,雄性比雄性更漂亮。例子包括许多鸟类,如天堂鸟、鸡、野鸡和鸳鸯,也包括猿类,如山魈和狒狒,以及许多其他物种。当一个物种中的雄性和雌性看起来不同时的科学术语叫做“两性异形”。
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雄性比较浮华,雌性比较单调,原因是因为雌性对自己的伴侣非常挑剔。它们通常想和最鲜艳、最漂亮的雄性交配。这意味着在每一代中,色彩最丰富的雄性拥有最多的孩子,因此雄性色彩丰富的基因得以传承。所以最终你会得到色彩鲜艳的雄性。然而,雌性更喜欢单调,因为它们不太可能被捕食者抓住。
有趣的是,仍然不清楚为什么雌性想要和大多数色彩鲜艳的雄性交配。对此有几种不同的理论。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因为这样它们会有更有可能找到配偶的儿子——这实际上被称为“性感儿子”理论!另一种可能性是,色彩最丰富的雄性是最好的,因为它们必须非常好才能生存,并且仍然是真正的色彩丰富的(食肉动物更有可能看到色彩丰富的雄性,而且患有疾病的雄性也很难保持色彩鲜艳)。
然而,我们应该记住,雌性很挑剔,只和一只雄性交配,而雄性和许多不同的雌性交配,这种想法只适用于某些物种。性别有时看起来不同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在某些种类的琵琶鱼中,雄性很小,基本上只是一条游动的雄性生殖器——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丽!雌性看起来像鱼。一只雄性游来游去,直到找到一只雌性,然后它把自己附在雌性身上。逐渐失去任何独立性,变得依附于雌性的血液。过了一段时间,就好像雌性和雄性是一个个体,拥有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当雌性想要产卵时,血液中的荷尔蒙会让雄性也释放精子!
所以男性和女性看起来不同有很多原因。我们并不真正知道人类的所有答案。的确,就外貌而言,女性比男性承受的压力更大,这似乎是真的,但这是来自社会,而不是遗传进化。 什么是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我认为我们不能科学地回答。是我们发现许多雄性动物漂亮的原因。它们进化到对同类中的雌性来说是漂亮的,但我们认为它们看起来很可爱,我们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种。这在我看来很神奇,也很值得思考。
那以色利为什么还会和伊朗关系交恶呢?
别再说什么“伊朗和以色列一直有深仇大恨”啦!实际上,从1947年以色列独立前夕到本世纪初,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伊朗与以色列基本上都保持着友好而紧密的关系,双方交往的深入程度堪称“准盟友”。
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不仅是中东地区第二个默认(双方未公开设立使领馆)以色列主权地位的国家,而且双方还在情报、军事、农业、科研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在苏联切断对以石油供应后,伊朗马上在1年内给以色列运去1000万吨石油!而以色列则帮助伊朗重建震后灾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还一度与伊朗联手研发新型远程反舰导弹并启动核计划!诸位没看错,就是核计划。当时(1977年)巴列维王朝已内政不稳,但以色列仍按计划帮助伊朗建设核设施。
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与“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在内的以方政要私交很好,本·古里安还曾亲笔致信巴列维国王,在信中热情洋溢地将前者盛赞为“现代的居鲁士大帝(古波斯帝国创始人、历史上著名的伟大君主)”。鼎鼎大名的以色列摩萨德则手把手地帮助伊朗组建自己的情报机构“萨瓦克”(波斯语“国家情报与安全部”),使之成为巴列维独裁专制政权的重要支柱和帮凶。
这里有必要扯两句当时的伊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巴列维国王对待巴以问题和阿以冲突,完全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因此他表面上同情、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却口惠而实不至,除了偶尔指派外交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投个票“意思意思”,其余的实质性动作基本上没有。
别忘了,伊朗是个奉行君主制、什叶派占多数、以波斯人为主体的国家,其与阿拉伯世界在之前的上千年里一直是竞争乃至敌对关系。再加上冷战开始后,与伊朗争夺中东霸权的埃及、叙利亚等国与苏联走得很近,这些都让走亲西方道路、痛恨苏联且同样野心勃勃的巴列维国王不可能对阿拉伯世界有什么认同感。此外,当时埃及纳赛尔革命在中东掀起了一股推翻君主制、走向共和的风潮,此举更让巴列维国王视前者为仇寇,又怎么可能去真心实意地支持他们呢?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第3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伊朗竟然给以色列发去贺电……
书归正文。时间转眼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教派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霍梅尼上台执掌了伊朗军政大权。诸位以为从此伊朗就跟以色列彻底掰了?没有的事!
别看霍梅尼张口闭口地骂以色列是“小撒旦”(美国是“大撒旦”)并断绝了官方关系,但实际上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一直在秘密进行。长期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遭西方国家封锁和孤立的伊朗处境困难,拿着美金满世界采购军火都却难找到卖家。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又是以色列伸出援手。
有资料显示,从1981至1983年,以色列对伊朗军售总额就高达5亿美元,考虑到伊朗缺乏硬通货,这些军火款项都是用石油替代交易的。据一位伊朗军火商估计,开战初期伊朗外购的武器装备有80%来自以色列,包括反坦克炮、坦克和飞机零备件、各种口径炮弹、陶氏反坦克导弹。
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袭摧毁伊拉克即将完工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不仅是为了消除萨达姆政权对自己的潜在核威胁,也是为当时内外交困的伊朗提供强有力的军事支持。
而来自美方解密资料显示,美国政府还挫败了以色列向伊朗偷运价值20亿美元美制武器的企图,这笔数目惊人的秘密军火大单包括:18架F-4“鬼怪”战斗机、46架“天鹰”攻击机、近4000枚包括“响尾蛇”在内的各型导弹、雷达、迫击炮、野战通信器材、机枪弹药、M-60坦克发动机和炮弹以及C-130“大力神”运输机备件。
另据西方学者所著《海湾战争:起源、历史与后果》一书中披露,两伊战争期间,以色列向伊朗境内长期派驻有约100名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为伊朗军方提供战术咨询建议和军工技术保障。这批以色列军事人员长期秘密居住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北部一处警戒森严的营地中,直到两伊宣布停火1年后才撤离。
从巴列维王朝垮台到世纪之交,伊朗与以色列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微妙的特殊关系,伊朗历届政府在公开场合经常大骂以色列,然而私下里两国却交往不断。比如,1997年当选的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一边痛斥以色列是“寄生虫”“非法政权”,一边又公开承诺保护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本国所有少数族裔。2005年4月出席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葬礼时,哈塔米甚至和他的老乡、同样生于伊朗亚兹德省的时任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并肩坐在一起并相互握手问候。
即使在2005年伊朗强硬派总统内贾德上台后两国关系愈发紧张的情况下,伊朗仍然与以色列在商业、安保、抗震等领域保持着一定合作关系。比如2009年4月,伊朗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批进口甜橙,据悉这批号称来自阿联酋迪拜的水果,其原产地就是以色列。2011年12月美国彭博社又爆料称,伊朗官方目前使用的大多数互联网监控设备都是由一家以色列高技术公司制造的,只不过在运往伊朗前先到丹麦重新打包并更换了新标签。“中东观察”网站则在2013年披露,2006年伊朗锡斯坦省遭遇地震灾害后,以色列专家也曾受邀前往灾区进行调查。
那么,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恶化又是到什么时候才变得不可收拾了呢?双方明火执仗地“动刀子”始于2006年以军入侵黎巴嫩期间,伊朗革命卫队协助真主党武装发射反舰导弹严重毁伤了一艘在地中海巡弋的以色列战舰。
或许有人会问,为啥伊朗选在这个节点跟以方彻底撕破脸呢?道理很简单,从那时起伊朗开始走上整合什叶派力量、争夺地区霸权的道路,并力图打通“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战略走廊,而要做到这一切都需要树立一个“公敌”。于是乎,背负着“阿以争端”原罪的以色列(还有美国)自然成为前者的“眼中钉、肉中刺”,变成了伊朗用来对外招揽“小弟”、对内增强凝聚力的最佳靶标。
再往后便是外界所看到的两国报复动作与冲突烈度呈“螺旋式上升”——2009年以色列大举出击,不惜跨国空袭截断伊朗经苏丹-红海-地中海东部向真主党武装和加沙哈马斯偷运武器的走私路线;2010至2012年摩萨德又连续暗杀5名伊朗国宝级核科学家(4死1重伤);2010年以色列动用“蠕虫病毒”恶意损坏了伊朗纳坦兹核浓缩工厂的1000多台离心机。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伊朗与以色列更是在这处“第二战场”龙争虎斗,打得不可开交,伊朗在叙境内设立的军事基地和导弹、无人机仓库虽屡遭以方空袭而损失惨重,但并未动摇其扎根叙利亚直接威胁以色列本土的既定政策。
可见,过去70年来伊朗与以色列的恩怨情仇基本上与意识形态无关,而主要和两国的利益取向特别是伊朗地区战略变化密切相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伊朗与以色列交恶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后者的错误,而更多缘于伊朗的“主动选择”。只要伊朗谋求地区霸权乃至跻身世界列强的国策不变,其与以色列之间存在的这一“结构性矛盾”就不可能有有效化解。
别忘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油收入激增、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力大大增强,当时的巴列维国王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疏远以色列,改为运用亲阿拉伯策略来谋求中东霸主地位。如今历史再次重演,而逆向思索伊朗和以色列跌宕起伏、情节曲折的复杂关系,是否也在冥冥中预示着或许有朝一日,这对“欢喜冤家”又会突然化敌为友、握手言和呢?这事可真是谁都说不准啊!
历史上犹太人有什么特点呢?
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一提起犹太民族,会想到智慧、能干、勤勉,同时也是历尽曲折、多灾多难的民族。犹太民族在世界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2%,诺贝尔奖的得主却占近30%,世界名人之中犹太人出尽风头,像爱因斯坦,马克思,毕加索,拉斐尔,海涅,卓别林,基辛格等等,真是灿若星河。
犹太人为何如此出类拔萃?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一、犹太人非常重视契约。现在我们常常强调契约精神,诚信,这是贯穿于犹太民族信仰深处的东西。犹太人信仰耶和华,《圣经》旧约即为犹太人的经典,犹太人相信上帝与他们立有救赎的永约,犹太人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求背诵经典。犹太人的契约精神是骨子里面的一种信仰。
二、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重视知识。犹太人的孩子在懵懂时,父母就会把蜂蜜涂在《圣经》上,让孩子去吻这些蜂蜜,从小让孩子知道,书本和蜂蜜一样是甜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现在拥有书籍和读书比例最高的人是犹太人。
三,犹太人重视探索和创新。犹太人的父母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而不是“你吃好了吗?别的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犹太人对小孩子重视启发和启蒙,教育孩子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因为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在怀疑中寻找知识的答案。
四,金钱观念极强。犹太人的父母从小就会教育孩子如何用钱去换取更多的东西,如何让东西产生更多的价值,从小教育孩子对数字敏感,如今在在商界中遍布犹太精英,华尔街几乎是犹太人的天下。
五,犹太人非常重视民族身份。其在两千多年的世界流亡中始终保持民族的纯洁和单一而没有被别的民族所同化,这在整个世界民族中也是一个奇迹。
现在的以色列绝大多数是犹太民族,以色列是目前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科技,军事,农业等领域领先于世界。犹太人多灾多难,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这和其植根于血液中的信仰和优秀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美剧使女的故事2你看了吗?
说起去年的美剧佳作,肯定避不开如火箭般蹿红的《使女的故事》。第一季新鲜出炉,就在江湖上迅速扬名立万,奠定了神剧界第一梯队的地位。
论战绩——
艾美奖:最佳剧集、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最佳女配。
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
论口碑,豆瓣已经实现了从8.8(第一季)到目前9.4(第二季)的逆天式发育。
IMDb也是9.2的宠溺高分。
第二季的回归,可谓王者归来——
这部美剧改编自女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德所著的同名反乌托邦小说。
未来世界,人类社会被战争与疾病吞噬。民主随之消亡,宗教与集权再次统治世界。
人类不改愚蠢的尿性,站在自己亲手挖掘的坟墓里吹响了新一轮资源掠夺的号角,只是这次的资源比较原始——女性的子宫。
因为核战引发的污染,人类生育率急速下降,能生孩子的女人就变成了地球上最抢手的稀缺资源。她们被称为“使女”,必须为高贵的大主教家庭提供代孕服务。于是这群行走的子宫,就被披上了神圣的枷锁。
第二季的镜头语言一如既往的炸裂,美感与寓意并重。比如,一个上帝视角的鸟瞰角度,让视觉冲击力爆棚。
奥芙蕾德迎来第一个转机,她怀孕了。为了让她安心待产,嬷嬷用一个被囚禁到精神崩溃的孕妇来警醒她,不听话的后果就是如此凄惨。
奥芙蕾德的绝望到达顶峰,同时也开始憋大招——她要越狱!
剪掉长发,烧掉红衣。然后硬生生地用剪子割掉了象征着奴役的耳部追踪器。鲜血淋漓,隔着屏幕都疼!
疼!
当浑身鲜血的奥芙蕾德站在我们眼前,笃定地说出“自由”的时候,其震撼感丝毫不弱于《肖申克的救赎》里雨中的呐喊!
随着女主的越狱成功,她的逃亡之路也将成为新一季最大的悬疑线。
与此同时,上一季中被施以割礼并且遣送到殖民地的使女艾米莉,也大有一种被提成主线的趋势。
片中大量描写了她在殖民地的悲惨生活,也从更广阔的角度展示了基列国的全貌。(剧组真是有钱惹...)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明显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反抗精神,从独立个体的故事正在发展成史诗级别的众生群像。
嗯,看来今年的《西部世界》又要遇到对手了!
期待接下来的剧情。
害可以加上什么偏旁组成新字?
1、刂+害=割,组词:割舍、分割、割除、切割、割礼。
2、谷+害=豁,组词:豁达、豁亮、豁朗、醒豁、豁嘴。
3、目+害=瞎,组词:瞎闹、瞎扯、瞎吹、瞎眼、瞎抓。
4、车+害=辖,组词:管辖、辖制、辖区、直辖、统辖。
5、牜+害=犗,组词:犗刑、犗饵、犗特、沈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