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英国为什么叫大不列颠?
这是因为英国主要国土在大不列颠岛上。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位于欧洲大陆西岸外的大西洋中,大不列颠群岛的主岛之一。面积为209,331平方公里,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土的主要部分,由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所组成,这三个王国即占该岛的全部。
为何夺不了制空权?
大不列颠空战,解决了人们对现代空军理论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夺取制空权就是胜利”,在这次空战中首次得到了证实。同时,不可避免地预示着传统制海权、战场主动权对制空权的依赖,确立了空军在战场上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英、德两国在战前都十分重视空军的建设,尤其是德国更是将空军按照战略、战术的需要,建立不同用途的战机,并且在规模上处于绝对的优势。然而,却始终未能获得英吉利海峡和英国上空的制空权,令人唏嘘不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德国在战略上并未做好攻占英国的准备。作为“海狮计划”的前奏,英、德双方在空中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锋,从空军的数量看,德军占有2:1的绝对优势,陆军更是“打遍欧洲无敌手”,敦刻尔克大撤退已说明了问题。但德国始终未能获得制空权,从战略角度看,原因有三:
首先,海军。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四面环海的英国十分看重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更是其称霸海洋和维系国家安全的根本。而德国作为大陆国家,海军并不是其首要建设的军种,更何况在一战中,已经证明了德国海军前途不大。
也就是说,德国攻占英国必须要过海军这一关。不仅要有突破天堑——英吉利海峡的能力,更要有与英国在海上较量的实力。在战前,德国海军的发展规模不大,就已经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要在军事上去征服英国,最多就是迫其和谈。
其次,德国元首的战略主导作用。作为战略方向的制定者,参加过一战的德国元首十分忌惮两线作战,制定了“先法国,后苏联” 的战略规划,根本就没有把英国作为必须要攻占的国家,但膨胀的野心还是让他想当然地认为,英国会主动和谈。
更重要的是,基于前两点的原因,德军在空军建设方面深受传统陆军的影响,不仅侧重于对地面装甲部队的支援,更是优先发展轰炸机,战斗机的发展相对滞后,而获取制空权的有效力量就是战斗机。从事后看,正是战斗机决定了空战的关键。
尽管德国在欧洲连连获得胜利,并大军压境英吉利海峡,摆出一副趁势而为的架子,但在其战略中根本就没有军事征服的打算,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的希望英国能主动求和。殊不知,在英国的战略中,不可能看到德国一家独大,坚决抗争下去。
战术和技术的短板,是德国拿不到英国上空制空权的关键。德国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不仅受进攻苏联的潜在制约,不可能在英国身上耗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在空战中,始终获得不了制空权,是其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的重要原因。其中战术和技术层面的缺陷,表现更为突出。
一是,轰炸机与战斗机的配合不够娴熟。在德国空军最推崇的是轰炸机,轻视战斗机的作用,缺乏必要的合成演练,在“闪击战”中,这个缺陷表现得并不明显,但轰炸英国就必须有战斗机护航,这个缺陷成了德国轰炸机致命的短板。
由于配合不娴熟,往往速度快的战斗机需要在海峡上空,等待“慢腾腾”的轰炸机,但受油料的限制,不可能长时间等待,往往先支援其他轰炸机群。结果一队轰炸机群得到双倍掩护,而另一队无战斗机护航,致使轰炸机损失惨重。
二是,战斗机性能差距大。由于不重视战斗机的研发,使得德国战斗机呈现出“慢、大、笨”的特点,甚至可以作为短程轰炸机使用;再加上其战斗机的制空时间只有20分钟,这与灵巧、速度快、火力猛的英国战斗机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
更何况,以逸待劳的英国空军,只需出动战斗机就可以胜任。由于没有护航等任务,这让英国战斗机面对德军机群,有灵活出击的余地和广阔的回旋空间,能发挥更大的战场自由度。尽管英国飞行员战斗经验差些,但依然击落大量的轰炸机。
当然,临时变化战术打击目标,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开战初期,德军的战术目的是十分明确和正确的,那就是不顾一切打击英国空军,争夺制空权。但由于偶然事件,德国将目标改为轰炸伦敦,给“山穷水尽”的英国空军一个难得的休整机会。
尽管伦敦被炸得“一塌糊涂”,但德国空军的三个作战目标:消灭对手空军,摧毁其飞机制造业和打击英国士气,却一个都没有实现,在这场较量中,没有制空权无疑就是送死。所以,德国失败是情理之中的,其中战术和技术层面问题更突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788年大不列颠国王是谁?
1788年大不列颠国王是乔治三世,一个比较有军事能力的大不列颠国王
乔治三世(英语: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距今278年)-1820年1月29日),全名乔治·威廉·腓特烈(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至1801年1月1日后因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组成联合王国而成为联合王国国王,直到1820年驾崩为止。
乔治三世同时为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因此在1814年10月12日成为汉诺威国王以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汉诺威的选帝侯。
乔治三世为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颠君主,是首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诺威王朝君主,而事实上,乔治三世从未到访过德意志地区。
乔治三世漫长的统治,见证了其王国与大片欧洲大陆进行的一连串军事冲突。
在他的统治初期,大不列颠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并使大不列颠压倒欧洲各国,成功支配着北美洲及印度地区。
不过,随着大不列颠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战败,乔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独立最终促成美国立国。
此后,乔治亚三世参与了一连串的反法战争,反抗拿破仑及革命后的法国,这些战争最后以拿破仑在1815年被击败而作结。
乔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备受精神问题困扰,其精神病最初仅反复出现,但后来却演变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
乔治三世的病情曾令当时的医学界大惑不解,但现今学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噗瑳症(Porphyria)。
噗瑳症是血液病的一种,能够透过服用毒药砒霜而引发,而根据近世研究,亦的确发现乔治三世留存后世的头发样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
乔治三世在1810年最后一次病发后,其太子威尔士亲王乔治以摄政王身份代为统治。
乔治三世在1820年驾崩后,威尔士亲王继位,是为乔治四世。
历史学界对乔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犹如“万花筒般观点多变”(kaleidoscpoe of changing views),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受到历来传记作者的个人偏见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历史史料所影响的。
大不列颠玫瑰是什么花?
大不列颠玫瑰是昙花
昙花 附生肉质灌木,高2-6米,老茎圆柱状,木质化。分枝多数,叶状侧扁,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波状或具深圆齿,基部急尖、短渐尖或渐狭成柄状,深绿色,无毛,中肋粗大,老株分枝产生气根。花单生于枝侧的小窠,漏斗状,于夜间开放,芳香,长25-30厘米,直径10-12厘米;花托绿色,略具角,被三角形短鳞片;瓣状花被片白色,倒卵状披针形至倒卵形,长7-10厘米,宽3-4.5厘米,边缘全缘或啮蚀状。浆果长球形,具纵棱脊,无毛,紫红色。种子多数,卵状肾形,亮黑色,具皱纹,无毛。
生长地海拔1000-1200米。喜温暖湿润的半阴、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不耐霜冻,忌强光暴晒。昙花享有“月下美人”之誉。当花渐渐展开后,过1-2小时又慢慢地枯萎了,整个过程仅4个小时左右。故有“昙花一现”之说。世界各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各省区常见栽培。
有史以来最厚的书是哪本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日前,一部由1050块石头刻成、总重65吨的石刻《红楼梦》在长沙黎明艺术雕刻公司面世。这部《红楼梦》不仅成了真正的“石头记”,还将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厚、最重的“石书”。
据了解,这部“石头记”全部用黑色镜面花岗石刻成,共用石板1050块,耗材100吨,除去废料仍重65吨。每块石板高110厘米,宽60厘米,厚2厘米,每块刻字约1000余。“书本”相叠高达21米,囊括了《红楼梦》的全部内容,包括所有的插图。字体用准圆体刻就,工整端正,一丝不苟,与一般的碑文大小差不多,观赏者不用费力就可读到内容。
百万余字的石刻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用手工是难以实现的。长沙黎明艺术雕刻公司投资百万,从1999年开始采用现代高科技进行石刻,用了3年时间才最终完成。该公司负责人张贻明说,把《红楼梦》全集石刻的确是一个创举。目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全文本,完全可以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另外,从石刻历史上来说,一次完成百万字的石刻也是空前的。
张贻明说,《红楼梦》成书至今二百多年来,从手抄本到活字印刷,再到现代印刷,各种版本均得以广泛流传。艺术家们用微雕、石刻、木雕等多种形式刻制《红楼梦》文本的不少,但用大字体刻到花岗石上的还不多。该公司正加紧安装,力争使这部石刻艺术品在4月20日与观众见面。张贻明透露,他的长远目标是全部完成我国四大名著的石刻,将其安装在他规划中的“中华五千年艺术精品雕刻园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