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克己复礼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区别?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可知孔子的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仁,意在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
而宋代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以儒为表,以释道为里。理学过分的强调了天道规则,却忽视了人的欲望,主动能动性。
这里就用黄仁宇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谈论理学句子来回来,“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以为儒学思想可以解释天道规则。而如Needham所说的那样“朱熹在没有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已产生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
而理学的建立更是使在文化上开始趋于内向,使唐宋以来竞争,外向开始向明朝的内向,内敛发展。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解释】: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成语】: 克己复礼 【拼音】: kè jǐ fù lǐ 【解释】: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举例造句】: 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 ——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 【英文】: comply with the rites by setting restraints on oneself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弟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荀子提出的吗?
不是。是孔子提出来的。
儒道墨法作为治世的一面是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春秋乱世就是根源于人的欲壑难平,但各家所提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
而儒学的解决方案是:承认人的合理欲望,但通过教化、反省,使人能认识欲望的危害,自反而缩,一方面从内心深处给欲望加一把锁,另一方面则从人际情感出发将之升华为责任与家国情怀。将有限的物质欲望升华为无限的精神追求,即所谓的孔颜之乐。
所以克己复礼就应当是在内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仁义升华之;在外以礼乐约束之。而第二种解释反而要抛弃外在约束,这怎是儒学的观点。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才是儒学的态度,对自己时刻保持警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夫子以圣人之资还要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夫子都要到七十了,才能把外在的约束化作自身行为的习惯而不会再有违反的可能。
克己和复礼的区别?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克己之意
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己所不欲全文?
原文出自《论语颜渊篇》
全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