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奇案,你知道哪些古人神奇的断案故事

天美资源网

晚清四大奇案,你知道哪些古人神奇的断案故事?

自古以来,因争夺财产,不知多少亲兄弟为此反目,对簿公堂。最后无论结局胜败,同胞之情都冰消瓦解。

雍正朝名臣蓝鼎元曾运用智慧,出色的断结了一桩兄弟争产案,同时让势同水火的弟兄俩互感惭愧,重归于好。

晚清四大奇案,你知道哪些古人神奇的断案故事

兄弟阋墙

雍正五年,福建漳浦人蓝鼎元出任潮州府普宁兼潮阳县县令。他帮助百姓兴修水利,改善民生,同时打击盗匪,移风易俗。潮州人无不称赞,尊其为“蓝公”。

一日,潮阳县衙前扭打着来了两个人,他们一边互相咒骂,一边高呼:“请蓝公主持公道,惩治恶人!”

衙役将情况上报,蓝鼎元当即升堂,命告状人上堂。二人到大堂跪下,都各自喊冤叫屈。蓝公仔细端详,见二人衣冠齐楚,却面带怒容,面上皆是抓痕,显然是刚刚互殴过。

蓝公问道:“你二人姓甚名谁?因何争执?”

其中一年纪稍长的道:“小人陈明,旁边是我兄弟陈定,我等俱是本地百姓。我俩自成亲后便各自分家过活,老父则共同赡养。去年父亲病故,留下自己的七亩田产。父亲在世时,我尽心孝养,故此父亲曾许诺百年后田产由我继承,还亲笔写下文书。不想父亲病故后,陈定想占为己有,不断与我吵闹,众亲族调解无效,只得请大人主持公道。”

说罢,陈明掏出文书呈上。一旁的陈定大叫道:“大人休听陈明一派胡言。先父曾许诺良田归我,也留有文书。”说罢,也从怀中掏出一张文书。

蓝鼎元接过二人的文书,只见一张上写着:“某百年后,七亩良田尽归长子陈明。”另一张写着:“余尚有七亩良田,死后皆与幼子陈定。”

他仔细核对,确定两张文书都是同一个人笔迹,实在看不出破绽。于是仔细询问写文书时的情景,二人都娓娓道来,神态也看不出丝毫慌乱。

原来陈老爷就这两个儿子,晚年又是二人共同赡养,他既心疼长子,也喜欢次子。但二人都曾在父亲面前请求,想得到七亩田产的继承权。陈老爷不愿见到兄弟俩在他生前反目,同时也不想儿子们抱怨自己不公,无法取舍,于是各自都写了文书,这才引出一番官司。

蓝公断案无数,对这种情况早已熟知。他开始盘算如何处置这次糊涂账,于是沉吟不语。

陈家兄弟见县令不说话,于是又互骂起来。骂到激动处,竟又要撕打。

蓝公拍案怒喝道:“公堂上岂容你等放肆。看你们衣着,并非贫寒之家,却不念骨肉亲情,为七亩田地对簿公堂,似你们这等不义,本县定要重惩!”

陈明陈定见状,忙停止争吵哀求道:“还请老爷主持公道,好叫我们心服。”

运用怪招

蓝鼎元恶狠狠道:“你们各自伸一条腿来,让我用夹棍夹一夹,谁的腿不痛就把田产断给谁!”说罢,便命衙役准备夹棍,并催促二人决定是伸左腿还是右腿。

陈明惊慌道:“老爷,左腿右腿都长在小人一个身子上,夹哪条腿都疼啊!”陈定也求饶说:“夹棍一上,哪有不疼的呢!请老爷收回成命。”蓝鼎元不为所动,仍是催促二人伸腿。

二人以为遇到昏官,各自求饶,表示愿意将田产让给对方,从此再不上告。

蓝鼎元喝道:“大胆,你们既然来告了,本官定要断个清楚明白。若是把腿夹断了,你兄弟俩日后正好互相搀扶渡日!”

二人吓得磕头如捣蒜,请县令莫动夹棍。直至他们痛哭流涕时,蓝鼎元才命人收起夹棍,平静说道:“我以为你们不怕疼呢!对你们父亲来说,你们便是他的左右腿,今天无论判谁赢,他在天之灵都不能安生。本官就将你们收监,待改天想好了再判!”说罢,对衙役交待一番,便退堂而去。

衙役按照蓝鼎元吩咐,将陈明和陈定带到县衙旁的狱神庙,随后用铁索将二人背对背捆在一起,兄弟俩此刻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衙役一走,二人便破口大骂,送去的饭菜也不愿吃;

第二天,弟兄俩开始互揭老底,数落对方的种种毛病,要不是被捆着,肯定要打个你死我活;

第三天,二人骂不动了,不停地摇头叹气;

第四天,兄弟俩见蓝鼎元仍不来提审,都呜咽痛哭起来。哭罢,陈明道:“老二,你的文书真是父亲给的么?”

陈定说:“的确是父亲写给我的!若为了七亩地伪造文书,那你也忒小看我了!”

陈明疑惑说:“我那张文书也是父亲写给的啊!老爷子当时也是糊涂,两边都给文书,害你我受罪。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跟你争!”

陈定也叫苦说:“都说蓝公明察秋毫,现在看来也是糊涂县令。不知还要让我们受多少罪啊!”说罢,二人又哭了起来。

第五天,哥俩百般无聊,开始谈论小时候的事,说到童年和少年一起玩闹的情景,不禁发出笑声。吃饭的时候,二人也边吃边聊,此前的怨恨和敌视似乎都未曾发生过。

这五天来陈家兄弟的变化,都被暗中监视的衙役汇报给了蓝鼎元。

到了第六天,蓝鼎元命人给他们松绑带至大堂,要再次审断。陈氏兄弟不知县令又要如何折磨自己,惴惴不安的来到大堂跪倒。

蓝公断案

蓝鼎元对堂下二人说:“本官今天为你们分断田产!”

陈明忙说:“太爷,父亲生前疼爱弟弟,请把田地断给他,我再不争了!”

陈定则说:“不可!我兄弟为七亩田出丑。我没脸再要田地,请老爷断给大哥!我愿立下文书,绝不反悔!”

蓝鼎元道:“本官断案,岂容你们自己做主。你们二人有孩子么?他们相处如何?”

陈定说:“我二人各有一子,以前总是在一起玩耍。后来起了争执,孩子们便也不在一起了!”蓝鼎元说:“你们回去把孩子领来,本县自有公断!”

陈明和陈定只得回家将儿子领来县衙。

蓝鼎元见两个孩子都是十来岁模样,便说:“你们今天虽不争,但百年之后,孩子们定要重复今天的事。为防重蹈覆辙,本县决定把陈明之子送慈善堂做孤儿,陈定之子送广州城丐头处做乞丐。如此一来,你们的后代就不会有争端了。”

陈氏族人听罢大惊,陈明和陈定忙磕头哭求道:“是我二人有错,请老爷莫要连累孩儿。我们回去定严加教育子孙,让他们兄友弟恭,绝不能为利益而忘却骨肉之情!”

两个孩子们也哭着哀求:“我们长大绝不敢学父亲的样子,请老爷收回成命。”

蓝鼎元道:“你们的老婆恐怕不会同意啊。”

兄弟俩连忙保证说:“她们妯娌感情很好,只因我们互相争执,这才断了来往。如今我兄弟重归于好,女人们自然是高兴的。”

蓝鼎元听罢,便命人将二人的妻子传来。陈家亲族得知县令传妇女上公堂,都感到诧异,于是在族长带领下,陈氏族人都尾随前来。

两个妇人上堂,蓝鼎元将决定说了。二人跪地痛哭道:“请老爷莫拆散我们和孩子,我二人一定规劝丈夫礼让谦和,以兄弟情义为重。”陈氏亲族也纷纷求情。

蓝鼎元止住妇女哭声,当堂宣布判决:“七亩良田,由陈氏兄弟每年轮流耕种收租,用租金在田中盖一间祠堂祭祀父亲,同时作为教育族人,赈济亲友的公地,以彰显汝父之德。”

众人闻言,方知蓝公一片苦心。陈氏族长率众人跪拜遵命,并感谢道:“蓝公此番判案,令陈门受教无穷。”

蓝鼎元笑道:“陈明,陈定,你兄弟如今可心服口服了?”

弟兄俩羞愧道:“我二人心服口服。从此定要一家和睦,不负蓝公教谕!”

蓝鼎元宣布退堂,陈家老小有说有笑回家而去。一路上皆称蓝公“神断”!

自此以后,陈氏一族无不兄恭弟谦,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诗礼之家。蓝鼎元则将此案记于自己的著作中,同时劝告世界兄弟:凡事当以亲情道义为重,莫为蝇头小利而争执不断,最后导致的只有子孙决裂及无穷怨恨!。

总结

作为一个官僚,蓝鼎元能站在宣扬教化的道德高度来对待一次普通民事纠纷,使陈家兄弟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防止了结案后仍互相仇视的情况,真可谓是治标又治本。

正是这种真正为民的情操,让蓝鼎元赢得了民间百姓的尊重。至今,潮汕一带仍流传着许多蓝鼎元的传说,这正是人们对蓝公敬仰与怀念的体现!

杨乃武经典故事?

杨乃武 (1841—1914),男,字书勋,一字子钊,因排行老二,人称杨二先生。浙江余杭人。同治年间的举人。1873年被诬陷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通奸杀夫,在刑询逼供后认罪,身陷死牢,含冤莫雪。后由于《申报》数次深入采访使此案惊动京师,在数次更审后虽还予清白,然而两人受尽酷刑折磨的悲惨遭遇仍令人不胜唏嘘。此案后被人编为戏曲、评弹、电影、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及长篇小说《劫后余生》,流传甚广。该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1841年生于浙江杭州市余杭镇澄清巷。其父杨朴堂以种桑养蚕为生,家道小康。家世以种桑养蚕为业。

杨乃武自小聪慧过人,二十多岁考取秀才,三十三岁考中癸酉科举人。杨乃武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在县衙照壁上书写“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一联,讽刺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与官府结下怨仇。

当时,余杭镇上有一丽人名毕秀姑,生得白皙秀丽,平时又爱穿白色上衣绿色裤子,人称“小白菜”。十七岁嫁与豆腐店帮工葛品连为妻。次年葛氏夫妇租住杨乃武家。杨、葛二家毗邻相居,初时和睦融洽。但好景不长,由于毕氏年轻俏丽,举止大方,葛品连心胸狭窄,多疑善妒,毕氏婆母葛喻氏凶悍泼辣,蓄意寻衅;加之杨乃武丧偶鳏居,深居简出,虽然并无半点真凭实据,却横生枝节,终于传出毕氏与杨乃武关系暖昧的流言。杨乃武书生自重,急于脱嫌,便以入不敷出为名退租,大幅度提高房租。葛品连早已忿然,亦心领神会,顺水推舟,于第二年夏迁出杨宅。从此,杨、葛无关无涉。

同年秋,葛品连患痧症身亡。葛喻氏无端怀疑毕氏谋杀亲夫,告了刁状。知县刘锡彤挟私报复,又先闻风传,成见在心,便诬指杨乃武“夺妇谋夫”,以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冤案铸就,葛毕氏谋杀亲夫,被拟凌迟处死;杨乃武通奸杀人,判为斩首示众,并报杭州府定罪。知府以此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巡抚也草率从事,仍维持原判上报刑部。

杨乃武不甘俯首就戮,在死囚牢里书写亲笔辩状,请其胞姐杨氏代为京控。以后屡审屡覆,历时三载有余,轰动朝野。《申报》对此案进行了连续报道并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申报》对杨案的报道,维护法制,申张正义,不但鼓励了杨乃武家属反复上京呈控,也促使朝廷不得不降旨着令刑部重审杨案。最后在慈禧太后的插手下,经开棺验尸,澄清了案情,得以翻案。涉案的300多名官员有30余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杨乃武冤案平反后,回家继承父业,以种桑养蚕为生,1914年9月患疮疽,不治身死。此案后被人编为戏曲、评弹、电影、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及长篇小说《劫后余生》,流传甚广。该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清朝四大遗案是哪几个?

清朝四大遗案是:

1.顺治死因

2.雍正如何即位

3.乾隆是否为汉人

4.孝庄下嫁之谜。

清末四大疑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1873年-1877年)、名伶杨月楼案(1873年)、太原奇案(1840年)、张汶祥刺马案(1869年)合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满清十大奇案之刺马结局?

刺马案张汶祥的结局是被处死。刺马案是清末著名的案件,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客张汶祥刺杀,但案件背后牵涉到朝廷与湘军集团的博弈,最后案件仅以处死张汶祥结案。

浙江三大民间传说?

浙江民间传说有很多,最有名的有三个,称为浙江民间三大传说。

第一个是“白娘子”,说的是白素贞修炼千年化身白蛇,携小青来杭与许仙相识相爱。后遭法海干涉的悲凄故事。

第二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说的是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城读书,与同窗梁山伯结下深厚情义,随萌生恋情。但受封建礼教约束终不能厮,后双双求死化作双蝶在天堂共情。此故事举世闻名,被誉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三个是“杨乃武和小白菜”。此故事出自真人真事。说的是杭城边小县城余杭有修女毕秀姑,因皮肤似白雪爱穿白上衣绿色裤子,故人称“小白菜”。早为人妻,租住书生杨乃武家。不料坊间无端生出小白菜与杨乃武绯闻。之后不白之冤终得平反昭雪。此事涉地方腐官多人。惊动清庭。后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后边改编为戏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前些年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