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是什么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以前曾经回答过,今天再说一点。
个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端午节也不例外。一、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禁忌说,这主要来自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不吉利,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难以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这一习俗差点要了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的命。这家伙的生日恰巧是五月初五,刚一出生便惹得其父田婴十分不快活,几次三翻想把他干掉,多亏其母庇佑才得以成人。
第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拜活动的节日。这个观点主要源自南方地区,迄今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据近代考古发现推断,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节很有可能是他们因祭祖而创立的。
第三,据今人黄石、刘德谦等人考证,“吃粽子”“斗草”等是夏商周时期夏至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应源于夏至。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或曹娥等人而设立的,其中以纪念以身投江殉国的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但似乎不太靠谱,连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节的风俗,许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大臣曾力挺联齐抗秦,秦始皇一统华夏后怎会允许百姓祭奠屈原?
如果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放到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说法似都比较偏颇。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风俗自会因时因地而异,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之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节日风俗。
就端午节而言,在先秦时期,南北方的“节日”风俗是单线发展的,各有所侧重,秦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节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
二、端午节主题的演变推测人们设立端午节的最初原因,大概是为了避恶、祛病、防疫。
端午节时逢夏至前后,天气逐渐炎热,各种戾气和疫病开始滋生和传播,于是祛病防疫就显得十分重要。洗兰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礼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楚岁时记》)、插艾草、吃大蒜、擦雄黄酒、戴香包、避五毒等习俗,无不彰显了端午节避恶祛病防疫的主题,这个风俗至少传袭到汉代(“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夏小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汉书》)。
后来到隋唐时期,原来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逐渐演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节日活动,原来的祛病、防疫主题,则逐渐淡化了。
三、中韩端午之争因为端午节,中国还跟韩国起了一点争执。
2005年,中、韩两国几乎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递交了端午节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但遗憾的是最终由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胜出,对此国人颇有微词(据专家说,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码事)。
直到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才成功申遗(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近年来,国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组织申遗,一方面通过立法、成立相关组织、设立保护基金等,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与中国国情八竿子打不着的洋节基本销声匿迹。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五一为啥休五天?
今年五一连放五天小长假,说明了我们已经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是好事情。“五一”节当天的周五,是法定节假日,一天,加上5月2日、5月3日的周末两天,是三天。4月26日(周日)、5月9日(周六)上班。由此看来,今年的“五一”假期不是法定节假日增加了,而是同样借用了“五一”节前后相邻的两个周末。所以是五天。我感觉,这一次国务院出台的“五一”节休假五天,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增加了一两天的假期问题,而是说明了目前我们国家,基本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这是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安排,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意、民情和民生的高度重视,也符合人们出行或消费的习惯,顺乎民意,符合社情,大得人心。
安倍说新冠病毒从中国传至全球?
首先要说的是,安倍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在武汉暴发,是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到了世界。但是,随着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很多国家爆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武汉暴发疫情之前就已经出现。
既然如此,是武汉将疫情扩散到世界,还是其他国家将疫情扩散到世界,抑或是其他国家将疫情带到武汉,真的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用事实和证据做出回答。可见,安倍的说法完全是信口开河,凌驾于科学判断之上。
安倍称“新冠病毒从中国扩散到世界”,还容易误导世人,让世人认为中国是新冠病毒发源地。然而,新冠病毒的发源地到底在哪儿,科学界没有下定论,世卫组织正在准备进行全面调查,在世卫组织的全面调查结果出炉之前,安倍怎么能说“新冠病毒从中国扩散到世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得很好,新冠病毒源头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必须以事实和科学为依据,由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去研究;政治盲从不应凌驾于科学判断,团结合作才是人类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
其次,我们理解安倍这种说法。
记者要求安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安倍没有办法直接回答,只能用一种模糊概念。安倍不敢得罪美国,如果得罪美国总统特朗普,特朗普马上宣布不承认美日同盟,安倍就可能被吓得魂飞魄散。众所周知,美日同盟既是美日关系的基石,也是美国敲打日本的杀手锏,只要日本不按美国意志行事,美国就会使出这个杀手锏。同时,安倍现在想和中国改善关系、加强合作,也不希望与中国的关系搞得很僵,所以没有采用过激语言刺激中国,而是用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敷衍搪塞。
对于安倍的这种做法,个人建议应该理解。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日本没有像澳大利亚一样,完全充当美国的“跟屁虫”,甚至充当美国的“马前卒”,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美国一边;而且日本积极防控疫情,与美国消极防控疫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没有互相埋怨、互相指责,而是互相帮助、同舟共济。个人认为,这次记者会要不是记者追问,要不是记者要求安倍选边站,安倍暂时不会做出这种表态,因为安倍正在邀请我国最高领导人邀请日本。所以,对于安倍的这种不温不火、有些屈服于美国压力的表态,我们应该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再次,必须擦亮眼睛,必须提高警惕。
早就有媒体指出,安倍是个狠角色,确实如此。否则,在换首相就像走马灯的日本政坛,安倍不可能一再二、再而三连任日本首相。同时,安倍在刚刚“二进宫”时是什么角色,想来我们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对于安倍的“两面派”伎俩,我们必须擦亮眼睛。
同时我们必须看清现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容不得我们发展,容不得我们崛起,对我们崛起抱有深深的焦虑,必定想方设法阻扰我们发展前进。美国是世界老大,历来看不惯世界老二,已经整趴了5个世界老二,现在正在绞尽脑汁打压我们,妄图让我们走上前几个世界老二的老路。虽然美国完全想错了,但美国既然是这样想的,就一定会这样去做。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美国还要统治世界100年”,其实与特朗普鼓吹和奉行的美国第一、美国优先如出一辙。哪怕特朗普在11月的大选中连任失败,我们也不能对新总统抱有幻想;无论谁当美国总统,遏制我们发展都是他们的政治追求——谁希望美国毁在自己手里?美国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管不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保持政治定力,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只要我们内部不出问题,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
五月节是由什么而来的节日?
五月的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的节
2022有啥特殊节日?
一、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的晚上。
二、春节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指我国的农历正月初一。三、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四、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
五、寒食节
在清明前一两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六、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八、七夕
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九、中元节
在农历七月十五。
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因为这时正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十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十二、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十三、小年
也称谢灶节、祭灶节、灶王节等。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