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起源,有没有给宝宝推荐的绘本?
以下内容来源于公众号绘本故事推荐
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理解,流利,词汇和其他基础识字能力,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绘本最早起源与西方,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内绘本也逐渐登上舞台。
这里汇总了25本国内原创绘本,分享给大家
1.《子儿,吐吐》
作者:李瑾伦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1岁以上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美妙精致的图画书,故事很简单,小猪“胖脸儿”吃起东西来总是又快又多,有时候吃瓜也不吐子,这是一个富有张力的取材,它联系着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日常经验,我想,每个孩子都担心过自己的肚子里长出一只大西瓜吧。
2.《跑跑镇》
作者: 王亚东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2岁以上
推荐理由:第四届信谊图画书奖图画书创作佳作奖,碰撞之间激发无限创意,充满想象力和声音趣味的游戏书!趣味化的拆解元素,再添入有形的融合和无形的融合,让孩子启动水平思考与联想力!
3.《天啊!错啦!》
作者: 徐萃 / 姬炤华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中国原创绘本,故事通过可爱的动物,有趣的表达,让孩子们增强自信。女儿看完这本书后,经常会找个东西当帽子,然后让我说“天啊,错啦!”然后又反过来让我顶在头上,然后她说“天啊,错啦!”小兔子的形象也非常有趣。作者单单把“驴”这个动物赋予了书呆子的教条形象,很符合我们平素所说的“蠢驴”称谓!
4.《一园青菜成了精》
作者: 周翔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是一本根据童谣改编的绘本,画面十分有趣,清新流畅诙谐。非常押韵,辣椒队里有“辣霸”,莲藕军中有“藕霸”,白萝卜大王的娘娘红萝卜竟然还是坐在轿子上的,非常可爱,童趣十足。
5.《团圆》
作者: 余丽琼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一本浓浓中国味的绘本,故事很朴实,简单中不乏温馨,讲述的是在外打工的父亲新年回家与孩子一起过年的故事。故事中没有华丽的修辞,夸张的语句, 更多的是一张张画面中的细微动作,但体现的淋漓精致,让人感动。
6.《妈妈,买绿豆!》
作者: 曾阳睛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绘本以写实的笔触画下了购买的时候的街景,回到家孩子迫不及待的想要煮绿豆,妈妈引导孩子一步步操作,这本书文字很少,但是可讲的内容和可寻找的细节很多。
7.《耗子大爷在家吗?》
作者:周翔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用北方话唱出来会更顺,文字不多,画面内容信息量很大,一个幽默、热闹而富有节奏感的故事,让孩子哈哈大笑,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喜欢这个绘本。
8.《咕叽咕叽》
作者: 陈致元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故事的角色可爱、情节有趣,让人不禁莞尔,内容也深具启发性。作者在解释为什么会写这么一个故事的时候提到:希望所有的孩子们能学习包容不同的人与事物,以更宽广的心胸去看待世界。
9.《迟到的理由》
作者:姚佳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贴心的绘本,这只睡懒觉的小猪被闹钟吵醒,它匆匆忙忙地跑到学校,发现自己迟到了。为了不让老师生气,它在楼道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迟到的理由”。每一个理由都像一则童话,既可爱又荒唐,令人忍俊不禁。
10.《小鱼散步》
作者: 陈致元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绘本故事字不多,简简单单的线条,大块大块的色彩,讲述了一个小姑娘买鸡蛋的故事。轻松愉快散发着朴素的味道,充满了天真的童趣,既适合孩子看,也适合家长玩味。
11.《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
作者: 魏捷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描述的父爱的一本书,我读到的时候有点吃惊。没有想到,它是一个父亲在教孩子做数学题。并改编成一个这样的故事。孩子的爸爸是多么的耐心啊,克服了自己微胖的身体,假扮成鸟儿一遍一遍的飞,只是为了让儿子看清楚5+4等于几,实在是让人感动。
12.《骑着恐龙去上学》
作者:林小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一本幽默可爱,充满想象力的图画书,想象力是一份天赐的礼物,它很自由、任谁也夺不走,而在想象的情节与空间,我们能参与各种情境、揣摩彼此心思,调节心的温度,对生命厚实的发展,真是再好不过了……
13.《躲猫猫大王》
作者: 张晓玲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画面非常朴素古香古色,那方方的木桌子倒在地上的矮凳子,那卷立在土墙边的芦苇席,那五齿耧耙短把儿木锨,都真实再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故事讲述了孩子们之间的纯真友谊,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还写到了人生中避免不了的死亡,词句简单而寓意深刻,看过之后有种心酸流泪的感觉,很让人感动。
14.《公主怎么挖鼻屎》
作者: 李卓颖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绘本充满童真,作者以幽默夸张的图文,揭示孩子们生活中神秘的小心思!同时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习得一个好的卫生习惯。
15.《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
作者: 赖马
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绘本故事的语言超级诙谐幽默,很快就让孩子进入状态,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绘图方面,用缤纷的色彩和刚柔并济的线条来表达中心思想,使孩子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有点逗趣,有点夸张,又有着一点点细腻。
16.《好好照顾我的花》
作者: 郝广才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最开始被这本书的画风吸引,清新唯美,带着点水粉画的质感。如果你是水,便应当做大河。如果你是动物,便应当做雄狮。如果你是男人,便应当做一个巨人。爱是两个人的共同成长,然后一同成为巨人,而不是成为谁的巨人。适合亲子共读。
17.《棉婆婆睡不着》
作者:廖小琴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推荐理由:农家小院的棉婆婆,日常生活的平实惦念,饱含韵味无穷的人生情意,让人感悟生活的从容和爱的永恒。
18.《西西》
作者:萧袤
出版社: 海燕出版社
适读年龄:3.5岁以上
推荐理由:颜色鲜艳,人物神态各异,很有生活气息,个性鲜明,介绍好多种游戏,非常适合亲子共读。
19.《荷花镇的早市》
作者:周翔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读年龄:4岁以上
推荐理由:绘本描绘了温馨的水乡集市场景,给人的感觉这就是油画。以孩子的眼光来看水乡的集市,里面的充满了新鲜事物和乡俗风情,书里的每一个情景都非常写实。
20.《安的种子》
作者: 王早早
出版社: 海燕出版社
适读年龄:4岁以上
推荐理由: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故事,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大人们看完也有很大收获,非常适合亲子共读。
21.《进城》
作者:林秀穗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4岁以上
推荐理由:这本绘本里面的图案是剪纸,有点像陕西皮影戏,充满浓郁的中国风,扑面而来的本民族气息,内容只用了黑白两种颜色就把人物的表情和故事情节描写的维妙维肖。推荐!
22.《记事情》
作者:余丽琼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4岁以上
推荐理由:生活科学图画书,访古寻今,和孩子走进生活中的趣味科学,探索大千世界的奥妙!
23.《故宫》
作者: 李健
出版社: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适读年龄:4岁以上
推荐理由:绘本将风韵独特的中国画与经久流传的中国故事完美融合,表达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向孩子们展示了中国画古朴悠远的艺术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4.《花木兰》
作者: 蔡皋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4岁以上
推荐理由:花木兰的故事耳能熟详,木兰的勇敢、善良、美丽、俊朗感染着孩子,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突破限制,挑战命运,勇敢的做自己的“花木兰”。
25.《三个和尚》
作者: 山石卡通
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读年龄:6岁以上
推荐理由: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流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包含传统技艺、传统图样、文化意涵以及民风民俗等,作为传承人应该坚守传统文化底线,同时应该总结并普及所传承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大成国学院搜集部分濒临失传文化:
古林镇是我国“草席”的发源地,有着上千年历史。考古证实,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
以往古林镇家家户户靠编织“草席”致富,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60、70乃至80余岁老人在传承这一手艺,而且人数逐年减少,已到了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境地。
亲手搓棉条、纺纱、排纱、上机织布,后用蓝靛染制成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仫佬族土布可以缝制很多东西,送给老人的“千层底”、外婆送给外孙用的背带、姑娘们走坡时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人的“同年鞋”……如果在这种布料上用小彩丝线绣上花、草、虫、鸟图案,更显得生动美观、栩栩如生。罗城是凤凰的故乡,凤凰是仫佬族的图腾,在仫佬人的服饰上,大家都会绣上凤凰图案和双鱼图,绣工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仫佬族传统土布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提线木偶是古老的汉族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提线木偶戏曾经是兴国人民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观赏提线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而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更是难找,从而使提线木偶演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有的线戏艺人逐渐步入古稀之年,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令人惋惜。
起源于北宋时期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布依八音”因用月琴、牛角胡、葫芦胡、牛腿骨胡、芒胡、刺鼓、小马锣、直箫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布依八音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改革开放后,布依族的年轻人陆续外出读书和打工,带回来的往往是外来的流行歌曲和现代音乐,如迪斯科、摇滚乐。有些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唱自己的歌,觉得太土。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使得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面临很大挑战。
蔚县青砂器是蔚县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器皿,俗称砂锅、砂壶、砂吊等,蔚县青砂器又可分为大园锅、大锅、二锅、三锅、四锅和五锅,砂壶包括茶壶、药壶和酒壶,砂吊又分为平地吊、带把吊以及带盖吊。由于科技的进步,新产品层出不穷,蔚县的青砂器的产量和销量已不及当年,同时,因为经济效益上不去,所以青砂器面临着失传的境遇。据了解现在会制作青砂器艺人大都停留在70岁-40岁之间,年轻人根本不再学这份手艺,青砂器制作艺人青黄不接。
侗族刺绣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正频临失传。
洞口墨晶石雕为独具一格的传统工艺产品,是以洞口特产墨晶石,又叫紫石,古称楚石,为雪峰山区之特产,石质细腻,黝黑发亮,黑色而脂润,抛光以后格外晶莹,所以又被人称为“黑玛瑙”。以浓黑为贵,有“晶石”或“晶玉”之称。始于清朝同治年间,早在300多年前,境内艺人用以雕刻印章、墨砚和小件玩具,俗称“洞口墨晶石雕”。墨晶石雕造型生动,刀法洗炼,纹理奇妙;产品庄重古朴、浑厚典雅。陈于室内观赏,犹如置身旷野;随身携带嬉弄,似跃然手掌,因而被观赏者和珍藏者誉为“洞口一绝”。
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楚湘文化的重要遗存,对于研究古楚文化、楚地民俗、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墨晶石矿蕴藏量少,主要埋藏在湿润的良田沃土之下,采矿相对较难;墨晶石自身材质缺陷,易损易碎,不便于长途寄运,存世的臧品极少。由于墨晶石矿蕴藏量少,主要埋藏在湿润的良田沃土之下,采矿相对较难;墨晶石自身材质缺陷,易损易碎,不便于长途寄运,存世的臧品极少,而且收藏市场的价格一直比较低等等原因,使洞口墨晶石雕正在消失,特有的墨晶石雕工艺技术已濒临失传,现在在洞口本地只有唐文泰74岁的老艺人还在苦苦坚守带徒传艺,带了几个徒弟,况且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都已半途而废,已从事其它工作了。
为什么有人说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在湖北?
毫无依据。
地球人都知道湖北人不会唱黄梅戏。
湖北人自己也知道湖北人不会唱黄梅戏。
哪怕是到了今天,湖北的黄梅戏也还是安徽人在挑大梁。
没有任何一个地球人听过湖北人唱黄梅戏的老唱段,没有任何一个地球人看过湖北人唱黄梅戏的老视频。
黄梅戏就是安庆的乡音,产生和发展都在安庆。
所有和黄梅戏有关的历史资料、演员、编剧、老视频、老唱段、老电影,全部都在安徽。
湖北一点也没有,湖北什么也拿不出来。
记住,与黄梅戏有关的一切都在安徽。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八妇女节是怎么来的?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妇女节是保障女性权益的节日。在男女平权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这个节日也似乎稀松平常了。然而,这个日子是女性争取男女平权运动当中的重大胜利,是那些将这个日子变成女性的永久性节日的,那些女权先驱们在付出了极大代价之后的成果,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应当来讲述她们的故事。
一、妇女参政运动
现代争取女权的运动应该追溯到一百年前的妇女参政运动。法国大革命将自由平等的观念洒向全欧洲,然而,在当时的革命者的观念当中,自由平等博爱都是男性之间的事情,与女人无关。事实上,当时的欧洲连男性都没能获得完整的公民权力,又遑论女人呢?一直要到19世纪后期,伴随着女性工作率和受教育率的上升,妇女参政运动才如火如荼的发展了起来。
玛格丽特·富勒
当时的妇女们深深知道,参政议政的权力是争取其他权益的基础。而那些保守的人士却认为,女性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天生不适合参加政治活动。为此,很多女性知识分子都积极批驳这种观念,并且用自己的学识来证明女性在心智方面并不比男人差。比如英国的妇女参政论者玛格丽特·富勒,就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十九世纪的女性》,宣称这个时代的女性,伴随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完全有能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益。
然而,保守人士却指责这些女性,他们认为女人一天天心心念念的想要追求权力是不正常的。一些人声称,女人只有在丧失了女性的性别特征之后才会去参与政治活动。由于好好讲道理讲不通,所以早期的很多女权斗士们采取了比较激进的行为。
纽约妇女争取参政权力的游行
而在一些女性们看来,游行示威也实在过于温和了,比如英国的妇女参政论者潘克赫斯特(Pankhurst),她甚至主张,为了争取妇女的参政权力,可以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她们在街上拦截并且殴打反对妇女参政的议员,为此身陷囹圄,但依然坚持斗争。
潘克赫斯特和她的追随者们
在监狱当中,很多被逮捕的妇女参政论者希望得到政治犯待遇,这样获得与政府谈判的筹码。然而当时的社会认为,女性妄图参与政治活动是一种变态,根本不会考虑她们的诉求。于是很多人绝食抗议,英国政府的政策就是强制喂食。即便如此,妇女参政论者依然前赴后继的进行抗议,并且安然的去坐牢,绝食。
女权运动的标志性画面——潘克赫斯特被逮捕的场景
妇女参政运动的第一位烈士名叫艾米丽·威尔丁·戴维森,1913年6月4日,她带着标语闯进王室赛马场,向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赛马冲去,遭到冲撞而死。很多人相信,戴维森的目的就是求死,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世人对妇女权益的重视。事实上,戴维森之前已经参与了多次游行示威,并且多次坐牢,绝食。然而英国政府对妇女参政论者的镇压日益加剧,她在对时局失望之下才有此举。此举果然让英国政府极为尴尬,虽然一直到一战之后,英国的大部分妇女才获得了选举权,但是这起事件让英国政府放宽了对女性参政主张的打压,从而推进了妇女参政权的进步。而在此之前,芬兰,新西兰等国也赋予了女性选举权,伴随着这种风气,女性的政治平等进程在在世界各国的获得了进展。回顾历史,今天的人们应当铭记她们的贡献。
女权烈士艾米丽·戴维森的葬礼
二、妇女争取劳工权益的运动
在妇女们如火如荼地争取参政权的同时,不少人从另一个方面开始为女性的权益,那就是女性劳动的权益做斗争。在当时的欧洲,由于资本主义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工人阶级的处境普遍比较糟糕,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工权益制度都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的重点都是争取劳工权益。然而,由于妇女普遍没有参政权力,在多次争取劳工权益的过程中,却无人为女性劳动者发声。事实上,很多工厂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对女性的压榨要比对男性劳工更深。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女性劳工的工资普遍只有男性的六分之一,并且在男性劳工很多都已经争取到了十二小时工作制,正在争取十小时工作制乃至八小时的时候,大部分女工的平均工时都超过了十六个小时。很多女工甚至在怀孕期间都无法得到休息,而这样的工作强度之下,收入却常常无法糊口。与此同时,由于资方拼命控制成本,很多女工的工作环境都十分恶劣。1911年的纽约纺织厂大火就导致了146名工人死亡,而这其中有123名女工。
1911年纺织厂大火的死难者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女性参政论者同时也是女性劳动权益的争取者。很多人相信,女性必须自己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1900年6月,国际妇女服装工人联合会(ILGWU)成立,随后,各种维护女性劳工权益的组织不断出现。女性们开始为争取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而战斗。
早期的女性劳工代表
由于在当时的美国,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比例和人数都特别高,所以女性劳工运动最为蓬勃发展的地方也在美国。当时的美国有近五百万女性劳工,仅纽约一地就有三十多万女性劳工。1902年,女性服装工人们举行了大规模罢工,人们此时才赫然发现女性的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并且开始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了。1903年,美国妇女工会联盟成立,从此之后,每年都会发生大规模的女性劳工运动。1909年,美国妇女工会联盟决定发起一场更大规模的女性劳工罢工,闻讯而来的纽约警察和资方派出打手对罢工女性进行恐吓和殴打,试图阻止罢工,其中有一位16岁的姑娘克拉拉·雷利姆(Clara Lemlich),在遭到打手的殴打之后仍然勇敢的站出来号召罢工,她在女性工人集会上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我是女工,为了抗议无法容忍的工作条件而罢工,我听厌了那些大道理,我们来这儿是为了决定要不要罢工,我提议进行总罢工,现在就开始!
我提议进行总罢工,现在就开始!——克拉拉·雷利姆,1909年11月22日
勇敢的工会成员们鼓舞了美国各地的劳工们,她们在斗争当中表现出来的勇气绝不逊色于任何男性劳工,大批女工纷纷加入罢工,仅在纽约一地,就有近三万人参加了罢工,虽然面临着强大的压力和镇压,但是罢工的女性们依然将斗争一直坚持到了1910年初,最终迫使资方愿意与女工代表们谈判。这场运动鼓舞了美国的女权运动者们,很多妇女参政论者也积极参与到罢工当中来,并且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支持罢工的女性
其中有一位妇女参政论者叫特蕾莎·马尔科尔(Theresa Malkiel),她参与了罢工的全部过程并且给予了积极支持。1910年,她还把自己目睹的经历写成书《服装女工罢工日记》(The Diary of a Shirtwaist Striker)。在她看来,1909年的罢工表明女性的权利意识已经得到了普遍觉醒。她提议设立一个节日来纪念女性们在整个运动当中体现出来的勇气。
特蕾莎·马尔科尔
特蕾莎·马尔科尔选择是日子是3月8日,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据说是因为在1857年的3月8日,纽约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起女性罢工。然而整个事件在当时并没有历史记载,很可能只是当时的女权人士们之间的传说。特蕾莎的建议在美国并没有引起普遍的反响,反而是在1910年的国际社会主义女性代表大会上,德国的女性社会主义者克拉拉·蔡特金建议将3月8日作为女性劳工的节日,以纪念美国女性们的壮举。这一决议很快得到了通过,并且,节日的内涵很快也从纪念美国劳工运动变成了纪念世界各国争取女性平等权益的运动。1911年的3月8日,奥地利、丹麦、德国和瑞士首先举行了三八妇女节的庆祝活动,从此这个节日成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纪念日被保留了下来。
克拉拉·蔡特金与罗莎·卢森堡
然而,由于此节日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日益密切,三八妇女节在普遍警惕社会主义的美国并不被政府承认。一直到1969年,伴随着左翼思潮在美国年轻人当中的流行,美国的女性主义者们要求纪念这个来自于美国的节日。到了80年代,美国各地开始普遍纪念妇女节,1987年,美国国会甚至通过决议,将3月设立为美国妇女月。
文史君说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几年女权主义者这个名词越来越污名化了,而“妇女”这个词汇也变得越来越不为现在的时尚女性们所接受。然而我们不应当忘记,三八妇女节是好几代妇女们用勇气和汗水甚至是血泪换来的,为了争取平等的权益,她们愿意牺牲自己的自由,健康甚至生命。那一代女权主义者们完全值得我们纪念,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让我们为那些英勇的女性们留出一点纪念的空闲吧。如今在国内,妇女节被许多人称为“女神节”。我想这些骑行的女武神们,才是真·女神的转生!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档案局保管处:《历史上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四川档案》2016年06期
2、王赳:《20世纪初英国妇女参政运动中的宣传策略分析》,《世界历史》2007年06期
王赳:《从暴徒到英雄——构建激进参政者的公共记忆》,《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2期
德博拉.G.费尔德 :《女人的一个世纪》,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隔壁小王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