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当朝,历史上有哪些一语成谶的事

天美资源网

春色当朝,历史上有哪些一语成谶的事?

孝景皇后王娡本已嫁人为妻,但因相士一句:“此女乃大贵之人,会生下天子”而进宫,最后果真诞下一天子!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开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被辛亥革命推翻退位为止,总经历了2132年,这期间出了494位封建王朝皇帝。

春色当朝,历史上有哪些一语成谶的事

然而在众多皇帝中,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而第二应该是汉武帝了,汉武帝能成为“千古一帝”,还得从他的母亲说起!

汉武帝的生母孝景皇后王娡出身平寒,父亲王仲是右内史槐里县一介平民。王娡是家里的长女,长得花容月貌、性情温婉,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王娡刚成年就在其母臧儿的主持下,嫁到一户普通农家金王孙家里,婚后王娡跟金王孙恩爱有加,不久便生下一个女儿(金俗)。然而就在王娡跟金王孙过着幸福平民家庭时,却因为母亲臧儿一次算命而被拆散。

原来王娡的母亲臧儿是汉初燕王臧荼的女儿,臧荼因谋反被汉高帝刘邦诛杀。臧儿成年后,家道早已中落,又因是反王的后代,所以无法嫁入豪门,只能屈身下嫁给王仲。臧儿嫁给王仲后,生下一儿两女(王信、王娡、王儿姁),但王仲不久去世了,后又改嫁长陵田氏,又生下两个儿子(田蚡、田胜)。

家道中落后的臧儿对现在的生活很是不满,总想着如何恢复贵族世家,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自己苦苦追逐了多年,年纪一大把了却依然是平民。臧儿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反身的机会,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女们身上。为此,王娡的母亲臧儿找来著名相士姚翁为自己的子女相面,姚翁看过臧儿一双女儿后惊呼,两女都贵不可言,特别是王娡:“此女乃大贵之人,会生下天子”。

臧儿听后很高兴,接下来就要求女儿跟金王孙离婚,金王孙当然不肯离啊!但臧儿因为相士的预言,不管三七二十一使用强硬手段将女儿抢了回来。

然而皇宫对进宫的女子都要求很严,都是未婚女子。可王娡是个已婚妇女,并且还生过孩子,按理是不能进宫的。但臧儿为达到目的,设法利用钱财疏通各种关系,将女儿送进太子刘启的宫中。

王娡进入东宫没多久,便受到刘启的宠爱,封其为王美人。得宠之后,王娡又向太子刘启夸赞胞妹儿姁的美艳,不久儿姁也进入了太子府。之后的数年间,王娡便为刘启生三女一子,其中儿子便是日后的汉武帝刘彻。

臧皃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皃卜筮曰两女当贵,欲倚两女,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与决,乃内太子宫。太子幸爱子,生三女一男。——《汉书·卷九十七上》。

据史料记载,王娡在怀刘彻之时,曾梦到到太阳扑入她的腹中,醒后因为大感惊奇,便将梦境告诉刘启。太子听后很是惊喜,认为此子将来必定不凡。不久,刘启登基为帝,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56年,刘彻降生,随着儿子刘彻渐渐长大,王娡联想起当年相士的那番话,便认为儿子将来必能成为皇帝。

虽然有预言在先,但刘彻等基之路并不顺利。在汉景帝即位之初,按照长幼顺序,已经册立了宠妃栗姬所生的庶长子刘荣为皇太子,而刘彻被封为胶东王。所以,王娡想让刘彻成为太子,就得寻找机会,将刘荣扳倒,让儿子取而代之。

也许正如相士所言,王娡命中生天子。此时,汉景帝的亲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太子妃,便向栗姬提亲。不料这门亲事被栗姬一口回绝,同时粟姬还嘲讽馆陶公主想攀高枝,这让刘嫖愤恨不已。

也许刘嫖在粟姬眼里已是个过气的公主,高攀不起她。但粟姬忘了刘嫖不只是公主,还是在位汉景帝的妹妹,在宫中还是不小的势力。王娡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机会来了,便主动上门提亲,希望能让刘彻迎娶陈阿娇,刘嫖被粟姬拒绝后正想找个台阶下,这样两人一拍即合。此后便出现了刘彻与陈阿娇儿时戏言“金屋藏娇”这一古典成语。

王娡与刘嫖结成儿女亲家后,便联手设法扳倒太子刘荣。两人不停的在景帝面前诬陷栗姬和太子,景帝最终被说动并废黜刘荣太子之位。刘荣被废后不久,栗姬抑郁而终。

公元前150年,年仅七岁的刘彻被立为太子,同时王娡也被册封为皇后。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登基为帝。王娡荣登皇太后之位,陈阿娇也被册封为皇后。

王娡本出身平民,并且已经嫁为人妇。在母亲臧儿一番神操作下,得以顺利进入太子宫。最终生下“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自己也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真是应了相士的那句话:“此女乃大贵之人,会生下天子”!

图片均源于网络 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

南宋以来,即传此词与另一首《菩萨蛮》为李白作。南宋黄昇,号花庵称“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花庵词选》,评价甚高。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忆秦娥》,对后代颇有影响,故又名《秦楼月》。此作是写一个年轻女子对久别未归的戌边丈夫的殷切思念,及其凄凉悲苦的愁绪。整首词构思完整,主题清晰。但它与一般词作的写法不同,它采用倒装和倒叙的手法、跳跃式的情节、借古伤今的笔触,来抒发主人公缠绵徘恻的“闺思”。

因而,就使词作具有曲折回环,波澜起伏,大开大合的特点。颇有彩云飞天,似断非断之妙。若不细细体会,可能迷失路径,“不识庐山真面目”。

开头两句,是写长安一家闺中少妇,在睡梦中还在思念远在边塞的戍边丈夫,当她一梦醒来,举目所见,楼斗明月月如水,清景无限,不知谁人,又吹奏起呜咽似泣的箫声。此情此景,便加深了她缕缕的情思。

这两句,是采用倒装笔法,即“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只有看到这点,才能体会这两句词的完整含意。从全词的构思和结构来看,看到的是“秦楼月”,写的是秋月,秋月寒光逼人,箫声呜咽凄切,则更加激起主人公思夫的愁绪。长安属于古代秦地,故称词中主人公为“秦娥。”娥,是对美女的称谓。扬雄《方言》说“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梦断”,是梦醒的意思。开头两句为第一层次。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三句,是倒叙笔法,好似电影的回忆镜头。为词作的第二个层次。不过,这三句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坟墓,附近有霸(灞)桥,是古人折柳送别之地。词作借古人在灞桥送别的史实,来抒发女主人公曾在灞桥与丈夫折柳相别的依依难舍之情。看来,秦娥与丈夫,曾经有过一段美满的伉俪生活,因官府差役拆散了这一对沉于热恋中的夫妻。

“秦楼月”,是上句的重叠句,只是在构思上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并没有实际意义。也可以说这是虚笔。“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才是实写。这两句写女主人公的丈夫远在天涯,每年春天,她看见杨柳依依,便愁思满怀,更加感到孤寂的痛苦。这里听写,与一般词作所写的春愁秋恨不同,它深含着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怀念真情。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两句,又从前三句的圈忆镜头拉回来,思路紧承开头两句写来,为词作的第三个层次。“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有秦朝宣春苑和汉朝乐游苑故址。唐代武后年间,太平公主在此建亭阁。地势居高临下,可鸟瞰全城及周围的陵墓。每年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长安士女纷纷来此游览。咸阳,在长安西北,汉、唐取道西北经商或从军,必经此地。

“清秋节”,即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这两句写主人公于重阳佳节,出来解闷散忧,来到乐游原,看见众多成双结对的士女,兴高彩烈、欢喜非常的热闹情景,便触景情生,更增添许多烦恼和愁思。她望眼欲穿地眺望“咸阳古道”,那是丈夫归来的道路。然而丈夫久无书信,吉凶未卜,怎能使她无悬念呢?

最后三句,非常成功地运用借景抒情之笔,描绘出主人公近于绝望的凄凉心理。为词作的第四个层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写得绝妙,王国维说“寥寥八字,遨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词话》写黄昏时刻,西风阵阵,寒气侵人,夕阳发出迷茫的余辉,映照在汉代帝王陵墓的楼观上,呈现出一片既悲壮而又凄凉的景象。怀人伤乱的情思,依稀可见。

再有,词作利用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手法绝高。譬如,“箫声咽”、“咸阳古道”、“西风残照”等凄凉迷茫的气氛描写,对浓化秦娥思夫惆怅感情、增加其寂寞凄楚的心理,都有重要作用。同时,词作在遣词用字上,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对表现人物心理情态,颇有为虎添翼的作用。其中咽、伤、清、绝、西风、残照等字词,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表现词作的感伤情调及主人公的愁苦心理,都有积极的艺术效果。

“音尘绝”一句的叠用,与“秦楼月”的叠用不同,它具有加重语气,渲染气氛、刻画主人公悲凉、寂苦、一失望的心理状态的作用。统观全词,即可看出,此作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特点,作者通过“秦楼月”、“杨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西风残照,汉家陵阅”等几个本来不相关的特写镜头的描写,来为表现秦娥思夫的主题服务。

这首词的艺术性比较高,如果按照一般词作的章法来看待,就很难看到其中的独到之处。在构思上,词作为四个层次,回环曲折,波澜起伏,由于倒装句、回忆镜头和现实描写的手法相间运用,就使词作的情节发展跳动幅度很大。

梅妻鹤子说的是哪位古人?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杭州知州薛映来到西湖孤山拜访诗友林逋。出门迎接的是一位童子,他将薛映引入简陋的客堂倒上茶水后便侍立一边,却不见林逋现身。

薛映问道:“君复先生可在?为何不见他的踪影?”

童子答曰:“先生去灵隐寺拜访主持去了。”

薛映大失所望。作为知州,薛映的工作很忙,来一趟孤山也不容易,可惜古代没有手机,朋友相会只能靠撞大运,所以枯坐等待或者扫兴而归是常态。

看起来这一次要白跑一趟了,可童子却说:“大人稍等,一炷香的时间我家主人便可回来。”

薛映奇怪:“你如何准确预知君复回来的时间?难不成他知道我要来?”

童子笑笑:“先前并不知晓,不过此刻他刚刚得知。”

薛映哈哈大笑:“此刻?难道你家先生有仙童报信?”

童子也笑了:“正是,先生请随我来。”他指着烟波浩渺的湖面说:“先生请看。”薛映极目远眺,之间远远地一叶轻舟正不紧不慢地驶来,一只雪白的仙鹤在船翁的头顶上盘旋飞翔。

“给主人报信的就是那只仙鹤,名叫‘鸣皋’,先生刚来它就飞去灵隐寺了,主人一见便知有贵客至。”童子揭开了谜底。

薛映恍然大悟:“都说林君复梅妻鹤子,看来此言不虚。”片刻功夫,林逋系舟上岸,宾客相见,把手言欢。

这位林逋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隐士,他虽然终生未仕,却在《宋史》中留下了传记,去世后还获得了宋仁宗追赠的谥号“和靖”。

按《宋史》记载,林逋出生在浙江奉化。他少年丧父,家境贫寒,自幼喜欢读书,却不喜欢科举条目的章句,而是致力于诗文和书法。

林逋生性恬淡,不喜追名逐利,乐以山水为伴。早年他曾经游历于江淮之间,其后在西湖边上的孤山筑庐隐居,过着清苦自乐的生活,二十余年不下山。

林逋终生未娶,以鹤为子。这些白鹤仿佛通了人性,它们或翱翔于天空,或觅食于水泽,或伴飞于林逋左右。夕阳西下,它们又结队回到草庐,与主人共沐晚霞。

林逋还种植了三五百株梅花,他认为梅花的“香”和“影”是人间最美妙的女子,曾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千古名句,让大才子苏东坡都艳羡不已。

后人一致认为,林逋的咏梅可谓“千古绝唱”,由此“孤山梅花”成了引领了北宋咏梅风气的魁首。

这也让后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林逋真的以梅为妻吗?一个没有爱情的人怎么会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

林逋的《长相思》更是肆无忌惮地倾泻了男女之情:“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

这首词似乎隐藏了林逋一段未能修成正果的爱情,或许正是这段心碎的爱情,让他作出了远离红尘的决定。

从此以后,林逋隐于山林,闻着梅花的暗香回味旧情,思绪随着仙鹤的翅膀在天空翱翔。

隐士的魅力不在于标榜出来的孤傲和清高,而是内在气质的华贵彰显。林逋没有一般隐士厌世的消极,也没有官场失意遁世的愤懑,更没有行尸走肉的得过且过,他把清贫简陋活成了一首首美丽的诗。

然而诗却不是他的标签,更不是炫耀的资本,他写一篇撕一篇,享受的是创作的过程,从不在意结果。身边的人惋惜不已,有人偷偷将他的作品记下来,就这样依然流传下来300余篇。

于是,孤山上名流毕至,都希望结交林逋这位高士,除了常年交往的薛映,还有宰相王随、范仲淹、梅尧臣等人。

林逋的大名甚至惊动了皇帝,“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有人劝林逋,应该乘皇帝垂青赶紧出来做官,可林逋笑着拒绝了。

后来林逋在居所旁给自己修筑了一座墓,向世人宣示他将终老孤山。宋仁宗天圣六年,61岁的林逋病逝,“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由于没有儿子,丧事由他的两个侄子料理。不过据地方史研究表明,林逋曾经婚娶,只是妻子去世后没有续娶。林逋也有后人,这个后人是他的亲儿子还是过继子,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林逋的后人有一支移居到了日本,被尊为日本的“馒头始祖”,这支林氏后人还曾经多次回到奉化寻根……

他与北宋朝廷有何关系?

我是小南史,我来回答。

北宋灭亡的时候,陆游刚刚两岁,可以说陆游从开始记事起,陆游看到的就是破碎的山河。陆游一生从此注定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陆游的精神世界注定被国家的忧患缠绕。不过正是因为北宋朝廷的灭亡,导致国家的动荡不安,成就了陆游这位不朽的爱国诗人。

逃难的年少生活

还在襁褓中的陆游便开始逃难,先是随父亲从东京回到寿春。由于金兵不断南下,他的父亲陆宰携家再次踏上路途。这段艰苦危险的离乱生活是陆游一生中最初的记令他刻骨铭心。

从后来陆游写的诗里可以知道,有一天夜里家人忽然听到金军的马在嘶叫,刻连夜起身奔逃,有时怀揣干粮躲进草丛连续十几天设法生火做饭,几经辗转,才回到了故乡绍兴。

可是没过多久,金兵又逼近,他们被迫逃到山里。直到陆游岁时,江南稍微安定,他们才又回来。“儿时万死避胡兵”的艰险生活,占去了陆游童年的大部分记忆,他怎会轻易忘记?

仕途的不顺

陆游从小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山河,所以自幼就有“扫胡尘”、“清中原”的壮志,年少时陆游还研读兵书,练习剑术。

28岁时,陆游赴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参加科举考试,得了第一名。恰恰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那次考时,秦桧满心希望秦埙能独占整头,却见陆游夺冠,十分恼火。第二年,礼部组织复试,陆游又比秦埙成绩好。秦桧本来就为此事生气,又加上陆游喜欢谈论收复中原一事,因而被秦桧大做文章,将其除名。直到次年秦桧死去,陆游才被朝廷起用。

陆游在宦海里面数度升沉,都与当朝皇帝主战或主和的态度有关。不过,无论皇帝如何动摇不定,陆游主战的态度以及收复中原的志向从来没有变过。

1161年,完颜亮调动60万大军南下,在渡过长江时被南宋文官虞允文打败,完颜亮被部将杀死,即位的金世宗完颜雍派人议和,南宋朝廷的抗金形势有了变化。宋孝宗登基后,决心收复中原。他起用主战将领张浚,同时亲自召见陆游。

这期间,陆游针对北伐向孝宗提出了有关定都、备战及革新政治的建议。同年月,张竣出兵,朝廷则发布诏书,号召中原民众协同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这份召书就是由陆游起草的。

可惜的是,张浚指挥不力,加上他手下的大将们相互猜忌,以致宋军没打多远,就全军溃退。宋孝宗从此失去收复中原的信心,朝中主和势力抬头。张浚被罢免。陆游先被贬出京师,接着也被罢免,回到绍兴老家。

一晃近10年的时间,直到四川宣抚使司王炎听说了陆游的名气,邀请他当幕僚。陆游想到王炎驻扎在汉中,接近抗金前线,便欣然前往。在汉中,陆游曾身穿戎装,到大散关一带体验铁马秋风的军营生活,亲眼看到汉中人民幅赏宋军、密递情报的义举,这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经过仔细考察,陆游向王炎提出,收复中原的第一步是攻下长安,应该训练军队,囤聚粮食,做好进攻的准备。虽然王炎表示赞同,可当时南宋朝廷不仅没有北伐的打算,还不能容忍有谁策划北伐。不久,王炎被召回,幕府被撤销,陆游的希望又被狠琅浇了一桶凉水。

大家熟知的“放翁”之号,是陆游50岁时自己取的。当时他又被朝廷起用,调到成都为宫,碰上了老朋友范成大,十分欣喜。虽然他与范成大是上下级关系,但两人不拘礼法,常一起饮酒,陆游因为北伐无望,经常喝得大醉,因此同僚说他“燕饮颓废”,不久再次被罢免陆游不以为意,索性自号“放翁”,处世越发旷放洒脱。

转眼又28年过去,宋宁宗即位后,主张收复中原。此时陆游巳78岁高龄,却依然出山,亲自撰写了《南园记》、《阅古泉记》等文,对北伐志向表示支持,然而,这次的出兵很快以失败告终,这也是南宋的最后一次北伐当朝皇帝为了求和,杀了领军大将,把他的头颅献给金国,陆游无比愤恨、失望,却丝毫不改其“愤青”的作风,晚年还写道:“壮心来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有着超凡的文学才能,他诗、词、散文都出类拔萃,诗歌的艺术成就最高。

陆游的诗歌题材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及个人心情的方方面面,历来最为称道的是那些表达收复中原抱负的诗作,脍炙人口的有:“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刃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晚年的陆游闲居乡村,仍然壮心不已:“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还写下了动人的爱情寺,因为有亲身经历而愈发显得真挚感。1144年,19岁的陆游与舅父的女儿唐琬结婚,因为是姻亲,陆游与唐琬少时经常一起玩耍,可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婚后小夫妻情投意合,相得甚欢但好景不长,由于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琬,致使唐琬被休,夫妻分离。

6年后,陆游到绍兴沈氏花园散心肘,与同在沈园游玩的唐琬邂逅,唐琬当时已经另嫁他人,遣仆人送来酒菜,席上两人默默相视,“竟无语凝噎”,悲痛之下,陆游在沈园的墙壁上提笔写道:“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后来看到,悲痛不己,不久便郁郁而终,两人从此阴阳相隔。

这场爱情悲剧给陆游留下的内心创伤一辈子没有愈合,75岁时,他重游故地,写下了《沈园》诗二首,怀念与唐琬的爱情。即使在辞世前的最后一个春天,陆游也要让儿孙搀扶着,来沈园与唐琬诀别,“路近城南己怕行,沈家园里最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寥寥数笔,诗意却极其伤感。

总结

从陆游的一生来看,北宋的朝廷灭亡对陆游的影响其实是巨大的,陆游一生仕途不顺,官场失意,情路坎坷,陆游却随时随处捕捉生活中的亮色和乐趣。他喜欢猫,写了许多《赠猫》诗,其中一茵曰:“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簿,寒无毡坐食无鱼。”猫捉老鼠,保护了书籍,可主人家中贫寒,既没有毛毡让它保暖,也没有鱼喂它,因而深深不安,这里面既写出了生活的窘迫,也写出了诗人的情趣。

陆游才思敏捷,又勤于写作,是中国诗歌史上数一数二的高产诗人。他在《小饮梅花下作》中说自己“六十年间万首诗”,绝对不是夸张,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的就9300多首,因为喜欢在诗歌中运用雄浑而壮丽的想象,他在当时就被人们称为“小李白”。

红楼梦集美貌与才华的薛宝钗?

《输在一本正经,圆滑世故》

中国人历来喜欢病态美,女子越娇弱,越被呼为病西施,袅娜美。在审美上中国男人受四大美人中西施,貂婵小巧玲珑形象的影响较深。认为女子越娇弱越姸嫩,生来是被保护被爱抚的。不喜欢女子的强势和八面玲珑。因此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三钗中,林黛玉再尖酸刻薄,再弱柳扶風,她都苻合中国男人的审美标准,是真实敢爱敢恨的真女子,热辡人,有血有肉有血性。而薛宝钗则过于圆滑世故,聪敏过人,不好驾驭,是可望不可随意触摸的冷美人,刻板人。她比林黛玉而言,输在人们的敬而遠之。反映了封建社会,男权世界对女性社会的绝对统治和控制意识深入骨髓。同時,由于宝玉,黛玉都有叛逆性格,反现实,反传统,桀骜不驯,所以彼此间具有灵魂共震的相吸相悦。而宝钗天性娴熟,表面温良,实则蒙着面纱,一言一行都严守着守旧派的妇道,像个套子里的假人儿,不宜亲近,过早的成熟和世故圆滑,很不符合少女烂漫天真的本真。因之在怡红院众姐妹中,宝钗的表现,始终像个老气横秋的小大人,她输在一本正经的循规道矩上。若我是贾宝玉,我也不会喜欢这束冰冷的塑料花。她是理智有余,活泼情愫不足,民间说法是太能装!装即生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