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第几个儿子

天美资源网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第几个儿子?

答:是祖孙关系。

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第几个儿子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 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炎的晋朝前期有多强?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265——290年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司马炎在位20多年。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司马炎在建国的初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推行过一些利民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使得西晋在多年的战乱后得到休养,人口大量增多,且经济特别是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开创了“太康盛世”的局面。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晋武帝去世不久,西晋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长达16年,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又开始大批死亡或流离失所,“太康繁荣”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说完司马炎后我们再说说司马炎的皇后,他有两个皇后,第一个是武元皇后杨艳,而第二个是杨艳的妹妹,晋武悼皇后杨芷。

司马炎扮演者?

三国演义司马炎的扮演者是韩青。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懿的孙子,也是晋朝的开国皇帝,当年他继承他父亲司马昭的晋王王位,后废除曹奂自己称帝建立西晋,剧中他的扮演者是知名演员韩青,韩青的演技较好、表演一流,在剧中把司马炎饰演的非常到位。

最窝囊的开国皇帝司马睿?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称不上昏庸无能,但也的确并非一代明君圣主。从司马睿坐看东晋门阀政治局面形成,以及不支持祖逖北伐的情况,便能够看出其并非明君圣主。

一、司马睿坐看江东门阀士族打造门阀政治,让皇权不振

大多数人对司马睿鸣不平的理由是东晋门阀政治兴盛,导致司马睿的皇权被压制,所以才导致了他并非无能昏庸而是无可奈何。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晋门阀士族执掌朝政压制皇权,“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是司马睿自己愿意或者说主动去营造出的结果。门阀与皇权共天下的局面,是司马睿与王导等人共同打造的,司马睿也是其中的参与者,所以司马睿甘愿让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正是其并非明君圣主的最好例证。

当然了,东晋建立之初,所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西晋灭亡,晋室威望受损严重;司马睿血统又与皇统太过疏远;加之士族门阀从魏晋时便逐渐强大,又面临北方胡族威胁。因此,原本并没有机会继承皇统的司马睿,依靠王导和江东士族,才组建起东晋朝廷。这个过程中,司马睿很清楚,如果自己想要称帝,那么紧靠自己稀疏的皇族血统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依靠王导等北方侨姓士族,和江东本土士族们的支持,自己才有希望在两晋之交实现称帝建立江东朝廷的大业。

而自己称帝建立东晋朝廷的过程,司马睿自己只有微弱的司马氏正统之名,实际应对江东复杂环境和对抗北方威胁,还是需要依靠侨姓士族和江东士族,因此必须给予这两方足够的利益,那便是对于门阀士族足够的好处,这也是最后司马睿能够甘愿坐看门阀政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司马睿身为开国皇帝,当然也不愿意坐看门阀压制皇权,所以才有了在江东稳定之后,对琅琊王氏的压制和利用近臣加强皇权,不过最终重振皇权的失败,也正是印证了司马睿并非明君圣主的事实。

二、忽视了祖逖北伐的作用,只醉心江左政权的打造

不仅如此,司马睿在江东准备组建东晋朝廷时,忽视了祖逖北伐的作用。“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司马睿面对有机会组建新朝廷,自己登基称帝的权力诱惑,当然是全心投入到江东朝廷的打造当中,因此无心顾及祖逖想要北伐的意愿。可是,结合东晋之后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司马睿不支持祖逖的北伐,却过度依赖门阀士族力量营造江东朝廷,对皇权来说正是极其错误的选择。

当然,不难理解的是,想要靠着自己并非正统继承人的身份去建立新朝廷的司马睿,当然不希望祖逖北伐立功甚至接回正统,威胁自己在江东的地位。但是,眼看祖逖依靠几百人渡江北上,最终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失地的情况,司马睿身处“王与马”的皇权受制窘境之中,却依旧没能意识到祖逖北伐的作用,应当是司马睿缺少谋算,并非明智的例证。

需要知道的是,当时东晋门阀政治格局确立,琅琊王氏等门阀士族愈渐强势,司马睿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皇权所面临的的处境。当时江东具备一定力量的势力,基本都为士族力量,皆是支持或默许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结合后期王敦之乱看,可以看出,能够有希望对抗门阀士族的力量,当是北方流民帅等势力。而祖逖有北伐之功,能够对抗石勒等胡族力量,并且还与王敦等门阀士族并非同心,司马睿完全可以借助祖逖的力量,去限制王敦等门阀势力的崛起。但是司马睿不仅没有改变对祖逖的办法,还在后期昏招迭出,导致祖逖北伐失败,最终所统北伐力量也消散。

三、昏招迭出,消解祖逖对门阀力量的威慑,导致门阀政治愈盛王大将军始欲下都更分树置……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摧摄回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

当时王敦想要起兵建康,被祖逖骂其“阿黑”,并且威胁王敦不打消起兵念头,就率军去攻打王敦,这让王敦非常忌惮,因此打消了起兵念头。王敦想要谋逆起兵时,忌惮当时的祖逖,等到司马睿使出昏招让戴渊替代祖逖镇合肥,正好合了王敦的心意,最终王敦起兵建康。虽然最终结局谋逆失败,但却让门阀政治愈加兴盛,皇权愈加受制。可以说,这种局面的造成,与司马睿忽视祖逖的力量,有着很大的关系。

司马睿没有意识到祖逖的北伐威望和北伐力量对门阀士族的威胁,需要知道的是,即便在东晋中后期的桓温,也需要依靠北伐建功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威望。而祖逖已经北伐建功,在当时的东晋朝廷中早就威望既存,这也是王敦虽然有荆州之兵,却不敢直面祖逖的原因所在。不过,司马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面对门阀士族王敦等人的威胁,利用刘隗、刁协、戴渊等心腹,试图靠掌控方镇力量的方式,去对抗琅琊王氏的威胁。

而用戴渊替代祖逖镇合肥,也取代了祖逖镇合肥威慑北方的地位,从而使北伐有功的祖逖失去了继续北伐的机会。可正是司马睿对于祖逖的不信任,导致最终原本用来北伐的力量,在对抗王敦之乱时,戴渊率军进建康驰援被消灭。这也是祖逖北伐的最终结果。因司马睿的不信任取消了其北伐统帅地位,对抗门阀力量导致北伐之兵殆尽,最终无力北伐。“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最终祖逖眼看北伐再没希望,忧愤而死。而东晋的朝局,因为司马睿的昏招迭出,失去了用祖逖牵制门阀力量的良机,在王敦之乱后,经过王导、庾亮等人的营造,让东晋门阀政治彻底成型,影响东晋国祚百年之久。

总结

正是因为司马睿不是圣君明主,才导致了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这才是应当正确理解的逻辑顺序。司马睿并非是因为东晋门阀力量的压制,才导致其昏庸无能、无能为力。通过对王敦之乱的应对、对祖逖北伐的不支持,和对祖逖力量的不信任,最终导致门阀力量通过起兵等方式,最终让门阀政治成为影响东晋百年的政权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司马睿在位时间?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