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之死,洪秀全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天美资源网

李秀成之死,洪秀全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关于洪秀全的死因,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病死说。从1863年开始,南京城被清军围困几个月,城内粮草断绝,洪秀全不得不带头吃野草充饥。十几年不出天王府的洪秀全,早就被美色掏空了身体,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加上内忧外患带来的心力憔悴,拖垮了他的身体,导致一病不起,最终医治无效而亡。

李秀成之死,洪秀全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第二种是自杀而死。南京城破后,李秀成掩护幼主洪天福贵突围,不久后被清军俘获。据李秀成交代,在南京被围困时,洪秀全“斯时焦急,日日烦躁”,最终于6月1日服毒自杀。后来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也采用了李秀成的说法,称洪秀全是在“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

不论洪秀全是因何而死,他的尸首确实是被埋在了天王府内。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曾国荃立刻率军再次赶到天王府,根据洪仁达的交代,很快就在天王殿下挖到了洪秀全的尸首。

据传,在清军将洪秀全的尸首挖出之时,天空曾出现异象,突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随之而来的就是狂风暴雨,天地为之昏暗。旧社会的人都很迷信,纷纷传言这是天王显灵,才会天降异象。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就是普通的强对流天气,来得也快去得也快。清军破城是在7月份,位于江南地区的南京,此时正是多雨的季节,出现雷雨天气在正常不过了。

这种“异象”吓唬得了百姓,却吓唬不了统领千军万马,杀人无数的曾国荃。在洪秀全尸首被挖出来后,他下令士兵进行了鞭尸,然后一把火将尸首烧成了灰烬。也有说法,清军在鞭尸后,将尸首扔到长江中喂鱼了。

太平天国太京事件?

从1853年春定都天京到1856年破江北、江南大营及太平军北伐、西征取得巨大的胜利,国势蒸蒸日上。许多太平军将领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开始不思进取,而是着眼于自己手中的权力,从而引起互相争权夺势、自相残杀的局面。由于西王、南王的战死,原来不起眼的北王韦昌辉的地位上升,他为人极为阴险狡诈,平时对东王杨秀清阳奉阴违,暗中寻机对杨秀清下毒手,夺取他手中的权力。

而杨秀清虽军事、政治才能卓越,功劳显赫,但他居功自傲,看不起他人,更不会团结他人,所以被韦昌辉所孤立。特别是在他主谋的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后,杨秀清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逼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天王洪秀全无奈他的权力,就只好好不情愿地答应了,却暗中派人叫韦昌辉回天京。

韦昌辉觉得这是铲除杨秀清的绝好机会,就急忙带领亲信三千人,连夜回京,深夜窜进东王府,割下还在睡觉中的杨秀清的首级,杨秀清就这样死在不明不白之中。杨秀清的亲信、部将及家小等二万多人也惨遭杀害。对于韦昌辉的大屠杀和肆虐,满朝文武大臣表示极度的愤怒,广大军民也表示不满。

石达开也率兵回京责怪韦昌辉,韦昌辉于是就想一并杀死石达开,石达开听到了风声,就匆忙逃出了天京。由于韦昌辉杀人太多,天王洪秀全不得不下诏斩杀了韦昌辉,平定民心。天京事变后,天王不敢相信外臣,甚至对石达开的疑心也很重,遂任用其兄洪仁发、洪仁达分别为安王、福王,挟制石达开。石达开最后于1857年夏天,被安王、福王逼得无法容忍,只好带领太平天国的精兵出走,太平军的整体作战水平这样就大大地被降低了。

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运动在军事上由极盛开始走向衰落;同时,由于天王用人的疑忌使今后在重用李秀成等将领后,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总是疑心重重,又压缩他们的兵权,使这些将领不能发挥他们潜在的军事才能,甚至引起一部分将领反目成仇、背叛太平天国,投靠清廷,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天京事变后,朝中出现了新难题,最主要的是东王、北王在事变中身亡,秦日纲又在事变中因支持韦昌辉杀死东王而被洪秀全下诏处决,朝中有威信的将领因此而所剩无几,太平天国中缺乏统帅之才。太平军虽大破江南、江北大营,但并没有以消灭清军有生力量为目的,而是以解围为目标,所以在解围过程中并没有大量地消灭清兵。

这些清兵在张国樑、和春等将领的休整下,又重新振兴起来,特别是和春所带清援兵的增援,使天京南北的清军实力大增。陈玉成虽然打败清军,一时军势旺盛,但他官职太小,不能左右战事,只在华阳镇一带据守。朝中政事都在洪秀全之兄安王、福王的辖制下,此二人平庸无能,虽有蒙得恩、李春发二人,却不能出来带兵打仗。所以此时太平军中急需物色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成为军事领导核心来把握大局。

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

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前期实际上的军事统帅,在用兵上主张以“略城堡,舍要害”为原则,并说服部分会众克服怀乡恋土思想,率军长驱北上。

起义仅两年,即转战6省,并建都天京。期间,他协助洪秀全健全军事组织和各种条规,编制“土营”“水营”,严格军纪,充当了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最高军事指挥者。定都后,又分兵北伐、西征,为太平天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他逐渐居功自傲,挟制天王,压制诸将,终于酿成“天京事变”。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朝廷的钦差大臣向荣死去。杨秀清及部下都举杯庆贺。席间,杨秀清令其部下呼他“万岁”。部下有人不服从他,就暗中助洪秀全召回了韦昌辉和石达开。

9月2日,韦昌辉从江西星夜带兵赶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全家。后又将事态扩大,杀害杨秀清部属两万多人。石达开回京责备他滥杀无辜,韦昌辉又要杀石达开,石达开逃走后,他竟屠戮了石达开全家。韦昌辉的残暴行为激起公愤,被洪秀全下令处死。后来,洪秀全为杨秀清恢复了爵位,并将9月2日定为“东王升天节”。

人说“自古权臣震主,不能以功名终”。洪、杨二人均为首事之枭杰,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又在洪秀全之上,这样,杨秀清遭此厄运也就在所难免了。然而“鸟未尽而弓已藏,兔方逐而狗早烹”,洪秀全在事业未竟之时杀死杨秀清,也实为他的一大失策。从此,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了衰落。

曾国藩四个弟弟的名字是谁取的?

有人曾经说,在封建社会中,兄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在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与湘军中尤为明显,双方基本都是以家族为单元,以亲缘为纽带。比如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后,他的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都加入进来,族兄弟就更不用说了。相应的,湘军创建者曾国藩,他的四个弟弟也都加入过湘军,其中两人还战死沙场,一人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同日被封爵。

曾国藩是家中的长子,他有四个弟弟,按照祖父辈的序列排行,分别是四弟曾国潢、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国荃、季弟曾国葆。这几个弟弟,都曾经加入过湘军,但境遇却不尽相同。

一、曾国潢解决兄弟们的后顾之忧

曾国潢是曾国藩最大的弟弟,也是曾国藩最寄予厚望的。他为这个弟弟的学业操碎了心,在书信中反复教导曾国潢如何读书。但是,因为曾国潢天分不高,曾国藩走后他承担长子的责任,要为父母分担家务。因此,在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后,就放弃了科考之途。

在太平天国爆发后,很快波及到湖南,湘乡也有少量的会党起事。曾国潢便于其父曾麟书一起,组织乡党,配合知县围剿。曾国藩成立湘军的时候,他先在长沙协助训练,并筹措粮饷,后来又去衡阳训练新军。他办事老练,很得曾国藩信任。

不过,曾麟书瘫痪后,他回乡照顾父亲。曾麟书去世后,他又承担整个家族的责任。曾国潢从此操持曾氏家族事务,培养子侄,让曾国藩等兄弟在前线能安心打仗。曾国藩清醒的说:

此后,如果家中兄弟不和,妯娌不睦,后辈骄恣不法,都是你曾国潢这个做大弟的罪过。我家将来气象之兴衰,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

二、曾国华英年早逝生死成谜

曾国华被认为是曾国藩几兄弟之中,天赋最高的。他办事能力极强,因为曾国藩的关系,未经科举考试直接当了地方知县的副手,此后一路晋升,未满三十岁已经是五品同知。

1857年,曾麟书去世,曾氏兄弟都回去奔丧,并按照规矩守丧三年。但因为曾国华此前过继给叔叔,只需要守丧一年,所以由他来执掌湘军。他的才干再次得到表现,一连攻克多个城镇。

但是在三河镇,湘军李续宾、曾国华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大战,最后,曾国华战死沙场。当时曾国华的尸体并没有找到。时隔两个月后,曾国藩才找到他的尸体,不过是一具无头死尸。坊间一直有传闻曾国华未死,曾国藩将死讯过早报送给朝廷了,不敢冒欺君之罪,只好将他送去做了道士。

三、曾国荃是长得最像、也是最成功的弟弟

以目前的图片资料看,四个弟弟的面相中,曾国荃是最像曾国藩的。他们都是瘦削的长脸、鼻翼周边的法令纹又深又长 ,三角眼、扫帚眉也非常相似。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这个长得最像的弟弟,最后的功劳和福分也最大,甚至能于曾国藩同日封爵。

曾国荃最大的功劳就是率军攻陷了南京。当时他是接手弟弟曾国葆的摊子,在军中瘟疫横行的不利情况下,奋战四十六昼夜,以寡敌众,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反扑,稳住了雨花台的防守。在两年后,他就是从此处率军攻陷天京,活捉洪仁达、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大小将领三千人,立下不世之功。但他攻下天京后,下令纵兵烧杀抢掠百姓七昼夜,也是犯下滔天之罪。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清廷加封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他们两兄弟同日被封爵,是清朝平定三藩后百余年来汉人从未有过的。

四、曾国葆体弱多病功亏一篑

其实,刚刚提到的曾国荃的荣光,曾国葆也有机会享到的。他勇毅非常,加入湘军很晚,是因为兄长曾国华战死,才毅然投笔从戎,替兄报仇的。曾国葆作战非常勇敢,又足智多谋,是曾国藩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特别是在围困天京之时,他率军攻下了雨花台,并且以寡敌众,大破各路来支援李秀成的十万太平军,杀出了湘军的血勇。不过,就在固守雨花台的时候,因为心力交瘁,过度操劳,竟然病逝在军营之中。他死后,湘军大营的指挥权全部交给曾国荃。而曾国荃,则实现了“包围天京”的战略后,并于1864年克竟全功。

曾国藩是晚清一个不寻常的政治人物,但他的成功,不光离不开个人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能力,更离不开亲兄弟的互相扶持帮助。

忠王李秀成忠于太平天国吗?

问题详情

太平军最善战的高层将领,内讧前是石达开,内讧后是李秀成。 战争是磨刀石。几年之间,使李秀成由一个聪明勇敢的士兵,成为一个善于征战的将领。内讧之后,太平军中无人可用,急需提拔头领,给了他机遇。没有内讧,按常规递升,他不可能这么快成为主将。内讧以后,洪秀全对异姓非常疑忌,李秀成这主将便十分难当。他犯颜直谏,要求革去洪仁发、洪仁达王爵,请回石达开,造成了与洪氏兄弟不可弥合的鸿沟。封他为忠王,赐“万古忠义”手书,不过是洪秀全一种安抚,是一种低级权术,意在用“忠”字锁住他的灵魂。一有不同意见,没有十分驯顺照洪秀全意思行事,洪便发怒,便更加固执已见,便严辞训斥。李秀成及其堂弟李世贤不承认洪秀全1861年改“国号”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即将小朝廷正式变成洪秀全个人私有),加深了洪对他的疑忌。连他主动将母、妻送到南京做人质,洪也还不放心。洪在军事上是个无能之徒,只知南京被围时力竭声嘶大喊救驾,全局得失全然不顾。洪对他疑忌之深,令人难以思议。直到临死,还愤愤然地公开宣布罢他的官。夺他的权。说他如不顺从其兄洪仁达主意和其甥萧有和的命令,号召“合朝诛之”。可以想象,如果在这之前,洪用不着他来支撑危局,就会将他除掉的。

在太平军的主要将领中,李秀成不但最敢向洪秀金提不同意见,而且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比较多地保留着传统文化中他所认同的部分。他头脑比较清醒。比较注重实际而不“一味信天”。他对部下将领、人员,比较宽厚甚至无原则地袒护。所以苏州、南京等地的军民上下,或愿意跟从他,或将他看作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寄托。对于清政府战败自杀或被俘官员,或以礼安葬,或赠银放走,这种统战手段在太平军中是独一无二的。 占领苏州,是他军事上的重要胜利,也潜伏着败亡的因素。一则,此后他用兵多从江浙着眼,大局观显然受影响;二则,产生了过分的自信和骄傲情绪;三则,物质生活的奢侈腐败。苏州是中国难得的安乐乡,向有天堂之称。农民造反者一般都有“打天下就要坐(享)天下”的心理,占领了这样好地方,很难抵挡物资诱惑,排拒“送上来”的享受。李秀成也在所难免。 只说第三项。其一,1860年6月,一占领苏州,动用几千人改建拙政园,作为忠王府,至1863年11月苏州被部下献降时还未完工。江苏巡抚李鸿章看了,惊叹其为“平生所未见”的“神仙洞窟”。现在虽不如当年,还是苏州主要景点之一。其二,他头上的狻猊冠,即使作为皇冠也是第一流的。根据呤唎(A.F.Lindley)的描述,比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朱翊钧皇冠,要珍贵、精巧得多。其三,他财宝之多,弄得洪氏兄弟眼红,叫他捐饷银,否则不放他回苏州。他虽然没有时间来充分享用,但心理上的腐蚀是相当大的。昭王黄文英说,“那忠王也是顾己不顾人,顾私不顾公的”,当然不会没有根据。上行下效,他所管辖的主要将领,不少人只顾自己利益,各行其是。其他有权的将官,物质享受自然也就戕害了战斗意志。1862年南京解围战,之所以可能胜利而没有胜利,不是“未带冬衣”,而是诸将多有私心,斗志不旺,战斗力大不如前,加上受洪氏诸王掣肘的结果。这次未能获胜,太平军的颓势便无可逆转。 比起太平军其他一些将帅,他的缺点和过失,包括前面没谈到的,都算不了什么。太平军后期,他的战功最大,威信也最高。更何况,陈玉成死后,他是支撑太平军的唯一大柱。 李秀成在南京城外不远被俘,有一些偶然因素。一是因为他要突围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骑着不得力之马,无法远走,逃入荒山。二是,随身带了不少珍宝,引起发现的两家百姓争夺,解送湘军。这偶然中也有必然。他的忠君思想,使他将战马给“幼主”。他过于看中宝物,才会暴露身份并引起争夺。如果他骑着战马,带着适量银子、食物,很可能突围成功。但在当时“忽喇喇大厦倾”的形势下,无论到浙江、江西或安徽,看来都难逃厄运。洪仁干和幼天王,不是都在江西被俘了吗?他的堂弟李世贤,原来威信也很高,在漳州被围困紧急时,传檄汪海洋来救,汪竟坐视其败。李世贤好不容易逃到汪军中,竟在睡觉时被汪刺死。可见在军心分崩离析之时,李秀成迟早败亡是大势注定的。

他被俘后所写的供词(以前多称之为自述),真伪问题曾经争论了好久。认为是伪造的人,竟说如果肯定供词是真的,那就是丑化农民革命。在这样的立论下,去让法医作技术鉴定。于是,判定供词是伪造。科学技术到了如此地步,实在是十分可叹的。然而,这当然不是偶然更远非唯一的事例。后来,在无可辩驳的证据面前,真伪不必争论了,又提出到底是失节问题,还是“叛变革命”。因为供词对洪秀全多有非议,最后还向曾国藩提出让他出面收罗太平军残部的办法。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缜,在中过风又患白内障的情况下,给一位专家手书其母(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亲口告诉她的‘‘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这是可信的。联系供词全文、李秀成性格、当时处境、国内外环境,李秀成写这供词,决不只是保存太平军史实,为自己留个自传。他的最高期望值是,曾国藩真的拥兵称帝。那么他可能就有机可乘,在曾与清政府你死我活斗争之际,重整太平军,三家争天下。倘不能重整太平军,汉人曾国藩做皇帝,也比满族要好得多。在他看来,曾国藩敢做皇帝的话,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曾国藩被清廷镇压下去,太平军也有伺机再起继续反清的可能。倘若不能策动曾国藩称帝反清,那么答应太平军放下武器就不杀遣还,免得太平军残部继续遭受追击、屠杀,免得老百姓再受战争之殃,也好。他想到这些,是十分正常的。否则,就不会被曾国藩等人一提起就说他“悍滑”、“狡悍异常”了。证据呢?一是曾要删掉一部分供词,并将真迹藏起来;二是曾不敢送他进北京就擅自匆忙将他杀了;三是俞大缜的证词。这三条证据,是很难推翻的。如果计谋都要成为事实,那么历史就只是单方面的直线行为了。对此。多加评说,就是无谓的笔墨。说李秀成“失节”、“叛变”,那是因为长期以来,要求一切被称为革命者的人们纯而又纯,“胜利或者死”,成了唯一的人生路标;曲折、失散、被俘、死里逃生,往往百口莫辩。生活中太多了,也就成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准则。更因为,在论争高潮中,有了终审判决:“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人们只好三缄其口,“叛变”论者就大获全胜并因而成了“中央文革”成员。1979年以来,多数人宽容点了,说供词是李秀成的“污点”,“失节行为”。仍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

请问:在洪秀全已自杀、洪天贵福必死的情况下,李秀成还应忠于谁?如果说,要忠于太平军的夺取全国政权的理想,那么,洪秀全自己早就放弃这种理想了,而李秀成却还希图保存残余、寻求机会,实现这种理想,或者保持对部分地方的占据,从太平军的立场看。至少是一种无可非议的努力,何“污点”、“失节行为”之有?即使以人们惯用的动机和效果统一论来看待供词,则它并未给太平军造成任何危害,倒是给后人留下一些值得深思的史实和教训,完全没有什么不好,不对。 古今中外不少最高权力拥有者,往往以现实的需要来看待历史人物,甚至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求臣下,在其生前死后都要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拥护,不得有任何异议。任何批评,任何纠正,学者如果照这种观点去看待历史,历史论著便成为权力意志的传声筒,没有什么事实、是非、品格可言了。

总的说来。李秀成是太平军中难得的将领,但他确实是个悲剧人物。没有洪秀全造反和传统伦理熏陶,就没有李秀成及其供词。洪秀全使他成为主将,又将他推到曾国藩的刑场。自毁栋粱,往往是一个王朝衰败的准确信号。洪秀全并末建立王朝,但其区域性军事割据亦同此理。 在被俘诸王的供词,李秀成供词明显与众不同。多重意图,使他在囚笼中以每日数千字的速度,写了长篇供词。他的对手李鸿章、此前给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信里说:“既深佩其狡猾,更积狠其忠勇”。这两句话,是供词极其重要、极其确切的导读。李秀成在计谋失败,最后作绝命词十句,“叙其尽忠之意”,从容赴死,也是这供词的实证。他对曾国藩适当说些客套乃至恭维的话,是其意图所决定的。他坚持站在太平军立场,始终认定洪秀全是天王、“我主”。在这一前提下,不可能也没有将洪秀全的邪恶兜底翻。只是很有节制地写了洪的一些错误,主要是他与洪的公开分歧和争论。历代都有人,与昏君暴君有重大分歧,不顾一切面折廷争,以至被斩首被凌迟被下油锅被诛九族,而成为公认的忠臣。然而,按照绝对洪氏本位的价值标准,即以洪秀全的是非为是非,以洪秀全的好恶为好恶,供词中那些很有节制的真话实话,有损于造神,有损于洪的光辉形象,那就不能容许。无论你多么用心良苦,杜鹃啼血,超过古代忠臣义士,都是“不忠”,重则日叛变,轻则日变节行为。这种价值判断,只能让普通人瞠目结舌。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李秀成是不是忠、义,而在于其忠、义的价值的二重性,在于他想超越简单地高呼口号而死的复杂内涵。有几分读懂供词,就会觉得这是一曲太平军的挽歌。洪秀全的挽歌,他自已昨日的挽歌。供词即将写完,他就被杀掉,成了洪秀全的殉葬,供词成了殉葬者预先 自唱的挽歌。这支复调挽歌,是寻味不尽的。 毛泽东当年读了《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在上面批了几行字:“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可谓是一语中的,李秀成的晚节不保,令人怜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