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和武则天的关系,武则天太监是谁?
高力士
一、名门之后,一朝落难。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高力士并不是他的本名。这位高力士虽然是所谓的“刑余之人”,但其实人家的来头并不小。高力士其先祖出身于北燕长乐冯氏,乃是北燕皇族,后来到了北魏依然和北魏皇族关系密切,官居高位。冯家另一支由于不愿投降北魏于是去到了高句丽,之后由冯业率领南渡投降刘宋,定居在岭南,成为了岭南豪族。
到了冯元一的曾祖冯盎这一辈,冯家已经是岭南举足轻重的家族,冯盎本人在隋唐两代都是朝中的大人物,让皇帝都无法无视他的存在。冯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上柱国、高州总管、越国公,冯家此时的地位不可谓不尊贵,冯家在这几百年里几乎垄断了岭南地区各地刺史,堪称岭南的“土皇帝”。
但冯元一虽然生在如此显赫的富贵之家,但他的命却并不好,他的父亲冯君衡继承了其祖父的潘州刺史的位置后被人诬陷谋反,武则天派兵讨伐,导致冯元一的父亲阵亡,而他们一家人也妻离子散。当时还尚未满十岁的冯元一在这场横祸中,不幸受了宫刑。就这样,曾经的豪门少爷,入宫成了宦官。
二、女皇赏识,后随玄宗。
武则天看这个孩子聪慧机灵,长得也算一表人才,就把他留在了身边侍奉自己,还让内侍省宦官高延福收了冯元一当养子,由此他也就改姓了“高”。至于力士这个外号的来源,则是因为他虽然是个在内廷长大的阉人,但却依然有男性的刚强,他在宫中学文习武,并且射箭的技术极其精湛,由此得名“冯力士”,改名之后,也就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高力士。
之后,高力士尽心侍奉李隆基,得到李隆基的信任和恩宠。当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高力士在宫中担任内应,最后杀死了当时意图乱政并效仿武则天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了李隆基之父李旦登基,即唐睿宗。不久唐睿宗禅位给儿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而高力士也更受恩宠,负责传达诏命,已经有资格介入政事。甚至他还曾化解了宰相姚崇和玄宗之间的误会,使玄宗与姚崇之间和睦相处。
三、宠幸备至,内心清醒。
高力士非常受到唐玄宗的器重,唐玄宗曾这么表达过自己对于高力士的信任:“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将部分决策权交给他,我甚至还能安心歇息,可见玄宗对高力士多么放心。所以高力士常常得以在大殿旁边休息,很少回到自己家,以便随时伺候皇帝身旁。
高力士受到如此恩宠,少不了想要和他搞好关系的人。唐肃宗还在东宫时,曾经将他称为“二兄”;驸马则称高力士为“爷”;而金吾卫的大将军程伯献甚至和高力士结拜为兄弟,当高力士的母亲去世时,程伯献像自己的母亲去世一样,披头散发、披麻戴孝、接待来宾。可见当时高力士的权势之大,使得整个朝中不缺想要向他献媚的大臣。
不过,相比于那些为了权势依附到自己身边的人,高力士自己的内心却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哪怕自己已经如此权力熏天,但他面对唐玄宗依然诚惶诚恐,不敢怠慢,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小心侍奉。而且高力士虽然权大,但他并不专权,也不和权臣奸相同流合污。
当唐玄宗统治后期,李林甫专权时,高力士曾多次向唐玄宗或委婉或直接地表达规劝,希望唐玄宗能够像以前一样勤政,不要被权臣迷惑,但唐玄宗却认为自己的江山依然高枕无忧。
四、忠心耿耿,至死而终。
唐玄宗不顾高力士的劝说,依然继续之前那种醉心声色的生活,最终终究酿成的安史之乱的悲剧,不仅被迫在马嵬坡缢死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还被儿子直接变成了太上皇。当唐肃宗身边的宠臣李辅国私自下诏将唐玄宗迁往西内(指太极宫)时,高力士因为李辅国对唐玄宗不敬,狠狠地训斥了李辅国。李辅国虽然当场没有发作,但高力士却得罪了这个狭隘的人。
李辅国之后再次下假诏书,将高力士和玄宗身边的老臣们下放到了偏僻且多瘴气的黔中道。高力士自己虽然生活也很艰难,但却依然不放心千里之外的玄宗。
没想到仅仅两年后,玄宗竟然和肃宗两任皇帝相继去世,代宗李豫登基大赦天下,高力士也得以遇赦返京。但是当他知道自己侍奉了一辈子的玄宗已经去世之时,他“号天叩地,悲不自胜。”常常独自痛哭流泣,最后悲痛过度,因病抑郁去世。
史书评价高力士“恭而不劳、亲而不黩、谏而不忤、久而不厌、美畅于中、声闻于外。”这个评价中肯而科学地评判了这位一代贤宦的功与过,肯定了他的贡献和他忠诚甚至他的行为方式,高力士的千古贤宦之名确实名副其实。
李隆基见过唐高宗吗?
李隆基没有见过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李治已经去世了,所以他们没有见过。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连皇帝都做了,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古代皇帝讲究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武则天作为女皇,养几个面首,就等于皇帝养了几个妃嫔,因此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称呼改变下罢了,毕竟武则天是女皇,在她的“妃嫔”面前,加上面首,就是作为一种美称罢了。
在封建男权社会中,武则天的政绩堪比不少帝王,但在“宫廷秘闻”方面,武则天也不输历代帝王。
那么在礼教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晚年的武则天为何招面首入宫伺候。
下面作者就给大家聊聊武则天和她的几个面首。
第一,唐朝开放的文明。
我们常说“三纲五常,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关于这些对封建女子思想的束缚,主要是宋代程朱理学发展以后才逐渐完善和形成的,在宋代以前,对于封建礼仪的规范的方方面面,远远不及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的如此森严,更何况唐代又是封建王朝文化中最开放的一个朝代,因此在唐朝,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还是比较宽松的,有很大的自由度。
第二,和李唐王朝的风俗有关。
李唐王朝的血统中,带有游牧民族的血统,我们知道,在游牧民族的风俗中,他们没有如此森严的封建礼仪规定,这类的案例还是有不少的,如:秦宣太后和义渠王;唐太宗纳兄嫂弟媳充实后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等等。
因此,我们从李唐王朝数代帝王的这些“宫廷秘史”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唐王朝后宫秘史本身就带有这种风俗,自然对于武则天征召面首入宫伺候也不足为怪。
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已经67岁,对于一个如此高龄的老太太来讲,应该已经没有需求了,奈何武则天精力旺盛,活到了82岁,在《旧唐书》中,关于武则天的面首有名有姓的就有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沈南瑾等人,至于无名无姓的,那就不知有多少。
首先,武则天的第一个面首薛怀义。
据《旧唐书·外戚传》记载:
“薛怀义者,京兆零县人也,本姓冯,名小宝。以背台货为业,伟形神,有普力,为是于洛阳,得幸于千金公主待儿。公主知之,入宫言曰:小宝有非常材用,可以近待。因得召见,恩遇日深。则天欲隐其迹,便于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又以怀义为非士族,乃改姓薛,令与太平公主婿薛绍合族,令绍以季父事之”。
薛怀义原本是一个街头小混混,因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见薛怀义身体魁梧强壮,那方面能力又极强,于是引他进宫向武则天加以推荐,武则天把他留着身边作为侍从,后来武则天为了让薛怀义出入宫廷方面,便让他削发为僧,这样便于出于宫廷。
然而,得势后的薛怀义开始变得嚣张跋扈,贪得无厌,引起大臣的怨声载道,最终武则天也看不下去,就找个了借口,把他杀了。
其次,杀了薛怀义,沈南璧成了头牌。
沈南勖为人低调,性格温和,善于揣摩武则天的心思,深得武则天喜爱,奈何经常吃各种补药,最终一命呜呼。
沈南隅死后,眼看日渐憔悴的老妈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便把面首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位兄弟推荐给了武则天,闻讯后的武则天大喜,对这两位兄弟也十分宠信。
然而得势后的二张兄弟,开始把手伸张了朝政,不断的排除异己,为此武则天的一双亲孙子孙女都被逼死了。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逝,二张兄弟最终也被斩首示众。
李隆基跟武则天什么关系?
祖孙关系。
唐玄宗李隆基管武则天叫奶奶,李隆基是武则天的亲孙子。武则天和唐玄宗李治成为夫妻后,生了第四个儿子就是李隆基的亲生父亲李旦。
武则天之后的皇帝是谁?
武则天前后,李唐的皇位更迭有点乱,三十年时间内令人震惊的重大政治事件层出不穷。借着这个话题,把高宗李治驾崩后,皇位传承顺序,及相关大事件陈述如下。
01李显第一次登基显庆元年(683年)十一月,李治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李显是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三子,长子李弘早逝,次子李贤继任太子后,与母亲发生政治冲突,被武则天废为庶人。
可是李显的第一次上位,仅仅在龙椅上坐了55天,就被轰下台。原因就是,李显想提拔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对。李显激愤之下,说了句冒失的话:“我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什么不可以,何况一个宰相!”
裴炎立刻拿这句话,到皇太后武则天面前告状。武则天正想着如何全面控制朝政,得到裴炎的支持,双方一拍即合。光宅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陈兵大殿,废李显为庐陵王,流放房州。
02李旦第一次登基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四子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可是李旦从即位的第一天起,就是个傀儡,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母亲手中。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李旦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不得出门半步。
在此期间,武则天大肆诛杀反对派,连当初的盟友裴炎也遭到清洗。又接连平定徐敬业叛乱,屠戮李唐宗室子弟。在强硬手段的打压下,朝中反对势力基本被清除,武则天开始大肆营造登基的舆论宣传。
战战兢兢的李旦,被迫上疏,请求禅位于母亲。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李旦正式退位,被武则天立为皇太子,赐姓武。
03武周代唐武则天即位后,宣布改国号为“周”,李唐被腰斩。
武则天即位时已经66岁,她也知道自己未来时光不多,所以,从她即位开始,皇嗣之争一直是武周朝的热点。在一批又一批“挺李派”倒下后,武则天终于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决定立亲儿子为接班人。
可是李旦第一时间拒绝了母亲的好意,大概是吓怕了,他变得倦于政治。李旦的主动退出,让李显成了唯一候选人。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李显以治病为由,被武则天悄然接回洛阳,并被册立为皇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突然发动ZB,诛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并逼武则天即可逊位给李显,这就是著名的“神龙ZB”。
至此,李显复位,李唐恢复。当年底,武则天病逝。临死前,武则天宣布去掉帝号,遗令将自己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于乾陵。
04李显复位复位后的李显,在政治上倚重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竭力排挤神龙ZB的功臣势力,由此造成了“后派”(韦皇后)与“弟派”(李旦),两大政治势力的搏杀。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李显驾崩。按史书说法,李显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谋杀,不过史学家一般认为这不是事实。
05李重茂即位李显驾崩后,他的四子李重茂即位,史称“殇帝”。李显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茂被武则天杖杀,次子李重福造反被贬为庶人,三子李重俊发动“景隆ZB”,失败自杀。
李重茂登基后,韦后大权独揽,并企图清洗李旦、太平公主一派。就在李重茂即位的当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发动了“唐隆ZB”,诛杀了韦后、安定公主和上官婉儿。
随即,他们又宣布废黜李重茂,拥立李旦复位。
06李旦二次登基李旦一辈子都在躲避政治,可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躲无可躲。作为高宗李治唯一在世的嫡子,曾经的皇帝,李旦被一大批政治力量裹挟,一次又一次卷入残酷的斗争。
李旦复位不久,“唐隆ZB”的亲密战友,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姑侄俩反目成仇,把李旦搞得焦头烂额。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不顾反对,宣布禅位于太子李隆基,希望平息姑侄之争。
07李隆基即位李旦未能如愿,他的退位,反而让太平公主加快了推翻李隆基的脚步。李隆基哪是省油的灯,他抢先发难,于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率先发动了“先天ZB”,将太平公主一党全部诛杀。
从那以后,李唐终于结束了从李治去世后,整整三十年的多事之秋,跨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李隆基也因创造了大唐第二个盛世——开元之治,而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