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脉皇位断在哪一代,建文帝如果活着为何不复国

天美资源网

朱棣一脉皇位断在哪一代,建文帝如果活着为何不复国?

建文帝的最终下落直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谜题,假设建文帝在朱棣登基之后还活着,朱棣驾崩之后按照道理来讲建文帝年纪并不大。一个王朝往往新皇帝即位的时候也是这个王朝最薄弱的时期,此时的建文帝如果振臂一呼也许能组建复国的军队与明朝抗衡实现复国,也许建文帝面对强大的朱棣一脉的王朝无能为力。

假设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之后还活着,为何不复国呢?

朱棣一脉皇位断在哪一代,建文帝如果活着为何不复国

首先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失踪之后已经没有了复国的能力,虽然当时有很多忠于建文帝的战将,可是他们已经无能为力了,当时甚有威望的铁老将军都以独身之力来抵抗朱棣入宫,可以看出当时的军士已经默认了朱棣为胜者,建文帝已经失去了复国的基础。

其次,建文帝失踪之后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呈现出一片盛世的景象,或许建文帝在文治上要高于朱棣,毕竟建文帝一直有仁厚之名。可是建文帝在位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治国能力完全无法与朱棣相比的,虽然建文帝登基之后实行仁政治理天下,可是建文帝在执行力上有所欠缺,也就是建文帝没有主心骨,是一位没有主见的皇帝。这样的一位帝王往往会被一些佞臣所迷惑,盲目削藩可见一般,天下百姓虽然没有过高的追求和实力,但他们知道那位皇帝是明主,建文帝如果还活着未必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在则,朱棣开创的盛世是当时天下有目共睹的,当时的明朝虽然经历多次对外之战可百姓依然是繁衍生息之状,加上朱棣之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的仁政,可以说当时的百姓和军士根本不想在发生如靖难之役的内战,内战不管谁胜谁负对于百姓而言没有一丝好处。明仁宗和明宣宗治理下的明朝让建文帝朱允炆灭有借口去复国。

最后就是建文帝自己的原因,倘若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之后得以生还必定会躲在一个朱棣找不到的地方,隐姓埋名过着平常百姓的生活。既然建文帝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自然接触的一些人和事都是平常之人和平常之事,建文帝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听到这些普通大众对自己和朱棣,甚至明仁宗和明宣宗的评价,也能听到百姓对于几人的比较,相比之下朱棣和明仁宗明宣宗在百姓的地位并不输于他建文帝朱允炆,如此之下建文帝的复国之心也就随之消失。

或许建文帝在过平常人家的生活之时,会有所感触,过平常人的日子不用想太多,不用整日里尔虞我杂。又或许建文帝朱允炆在日常生活中每日里为自己的生计所奔波,平淡的生活磨灭了建文帝的复国之心也是有可能的。面对百姓安居乐业,面对明朝的一片盛世,有着仁厚之心的建文帝,也无法为了自己让百姓重新饱受战乱之苦。

明朝朱棣之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都是一代明君,朱允炆也是一位仁厚的皇帝,朱棣在位更是一片盛世,自然建文帝不会有复国的想法,况且建文帝在靖难之役的下落和生死至今依然是个谜题。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就算建文帝在靖难之役还活着,根本没有实力去复国,百姓也不会支持建文帝复国,建文帝自己本身也不会选择去复国,也许历史进程是最好的一个结果。

朱元璋朱棣之后为什么个个早亡呢?

公元1402年,随着朱棣率领大军成功进入南京城,这场持续了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终于画上了句号。

这场明朝初年,皇族之间争夺皇位的战争,最后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建文帝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而朱棣登上皇位后,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永乐盛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算是独树一帜了。

但是,在靖难之役后,明朝后面的十三位皇帝身上,却开始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朱棣之后,一直到明朝最后的崇祯一朝,还有十三位皇帝。然而,这十三位皇帝,平均寿命,却只有39.5岁!

那么,朱棣的这些后裔皇帝们,为何一个个会都不长寿呢?难道说,真的是有什么诅咒存在?是朱棣杀害同族的报应?

1.明朝的皇帝,以朱元璋寿命最长

整个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算起,一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一共16个皇帝。寿命最短的,是天启帝朱由校;寿命最长的,是洪武帝朱元璋。

整个明朝十六位皇帝的寿命,可以从下图清楚得知。

根据这张图上的数据,我们很容易的就能算出来:如果不算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他们三个的话。剩下十三位皇帝,平均寿命是39.46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算一下,看看我算的对不对。

39岁,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一些晚婚男女,刚刚才结婚不久。可是对于明朝的这些皇帝来说,却已经是准备驾鹤西归的年纪了。

难道,真的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导致朱家后世子孙,受了什么诅咒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明朝的皇帝,已经不算短命了。尤其是像朱元璋这种,能够活到71岁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数百位皇帝当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有人做过一个计算:整个中国古代,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生卒年皆可考证的,有205位。这209位皇帝,其实平均寿命只有39.2岁!

如果按这个标准算,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还要高出0.6年。

再比如,拿东汉一朝来做比较。东汉有十四位皇帝,寿命最长的,是开国皇帝刘秀,活了63岁。如果刨去刘秀不算的话,剩下的13位皇帝,平均寿命只有24.6岁。最短命的汉殇帝和汉婴帝,连1岁都没活过就夭折了。

朕还算是活的长的!

相比东汉皇帝,明朝皇帝更是长寿了太多。

实际上,古代因为医疗条件有限,所有人的寿命,都不算长。汉代平均只有22岁,清代平均也只有33岁。

2.历朝历代,大多是开国君主寿命较长

整个明朝十六帝当中,寿命最长的,就是开头的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再往后,除了嘉靖皇帝勉强活到60岁以外,对于现代人来说,就都比较短命了。

其实,不光是明朝如此,其他朝代也一样。

西汉的汉高祖刘邦,活了62岁;东汉的汉光武帝刘秀,活了63岁;曹魏的实际开创者曹操,活了66岁;隋朝的隋文帝杨坚,活了65岁……

相比之下,这些开国君主,寿命大多不短。比之今人,也丝毫不逊色。而开国皇帝之后,所有朝代的后世皇帝,基本上寿命都比较短。

3.古代皇帝寿命较短,原因其实很简单

为什么开国皇帝就大多寿命较长,而后世的即位之君,寿命就大多较短呢?

这个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是锻炼身体的问题。

开国皇帝,大多是马上得天下,打了一辈子的仗。不说上阵单挑吧,但常年打仗,体力肯定是不会太差的,不然早就死了。

比如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爷俩,就都是亲自打过仗,而且打仗很猛的猛人!

而后面那些即位君主,大都是生长于深宫之内,平时接触的大多也都是太监。这些后世之君,从小到大就被娇生惯养,严重缺乏运动和锻炼。

就比如说,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早上跑步是个很好的锻炼方式,可以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但是古代如果哪个皇帝,早上起来打算去跑跑步的话,估计身后肯定跟着一大堆太监和大臣,跑出来高呼什么‘龙体为重’之类的话。

其次,是医疗条件问题。

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就算是一个今天觉得再正常不过的感冒发烧,在古代都是要命的病。至于其他疾病,就更是死路一条了。

君不见,今天的人们,已经可以做到完全防止天花。但是在古代,天花一旦泛滥,却可以杀死成千上万的人。当年的康熙皇帝,之所以能顺利即位,就是因为感染天花之后活了下来,让人觉得不会早夭。

古代的皇帝,虽然有太医进行诊治,但是对于古代太医的医术,实在是值得存疑。比起今天这么完善的医疗条件,仍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在古代,能治的病很少,治不了的病太多。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皇帝都喜欢炼丹。

古代的皇帝们,大多喜欢研究所谓的长生不老。从秦始皇开始,这个毛病就一直都有。虽然从来都没人成功过,但并不影响很多皇帝对此热衷。

而这所谓的丹药,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多是一些铅汞之类的重金属超标的玩意儿,连今天的保健品都不如。天天吃这些东西,不早死才怪呢!

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天天以炼丹为乐,吃了一辈子这种重金属超标的食物,竟然还能活到60岁……这只能说是个生命的奇迹了!

除了以上这几点外,皇帝又大多需要操心政务,劳心劳力;或者昏庸一些的,留恋于后宫的三千佳丽,整天泡在胭脂堆里……

有这些坏习惯在,要是还能活的长了,那才是真的不科学呢!

你认为他会效仿朱元璋将皇位直接传给孙子吗?

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如果朱棣能多活一年,又何以见得朱高炽不能再多活一年呢?

朱棣死于1424年7月,朱高炽死于1425年5月。朱棣死后,朱高炽接班上位;朱高炽死后,朱棣的孙子,也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接班上位。

朱高炽打小腿就不好,有人估计说是小儿麻痹。腿不好,也就罢了,还是一个死胖子,胖到连自己的爸爸也看不下去,非常讨厌。

有人说,朱棣讨厌朱高炽,为什么还要立他为太子呢?

朱棣是一个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所以他靠杀人来发发泄心中的恐惧。

朱棣一生中做的那些大事好事,都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个好皇帝,你们不要骂我。我的皇位不是抢来的,而是我的才能换来的。

立朱高炽为太子,同样是出自于这个目的。传统社会中,立太子的规则就是立嫡立长。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和合法性,就必须按传统规则来,立朱高炽为太子。

在这个问题之后,还有一个问题:朱高炽是怎么死的?

有人传说,朱高炽是被朱瞻基害死的。理由是朱高炽刚死,朱瞻基就从南京火速进京了。

朱高炽刚死,朱瞻基又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并且能马上进京,这确实是一个疑团。据此,有人认为朱瞻基害死了朱高炽。

就算这个结论不成立,朱高炽也不一定会早死,如果朱棣不死的话。朱高炽活着的时候,虽然身份高贵,可是大半生都在生死边缘打转,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支撑他活着的唯一动力就是他的儿子,要不然他可能早就死了。

也就是说,他的身体不好,他的强大精神力量支持他比朱棣多活了一年,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才死。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如果朱棣不死的话,朱高炽也是不会死的。

当然,假若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边,朱棣还是会把大权交到皇孙朱瞻基手上的。

因为朱棣的老爸朱元璋同学就做过同样的事情,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更重要的一点,朱棣是那种很自私的人,他要求整个国家必须按照他的方式去运作。他不喜欢那些和他一样强大的人,更喜欢那些听话的。

在朱棣造反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经历了不少次的九死一生。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朱棣认为,这对于造反创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激励他的二儿子,他说:小子,好好干,你哥哥他身体不好,将来成功了,如接班人的位置有可能就是你的。朱高煦是一员武将,没太多心眼,就更加拼命了,毕竟自己也是创业合伙人,并且还有可能是接班人。

朱棣当上皇帝后,大臣们就分成了两派,文臣基本上都支持朱高炽,因为皇位接替顺序的问题本来就是文人的事。加上朱高炽也是一个文人,如果他接班,更符合文臣的意愿。

武将们更支持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和他们一起在创业造反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如果朱高煦当上了皇帝,他们的权力会进一步巩固,或许能高升一步。

朱棣也有点喜欢朱高煦,因为这小子长得象自己。打天下武人内行,治天下文人内行。这时候文人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

解缙曾对朱棣说,朱高炽有个好儿子,并且用了三个字好皇孙。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说,如果选择朱高炽当皇帝,那么下一代领导人也是一个英明之主。

另一边,朱棣经常打击朱高炽,并不一定是要换太子人选,而是警告他不要得意,不要想夺权。朱高煦却认为是自己的机会来了,经常对别人说,看我长得多帅,象不象李世民。

问题就在这出来了,就算你朱高煦象李世民,朱棣本人也不是李渊。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退位的事绝不能在大明 上演。这下子朱高煦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朱棣越看朱高煦越不高兴,就说,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

朱高煦就呆在京城不想走,他说,我要在这照顾父皇。朱棣就说,老子身边好的很,不需要你照顾。你不杀我,我就谢谢你了。快滚。

朱高煦知道朱棣有多狠,就自觉滚回了自己的封地。

朱高煦知道朱高炽的身边不好,而自己的封地,就处在南京到北京的中间。就派人看完要道,如果朱瞻基敢经由此处,到京城去接班,就直搞死他。

但朱瞻基在历史上被称是好皇帝,和他老爸一起被称为仁宣之治,就不是一个笨蛋。当朱高炽快要死时,他就经过其它办法进京城了。朱高煦天天等天天问,毛也没有等到,最后只知道朱瞻基在北京当上了皇帝了。

朱高煦的大脑确实不好使,在家想了大半年,才开始准备造反。造反吧又不向其它地方进攻,就呆在自己的封地哪也不去。

当朱瞻基亲自领兵前来镇压时,朱高煦二话不说,就逃跑了。这哪里跑的掉,肯定被活捉了。

朱瞻基本来不想杀他,来看望他时,朱高煦刚开始时,还跪地求饶。过了一会,可能心中不爽,越想越气,一头把朱瞻基撞倒在地。

朱瞻基大怒,派人找来了一口铁缸,把朱高煦扣在里边,放火烧,不久就变成了一只火烧乳猪。

永乐皇帝真的见了建文皇帝吗?

建文皇帝是大明的第二位皇帝,是位有名的孝子皇帝,也就是因为这个“孝”字,明太祖朱元璋才将其内定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明史》给予了他不错的评价,什么天资聪慧、亲贤臣好纳谏、轻徭薄赋的,是古代少有的贤帝。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可以扭转朱元璋时期好杀残暴,将大明王朝最开始杀伐之气过盛,转为贤能温和治国的建文帝,却因为用人不当和削藩过急而导致了国家陷入将近四年的战乱,朱允炆皇位被夺,自己更是下落不明,成为了一个千古疑团。

一、朱允炆的下落:是自焚而死还是流落民间

关于自焚而死的说法多出自于官方正史:

《明太宗实录》里所记:建文君欲出迎(朱棣),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駭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亮而遽至此乎”。清代《明史》所记: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死,最确实得证据莫过于明朝大学士杨士奇所著的《明太宗实录》,可以说是最接近建文疑案时间点的著作,可是杨士奇此人虽然耿直不阿,但毕竟是朱棣臣子,而朱棣又是从谋反夺了侄子皇位起家的,杨士奇或许会因为顾忌而对建文帝之死有所隐瞒。

而朱棣为了显示自己夺皇位的合理性,掘地三尺地收罗建文帝的黑料,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清君侧”的忠臣义王,像他对“建文尸”说的那句“扶翼尔、为善尔”,说就说得好听,可是当年建文帝要杀齐泰、黄子澄、割地求和的时候,朱棣没有一件事是允许的,一定要冲进紫禁城,这可是摆明了要逼死建文帝的节奏啊。

尤其是他在靖难成功后,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硬生生地把老爹从墓里挖出来又做了四年皇帝,就是为了完全消除建文帝的影响,可见他的那番“肺腑之言”,也不过给自己一点安慰罢了。所以“建文帝自焚身死”的说法,只是出自于朱棣的一家之言,考虑到这对叔侄之间的矛盾冲突,这话的水分自然是很大的。

二、杨行祥案,应该是最早出现建文踪迹的记载

据明人吕毖所著的《明朝小史》和张岱所著的《石匮书》所记:建文帝其实没死,而是在朱棣大军攻入金川门的当天,火烧皇城并借机改名剃头,化作僧人和侍从从小道出城,流转到云南广西一带。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最早出现过建文帝记录的是在明正统五年的一个冬天,有一个自称建文帝的僧侣在广西当地招摇撞骗,被当地官府上报给了朝廷,锦衣卫立刻捉捕下狱,审查后此人原名杨行祥,钧州人,案发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被严刑拷问了四个月后死于狱中,逮捕同谋十二人,全部流放。从此关于建文帝为死的消息就散布开来了,足迹遍布四川、云贵地区。

《明英宗实录》——有僧年九十余,自云南至广西,绐人曰:“我建文也,张天师言我有四十年苦,今为僧期满,亟返邦国,以黄纸为书,命其徒清进持诣思恩府土官,知府岑瑛执送,总兵官柳溥械至京,会官鞫之,乃言其姓名为杨行祥,河南钧州白沙里人,洪武十七年度为僧,历游两京、云南、贵州至广西”。三、杨行祥之案应该是铁板钉钉的碰瓷案:首先这年岁就不一样。毕竟如果建文帝还活着的话,正统五年时应该才六十三岁(建文出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这六十岁和九十岁的面貌应该不会很难分辨吧!再说了如果建文帝真的还活着的话,为什么突然高调出现,要知道当时可是朱棣子孙的天下,建文还活着的消息如果坐实了,无疑是要皇帝打老祖宗的嘴巴,这建文能隐藏四十年,不可能连这点智慧都没有;最后是信仰问题,朱元璋本人信佛,他小时候就在家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皇帝后更是选派佛法高深的僧侣去诸王府里讲佛,就是在现今流传的野史中,建文逃跑也是以僧人身份,而不是道人。杨行祥是僧人,可却假托道教祖师张天师的名号,这不务专业的做法自然显得颠三倒四,很可能只是一个不得志的僧人的胡言乱语而已。

杨行祥事件之后,之前很多深信建文帝没死的人纷纷现身说法,以各种有力证据证明建文帝在火烧皇宫当天是乔装逃走了,朱棣所下葬的那具尸体应该只是一个替死的近侍而已,是为了掩护建文帝出逃的牺牲品。关于建文帝出逃后的下落,最具体的记载是出自于清朝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此书得到了明末清初人张岱的协助编撰,吸取了张岱所著的《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为蓝本,由于内容太多,下面节选谷应泰对建文出逃后的总结:

乃逊国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独从地道,余臣悉出水关……于时谨侍左右者三人,杨应能、叶希贤称比丘,程济称道人是也……其经由之地,则自神乐观启行,由松陵而入滇南,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踪迹来去,何历历也。

跟随建文帝出逃的有三十二人,其中主要的杨应能、叶希贤、程济、史恭都是史载人物,都是真实的,如果建文帝没死且出逃,并和这些人发生过接触的话,恐怕是瞒不住朝廷的耳目的。

此外建文帝将出逃地点选在了云贵地区,当时在此地镇守的是沐晟,其父沐英是云贵地区的传奇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次子,被朱元璋收养后就在马皇后身边学习生活,和懿文太子朱标(朱允炆亲父)关系极好,朱标死时沐英直接哭死过去,不久后就身亡了,云南沐王府和朱标一脉可谓是情感深厚,朱允炆去投奔沐晟也是合乎情理的。

而且朱棣在继位后,就把原先封国于云南、后被建文帝削藩的岷王朱楩又派去了云南,有可能就是为了调查建文帝下落和监视沐晟的。此外吸收了明人所记的“建文出逃”情况的《明史》,也将建文出逃的疑团如实地记录在案,并且认为朱棣在继位后分别派出了两波人去寻找建文:海上路线为郑和,陆上路线为给事中胡濙。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遏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找了建文帝十六年,突然在一个夜晚冲入朱棣所住的宣府,当时朱棣已经熟睡,一听说胡濙来立刻就起床召见,两人一直聊到半夜两点多,没人知道他们具体是聊了什么呢?而热播剧《大明风华》就将此记载艺术化,改编成了“建文夜见朱棣”的剧情,或许这也就是问题的由来。至于建文帝是否真的在那个夜晚和朱棣有过会谈,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首先建文不会去,他拼死才从叔叔的毒手中逃出来,十六年后再自投罗网的可能性很小;其次朱棣不会见,皇帝身边耳目众多,一举一动都很容易被看到,如果胡濙真的把建文带到了朱棣面前,那怎么能瞒过身边侍卫和太监的眼睛呢?要是再来一个好事者直接把这事写成一本回忆录的话,那建文没死的消息就传出去了,到时候朱允炆不论死活,对朱棣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最后胡濙也不会把建文带给朱棣看,他是要帮老板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如果他真的找到建文帝的话,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一杯毒酒搞定,而不是带着建文帝跑来跑去,到处招摇。四、关于建文之谜的个人猜想

总结:目前对于朱允炆的下落之谜主要分为两个朝代,两种说法:明人说是自焚而死,清人说是出逃,而这两种说法都有疑团存在,明人多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声誉,毕竟自朱棣之后,大明帝统都是其一脉的,官方或出于顾虑,或出于避讳,自然不能公开建文下落,而清人虽然没有这层顾虑,但也难保会出于抹黑明朝皇帝的目的而添油加醋。

我个人是比较持“建文自焚身死”的说法的,因为当时朱棣兵入金川门后,不管是要暗杀建文还是保护建文,朱棣对建文帝的注意力应该是最主要,朱允炆不太可能能在朱棣的眼皮底下逃跑。

再者,如果建文真的出逃,那具焚尸真的只是一个替代品的话,那当时投降朱棣的可是有建文身边的近侍太监的,让他们来辨认一下也不是难事,只要朱棣辨认出尸体身份不是建文的话,那应该直接就派军队去追寻,不可能等到五年后才派胡濙和郑和两路查找,既废时又废力。

而且建文没死的消息应该是朝廷大忌,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地派人去寻找,胡濙寻访之事虽然没什么人知道,可郑和下西洋却是人尽皆知,完全不符合需要其隐秘行事的作风。所以建文帝应该是死在了大火之中,而放火者应该就是其身边的侍卫太监,甚至有可能是受到朱棣密旨行事的,毕竟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建文死去要比活着对朱棣有利,而且朱允炆之死又不能和朱棣扯上任何关系,自杀就是一个最好的借口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为何所有人都拥立朱棣为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留下遗诏让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大刀阔斧削除藩王,本来进展还挺顺利,谁知踫上了燕王朱棣这块硬骨头,不但啃不动,还遭到了朱棣的强烈反抗。

1402年6月13日,燕王朱棣兵锋直逼南京城北金川门,受命驻守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选择了打开了城门投降,迎接燕王朱棣进入京城,大势已去的朱允炆疑似自焚身亡(另一说法为不知所踪),朱棣取而代之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剧照)

为何所有人都拥立朱棣为皇帝?

朱棣占领应天府时,以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穗、兵部尚书茹瑺为代表的大部分朝臣,都选择了见风使舵,拋弃了朱允炆,拥立朱棣登上皇位。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立朱棣,朱棣的登基之路并不像表面看来那么“温柔”,而且还充满了血腥。

朱棣登基之初内心是有些发虚的。

早在明朝刚建立时,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夺权,赐予了藩王当“内有奸逆,必举兵讨伐清君侧。”的权利,这给朱棣钻了空子,指责提出削藩的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起兵京师是为了‘清君侧,靖国难’,听起来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但朱元璋的‘遗训’里面还有这一条规定:藩王必须要有皇帝召唤才能起兵。所以朱棣起兵京师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是妥妥的乱臣贼子。

所以建文朝的一些骨干大臣,自然不会拥立朱棣这个‘逆贼’登基了。

但在皇权争夺中,根据‘胜王败寇’法则来说,输者就算多占理,反对也是无效的。

那么接下来便是‘顺者昌逆者亡’的戏码了,内心发虚的朱棣为了正‘视听’巩固皇权,自然不会心慈手软。

朱棣共清洗了建文帝共五十多位旧臣,整理其中一些比较典型的:

“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明史·方孝孺列传》载。

“主张削藩的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自然首当其冲,被朱棣下令凌迟处死,两家亲属亦牵连被害”。

“明朝第一大儒、文学博士、朱允炆的启蒙老师方孝孺,因拒绝帮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被朱棣处以车裂之刑,其家人亦受株连”。

(方孝孺剧照)

“吏部侍郎练子宁,讽刺朱棣的“效仿周公旦辅助周成王”的义举之说,说朱棣实际上是狼子野心、大逆不道谋朝篡位,被朱棣割舌戮尸,并诛杀练氏族人151人,流放371人”。

朱棣处理了一些反对的顽固派后,剩下的自然是一些“拥立”他登基的人了。

朱棣得以这么顺利登基,离不开“灵魂人物”李景隆的助攻

从1339年朱棣起兵开始,朱文炆便委派长兴侯耿炳文为伐燕大将军。

(耿炳文剧照)

耿炳文何许人也?

耿炳文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能力虽比不上徐达、常遇春等猛将,但也是经验丰富的兵将之一,而耿炳文擅长的是防守而不是攻坚,吃了一次败仗后,太常卿黄子澄就认为耿炳文年事已高(60多岁),已经不适合作为伐燕主帅,并向朱允炆举荐了曹国公李景隆。

而这李景隆只是练过兵,并没真正的上过战场,实战经验为零。

不过好在李景隆有一些能力还不错的手下,比如都督瞿能。

1339年9月,朱棣率兵奔袭大宁,李景隆知道后,便下令攻打朱棣老巢北平。在都督瞿能奋勇率领下,明政府军几乎攻破了张掖门,这时侯李景隆开始了他的骚操作。

为了不让瞿能抢去首功,就在差点攻破北平的时侯,李景隆居然下令瞿能撤退,这是明政府军离击败朱棣最近的一次。

之后李景隆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明政府军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被燕军击败,损失了数十万兵马,几乎将朱允炆的老本败了个一干二净,此后明政府军再也没有什么实力对燕军进行讨伐围剿。

李景隆因为一己私利,硬生生扭转了双方的对陈形势,明政府军由进攻进入了战略防守。

最奇葩的还是朱允炆。朝中大臣一致都认为李景隆是明政府军失利的罪魁祸首,应被诛杀,但朱允炆不听。

(朱允炆剧照)

1442年,燕军跨过了长江剑指南京应天府,这时朱允炆重新起用李景隆,派他和谷王朱橞率3000兵马镇守南京城北金川门。

当李景隆在城墙上看见朱棣的旌旗时,他选择了再次辜负朱允炆的信任,打开了城门,让朱棣兵不泣血就进入了南京城。

所以说,朱棣最终得以顺利登上皇位,李景隆的“汗马功劳”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人都拥立朱棣登基。而正是由于朱允炆的昏庸,盲目地信任李景隆,李景隆才能有机会“大力助攻”朱棣,朱允炆政府军三倍于朱棣的军力才会失败,朱棣的起兵造反之路才能如此顺畅,占领南京应天府才能如此不费吹灰之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