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你认为是怎样的人叫文化人呢?
[问题分析]:平时人们所说的:想做一个文化人,既然文化人成为平常很多人向往的目标,就说明在很多人眼中,文化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有着与众不同的能力,同时也能从事一些普通百姓所做不到的事情,
而提到为文化人,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往往和识文断字的读书人、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把文化人直接等同于知识分子,读书人,而提出怎么样的人才叫做文化人这样的疑问,显然是不认同这样文化人等于知识分子的观点,而是想进一步了解文化人真正内涵。
[文化初学者的观点]:
怎样的人叫文化人,我们可以从文化二字本身的含义去入手分析。
一、“文”以载道,“文”是天道的代言,是人们认知天道规律的纹理路径。文的本义是天象中交错的纹路天象因为有了中恒交错的纹理,从而给人们提供认知天象天道的纹理路径,从而掌握天地运行的规律以指导人们耕种生活,所以古人常言文以载道,文是天道的代言,是人们认知天道规律的纹理路径。
而天道有什么特点?古人眼中的天是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1、天是权威的体现:我们都知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大部分时间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时期,而天农业耕种对天时天道的依赖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农业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天时天道更加依赖,所以老百姓常言,农业是需要靠天吃饭,天对人们的生存乃至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天是绝对权威的体现。
2、天道唯公,无私付出。天地无情有大情,天地长养地球上的万物包括我们人类,但从不自恃有功,更不会因为而主宰万物,最简单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天上的太阳无时无刻不在温暖和照耀着人类及地球万物,而从来没有向人们索要过任何的费用和主宰过人类的生活,只是每天日出日落,默默为人们提供温暖和光明。
“文”的引申意为文字、思想和精神力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后来引申为文字,文章,文献。到最后成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明。”
文作为天道的代言,落入人间化为文字,而文字是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所以仓颉造字惊天地而泣鬼神。“文”的引申意为文字、思想和精神力,人们常说的文字入心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文字是人们思想精神代言。
二、“化”是上行下效,以身作则,从而让别人发改变和变化。我们在来看“化”字。《说文解字》说:化,教行也。段注: 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由此可知什么是化?化为上行下效,以身作则从而让别人发改变和变化。
所以古人常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就是效法天道,上行下效,以身作则,以精神力和思想去感化身边的人。
三、真正的文化人是天道的代言人,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知道了什么是文化,再来谈怎么样的人才是文化人,就比较容易人了。从文化本身的含义我们就知道真正的文化人是天道的代言人,他们具有如下的特性和品质:
1、真正的文化人拥有绝对权威和高度的实力。“文”作为天道的代言意味着与天道的相通,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代言,所以在人类社会的氏族部落,能够读懂“文”的人往往是部落的领袖和帝王,他们通过读文观象授民以时,指导人们的生产劳作从而有一个好的收成。他们拥有读懂决定人们耕种劳作收成的天时规律的能力,所以人们也把他们称之为圣人,也一个部落的领袖人们,是人们心中的太阳,带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真正的文化人就是每一个行业的绝对权威的人物,他们引导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引路人和领头羊,而行业本身无高低,只是分工有差异,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可出状元。
2、真正的文化人拥有着胸怀天下的担当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宋·王禹偁《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
“文”是天道在人间的代言,而天道至公,无私付出,比如太阳,默默的全心全意为地球万物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没有丝毫的懈怠和抱怨。所以古代圣人通天道而以文化人,造就了无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无论是道家的“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还是儒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都在告诉我们,胸怀天下的担当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是真正文化人的写照。他们同时也是别人精神的导师和思想的榜样,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真正服务他人的心,所以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往往感觉会很舒服,很放松,从而有意无意的可以感化他人。
3、真正的文化人有着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契约精神。天道日月运行,一刻也没有停息,我们无法想象,当哪一天日月星辰不运转了,将会给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天地也是最具有契约精神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风一来必然春暖花开,冬天过去必然春天来临,二十四节气的精准运行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指导者我们日常耕种劳作。
所以作为天道代言人的真正的文化人必然有着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契约精神,言必行,行不果,所谓君子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结语: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人你跟他在一起就觉得特别的舒服和自在,让你感觉很放松,他们身上却有着如同太阳般的精神和品质,时刻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这就是真正的文化人,他们是天道的化身和代言。真正的文化人,无关乎知识,也无关乎学历,只关乎每个人的心,一颗至诚至善的心。每个人都是天地赤子,我们原本都有一颗至诚至善的天地赤子之心,只是生活的经历让我们很多人的本心被乌云所蒙蔽,每个人都有成为真在的文化人的机会和潜力, 只要你拥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契约精神,有着胸怀天下的担当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一定可以拥有某个行业的权威实力,从而真正用自己的所学所长,破开乌云的遮挡,重现至诚至善的赤子之心,如同太阳,照亮和温暖别人。(图: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化可以融合吗?
后新冠疫情时代,三大文化能够融合吗?
应对突如其来的的新冠疫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加凸显出来。东方文化圈的国家地区,以人为本、集体主义、道德法则优势显著,疫情得到更早更快地控制。西方文化圈的欧美国家,以资为本、个人主义、丛林法则劣势显现,疫情没有有效遏制,感染人数、死亡人数远远高于东方。
以中美为代表,东西方文化不但差异显著,而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美国延续一神教的傲慢与偏见,无端指责中国限制自由、侵犯人权,甩锅中国以掩盖自家制度缺陷和执政无能。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劣根性”。
什么是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自始祖创业以来,历经千百代传承、创造的遗产,包括物质和精神,包括规则跟技艺,包括精华与糟粕。现存影响巨大广泛的文化圈有三个:东方、西方和穆斯林。只要对国际事务稍有关注,就能感受到,三个文化圈差异明显,东方与西方、西方与穆斯林冲突不断,几乎每一天都有热点。
那么,不同文化有没有可能融合呢?当然能够融合。就东方、西方和穆斯林三大文化来说,演化到如今这般模样,本来就不是纯粹的原生文化了。
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黄帝、炎帝和蚩尤,征服大战之后就融为一体。儒道释三教合一,被中国广泛接受,也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圈。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华文化几乎被西方文化大换血,从而涅槃复兴。
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同时融合古希伯来(犹太教)和古罗马(基督教),中华文化对其也有不小的影响。应该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化优势突显,打遍世界无敌手,“孤独求败”不求上进,傲慢与偏见让西方文化故步自封了。
穆斯林文化产生就同时吸收融汇了东西方古典文化,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罗马的政治学、法学,波斯的历史、文学、艺术,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宗教哲学,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构成伊斯兰文化的基本养料。西方现代文化也渗透到伊斯兰世界的方方面面。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9.11恐怖袭击更加证实冲突理论。他对现实世界的预言十分悲观,但并非绝望。他声明自己仅仅是想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危险性的警惕,进而促进文明之间的对话——他宁可要一个建筑在悲观之上的乐观,也不要一个在他看来忽视潜在差异和危险的盲目乐观。
苗子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不同文化能够融合,但十分艰难。差异无法抹去,对抗乃至冲突的可能将长久存在。同时,对抗和冲突引人注目,且往往被认为放大,而和平的承认与融合则不太引起注意。极端者制造对抗而且大声,中正者理性接纳往往沉默不语,所谓“沉默的大多数”,人性使然。
三大文化中西方文化貌似一个“刺头”,唯我独尊,与中华文化和穆斯林文化都主动对抗,征服欲极强。中华文化与穆斯林文化之间相对和平,平等对待和平共处应该是主要的原因,而这正是不同文化某种程度融合的前提。
一神教是西方文化和穆斯林文化共性之一,唯独中华文化没有这种基因。一神教思想极端化,不要说融合,就是和平共处都有困难。苗子所说“融合”,不是指相互结合成为一种文化——这种融合往往意味着首先政治上的征服和统一。苗子认为文化融合,现实的方式是:平等对待,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对话而非对抗,相互借鉴吸纳对方文化精华,对自身文化升级改造,共同促进人类文化进步。以中华文化的特性,能够更容易化解对抗,促进三大文化融合。
本文由苗子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涨知识!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理解中国文化有点难度,毕竟中国幅员辽阔,势力划分几千年,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正如山东出响马,绍兴出师爷一样。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借这个话题谈论下山东文化。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是山东文化的精髓,也正是这一山、一水、一圣人奠定了山东文化的根基。
文化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周王朝大封诸侯,各国公在各自领域发展经济,加之区域特色,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体系。
齐鲁是山东文化的奠基者。周王朝将姜太公封在了齐国,将周公旦封在了鲁国。这两个都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一个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一个奠定了国家治理的体系基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齐国、鲁国在后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和霸权主义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齐国,位处于山东、河北交界之地。自古燕赵大地出豪杰,问题是不出也不行,不出的话,造就被齐国给灭掉了。在管仲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文化风气受之影响,众所周知的“官妓”就是处于管仲的经济政策。在管仲的努力下,齐国逐步形成了“士农工商”的国家框架,成为了后世国家阶层划分、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齐国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霸权国家,甚至想一度代替周朝。但最终由于内乱,田氏代齐。且春秋战国时期,刺客侠士居多,有名的荆轲就是齐国的邻居,齐国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好战的风气。且齐国是第一个开通海上贸易的国家,齐国经济的发展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史料记载齐国就曾经在朝韩等地进口过兽皮等物质。这也是齐国人的思想要比其他地域的人更为开阔一些,物质的丰富,也造成了齐国人的豪爽之气。吴起、晏子、孙武、孙膑都是出自此地,可见军事家的养成离不开尚武精神的熏陶。
从齐国再往前追溯,山东地界之人被称为:东夷。具体是不是有待于商榷,但是从黄河到渭河形成的原始部落来看,山东虽然可能存在了部落文明,但相对于黄河流域炎黄的正统部落文明来看,还是属于野蛮行列之类。经常收到“五帝”的打击,舜帝的功绩里面就有“东长、鸟夷”,据考证,舜帝是在冀州,东面差不多是滨州、东营的沿海方向。也许这也造就了山东人好战的性格。
从齐国在往后发展,山东由于靠近河南,自古河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虽然山东不属于战略要地,但是在河南的旁边,且在山东的青州、兖州也是重要的粮仓和兵源之地,故欲得天下者很难容下山东的自治。且山东作为抵抗北方少数民主的前线,到后期的海上重要防御基地,也是营区。从汉至清,始终围绕河南展开政权斗争,山东无可或缺的被波及,且山东人好战,多被征为士兵,前往打仗。当初袁绍凭借青州兵大杀四方,后被曹操所得平定中原。且由于山东的地理位置与北方之地相邻,北京地区在金朝定都以前,可谓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下,能与游牧民族争锋的正是山东大兵,尤其是在五胡乱华、五代十国期间,更是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鼎盛时期,山东作为南北朝的一个分界点、五代十国政治权利的外圈,无可避免的养成了山东骄横之气,也就是颇有现在东北人的性格。
鲁国,地处与河南、安徽交界的位置,鲁国的文化影响对山东、对中国可是影响至深,并深深的烙尽了山东人、中国人的骨子里面,这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两大圣人:孔孟,都是出自此地。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虽然周公旦没有来,但是鲁国作为周王朝的直系王国,一直是其他诸侯国无可比拟的。也正因为此,周国作为礼仪治天下的政治典范,鲁国更是其中的表率。齐国、鲁国两国不是和谐的邻居,经常的开展战争,但是战争不是一方面的掠夺,而是两种文明的碰撞和融合。礼仪和好战的碰撞、融合。随之后来的秦汉将山东势力范围重新划分,直到清朝形成现在确定的版图,山东两个国家的文化属性不断融合发展,逐步行了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山东文化,并号称“礼仪之邦”。
泰山,作为山东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泰山是中原地区唯一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山,最高、最宏伟,经过周王朝礼仪文化的努力,封禅已经成为秦汉皇帝取得上天予以承认合法正确的重要标志。这也促进了山东文化融合了多地区的文化精髓,但主要是北方的文化,暨中原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交锋之中,最终儒学文化能够战胜其他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也正是由于儒学文化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并逐步发展自身学说所成。泰山正是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相溶发展的一个媒介。现在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祠、王母娘年都是文化发展的传说,也是首次将儒、道、佛融汇后发展起来的泰山文化。
齐鲁文化的融汇交流所发展出的文化,用“响马”来形容最为贴切,响马既体现山东人好战的性格,又表现出山东人光明磊落的行为。这是山东人的文化标签,直至现在,标签仍在众多的山东人身上体现着。
山东人可以为相、可以为将,但终究当不上帝王,这也是山东文化对山东人的必然影响。山东自古作为拱卫京师之地,兢兢业业替天子保卫国门,极少发生造反事件,这就是儒学文化的影响,礼仪之邦的风度。
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形成了山东文化的枝干,而儒学文化将这种融合文化在山东固化扎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山东文化。造就了山东人吃苦耐劳、豪爽勇敢、谦虚礼让的品格。
可以说,齐鲁两国时期奠定了山东文化的基础,燕赵之风和中原礼仪丰富了山东文化。到现在无可否认的是:山东文化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山东人也一直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酒是文化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认为酒本身不是文化,只是文化的一种媒介和载体,理由如下:
1、我国的酿酒技术由来已久,据说可以追溯到距今天五千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古代人利用各种谷物含淀粉丰富的特性将谷物加工转化,变成可以应用的酒精饮料。用来在日常生活当中饮用,所以说酒本身不是文化,只是一种特殊的饮料。
2、古代人发明的加工酒的技术和工艺,被人们加工整理,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形式。
由于古人饮酒有聚众对饮的习惯,而且古代的文人墨客多以酒作为创作的灵感启动器,喝上几盅就能刺激脑子做出好文章。这时候就就成了一种媒介,催生出了许多形容酒,和形容酒后人状态的文章,酒就成了文化的载体。
3、古人规矩多讲究多,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同样也遵循着许多的规矩和讲究,这些个规矩和讲究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和酒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就把这些与酒有关的规矩讲究总结成酒文化。
为什么有人会说有知识没文化?
借用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人民网在2015年1月有一篇专门讨论知识和文化区别的文章,其中对二者区别的精确概括是:
知识以物为本,文化以人为本。一、知识,知而识物
知识的本质是缩减认知成本,强调的是对于未知事物探索后的认知精华,可以藉由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目的是为了让未曾了解这个事物的人尽快了解,缩减认知成本,不做从猿到人的过程。
你可以瞎子摸象一般通过大量的验证、试错完成对一个事物的认知,第二个人来到后,如果再走同样的路线,就会很低效,此时,如果你把你掌握的知识给他,就可以大大提高他的效率。从这种意义来讲,知识压缩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成本。
二、文化,文以化人
文化的概念太过广大,这里仅仅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文化,大概率是一个人将对外物的认知(知识)内化到自己内心的修为,进而可以影响言谈举止、方方面面的东西。
我们常说的“有知识没文化”,就是掌握了知识,却没有让知识影响自己内心的一种体现。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实际上相当多有诗书的人气根本不华,比如前一段时间阻碍高铁发车的优秀女教师,而另一些没有知识的人,却亦有可能是有文化的(这是我之前说“大概率”的原因),仗义每多屠狗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道义的认同和遵守,跟曾经有多少知识并没太大关系。
知识,要去摄取,吃进来,要记得努力消化,内化为影响内心行为准则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图侵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