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的诞生,圣诞节是按阴历还是阳历?
圣诞节是公历的12月25日,因为世界公认的日期计算方法是公历,农历只在中国使用。在中国,从民国时期开始,就有人提议要抵制圣诞节,但并不妨碍它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然而事实上,“任何传统节日都会在流传的路途上变形,成为一个容器,让参与者安放自己一套诠释与意义”。而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并非只在于鼓励消费,让大家可以借此机会狂欢、购物、吃大餐而已,它的真正精神,是让我们懂得感恩,关心他人,关注弱小。其实所有的节日,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样,它是会旅行的,它是会随着文化的交流,移植、散布到世界各地去。
天主教老大称教皇?
我是梦蝶庄生。简单科普一下有关基督教的有关常识。
凡是信耶稣的,统称基督教。基督教又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体系(中国人通常说的基督教是指新教,与天主教区别)。
基督教最初源于犹太教,最高神都是耶和华,在演变中杂揉希腊、罗马的神学、哲学,发展出了圣父(耶和华)、圣子(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与犹太教不同,在基督教中,耶和华隐身于后,实际上露脸到处出风头的是耶稣。所谓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伽,这是天上的老大。
基督教约在1-2世纪诞生后,原为民间宗教,后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教义也温顺很多,成为统治麻痹人民的工具。
由于罗马帝国分裂,基督教会也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教廷在罗马,教皇相当于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教众视其为人间的老大(曝点黑料,教皇表面道貌岸然,虔信上帝,其实不一定,有的有私生子,有的死于梅毒😜)。
东正教教廷在君士坦丁堡(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老大叫大牧首。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伊斯兰化,后来俄罗斯沙皇就以东正教的守护人自居,打土耳其这也是借口之一。
中世纪教皇势力很大,收什一税等聚敛财富,还发明"免罪符"骗信众买,说当铜板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就能上天。下层教士捞不到实惠,后来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发动宗教革命,强调不需要教皇为中介,人人可因信称义,与上帝零距离,称为新教。新教不是那么等级森严,人间也就不存在什么老大了。
旅途中打小段。以后再交流吧。
东正
纪元年份由来?
公元纪年:
即公历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在儒略历与格里高利历中,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英语:Before Christ,缩写为B.C.)。现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的说法。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但纪年仍采用民国纪年法。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西历和西元作为历法和纪年。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否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虽然在之前没有儒家学者提出,但从实际功用来看,依然属于儒家的原本思想。
对“君权神授”不能简单地从权力来源来理解,更要知道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蕴含的古人对“君权”与“神权”的态度。
从更深层次来说,董仲舒所提出的“君权神授”不仅没有歪曲孔孟等人的原本思想,反而是更好地践行了儒家一贯的主张。
“君权神授”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用很多人以为,王朝的更替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新王朝武力推翻旧王朝,自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正统王朝。
但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这种现象是从汉武帝之后才出现的,并且在汉初阶段引起过不小的震动。
汉代遇到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历史难题,叫做“帝王合法性”,诸子百家中很多学派都曾经试图解决过这一难题,“君权神授”正是董仲舒代表儒家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唯一成功的方案。
在汉代之前,所有国君,包含夏、商、周的所有诸侯国在内,都是贵族,他们要么是前朝的君主,比如宋国;要么是建国的功臣,比如齐国;要么是宗室子弟,比如鲁国,要么是上古先贤的遗脉,比如楚国。
总之,即使是后来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都是经历过周王室的册封。之后统一六国的秦国,哪怕是与刘邦争锋的项羽都有世袭的贵族身份。
所以说,他们任何一方成为新的天下共主,都是合理的。
但是,偏偏刘邦是出身“平民”而终有天下,这就推翻了之前人们固有的认知。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
这个问题很严重,如果不能证明刘邦得到天下是合理的,那么必然会对皇权的权威性发起挑战。
最简单的就是,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岂不是说明皇帝人人都可以做吗?
刘邦可以通过武力手段推翻秦朝而建立汉朝,那么其他人也随时可以通过武力推翻刘汉而建立新朝,天下必然不会安稳。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汉朝建立之初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短短半个多世纪而已,有诸王争锋、吕后乱政、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朝有庙号的皇帝换了四个,还有三个傀儡皇帝,内部可谓是动荡不休。
那么,帝王合法性难题的解决方案越来越迫切。
儒家并不是第一个登场的,在汉初施行的是道家黄老无为的思想,但一味的宽仁使得地方势力迅速坐大,严重威胁到王室的安全。异姓王与同姓王都认为自己也有取得天下的实力,纷纷起兵叛乱。
接着是法家登场,郅都、宁成、张汤等酷吏将矛头对准了朝堂内部,将京都内外搅得腥风血雨,国家依旧动荡。
诸如阴阳五行家试图用“五德兴替”来解释汉朝立国,但“水德”、“土德”、“火德”一直争论不休,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时候才轮到儒家登场,董仲舒代表自己的学派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
他将汉朝替代秦朝称为新的王朝归结为“天命”,所有敢于质疑这一点的人就是“逆天命”。这是一个无法证实但同样无法证伪的问题,就这么简单粗暴地解决了困扰汉朝七十多年的难题。
所以我们后来就看到了,每逢王朝兴替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异象被编造出来,就是代表着“天命”。
自此之后,历来的封建王朝都必须以儒家为正统思想,否则就是质疑自己的“帝王合法性”。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问题,不是因为汉武帝的尊崇,才使得儒家得到正统地位,而是因为儒家为汉朝树立了正统,才得到了汉武帝的尊崇。
儒家的“人神观”以及“君权神授”的根本涵义很多人认为,儒家倡导“无神论”,其实是不对的。儒家实际上是承认有神的,但并不是非常重视神。
《论语·述而》中言:
子不语怪力乱神。还有,《论语·雍也》中也有表述: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可见,儒家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只是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态度,不用鬼神的特权来干预人间的事务。
那么,董仲舒将“君权”与“神权”取得联系,是否就意为这推翻了儒家固有的鬼神观念呢?
并不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恰恰是将“神权”在封建的庙堂社会中摒除出去,真正做到了“君权”的独尊。
董仲舒将“君权”的来源设立在“神权”之下,认为“天子”是代天管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实际上就是将“君权”与“神权”进行了同一化。
既然“天神”已经在人间选定了负责人,那么,在人间范畴之内,“天子”就是实际上最高的统治者,代表的就是“天”的意志。
这样一来,从名义上来讲,“神权”是凌驾于“君权”之上;但从实际上来说,“君权”已经在人间中达到了顶峰位置,并不会受到“神权”的约束。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诸多宗教进入中国之后,并不会出现如西方中世纪那样,世俗国家会受到教廷的控制,甚至国君的任免都要由教皇决定。
比如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是崇信佛教的,有诗歌写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朝代,国家给佛教兴建寺庙,给他们自给自足的土地,甚至请他们来宫廷之中传教,但就是没有世俗实际的权力。
而后世诞生于中国本土的禅宗,在唐代需要接受唐皇的册封,才能确定正统地位,还有诸如藏传佛教在清朝同样要接受“君权”的册封才能作为序列的传承。
而这些基调,都是在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之后才得以根本性地确立。
面对世俗,君权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面对宗教,君权是“神权”的代言人,有与其平等对话的地位。
所以说,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虽然在说法上不是传统儒家的思想,但实际上是将儒家对于“鬼神”的疏离态度变为了实际的可行办法,还是一脉相承的,可以纳入儒家原本的思想体系之中。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元旦的来历60字?
元旦的起源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泛滥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 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伺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 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便是元旦的由来。
中国元旦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
古代元旦年画
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 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 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 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西方元旦
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双面神“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 “January”这个词。原本以为教皇把耶稣诞生年作为公元元年,公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稣有关联,事实并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还应该是 12月25日圣诞日为过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没有圣诞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