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破釜沉舟的含义及引申义?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项羽在荥阳与秦军对峙,他下令将所有的船只都破为柴薪,然后将所有的炊具都投入河中,表示只能胜不能败,不胜即死,以此来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
"破釜沉舟"的原始含义是指摧毁了退路,只求前进,表示决心以死相拼,不再有任何退路。
引申义上,"破釜沉舟"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下定决心,孤注一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比如在一些艰难的环境中,人们往往需要"破釜沉舟"的精神,以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
典故:项羽为了帮叔父项梁报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士兵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船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在巨鹿大破秦军。后来人们常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成语名字:破釜沉舟
成语发音:pò fǔ chén zhōu
成语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破釜沉舟啥意思?
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破釜沉舟
秦朝晚年,秦国将领章邯带军攻打赵国,赵军不敌,无奈之下退守巨鹿之地,即如今的河北平乡一带。眼看两军对抗赵军难以自保,于是楚王令宋义为首将,项羽任副将,带兵出战前去援助赵国。
宋义带领军队前往,到了安阳这个地方的时候,停驻了46天之久,迟迟不动。这可惹得项羽着急得不行,十分不满,多次强烈要求进攻决一死战,以此解救被困的赵国。可宋义却认为要等到两军交战多时,秦兵疲惫不堪后出动才好出动一举拿下。
此时军中缺粮士兵萎靡,而宋义却丝毫不担心整日饮酒作乐,项羽实在难以容忍,于是进入营帐杀了宋义,并指责他叛国,赢得了众将士的拥戴。项羽的这个举动震惊全国众诸侯。
此后,项羽立马带领手下所有兵马全数渡过黄河前去支援赵国以解巨鹿之困。在渡江以后,项羽命令手下的士兵把每只渡船都凿沉,摔破军中所有的锅,烧毁军营,只携带三日的粮食,表明决心,已示决一死战,决不后退。
正是如此,全军带着向死而战的心来到了巨鹿之处,一举包围了秦军,使其无法与外界相连通,楚军将士士气威猛,吼声震天,以一敌十。在经过了九回激战以后,楚军最终大破秦军,引得前来增援的各路诸侯全数闻风丧胆,不敢靠近。此次一战解救赵国之后,项羽名声大震,回楚国接见各位诸侯时,没有人敢正眼看他。
“破釜沉舟”指的就是项羽这种拼死一战,不留回头路的决心与做法。
破釜沉舟什么意思啊?
破釜沉舟,是一个成语,拼音是pò fǔ chén zhōu。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该成语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 。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入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
破釜沉舟成语哪个字错了?
没有错误。
【成语】:破釜沉舟
【拼音】: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示例】: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近义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反义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歇后语】:项羽砸锅
【语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