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古之人损一毫而利天下?
意思:古人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有利于天下他也不给,而让普天下来奉养他一人他也不同意。
更深层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只要尽力做好自己,既不做有利于天下的事,也不做有害干天下的事,那么天下就会变得很好。国家不应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而损害个人的利益,也不应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少数人的利益。每个人都要维护好个人的利益,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好。这是早期道家代表人物杨朱的观点。
原文: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总是执着地追求一个方面,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论准则。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所以只“抱一”而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朴”。“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则、真理。
有一虫举足讲搏其轮?
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有一只虫子奋力举起腿臂想要阻挡车轮。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它如果是人的话,一定是天下最勇猛威武的人。
道德经中天得一以清?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那么,“一”究竟为何物? 天地间每一件事物皆为一。
一:天地为一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一由道而生。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言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先天地生”这四个字可以明确,“一”为天地。后面又有“可以为天地母”这一句,更加明确指出“一”就是天地。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既然一是天地,天地就是一,为什么还要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地就是一,一就是天地,这就相当于:我本就是我,怎么能说我得到我?
道生天地,天地的运转规律皆由道而定,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春暖秋凉,冬寒夏热。不能违背,否则即为大逆不道,所以,这个“一”不但是天与地,亦是天与地自身的运转规律。天与地必须依照道所赐予本身的规律运转才能够“清”和“宁”。所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天按照本身的规律运转才能够清明;地按照本身的规律运转才能够安宁。也正符合老子“道法自然”之意。既按照自身的运转规律行事。
如此看来,“一”为天地。
二:万物皆为一
道生万物,那么生道者何物?自然是道之母。道之母生道,所以,道也是一。因此,道生万物,万物亦生道。道无处不在。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生我者为道。我为一。我之所有皆由生我者所赐。生我者所赐是与我生死共存亡的,是我所固有的,不可以改变,可称为本我、真我,原本的我、真正的我。本我的特性即是本性——我本来拥有的特性。我为一,本性自然也是一。我之行事需遵循本性。不可违逆,违逆即为非道。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德蓄之。万物生存的环境称之为德。 与生俱来的本性在生存的环境中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亦称之为德。倘若,外界的影响没有改变与生俱来本性,这种德是上德,是常德。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言道: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一切行为全凭本性。所以是常德。又道: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即是本我,原本的状态。又道: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即是道,一切的根源。所以德亦是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言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种遵循本性行事的德就是道,就是一。
倘若本性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行事方式必然是违逆本性的,违逆本性就是违逆大道。这种德就是下德,就是俗语所说的:缺了大德。大德即是“孔德”。不能是一。
自身为一,遵循本性行事为一。而自身由道而生,自身亦可称为道,遵循本性行事亦可称为尊道而行。尊道而行是为上德、常德、孔德。所以,一即是道与德。道与德合则为一,一分则为道与德。《道德经》第一章言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即为道与德。“同出”于一“而异名”为道与德。
所以,神为何得一而灵?因为神遵循了自身的道德行事所以能灵;谷为何得一而盈?因为谷遵循自身的道德行事所以才能盈;万物为何得一而生?因为万物遵循自身的道德行事所以能生;候王为何得一而为天下正?因为候王遵循候自身的道德行事才能为天下正。 如此,恰符合《道德经》主旨。
一泗天下南瞻部洲什么意思?
一泗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讲,即东胜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和北部卢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