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是谁,我国古代被称为诗圣的是谁

天美资源网

诗圣是谁,我国古代被称为诗圣的是谁?

杜甫

杜甫给李白写过十几首诗?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诗圣是谁,我国古代被称为诗圣的是谁

天宝三载(744年)生性好动的李白对于居住十年的租住屋“梁园”实在有点烦,从蜀地来长安谋求功名的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冷落,在收到玄宗赠送的一笔钱后,李白离开长安的心情是倍受打击的。

骑着毛驴,濛濛细雨中从繁华的东市穿城而过,那“放声大笑出午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激情被冷风细雨所浇灭。

这时候的李白,是心灰意冷,滿怀忧愤的。一路的东进,终于看到了洛阳白马寺的挑檐和风铃的歌唱。

李白心情一振,喜好菩萨神仙的诗人当然要进这“西来第一寺”去品茗、听曲。

拣了一副临池的好座头,将随身携带的宝剑横放膝前,唤来一壶好茶,叫来几碟点心,李白静静的听着堂上歌伎吟唱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

李白觉得诗意“杀气太重”,于是打开随身书箧,取出纸笔写了一首《关山月》:“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一个年轻的河南囗音轻声赞叹:“好诗,俺老百姓确实是反对战乱的”。

李白忙起坐打量着眼前这位不速之客,一边口中谦虚着,急忙让坐。

中国历史上两位光耀千秋的双子星座历史性的相遇在洛阳白马寺。

其实杜甫到洛阳是参加科考的,李世民为了广揽天下人才,在洛阳也设了考场,目的是为了方便考生。这是杜甫多次考试落榜,正在犹豫和彷徨中,巧遇李白。

两个天才诗人的偶遇,仿佛灿烂的阳光扫清了各自心中的不快,两颗纯真热切的心灵一同沐浴在友情的温暖之中。

分手时,两人相约于下次在梁宋(河南商丘)会面,然后一起去访道求仙。

当年秋天,两人如约相见,而且还遇上了“军旅诗人”高适。三人各有不同的志向意趣,但是理想、爱好相同,都是诗词圈子中人,但是,都想进入朝廷谋得一官半职。

第二年(745)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见面,两人“策马弯弓,诗酒年华“。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道:“我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们一起去寻访隐士高人,一同去拜访大文人李邕。

共同过了一个月圆中秋后,北风渐起。李白与杜甫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互揖珍重后相别。

杜甫写了《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时年三十三岁的杜甫,正值壮年,访仙不遇,科举不中,与李白同声相求,诗酒年华,应该说此时杜甫的诗风是雄健霸道的。

在一年多时间里,李、杜两次相约,三次会见,应该是知交之情很深的。

但是,分手后两个人却表现大不相同。

李白是一个“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诗人,他喜欢交朋友,但是忘性又特别大,分别后就不再想老朋友了。

另一个原因,杜甫小李白十一岁,在古代,这个感情距离可能还是有的。另外我大胆揣测,李白毕竟是一个在唐玄宗那里受到礼遇的“客座诗人”,而杜甫屡试不弟,李白小看杜甫的心理作用还是有的。

而杜甫则是相反,是一个典型的“衣不如新 人不如旧”的人,他十分怀念李白,对这位老友魂牵梦萦,念念不忘。

他写下不少诗篇如:《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巜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诗篇。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杜甫恰在成都,这是两位伟大诗人相距最近的最后一次机会。

杜甫欣喜若狂,写下很有特色的一首诗巜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㨗诗千首,瓢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多么希望已经头白的朋友归来匡山。

(为了作品需要,文中叙述有虚构加工成份)

李白杜甫的诗是谁搜集并流传下来的?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清代文人赵翼在《论诗》中发的这句“牢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诗仙诗圣在历史上多么人气爆棚。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没有媒体,没有网络,有时候传递一封家书可能都困难,这些诗作到底是怎样传播开来,并且流传后世的呢?

李白、杜甫、高适共游梁园 /纪录片《 千古风流人物 》选准“平台”,帮诗歌多涨粉丝唐诗究竟是怎么样流传的?别说,古人还真有一套法门。唐诗是当时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题壁诗”是唐代文人青睐的诗歌传播方式,也是诗歌俘获万千粉丝的奇特平台。说是题壁,其实只要兴之所至,逢着各类建筑或者山石桥栏树干等凡能写画图形文字处,皆可题写作画。唐代文人尤其喜欢这法子,据统计,光是唐代题壁诗的作者就有三百余位,留下的作品更是近千首。

宗小姐千金买壁/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诗人寒山便是题壁诗的头号拥趸。据考,出身官宦的寒山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或许正因此,寒山就着林野宽旷,写了许多题壁诗。正所谓:“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寒山写了多少题壁诗呢?按照《太平广记》的说法:“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 能警励流俗。”估计寒山自己也没想到,这些自留于石壁上的心绪抵挡了岁月侵蚀,更在流传中激起了无数思想的共鸣。除了能收获粉丝,题壁诗还能传情。传说崔护落榜散心,在都城之南偶遇佳人,后故地重游,情愫萌动,门扉题诗,才有了千古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陆游唐婉,也是沈园之外题词应和,互道思绪。一块块静言不语的壁板,活脱脱地成了诗人传情、诗歌“涨粉”的线上社区。

绍兴沈园中的题壁诗《钗头凤》“奏乐”挥毫,请诗歌舞出高阁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玄宗年间,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同在洛阳游学,三人关系不错,诗歌也各领千秋,难分高下。 一天,三人到酒楼小饮,见几位梨园女子登楼而来,又闻丝竹之声响起,于是决定来一场特殊的比赛——看谁的诗歌被编入歌词最多!不一会儿,婉转的歌声飘转而来,正是王昌龄的诗作,王昌龄带着些许得意,用手指在墙上划了一道,当作计数。 一曲又一曲,却不见王之涣的诗歌,王之涣有些急了,一咬牙,指着歌女中最貌美出色的一位和好友打赌,若是这位姑娘还不唱自己的诗,自己便认输弃权。好在不久后这位姑娘开口,乐声流淌而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下子王之涣喜出望外,三人的说笑声惊动了乐师和歌姬,大家才知道原来“词作者”就在现场。 这便是成语“旗亭画壁”的来历。听着颇为传奇,其情其景却并非虚构。宋人王灼曾有言:“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的确,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一直扮演着诗歌的导游,带领新词绝句跃出纸面,走出高阁,流于街巷,传于众口。

影视剧中唐代饮宴歌舞的场面。来源/电影《妖猫传》截图早在汉代,便由朝廷出面设立了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其职能中有一项就是派人到各地巡览,“采诗制礼作乐”。曹孟德时,“登高必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宋时此情更为普遍,传唱甚至成了一众诗粉为喜爱的作品“打榜”的方式。例如国民文人柳永,超高的“人气”哪里来?不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咏柳永词的盛景?有人说,中国人的骨子里有种诗意,过着过着,就让日子成了诗。你以为这是诗意的比喻,其实这何尝不是古人文化生活中的实景。情感表达是诗,音乐、生活皆是诗,千百年来,诗歌早已融入中国人的基因,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采集编撰,让诗歌穿越时光“采诗”也是古代诗歌流传的一个法子。班固记录:“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尽管“采诗”一说尚存争议,但许多文献和研究认为,这种原始的诗作采集和整理行为正是早期诗歌传播和流传的重要途径。《诗经》很可能便得益于此,其中的“国风”和“小雅”便极有可能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协助普遍“采诗”的结晶。《诗经》收集诗作305篇故而俗称“诗三百”,数千年后,乾隆年间的小官孙洙和夫人徐兰英效法先人,从唐诗中选编三百首佳作,一番商讨切磋,编纂出一本《唐诗三百首》,自此,家塾孩童学诗有了真正的“课本”,唐诗跨越千年时光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

说到唐诗就不得不提胡震亨编撰《唐音统签》的故事。都知道李白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负有盛名,殊不知李白的诗差点失传。据说李白生前曾将自己毕生的文稿交予族叔李阳冰,叮嘱李阳冰为自己编集子以便流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一共10卷。可惜的是,《草堂集》日后失传了。明朝时,浙江著名的藏书家、文学家胡震亨放弃大好仕途辞官回乡,全力搜集唐诗。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编撰所成的1033卷《唐音统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私人编书,也是日后清代纂修《全唐诗》的蓝本。此后,胡震亨又用了七年时间编纂刊辑《李诗通》,比较完整地收录了李白在当时留存的作品。

《唐音统签》一部《唐音癸签》书影。来源/国家图书馆“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只有两首诗流传后世,“白日依山尽”的王之涣只有六首诗留了下来。一千多年里,也不知道有多少唐诗失传。也庆幸因为胡震亨耗费一生精力,才使得李白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

画圣分别指的是谁?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剑圣:裴旻史圣:司马迁至圣:孔丘亚圣:孟轲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万密斋药圣:孙思邈,张仲景酒圣:杜康茶圣:陆羽元圣:周公旦草圣:张栩商圣:范蠡,胡雪岩谋圣:鬼谷子,张良,姜子牙宗圣:曾参复圣:颜回亚圣(兵家):吴起计圣:孙膑尉圣:尉缭次圣:孙膑述圣:子思算圣:刘洪乐圣:李龟年棋圣:颜子卿,马绥明,黄龙士,范西屏,施囊夏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兵圣:孙武木圣:鲁班科圣:墨翟,张衡智圣:东方朔,诸葛亮塑圣:杨慧之字圣:仓颉,许慎鬼圣:蒲松龄文圣:欧阳修,孔丘武圣:姜子牙,关羽,岳飞厨圣:伊尹表圣:石申法圣:商鞅

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唐代大诗人?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诗人,一个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的灵魂人物,而杜甫则是伟大的现实主义集大成者。李白与杜甫代表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对后世的诗歌影响是巨大的。

李白和杜甫都是高产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俩的诗歌各有千秋。其中很多诗篇富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及哲思。,至今应然闪烁灿烂的光芒,值得我们学习。

在李白的诗文中,很难觅到一点浮华。盛唐的灯红酒绿,他并不关心。‘’我辈岂是蓬蒿人,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中,满是豪情与抱负。自己亲历宦海沉浮,对于纸醉金迷的社会现状,他比任何人都敏锐,但又比任何人都矛盾。因为脱俗,因为看破世俗,他装作副厌世之状,而表现出来的却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而在杜甫的诗中,大唐盛世不在,一片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到颠沛流离,。性格直率的杜甫,所尽一切,皆尽入诗。他从朝廷官员,到孤独终老。唐之衰,即杜工部之衰。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是杜甫的长辈。从杜甫的诗里可以看出他很仰慕李白。

所以,李白略比杜甫的文采的格调高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