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最后是谁杀死了皇后,当年溥仪被苏联夺取的都有什么稀世珍宝

天美资源网

夜宴最后是谁杀死了皇后,当年溥仪被苏联夺取的都有什么稀世珍宝?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政权覆灭,溥仪和随身官员及家属乘火车南逃。

溥仪回忆:在他离开紫禁城时携带出宫的珍宝多达七十箱,这其中有价值连城的顶珠冠、镶金猫眼石坠、清代龙袍、宋版、明版的古籍孤本藏书等等,光是皇帝御用日用品共计折抵十五万两白银。

夜宴最后是谁杀死了皇后,当年溥仪被苏联夺取的都有什么稀世珍宝

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洲国覆灭,他仅带了十多箱文物逃跑。六十多箱或变卖或流失丢弃,还有一部分落入日本人手里。一路逃亡一路变卖换粮食,十多个大皮箱只剩下两个了。

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准备前往日本时,与日本关东军的将兵们于奉天机场的候厅室被苏联红军空降逮捕 ,后来被一架杜格拉斯载到苏联赤塔一号军用机场。

上机时,溥仪的仆人带着两个大皮箱,显得很沉重。苏军士兵原以为里面装的是皇帝的龙袍等物品,经打开验查,在场的人都哗然了,箱内满装五光十色的金银珠宝。

其中有重量分别为218.3克和596克的两个金盘;

用重量为34.8克拉的174颗钻石和两颗红宝石装饰制成的23K金昆虫形怀表;

镶有石榴石和装饰表的23K金首饰合、红珊瑚手镯、纯金项链、纯金发针、珍珠饰品、青金石雕像等大小几百件名贵宝物。溥仪的这两箱珠玉全是从清宫带出的,以备破落时享用。

去赤塔的途中,溥仪把其中的一些珠宝作为礼品送给押送他的官兵,其中有手表、烟壶、领带夹及其他首饰之类的物件。到达哈巴罗夫斯克后,两箱珠宝被没收。

1946 年 4 月 2 日,当地珠宝收买局的代表,发那耶尔斯基当着内务局财政司一处处长库兹涅佐夫上尉和出纳员戈拉西缅诺克的面,对这些财物作出评估,档案记载:一百一十一 种珠宝被估价为473975 卢布;一只 18K 金嵌一颗 1.7 克拉的珍珠戒指,定价为 400 卢布;一对嵌有四块 3.3 克拉玛瑙的 23K 金耳坠,估价600 卢布。

在这批明显被低估的珠宝中,确有稀世珍品:重量分别为 213.3 克拉和 596 克拉的两只纯金金盘、用一块钻石和两块红宝石 (总重量 34.8 克拉 ) 装饰的 23K 金虫形表、镶嵌有小石榴石装饰的金首饰盒、罕见的中式纯金戒指,形同蜘蛛、上嵌珍珠的纯金发针(蜘蛛的头部是绢玛瑙所做,双翅为玛瑙,眼睛是珍珠,颈部用九颗高纯度珍珠装饰)。

苏联国家安全总部官员认为,不经法院审理和正式调查就没收这批珠宝是“不合法的”,于是1945 年 5 月10 日,第四十五号拘留所所长、克格勃官员捷尼索夫少校,从哈巴罗夫斯克将溥仪接到位于郊区的内务局。

古得利亚夫佐夫上校:你好, 溥仪先生。我们请你来,不是审讯, 而是随便谈谈。溥仪先生,您打算怎样处置您的珠宝呢?我们苏联现正为恢复国民经济发行公债,假如您同意把自己的财宝献给苏联政府, 那是再好不过了。

溥仪:我自己一直没有机会提出这个问题,既然你们开口了,我很愿意把自己的全部珍宝捐献给苏联政府。

说罢,有人已摆上了纸笔,让溥仪留下笔墨。溥仪当时这样写道:“我恳求苏联政府接受我的珠宝以利战后发展国民经济。”

苏方签字的人员是克格勃官员古得利亚夫佐夫上校。从此,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携带的这些中国珠宝归属苏联,被运到莫斯科转交国家保管局。

溥仪亲笔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这样回忆道:

“每日有三顿丰盛的俄餐,在午晚之间还有一次俄式午茶。有服务员照顾着,有医生护士经常检查身体,治疗疾病,有广播收音机,有书报刊物,有各种文娱器材,还经常有人陪着散步。对这种生活,我立刻感到了满意”

溥仪为了达到留在苏联的目的,不惜讨好苏联的官员和拘留所管理人员,对他们毕恭毕敬,对他们的各种索取要求有求必应,在恐吓和敲诈面前更是战战兢兢地把身边的贵重物品大把撒出去。

刚到苏联时,一名苏军军官看上了溥仪的手表, 那是一块白金外壳的长方形手表,价格昂贵。这位军官伸出没有手表的手腕给溥仪看,溥仪心领神会,立即将手表戴在了军官的手腕上。

第四十五号拘留所负责人看到溥仪的一条项链十分华美,便以羡慕的语气说:“我要是有这样一条项链送给我妻子,那她该多么高兴啊!”溥仪当场将这条项链送给了他。第四十五号拘留所的一名苏联翻译拿捏准了溥仪的心态,屡次讹诈溥仪。翻译有次故意对溥仪说,第一批送回中国的人已全部被判了刑,有的判了死刑。溥仪顿时惊慌不已, 马上送了他好多东西请求通融,求他帮忙不被送回国去。

据一些知情人回忆,溥仪在苏联期间出于各种目的送人的有金怀表、金手表、戒指表约十二块,金镯两只,金链一条,大小宝石数十块, 金笔四五支,金柄剪刀五 件左右,此外还有金别针、金烟盒和汉玉等。

不单是苏联的个别官员向溥仪索要珍宝,当时伯力所在的州内务局局长也想到了溥仪所带的珍宝。为此,他特意宴请溥仪,并由所长捷尼索夫来接溥仪去赴宴。宴会上,这位内务局局长对溥仪说,现在虽然胜利了,但苏联的战争创伤很重,又遇上大旱歉收,困难很多。还说, 溥仪所带的珍宝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希望能为苏联国家的恢复做点贡献。溥仪当场答应捐献。同时,溥仪再次提出了在苏联定居的要求,内务局局长当然是满口应承一定把溥仪的要求转达上去,这使溥仪增强了定居苏联的希望。

溥仪带的这些珠宝原本是做生活费的,但现在一旦被苏方发现,宝物肯定被没收,更要紧的是,溥仪将失去苏方信任,在“献宝”方面前功尽弃,留居苏联的愿望必成为泡影!

就这么统统便宜给苏联吗?不行。怎么办呢?大家分头带一些,算是私人的东西,一共五个人能带多少呢。他们想起在大栗子仓皇逃走时,抓了个装电影放映机的箱子,外面黑皮子,里面黑绒里子,它是立着开的,高而深,如果在箱底做个夹层,放东西最保险了。

这个夹层是由溥仪的随侍李国雄做的,他对此曾回忆说:“我先把皮箱内的黑绒底和硬纸底都撕下来,再把四周的黑绒也撕开,然后用小刀削出三根木条。这三根宽一厘米、高八厘米且与皮箱等长的木条实在难做,既不能长一点儿,也不能短一点儿,仅凭一把小钝刀何其难也! 我就用这样三根木条打了三道隔。这是颇为实用的隔,既能防止珍宝在太大的范围内乱窜,又能对假底起到支撑的作用,上面放东西才不至于压塌。隔板完成后,便把溥仪精选出来的珠宝、首饰、翡翠、玉石、怀表等一样一样摆进去,总共放入468 件。然后在上面镶装硬纸板,再把原皮箱黑绒里子按原样糊好,不留一丝痕迹,稍稍长出的部分也用小剪刀剪去了。糨糊是毓去厨房弄来的,他谎称室内要贴纸,没引起怀疑。这样,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终于完成了。

假底上面装满日用衣物,倘不动用标准尺,是很难发现这皮箱有双重底的。溥仪左看右看,很满意,心里踏实了。”

这次藏宝后,溥仪把体积较大不易收藏的金瓶、金碗和比较而言价值较低的珍宝, 通过当时的内务局送交苏联政府。拘留所所长捷尼索夫特意带来两个俄国珠宝师,把溥仪献出的珍宝逐一登记造册,双方签字,交接手续方完成。

由于皮箱夹层的厚度有限,不但已经献给苏联政府的那些体积太大的宝物无法藏入,还有一些镶钻的白金首饰以及珍珠等也无法装进夹层。溥仪并没有把这些宝物全部献出,留下的部分暂时又没有想出好的隐藏的办法,这事仍然苦恼着溥仪。

在红河子别墅,直至后来搬到第四十五号拘留所,都没有洗澡设施,按规定必须每周到别处洗澡一次。每逢这一天,溥仪更头疼,不知那些尚未藏好的珍宝应带在身边呢, 还是放在房间。随侍人员曾在他西服上衣里面缝兜子装珍珠钻石什么的,可洗澡时要把衣服脱在外面,也很不安全。

溥仪本着宁失宝物,也不能失去苏方信任的心态,开始毁宝。他先挑出质量稍差的珍珠约五百粒,交给李国雄销毁。李国雄在晚间捅捅“别列达”,让火烧得更旺些,然后把珍珠扔进去化为灰烬。一直在旁边看着的溥仪,对此毫无惋惜之意。

毓嶦对毁宝的情况亦有所补充:“毓嵣那里带的是一副钻石袖扣,钻石块不小,能有指甲盖大小,有多少克拉我说不上来,他把一块肥皂切碎加热融化,把袖扣藏在里边, 冷却后还原成一块肥皂,全无破绽,保留起来。

我带的是一副金手镯,上面还镶着各种宝石,这玩意儿没法烧,真金不怕火炼,金子重,最好是扔到大江里去。怎么才可以扔到江里去呢?这里还要补充交待一下就说明白了。一来时就交待过这里周围有铁丝网,不过每周有一两天,由苏联值日兵或是官儿,带着溥仪和我们七八个人到江边去散步,这时江早已封冻了,还留有打水用的冰窟窿。去江边散步时,偷偷带上金手镯,到冰窟窿旁边蹲下来一扔,没想到金手镯包着个棉布包儿,沉不下去,赶快又捞了上来,幸亏旁边还有人掩护着,未被发现。有了经验了,于是简化包装,加了一块石头,再去江边散步时,顺手就扔进冰窟窿里去了。”

1947-1948年,溥仪被前苏联转移到同一城市的另一个看守所里,他仍享受与其他被拘人员不同的生活待遇。如仍可单独用餐,不必参加劳动,甚至不用打苍蝇、蚊子。

然而,在拘留所里受到优厚的待遇,令溥仪多次上书向苏联表示愿意永久居留苏联 ,请求加入苏联共产党,但也有推测认为有可能是溥仪害怕日后追究责任,故而申请永居。

1946年8月10日,溥仪作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言中,声称自己在任伪满洲国皇帝期间,完全为日本占领当局摆布,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作为伪满洲国元首相应的权力和尊严,是自己被日本关东军胁持到内满洲的。但是,被转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溥仪承认由于惧怕日后被中国政府追究,作证时将部分责任推卸给日本方面(含如何到达内满洲),在部分涉及双方责任的地方皆有所保留。

1950年7月30日,苏联通知溥仪引渡回中国时,他在45号收容所再次向翻译别尔缅阔夫提出留在苏联的要求 。8月1日,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263名“战犯”在绥芬河由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送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约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编号是981。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

我不但扔了不少珍宝,还放在炉子里烧了一大批珍珠。在离开苏联之前,我叫佣人李焘把最后剩下的一些,扔到房顶上的烟囱里。

对于这种暴殄天物的罪恶行为,溥仪在日后的战犯改造生涯中也非常自责地悔悟:“我有这种糟蹋偷盗祖国人民的珍宝的行为,怎么谈得上认罪呢?”

现在故宫里的《清明上河图》1945年落入苏联手中,1949年后被苏联归还,而其他的宝物则索要无果。对于那两箱珍宝可能连溥仪也不知道到地有什么稀世珍宝了吧,不过据溥仪说他最喜欢的宝剑在回国时不见了!

孟静娴是福晋还是侧福晋?

孟静娴是侧福晋,不是福晋。孟静娴是电视剧甄嬛传里的人物,一直喜欢果亲王,所以一直没有嫁人。到了后来,果亲王身上珍藏的甄嬛的画像被发现了,浣碧就说这个画像是自己,并说她一直喜欢果亲王。

皇帝顺水推舟就把浣碧许配给了果亲王,当孟静娴的父亲得知消息以后,就请求皇帝让孟静娴也嫁给果亲王,皇帝就同意了此事。后来果亲王同意迎娶孟静娴,但他让浣碧和孟静娴一样都是侧福晋。

真的是心如枯井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吗?

《红楼梦》中的李纨,是荣国府的珠大奶奶,姊妹们称她为大嫂子。丈夫贾珠早逝,她年轻孀居,育有一子贾兰。文中说她: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出身诗书世宦之家,但她的父亲崇尚“女子无才便有德”,重视妇德妇功。给她取名“纨”,字宫裁,就是想让她以针织女红为主 。她父亲名“守中”。曹雪芹善于以人特点命名。从他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恪守礼教、面目可憎的老夫子。

李纨读书以女德教育为主,作者安排她这样的身世,似乎很符合一个守寡之人的特点。李纨出场的一系列介绍,让我们觉得她应该人如槁木,心如枯井,微澜不起。但当我们书往下读时,发现李纨根本不是那样的形象。相反,她非常的富有青春朝气,清雅、有情趣。她的很多行为和她父亲教导的背道而行。

诗结海棠社

书中第三十七回,探春偶起雅兴,邀请姊妹们建立诗社。除了宝玉兴致勃勃,另一个兴头最高的竟是“死灰槁木”之人李纨,她不仅毛遂自荐任社长,而且以前她就有建诗社的想法。文中写:

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

黛玉说大家既然作诗,就要取个雅号,又是李纨第一个响应,而且自己把雅号已经取好了:

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诗社建成,李纨积极把场地设在自己的稻香村,又安排人员分工,制定处罚规则。“咏白海棠”的题目也是她出,由衷地咏叹美好事物。

大家的诗作也由她评判。宝玉说李纨不善作却善看,最公道,大家都认同。这说明李纨也是富有才情,知识广博。她评判薛宝钗第一,黛玉第二,黛玉也无异议。她给宝钗诗的评语“含蓄浑厚”,黛玉的则是“风流别致”,真是恰如其分。诗品如人品,一下子把两人的特点点出来了。菊花诗李纨给排了名次,宝玉极赞“极是,极公道。”

为给诗社拉赞助,李纨带着姊妹们去找王熙凤,你看她怎么说的。无赖、泥腿、市俗、下作、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黄汤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狗长尾巴尖儿,一车子的村言俚语,就像脂评说的:恨不得将万句话来并成一句说死那人,哪里是一个贞静淑女的言语?

她父亲意图培养她成为优雅淑女,但这连珠炮地轰凤姐,伶牙俐齿,哪里比凤姐差?

联诗芦雪广

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大观园最美的场景之一。这么美好的事,也是李纨发起。联诗一事体现了李纨极高的审美意趣。

只见他屋里的小丫头子送了猩猩毡斗篷来,又说:“大奶奶才打发人来说,下了雪,要商议明日请人作诗呢。”一语未了,只见李纨的丫头走来请黛玉。

李纨眼光独到,赏雪最佳之地是芦雪广。

李纨道:“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广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作诗。

即景联句又是李纨限的题目,应时应景。她对宝玉的处罚更雅致。她让宝玉去栊翠庵折红梅,还要做红梅诗。

怡红开夜宴

怡红院宝玉过生日,深更半夜把大家清来饮酒,做“占花名”的游戏。黛玉说担心他们半夜聚会,以后无法管束下人。第一个说不妨事的却是李纨。

李纨笑道:“这有何妨。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无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

只要有机会,李纨愿意放下束缚,放下矜持,痛痛快快地生活。

李纨非常风趣幽默。黛玉打趣探春,探春让李纨给黛玉一下子。

李纨笑道:“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

由上面大观园的种种活动,如果文章开头没有告诉我们李纨是守寡之人,我们能瞧出她的孀居身份吗?除了不如王熙凤泼辣,她和姊妹们玩笑嬉闹,就是一个正常的青春女子。她们在世外桃源的大观园肆意泼洒自己的如花年华。

按道理,李纨是荣国府贾政的嫡长媳,又生育一子,地位尊崇,风光应该丝毫不逊于凤姐。但是她是守寡之人,人世间的一切繁华热闹再也与她无关。

第六十五回,尤二姐向贾琏的小厮兴儿打听荣国府的人情事宜,兴儿这样说李纨:

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他的浑名叫作‘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我们家的规矩又大,寡妇奶奶们不管事,只宜清净守节。妙在姑娘又多,只把姑娘们交给他,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这是他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说事不管。

兴儿的话说到了关键处。是家族规矩,寡居者守节就是她的责任,生活中的美好和她没关系。是封建礼教的要求,她别无选择。她只能如槁木死灰,问事不知,说事不管。她屋里连胭脂水粉都没有,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姑娘奶奶们送宫花也没有她的份。她不能拥有花儿朵儿,她不能打扮。她抽的花名签是“竹篱茅舍自甘心。”不高兴又能怎样呢?

她的判词说:桃李春风结子完。生完孩子她的春天就完了。美好年华就这样虚度,就像歌里唱的:“谁来赔这一生好光景?”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小戏骨《红楼梦》)

淡看云起,静观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后女子淡看云起,热爱红楼,喜欢张爱玲。以上拙见,欢迎指正!

后唐李煜的妃子周娥皇是怎么死的?

周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岁。她的本名已经不可考,“娥皇”其实只是她的字。她出身南唐世家,父亲周宗早在“徐知诰”任刺史的年月,就已经跟随于这位未来南唐烈祖的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元勋功臣。周娥皇嫁给李煜的时候十九岁,这桩婚事是南唐元宗李璟亲自定下的。据记载,李璟听过她弹奏的琵琶后大为赞赏,还特地将自己使用的“烧槽琵琶”赐给她。由此可见,对于这个亲自选定的儿媳妇,李璟是非常满意的。 周娥皇才华过人,“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采戏奕棋靡不妙绝”,所有闲情雅致的玩艺门道无所不精,与李煜之间可谓夫唱妇随,两个人每天都厮守在一起宴乐歌舞。据说在一次赏雪夜宴之后,酒至半酣的周后举杯邀李煜起舞,李煜调笑说:“若要我起舞,除非你能为我新谱一曲。”周后立即当席举笔,倾刻间便得谱成,果然优美动人,李煜也就信守诺言为妻子的新曲伴舞。这首曲子因此得名《邀醉舞破》。除此曲之外,周后还为李煜做过一支《恨来迟曲》。李煜也投挑报李,专为周后写了许多动人的诗词如《一斛珠》、《浣溪纱》、《玉楼春》、《子夜歌》等等。无论是周后的曲还是李煜的词,都充满着旖旎绮丽的风光,尽显两人的恩爱之情。什么国事什么艰险,都在呢喃中被抛之脑后了。 若是以“皇后”这个职务的要求来衡量,周娥皇非但算不得贤后,更可归于媚惑君王一级。没有任何痕迹显示她曾经劝谏过丈夫勤劳政事,倒是有无数的正史野闻告诉世人她的生活奢侈之极。传说她乐于置身香风薰雾,李煜便为她专设司香宫女一班,她所使用的焚香具都以金银玉精制而成,其中光是有名目的器皿就多达数十件。皇宫外南唐百姓究竟生活得怎样,都不在她关心的范围之内。不过严格来说,周娥皇的丈夫李煜,也是个象才子多过象君王的脾性。他们实在是一对近乎完美的才子佳人配。一身文人气质的李璟当年为这对小儿女系上红线的时候,所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是这一点,绝对没有想到命运竟会将这对只适合做“富贵闲人”的小夫妻推上帝后的位置。 世上的才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他们心目中的才女,一定要是“才貌俱全”的人物。李煜当然也难免于此。而周娥皇不但是才女,更是一个绝顶的美女,史书极郑重地称她“有国色”,是绝代佳人的级别。更重要的是这位绝代佳人还深谙养颜润姿之道,独创了“高髻纤裳”“首翘鬓朶”等妆容,尽显自己的绝世美色与曼妙身姿,见到的人都以为是仙女下凡,宫内外的女子都竞相效仿。李煜当然更是被迷得神魂颠倒,周娥皇遂拥有专房之宠。 “专房之宠”的直接效果,就是周娥皇一直都在不间断地为李煜生孩子,而且连生了三个儿子。眼见自己后嗣繁昌,孩子们都生得俊秀雅逸,李煜对妻子的爱宠更是节节增长。 在三个儿子里面,周娥皇最为钟爱的是小儿子仲宣。本来做为皇后,养育儿女这样的活儿,都是侍丛婢佣承担的,但周娥皇实在是太爱仲宣了,这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她样样都要亲自操心,亲自将他抚养长大。 就象世上所有陶醉在情爱天伦中的人一样,李煜和周娥皇都不曾想过,他们在人世间的姻缘其实非常短暂。 传说这段姻缘的终结是有预兆的。 盛唐时有一部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自从唐世乱离之后世间就再没有人能够重新恢复它的悠扬之音。李煜知道妻子酷爱音律,费尽力气终于弄到了这部大曲的乐谱。但是这部大曲在流传过程中多了许多变异,乐谱本身又不够完整,专业的乐工也没法弄出个头绪来。周娥皇知道后加以钻研,进行一系列增删调整,终于使这部大曲得以重现,赢得一片称羡之声。然而中书舍人徐铉听完之后却感到诧异,与乐工曹生私下议论说:“法曲余音本应缓缓终结,如今怎么却结束得如此急促?好好地把旧谱改成这样,只怕并非吉兆。” 果然,没过多久,宫中就传出消息,周皇后病倒了。 患病的周娥皇将年方四岁的仲宣从自己的宫中迁往别的宫院。这原本是母亲为免孩子被自己病体所影响的一番好意,却万没有料到仲宣刚迁出皇后宫就突发急病,没几天的工夫就死去了。 民间传说,周娥皇病情恶化还有另一重打击:她知道了妹妹小周氏与丈夫私通的消息。小周氏比姐姐小了足足十四岁,这时还只有十五岁年纪。李煜一直对周娥皇专宠,后宫嫔妃都视若无睹,不知为何却偏偏对这个小姨子动了心,趁着周娥皇患病的机会将她接入宫中两情缱绻了起来。谁知小周氏虽然才貌出众,却年幼无知,不但被周娥皇发现了踪迹,还告诉周娥皇自己已经进宫好几天的实情。周娥皇大受刺激,不几天爱子又夭折了,两相夹攻,终于弃世而去。 相比这样言情版的剧情,另一种说法更为实际:小周氏之所以会在姐姐病情渐重时入宫几日不出,并不是李煜一人所为,而是国丈府致力造就的杰作,用意在于以防长女卧病期间,情种女婿身边不会出现其它的“填空”者,更从而避免长女一但不讳,出现后位易姓的“险情”。而李煜的生母钟太后,绝不愿意儿子为媳妇神魂俱失,当然也愿意促成此事。李煜风流多情,早期的词赋中也时时会看得出一些除周娥皇以外女子的痕迹,周娥皇焉有不知的道理,她之所以会在此时竟有“恶之”“不复顾”的反应,并不因为妒意,而是因为深感到父母家人已经将自己视做将死之人看待的原故。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总之,在得知仲宣的死讯后,周娥皇迅速病危了。 然而李煜的照料终究拉不回周娥皇的生命了。周娥皇自知人生将尽,反而看开了,好言安慰丈夫说:“婢子多幸,托质君门,冒宠乘华,凡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她亲手将李璟赐给自己的烧槽琵琶和一直戴在手臂上的玉环交给李煜为念,又亲笔写下遗书要求薄葬。 三天后,周娥皇支撑着为自己沐浴更衣靓妆,更亲手将含玉放进自己嘴里(应为玉蝉),随后便逝于瑶光殿西室。谥“昭惠”,下葬懿陵。 精研佛理的周娥皇以一种近乎超脱、预知生死的方式结束了二十九年的人生,辞世异常安详镇定。然而她和仲宣的死,带给李煜的却是极度的痛苦。多年来读的佛经参的禅理都不能为他抗住失妻丧子的打击。 周娥皇是在乾德二年的十二月去世的,仅仅过了一个月,出现在葬礼上的李煜就已经由一个“明俊蕴藉”的二十八岁青年,变成了一幅形销骨立、不扶杖就无法站立的形骸。——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他是怕别人讥笑自己不忠于妻子,所以蓄意折腾成这个样儿出来见大家的。(这种说法让我很想不通。我倒是听说过皇帝对妻子太好,被大臣讥笑为不务正业红颜祸水,倒还从没听说原来那年头就已经开始要求皇帝必须忠贞不渝了。就算大臣要讥笑,那也是讥笑李煜身为皇帝,为个女人把自己整成那个可怜样——不过是死了个老婆,守丧却守得比老娘死了还可怜见儿的)

唐宫夜宴意思?

唐宫夜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宴之一,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宴会始于唐玄宗时期,至唐末已形成规模庞大、仪式繁复的宴会。

唐宫夜宴通常在冬季举行,每次的宴会持续数日,参加者众多,包括皇帝、皇后、宰相、贵族、美女等。在唐宫夜宴上,有典雅的音乐、歌舞表演,还有各种美味佳肴和精美的饰品。据史料记载,唐宫夜宴上的菜肴十分讲究,不仅要求色香味俱佳,还要有寓意。例如,鲤鱼象征着多子多福,鹿肉则代表着富贵吉祥。而在宴会中还会安排各种游戏活动,如弈棋、赛马、射箭等,非常有趣。唐宫夜宴还以其盛大的礼仪而闻名于世。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需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包括坐姿、服装、餐具用法等。而皇帝在宴会中的地位更是高贵至极,他的每一个动作和言语都代表着皇室的尊严与荣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