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的写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的译文和中心思想?
《惠崇春江晚景》的中心思想是: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种什么题材是什题材?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鸭戏图”题材,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惠崇春江晚景秒懂百科?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惠崇春江晚景》共有两首,第一首诗题为“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第二首诗题为“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是什么题材 惠崇春江晚景是什么言绝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早春时节哪些景物?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早春时节的景物:桃花、春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真挚热爱的情感。
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江南晚春的景色?
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江南晚春的景色,对的。《惠崇春江晚景》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河豚欲上时”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