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的原因,清政府真的是穷?
自从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满族建立清朝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200多年的印迹,并且还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康熙盛世等辉煌的时刻,但清朝的盛世没有维持多久,从道光执政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中国人民走向共和,这个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朝代也从此画上了句号。
关于清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在众多因素中我认为是以下几点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清朝政府还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延续,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过于集中就容易造成腐败,所以在清朝晚期的时候,清朝的政府官员非常腐败,出了很多贪官污吏,买官卖官都开始公开化了。
尤其是再加上清朝末期的几位执政者不太会治理国家,虽然慈禧等人精通权术,但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对贪污腐败的治理,导致国家形成了不是这个人越有能力,品德越好官做的越大,而是谁给朝廷捐的钱多谁的官才越大,捐官的花了那么多钱上任后肯定想尽一切办法把钱捞回来,所以清朝末期是越来越腐败。
财政上面的入不敷出清朝时期,当时的农业不像现在是大机器耕作,尤其是跟西方相比农民的生产力非常低下,清朝的农业还停留在小农社会当中,耕地种地还得靠牛马等作业,而当时的西方经过工业革命以后已经开始大机器生产了,自然在生产效率上面比清朝强数倍。
西方列强通过自身革命变得越来越强大,看到落后的清政府,很多尤其是像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纷纷寻找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等;通过这些战争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了大量的白银外流,清政府有关经济上的开支越来越大,财政上面越来越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清政府只好加大赋税,再加上贪官污吏的剥削,使当时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清政府越来越失去民心。
军事上的屡战屡败虽然清政府在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比如太平天国等运动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清政府军队的作战实力已经不能跟西方列强相比,不论是军事武器还是军事管理制度上面,清政府都非常落后。
西方列强还有日本等国的不断侵略,进一步的加剧了清政府的灭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虽然清政府并没有消极作战,也派遣了部队进行抵抗,但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清政府派当时的李鸿章大臣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协议。
这些协议不仅让清政府损失了大量的白银和土地,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当时老百姓对清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从古到今中国的百姓都把土地看的非常重要,因为土地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而清政府却接连割地赔款导致民怨沸腾。
歧视其他民族自从清政府掌权以来,就开始和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区分对待,清政府主要是满族政权,在用汉人当官的时候都十分提防,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在清朝统治200多年里,清政府一直都很排挤汉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消除。
这就埋下了民族矛盾的隐患,比如清朝的军队常用兵字和勇字将满人和汉人区分对待,在清末时期,孙中山等爱国人士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从这一点不难发现由于清政府排挤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这也导致了各个民族与清政府的隔阂。
当孙中山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时,很多民族尤其是汉族都纷纷响应,这也是因为清政府没有包容其他民族的胸怀所导致的。
外国先进思想的传入当清政府还是在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时,西方民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慢慢传入清朝,让当时的人民逐渐意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尤其是沙俄十月革命的爆发,更加剧了当时尤其是拥有比较先进思想的人想要发动革命来推翻清政府的统一,来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国家。
所以在清朝末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具有民主思想的革命人士,开始筹集钱财训练军队,不断发动武装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从此清朝结束了自己两百多年的统治。
大清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清帝国亡于“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孟子曰:“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当年大呼:“亡国灭种的大祸就要临头了!”其标志就是:”官无廉官,吏无能吏,兵无勇士,军无良将,民无良民,甚至盗无侠盗。”
曾经是晚清“改良主义”领军人物梁启超说:“长期残忍地压制人民,使人民变成奴才,让人民的脊梁已经弯曲,而在面临外敌入侵、大乱当头之际,又指望人民在自已面前仍弯着腰当奴才,而在外敌面前直起腰来反抗,这不是白日做梦是什么?”
1909年,晚清最后一位柱臣张之洞死前,曾和摄政王载沣有过一次谈话。张之洞提醒载沣施政勿激起民变,载沣的回答满是自信:“不怕,咱有兵在。”载沣走后,张之洞长叹一声:“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种亡国之音啊!”
晚清的统治者们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他们对大清帝国选择这条道路充满自信。
“百日维新”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改良主义”。光绪皇帝对此深信不疑。“百日维新”的参与者当然对康有为的理论充满自信。
当年,势单力薄的革命党人致力于埋葬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认为这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在晚清统治者们的心目中,这是核心利益,不得触碰!除了既得利益之外,他们对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权制度充满自信,就连“改良主义”的领袖康有为也沉醉在“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的梦幻中。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张之洞,同时也是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而“改良主义”的领袖康有为所鼓吹的还是尊孔保皇。由此可见,晚清的精英阶层依旧对儒学充满自信。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诸多自信的清帝国摇摇欲坠……
清朝在强盛时期为何不继续攻打俄罗斯扩张领土?
这个“强盛时期”就是指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俄罗斯历史上相对应的是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时期,这一段历史也正好是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岁月。换句话说,此时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大清朝和俄罗斯帝正面交锋就是康熙朝时期的雅克萨之役。这一仗清军得胜,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便相安无事了百年。其实,早在大明崇祯五年(1632A.D.),俄罗斯就打到了占领了东西伯利亚的勒拿河流域,建雅库茨克城,随后开始出入黑龙江流域。到了康熙初年,尼布楚和雅克萨派兵巡逻等地,并构筑了棱堡。
此时咱们对俄罗斯还没有“战斗民族”的概念,不像后来畏之如虎。所以,从实际上讲,大清朝对与俄罗斯在黑龙江一带的活动根本就不当回事。直到那些哥萨克兵痞们开始掠夺貂皮,这算是动了大清皇帝的“内帑”,终于把康熙帝给惹毛了。于是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AD)五月,令彭春、萨布素率领兵围困雅克萨城,此时雅克萨城寨里的哥萨克有四百五十人,大炮三门,燧发枪三百杆,而清军人数将近俄军人数十倍,而且带来了更多的火炮发炮轰击,城中的哥萨克吃打不过,于是投降,而清军也允许彼等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了雅克萨。之后班师回朝,临走前放了把火烧了雅克萨城。但是,谁想这年年底冬天俄军又打回来了,还是继续占据雅克萨城。康熙二十五年,也就是次年开春,康熙帝又派遣三千清军第二次讨伐,这次是在雅克萨城的三面掘壕围城,八百二十六名哥萨克, 最后只剩六十六人。
此时的清军要想直取尼布楚则如探囊取物,但是康熙帝明白俄罗斯乃是地跨万里的超级大国,真要打就得起倾国之力。此时的清军刚刚刚刚灭亡了吴氏祖孙和郑氏君臣,虽然打赢了,但也是惨胜。而准格尔汗国又在西部磨刀霍霍。更要命的是,当时关外没有足够的满洲人口能守住贝加尔湖以东,而汉人、蒙人又是实在是信不过……所以便放弃土地要人口。所以在签订《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大清朝一开始要求以贝加尔湖为界,平分西伯利亚。而真正的企图是以勒拿河界,沿黑龙江与勒拿河之间的山脉,直至北冰洋的圣诺斯角。最后真正划定的边境是以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凡是划归大清朝的地方都是当时人口相对稠密、土地肥沃之所在。
所以说,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尼布楚条约》是“割地”——主动让出贝加尔湖的布里亚特蒙古地区的说法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是这一仗也彻底的让大清朝知道了自己赢得实在侥幸。此时俄罗斯正是索菲娅长公主摄政,真正的俄罗斯的主力,正在男宠瓦西里戈利琴公爵的率领下与奥斯曼帝国及克里米亚汗国在苦战之中,也就是第二次俄土战争。所以俄罗斯在远东不过投入了八百多人的非正规武装的哥萨克民兵,人数装备皆远不如清军,但即使是这样清军也是靠着火炮和长期围困才获得了胜利。对此康熙帝以及后世清帝都引以为鉴,对俄罗斯帝国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俄罗斯经典《罗曼诺夫皇朝》童年的彼得大帝
摄政公主,皇姐索菲亚公主。
雅克萨之役其实是哥萨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终结。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数亿烂账?
简单地说,清政府所欠的战争赔款算是通过某些方式基本结清了,但是它们与外国的债务至今还没结清,理论上这些债务还记在“国民政府”的头上。
下面,土鳖君给大家盘一盘清政府留下的那些烂账最好到底怎么处理的。
壹丨清政府的赔款翻开相关档案我们可以知道,清政府遗留下的烂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清政府对外战争失利之后,需要支付的各种战争赔款,这些赔款都写在了那些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不平等条约中,据统计,清政府共计签署了704个条约,涉及战争赔款分别是:
1942年,英国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勒索了银元2100万;
1860年,英国人和法国人通过《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勒索了赔款白银800万两和抚恤金50万两。另外,美国人还趁机勒索了55万两商亏银;
1874年,日本通过《中日北京专条》,勒索了赔款白银50万两;
1881年,俄国人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勒索了“伊犁代守费用”500万两白银。
1895年,日本人通过《马关条约》勒索了赔款白银2亿两战争赔款和赎辽费3000万两。
1900年,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11国通过《辛丑条约》勒索了白银4.5亿元,本息合计9.8亿两。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赔款,清政府让广东、江苏两省各出了900万银元,又借了广州十三行300万银元,直接赔付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清政府从户部存银中分两次支付了100万两和66万两,其他的则以四成海关关税逐年扣还,直到1867年,总共摊还了本息1459.4万两白银。
给日本人的50万两赔款,用户部存银直接赔付。
给俄国人的存款,是清政府让户部从京饷(各省上缴户部的饷银)中划拨了200万两白银,其余款项则通过厘金(商业税)、关税和田赋(农业税)三项摊还。
上述战争赔款,清政府还能通过东拼西凑来勉强赔付,但“甲午”和“庚子”的两次赔款,清政府就彻底无能为力了,只能通过“借外债”来赔付,自此,清政府就过上了寅吃卯粮,借贷赔款的不归之路。
贰丨清政府的债务清政府的第一笔外债,要追溯到1853年上海道台向上海洋商借贷的13000元银洋。据统计,自上海洋商借款至1911年海军硕效厂借款为止,清政府共计借了208笔外债,额度达13.05亿两白银,其中大部分是由赔款转借的长期外债,共计7.9亿两,占债务总额的61%,仅庚子和马关赔款转化的债务就分别达到4.5亿和3亿两;其次是矿业、铁路等实业借款,共计3.74亿两白银,占债务总额的29%,另外行政、防务、教育和周转性短期借款总计1.3亿两白银,占债务总额的10%。
英国人是清政府最大的债主,德、俄、法、日、比、美依次居其后。清政府外债的币种十分的零乱,有英镑、马克、法国法郎、美元、日元、银元、库平银、规平银、关平银、上海规银、汉口洋例银、香港公砝银等等,由于币种之间汇率的变化非常的频繁,清政府在用白银偿还外债时,经常要面临巨大的磅亏(由于国外普遍为金本位货币,清政府在偿还时需要用白银兑换黄金,白银贬值就会出现磅亏),最大的一笔是偿还庚子赔款转借款时,竟然出现了800万两白银的磅亏,山穷水尽的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借款来抵消这些磅亏。
清政府的借款抵押物有海关关税、厘金、盐税、铁路和矿山等,几乎每项都附带着苛刻的政治条件。列强通过借款达到了控制中国财政、经济、海关、军事的目的,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以日本等国,则利用清政府的赔款迅速发展经济、制造业和军事力量,成为了世界列强之一。
叁丨外债是怎么还的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的外债多为小额短期性借款,清政府通过地方分摊、增加关税、常税抵押等方式基本偿清了。而甲午之后的借款则多为战争、实业借款,这些借款数额大,周期长清政府穷尽财力也只还了一大部分。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逊位,清政府拍拍屁股走人了,接管政权的北洋政府为了获得外国人的支持,只能承接了清政府的债务,同时为了维系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运转,平衡各系军阀之间的利益,支撑内战带来的巨大亏空,也只能大量的举债。据统计,从袁世凯当权到段合肥的安福系当政,再到曹保定的直系掌权,最后到张作霖的封系入主北京,北洋政府在存续期间共发生了655笔债务,连同需代偿的清政府外债,债务余额达到了15.6亿两白银,当然,北洋政府还借着一战胜利国的身份,也废除掉了很少一部分德奥等国的借款,同时沙俄的借款也因为其政权的更迭自然废除了。
北洋政府如此,后继的国民政府也好不到哪里去,话说孙公和常凯申的融资能力也着实不差,据统计,国民政府在大陆22年间,共借了108笔外债,总额达44.97亿元(法币)。为了得到债务援助,国民政府依然对北洋政府的债务进行了整理偿还,还本付息,从不衍期,甚至在抗日战争期间仍要偿还日本人的贷款。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甲午债务自然免除,英、美、法退回了部分庚子赔款,清政府的债务才完全偿清。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债务依然需要偿还。直到1949年,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不承认之前政府和列强的所有借款和债务。外国人只好跑去跟“国民政府”要账。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在历史上的众多朝代,它们的国号都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例如汉朝的国号是源于开国皇帝刘邦,在汉朝未建立之前做过汉王,唐朝的国号是源于开国皇帝李渊在唐朝未建立之前,是陇西的唐国公,而明朝则是因为开国朱元璋曾经跟随过小明王韩林儿,后来在明朝建立时,朱元璋便用了明作为国号,体现了朱元璋的不忘本。
到了清朝呢,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清朝原本的国号不是清,而是后金,之所以叫后金,是为了区别于宋朝时期的大金国,努尔哈赤与宋朝时期的大金国同属一脉,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努尔哈赤之所以将国号定为后金,主要也是因为金国曾经在宋朝时期的光辉历史,更能燃起将士的斗志和士气,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将国号定为后金的原因。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初期,皇太极一直保持后金的这一国号,随着后来统治地区的增多,再叫后金容易引起南方地区的汉族百姓的敌意,于此同时加上皇太极得到了传国玉玺,大汗的这一位置对于此时的皇太极来说是不够的,于是皇太极决定称帝,然后将国号改为大清,皇太极为什么会选择用大清来作为国号呢?
关于大清的含义有着多种的解释,第一个含义是有扫清四海的障碍之意,对于当时来说,是一个十分吉祥的预兆,第二个含义就是源于满族人比较崇尚萨满教,青是萨满教最为崇尚的颜色,在青字的左边加上三点水是源于五德说的观点,明朝是火德,清朝是水德,水能克火,因此才用这个国号,因为在当时,明朝还未正式灭亡,明朝与清朝一直持续战争,如果真的能因此使得明朝灭亡,这个国号也算是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
而专门研究东北少数民族的专家鲍明认为大清的国号主要是源自于满文中蒙古语的代青,因此而得名,大清在满文中被写作为daicing,而不是dacing,大清是一个音译而来的词,并不是由独立的字组成的,也更不是来源于汉字。
代青在蒙古语中有善战的,尚武的战士和勇士之意,因此大清这个国号就有善战之国的含义,皇太极在将国号改为大清后,又将之前的女真族改为了满族,其主要的意思,也是为了避免汉人积怨,毕竟还是汉人居多,皇太极觉得要想真正的能够治理好,应该从很多方面找原因,不能主动与汉族人民结怨,自古都讲究得民心者得天下,因为一些细节,导致民心尽失,影响了统治,这样的代价得不偿失。
大清的国号从清太宗皇太极开始一直延续到宣统帝溥仪,一共持续了二百七十六年,大清也从最开始的善战之国,变成了后来的主张议和之国。虽然大清在历史上有着很多的非议,甚至有人提到清大清的时候,会说大清啥也不是,但是也并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
清朝比起明朝的皇帝来,可以说十分不错的,清朝除了同治皇帝和宣统皇帝不勤政之外,剩下的皇帝都是十分勤政的,而且清朝昏庸的皇帝比起明朝来也是较少的。
明朝虽然说重气节,讲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朱由检,虽说是死得较为有气节,令人钦佩。但是早期要是他不把袁崇焕杀了,也就没有后来的悲惨结局了。
清朝虽说后来损失了很多领土,造成了中国近代被列强欺压的悲惨历史。但是同时,也正是因为有当时的清朝在,大部分的领土,才没有让周边国家蚕食,这也算是清朝为历史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