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属于什么星,月亮东北方是什么星?
月亮东北方是木星,那是木星冲月,是一种天文现象,一年能出现近二十次。木星只有我们在夜间东北方才能看到,所不同的是其它星星是恒星,白而亮,而木星则暗而红大。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气态行星,其体积容纳下太阳系除太阳外所有的天体。
月球属于什么星?
1、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2、月球,俗称月亮,又称月,在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1/81,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3、一般认为月亮形成于约45亿年前,即地球出现后的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完全合理地作毫无破绽的解释,最被普遍认可的是大碰撞说,它假设月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忒伊亚”之间的一次巨大撞击。
北极星属于哪一类天体?
地球有个自转轴,每时每刻的自转就是围绕着这根看不见的轴转动。人类把这根轴的两端定为南北极,而北极星就在北极轴延长线上空,因此我们看到北极星就能够知道哪里就是地球的北边。
北极星是恒星,距离我们很远。虽然恒星也在运行,但由于距离遥远,这种运行变化就很慢,人的肉眼几千年也看不太出来,所以才叫恒星。
视星等是肉眼看到星星亮度的指标,等级数字越小越亮,还有负数,负的越多越明亮。除了月亮,金星是太阳系最亮的行星,也是夜晚天上最亮的星星,视星等为-4.6,除了太阳,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视星等为-1.45。人类肉眼能看到最暗的星星为6等,大约6000余颗。
现在的北极星是一颗三合星,由北极星Aa、北极星B及北极星Ab三个天体组成,又称勾陈一。我们肉眼只能看到一颗星,它并不是很亮,只是一颗视星等为1.97的恒星。北极星距离我们434光年,位于小熊座小熊的尾巴尖处。如果对北斗七星熟悉,可以先找到北斗七星,通过斗口的两颗星(天枢、天璇)连线,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远,就能找到北极星。
但北极星并不是单指一颗固定的恒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极星也会易主,这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规律密切相关。
古代导航设备很少,在航海或者户外旅行,为了确定方向,人们常常以北极星作为坐标导航。但北极星并不是固定的,也是轮流值日,每28500年会轮值一次,就像联合国的轮值主席,权力通过换届交替执掌。
这是因为我们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纹丝不动,而是有一定的摇摆规律,其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每25800年摆动一周。
我们现在的北极星勾陈一是到了明清时期,才在北天轴上空的,成为轮值北极星。4000年后,仙王座γ星将接替勾陈一成为新的北极星,12000年后,天琴座a星织女一将执政北极星。26000年后,小熊座a星(勾陈一)又会卷土重来,重新执掌
月亮是什么星?
太阳是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也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
地球是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太阳系中还有许多,其中大行星还有七颗,还有许多矮行星和小行星。
月亮也叫月球,是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太阳系大行星中(包括部分矮行星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天然卫星。
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是:
1,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围绕太阳转,转一周是阳历1年。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围绕地球转转一周是阴历一个月。
3,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而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地球和月亮。
4,构成的行星系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从而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差别。
5,在地月行星系中,月亮围绕地球转动,同时地球不停自转而产生昼与夜的差别。
6,当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会出现日食或月食现象。
7,当月亮在中间挡住了阳光射向地球,就出现了日食。
8,当地球在中间挡住了阳光射向月亮就出现月食。
9,月亮是卫星 绕地球转 为地球提供大部分潮汐力量。
10,地球是行星 绕太阳转 吸收光热孕育了生命。
11,太阳是恒星 绕银河系转 发光发热提供能量。
月球以一条近圆形的轨道围绕地球稳定运行,叫做月球的公转。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是一个月。由于地球对月球的潮汐锁定效应,月球公转一周的周期与自转一周的周期相同,所以在地球上,我们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时,因为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从地球上看,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以不同的角度朝向地球,使月球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呈现出不同的明暗变化,叫月相。
地球与月球构成地月系统。地球与月球共同围绕太阳运行。
月球曾经真的是地球的一部分吗?
46亿年前,太阳从分子云中坍塌成型,它的身边,是50到100个岩石行星胚胎,大小介于今天的月球和火星之间
在此后的1亿年间,近百个行星胚胎碰撞融合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四个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但鲜为人知的是,早期太阳系其实有5颗类地行星。
第五颗类地行星的名字叫“忒伊亚”,直径在6000公里左右,与今天的火星大小基本相当,它的轨道位于地球-太阳之间的L4或者L5,也就是第四拉格朗日点和第五拉格朗日点。
由于它十分接近早期地球,且轨道在L4到L5之间持续飘荡,因此天文学家认为,忒伊亚在45.3亿年前,受到了金星的引力摄动影响,而偏离公转轨道,最终撞上了地球。
2016年,刊登在《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指出,45.3亿年前忒伊亚和地球的撞击,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正面碰撞。原始地球与忒伊亚在这场撞击中,都融化了自身的相当一部分结构,相撞之后产生的碎片,则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慢慢聚拢,最终形成了早期月球。
而地球本身,也在这次的撞击中被倾斜了地轴,从而造就了一个23度26分的黄赤交角,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仪上的地球,斜着转的原因。
对于忒伊亚来说,它的生命从和地球相撞那一刻起就结束了,但对于地球来说,忒伊亚的撞击反而意味着新生。
因为忒伊亚的撞击造就了黄赤交角后,地球不同区域,就无法被太阳光同时直射了,只能根据公转轨道位置的不同,分批被太阳直射,这样一来地球上就产生了气候多样性,以及对生命而言极其重要的一年四季。
虽然“忒伊亚月球起源说”目前还只是一个理论,但阿波罗计划带回来的月球岩石,的的确确表明月球与地球的物质构成十分相似,而且有些月球岩石的年龄还超过了地球,这些超过的部分,很可能就来自忒伊亚。
NASA计划在未来发射探测器到L4和L5点,寻找45亿年前那场撞击后的碎片,以此来证明忒伊亚的存在,并彻底解开月球形成之谜类似地球和忒伊亚的撞击,在太阳系中其实并不是孤例,因为早期太阳系就是一个“碰碰场”,大小各异的天体在万有引力的支配下,不断碰撞融合,等到太阳系内的离散天体都成为了行星们的一部分,太阳系才算稳定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忒伊亚,目前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原本也应该是一颗行星,但由于木星的引力太过于强大,所以小行星带內的小行星无法在引力作用下完成整体聚拢,只能聚拢几颗矮行星。
可以说如果没有45亿年前忒伊亚与地球的撞击,就没有后来的地轴倾角,也不会有月球,进而地球生命就不可能平稳演化数十亿年,而不被小行星撞击所打断。
因此作为目前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我们人类还是很感谢忒伊亚的,就像感谢6500万年前灭绝恐龙的那颗小行星一样,毕竟没有它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