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有什么好处?
当然有好处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比学校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首先,如果大学生,光读书,读死书,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与社会脱节,想要溶入社会很难!只会光说不练,纸上谈兵,这样的人在社会很难生存!
其次,社会实践,很多是课本上,老师教不了的,只有经过社会,自己亲身经历,实践过的才能体会到!有很多大学生,只有校园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一旦走到社会上,经验太少,就会迷茫,自己读书很厉害,怎么一到社会上,还不如一个初中毕业的打工仔!所以说,社会实践经验太重要了。很多有成功人士,文化水平不高,但为什么会成功!因为社会上是个大染缸,好与不好,只有经过社会的洗礼,才能挑出优劣好坏。
一年级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哪些?
1、“寻访本地历史,感受本地文明”走访自然村庄,追溯历史活动目的:随着城市改造,很多民居小巷渐渐退出历史,湮没在现代建筑中。通过探访长沙的古镇老村、老街名巷,体味长沙民居的传统韵味;考究本地名字的由来及典故,了解本地的历史人文,感受先民的生存状态。
2、用水习惯,动员公众参与到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行动中。
(1)参赛作品强调原创,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采用a3或a4尺寸画纸,手绘、电脑制作皆可。
(2)参赛选手每人限交两幅作品,每幅作品作者不超过两名。作品背面请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并附不超过300字的创意说明。
3、到图书馆帮助整理图书。我们家长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带着孩子到图书馆学习,同时,还可以帮助图书馆的管理员整理一下图书,将各类图书摆放整齐,也是不错的选择。
4、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或者组成一个小组,然后一起去敬老院去慰问一下老人,给敬老院的老人表演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节目,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人类的认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人类最初的认识是由模仿自然开始的。在岩洞中模仿上一次成功的狩猎,举行魔法仪式,以期待着下一次狩猎的成功。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存在着这样一个信念,即模仿自然就可以重现自然。
对形成人类社会文明至关重要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是原始人模仿自然的结果。系统地模仿自然界,是人类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虽然人类的认识是从模仿现象开始的,然而人类认识的深入和发展却又是通过摆脱现象的束缚来实现的。
在古希腊时期,人类不满足于追逐现象,提出了形而上学概念,要探究掩盖在现象下面的本质,即通过系统的抽象概念来认识世界。这是人类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用自己的理性世界来说明现实世界。
然而,由绝对的概念组成的理性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有差距的。当人类的认识超出宏观范围,进入高速领域、宇观领域和微观领域时,两者的差异便显现了出来。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系统,人类的认识只具有相对性,不可能绝对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不连续的,存在着质的变化。作为局部的人类不可能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界。
如果自然界是一个无法打开的黑箱子,现象和实验🧪是黑箱子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那么人类的理论就是相对于这些信号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
尽管作为人类的认识,理论不同于自然界,但是相对于一定的现象和实验🧫,理论与自然界却又是不可分辨的,可以暂时视同于自然界。
当人类发现了新的现象和实验时,原有的理论与自然界显现出了差异。于是,人类再相对于新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构建一个新的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即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世界来说明现实世界。
所以,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产生的新事物,是人类构建的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
什么劳动教育适合孩子家长必答?
近日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可以说劳动教育就是“五育”并举中的一座桥梁,建好这座桥,就可以抵达“五育”的彼岸。
文件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何要重视劳动教育,我们先看一所高校事例:
在美国,有一所两年制大学,深泉学院,该校以“劳动,学术,自治”为校训。在深泉学院,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学生平均每周要在学校的农场上劳动20-40个小时。
学校有约200头牛,以及马、羊、猪、鸡等动物,绿洲上种有蔬菜,学生们必须和校工一起在牧场放牛、耕种、做饭。官方数据:该校十年内,有16%的毕业生转学到哈佛大学,13%转学到芝加哥大学,7%转学到耶鲁大学,7%转学到布朗大学,其他学生大部分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加州伯克利、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并有约二分之一的深泉毕业生会最终取得博士学位。
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个例,国内学校无法模仿,不足以说明什么,但下面这组数据也许更应该引起普遍性重视:
有媒体曾做过调查发现,我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仅为12分钟,大中学生劳动时间可能更短。相比之下,媒体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
为何会造成这一现状?请先看下面两个事例。
事例一:“我的孩子是三好学生,从小在家就不用收拾房间!”
刚上大学时,加入了劳卫部,遇到一个同学,从大一入校整个寝室就脏乱差(我还保留了当时拍的照片,),整个宿舍基本没人愿意打扫卫生,我和宿舍管理人员多次与他们谈话,带他们去参观十佳寝室,实在看不下去时甚至帮他们清理卫生。
一段时间后,依然屡教不改,便采取强硬措施,通报批评,联系家长,但效果依然不明显。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学生父亲的电话,对我一顿指责,“这位同学,我对我家孩子很了解的,他在家就不干这些,但我家孩子很优秀的,以前在学校还是三好学生呢”。
事例二:曾经的“一段佳话”
在一个贫困乡村,流传这样“一段佳话”:一对很穷的农村夫妇,为了使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夫妻两勒紧裤腰带把最好的给孩子,每当孩子放学或假期,就把他关在楼上看书,一年四季从不让他干任何农活,甚至连饭菜、洗脚水都端到他面前。
终于,十年寒窗苦读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大城市工作,人们纷纷为夫妻两庆贺。一时间,他们的故事甚至在当地传为佳话。然而,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省吃俭用供出去的孩子总共回家不到十次,老婆孩子跟他回来过一次就嫌弃农村环境差再也不愿回来,他一个人几年回来一次,最多在家住一晚就走,也从没邀请他父母去他所在的城市,至今老夫妻孤苦伶仃。
两则故事,一个是“三好学生”,一个是从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但他们都有着大部分中国家长和学校衡量孩子的共同标准:以分数成绩论英雄,忽视劳动教育。
还有的家长认为劳动会影响学习。这是沙拉的原话。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儿子不到30岁前就成了亿万富豪,成功的同时,还孝顺母亲。这与沙拉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关联。
一开始的沙拉同有着中国式妈妈惯常思维:挣钱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她的头等大事。她一边卖春卷,一边带孩子,即便再苦再累,从不舍得让孩子搭把手。
“妈妈再苦再累也没关系,只要你们能好好学习”,这是沙拉对孩子寄予的唯一厚望。直到有一天沙拉因邻居的一席话而惊醒。
邻居解释说:在以色列家庭,孩子都是需要参与家务劳动的,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和照顾,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听了邻居的话,沙拉决定让孩子参与卖春卷,从中得到酬劳,两个儿子的表现让她惊喜。在短短数日内,之前只会黏着她撒娇的娃娃,摇身一变为精明的小商人。
除了让孩子们卖春卷,沙拉还专门设计了值日表,让孩子帮忙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可以说,家务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在妈妈的“冷酷”教育下,孩子们不仅感恩妈妈的辛勤付出,更是从小就找到了今后人生的方向。
沙拉写的书《特别狠心特别爱》中,有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向父母索要!”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这样。
还记得轰动教育界的“魏永康事件”么?神童魏永康,在别人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习时,17岁的他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院。
按理说,如此成绩优异的高材生,该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却不料,还没有取得研究生学历,就被学校勒令劝退。
被劝退的理由,让人瞠目结舌: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孩子成绩好,将来才有出息,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儿子插手。
一把刀,闲置久了就会生锈,失去原有的锋芒。更何况是人呢?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事。
缺乏劳动教育,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缺乏劳动教育,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缺乏劳动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好逸恶劳,嫌贫爱富的价值观;对劳动者和劳动成果不尊重,不会体恤父母的艰辛、生活的甘苦,缺乏感恩;容易患小皇帝小公主病,老儿童巨婴,萌生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观念。
不思进取,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缺乏劳动习惯,即使学生成绩再好也是高分低能,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差,遇事容易退缩,遇到挫败容易想不开。
进入社会后,一个不愿意劳动的人总会希望别人多干一点自己少干一点,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私,缺乏责任担当,这种人在哪里都不受欢迎。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进行过劳动教育的家庭比没有进行过劳动教育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劳动教育除了能使我们掌握生活技能,在性格塑造等其他的方面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以下是劳动教育带来的益处,请随小扣一起看看吧。
1、自信、独立,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未来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意识,懂得倾听和表达,掌握共同决策的技能,容易赢得同事和他人的信任。
3、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面对挫折具备更强的抗挫能力和自我修复力。
4、热爱生活,懂得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具备感受幸福的能力。
课堂教授理论,课后注重实践。
塑造劳动价值观1.允许孩子思考
“劳动”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意味着人必须有思考、想象、渴望和行动的能力和长期坚持的毅力。
这些事每个人都具有吗?显然不是。有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获得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
父母替他们思考和作出决定,替他们打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同时,一手包办的父母又口口声声称他们“懒惰”,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从小身陷父母制造的桎梏之中,无从获得努力的意识,体验奋斗的快乐,更别说品尝成功的喜悦了。
2.失败当然没有关系
想要将劳动的价值传递给孩子,必须从孩子很小开始,让他自己去体验生活,面对现实,获得经验。当然父母的解释、支持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不知道和失败都没关系。告诉孩子,即使是最博学或最成功的人,小时候都和你一样不知道或不会做很多事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逐渐学会的。如果全力以赴地做某件事情,迟早是会成功的。获得成功是非常快乐的。你会感到自豪,并得到别人的赞许。
孩子只有在懂得以上事实后,才不会在失败的体验中感到无能或低人一等,而是从中产生重新开始的欲望,由此变得勇敢、勤奋,并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按照这种方式培养长大的孩子,“劳动的价值”是与“欲望”和“快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比说教、打击、约束更可靠、同时更有利于孩子自我绽放的支撑点。
3.不那么情愿的规则
那么如何让孩子面对那些人们一点也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呢?因此,我们必须有第三个支柱,即“规则”,它代表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必须遵守的义务。
孩子应该懂得:不论是谁,都不能为所欲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每个人的成就大小都是和他付出的代价成正比的。很多时候,人们为了以后获得更多的快乐,必须牺牲掉一些眼前的小快乐。
想要把不情愿也要做的规则传递给孩子,需要父母长期不懈充当督导者的角色。直到有一天,孩子获得的经验使他能理解规则和限制存在的必要性。
这三点对于将“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了“劳动价值观”,孩子将不会把工作和努力视为一种必须忍受的束缚,而是一种把握自己生活、不断更新前进的可能性。
当我们的父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进门后,客厅明窗净几,沙发秩序井然,厨房一尘不染,阳台生机盎然。心情不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吗,从劳动教育开始锻炼,一点点培养品质,掌握技能,拥有更多面对未来的底气。
教育,从不止于书本!劳动教育,从不止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