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入定修炼,项羽又为何要坑杀二十万秦军

天美资源网

斗战神入定修炼,项羽又为何要坑杀二十万秦军?

项羽不杀宋义,宋义就会除掉项羽,尽管同为楚军将领,项羽和宋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曾经被项梁拥戴为怀王的熊心,不甘心继续做傀儡受人摆布,想自己控制兵权,从而仰仗宋义等人,分化瓦解项氏一族。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史记·项羽本纪》

斗战神入定修炼,项羽又为何要坑杀二十万秦军

项梁在定陶被秦将章邯所杀之后,表面上看是因为项梁骄兵必败,章邯奋起一击才获得了胜利。而实际上在我看来,不过是君臣离心离德所致,楚怀王坐观成败暗中使绊子,宋义未卜先知料事如神,项梁则孤立无援、一败涂地。项氏一族势力折损,楚怀王趁机夺权,令宋义送出任楚军主将,而项羽只为次将,宋义名义上的战略目标是救赵,而实际上的目标则是灭项氏联合齐国。

宋义对于项羽的评价,在《史记》原文中这样描述: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

宋义对项羽做出这番评价的理由是什么呢?是他的深刻认识吗?当然不是,不过在此之前,项羽曾经主动向宋义请战,认为应该迅速出击对秦军展开进攻,才能把握胜利的天平。而宋义并不赞成项羽的观点,用一番看似十分有道理的话,反驳了项羽的说辞。

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史记·项羽本纪》

宋义说:“你说的内外夹攻的办法根本行不通,在我看来,如今秦国进攻赵国胜负未分,最佳的办法是坐观成败,伺机而动一战成功。我承认冲锋在前我不如你,但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你根本无法和我相比,说直接一点,你项羽不过一匹夫,而我是楚军主帅,你能和我比吗?”项羽没有继续说下去,他的内心非常的痛,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怒火,他知道眼前这个人不会接受自己的建议,就是这个人和楚怀王一起谋害了自己的叔父项梁。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趁清晨进帅帐拜见宋义的机会,砍掉了他的脑袋,宋义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身边有如此多的护卫,项羽竟然如入无人之境,他低估了项羽的勇气和力量,也高估了自己的智慧。项羽提着宋义的头走出大帐再,对于三军说道:“宋义与齐国密谋反楚,如今他的阴谋被我知悉,我已经奉楚王的命令将其斩首!”看着项羽手中的人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二话,四周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过了很久才有一个人打破了这种沉默,他说道:“最早兴兵反抗暴秦的就是项氏,如今向将军平乱,理应带领我们,做楚军主将!”于是大家拥立项羽为楚军主将,至于楚怀王熊心的命令,让他到一边凉快凉快去吧。

至于项羽为什么要坑杀二十万投降的秦军,关于这一点,在《史记》原中也说得非常清楚: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史记·项羽本纪》

秦军降卒被诸侯的官吏和兵卒奴役,现在看来就在虐待战俘,因此秦国的这些降卒说:“我们投降了楚军,如今楚军西进关中破秦,如果成功了那自然是好,如果不成功,我们还要和他们去东方,我们的父母妻儿都在秦地,这样一来秦国不是会把他们都杀害吗?到时候我们怎么办?”有人把他们的的话告诉了项羽,项羽招英布和蒲将军共商对策,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之中英布和蒲将军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三个人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就在这个会议上决定了二十万秦国将军的命运。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对他们说:“秦国的降卒太多了,他们的心并不服从,我们如果到了关中他们突然反叛起来,那我们的大事就必然危险了,不如趁现在就把他们击杀,而只带上章邯、司马欣等人进入秦国。”会后,项羽让蒲将军和英布动手,趁着夜色将秦军的二十万降卒全部在新安城南坑杀。

对于宋义,对于秦军,项羽内心充满了仇恨,除掉宋义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夺权。而坑杀秦军,则是为了消除隐患,为自己西行入关中扫除障碍。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那就是刘邦凭什么能赢项羽呢?

第一、刘邦个人战斗能力小,项羽个人战斗能力强大。

个人能力小也算是优势么?刘邦明确告诉你,可以的。正因为他个人能力小,为了生存,为了胜利,他才深刻的明白为强者积于弱,为直着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这个道理。

正因为他个人能力和项羽差距太大,他不得不无比宽容,不得不团结张良、韩信、陈平、萧何乃至英布彭越这些能力比他强的人。

收服也好,结盟也罢,只要不成为自己的敌人即可。所以他从谏如流,知人善任,让萧何主内不遗余力的为他提供粮草兵源;让张良、陈平这些谋士奇谋良策层出不穷。大胆启用并放权给韩信,让韩信为他打下半壁江山,合围楚军。

而项羽由于个人能力过于强大,导致自己过分膨胀,刚愎自用,闭塞视听,始终笃信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就算不能解决一些问题,也能解决你的原则。

丝毫不遵守游戏规则,肆意妄为。你听我的,我一般也不会听你的;你不听我的,要么死,要么滚。

结果陈平走了,韩信走了,连唯一一个对他忠心耿耿的谋士范增也走了。用李斯说过的一句话叫借寇兵而賫盗粮者也。

可以一定程度的说,是项羽的“强大”成就了刘邦的强大。

第二、刘邦是“成年人”,项羽是“巨婴”

“成年人”会权衡利弊,小孩子只会由着性子来。

刘邦深知人的本性,趋利避害。所以刘邦善于利用人性,很会变通,舍得给别人好处,也能屈能伸。

善于避害,为了能活下去,同时保存自己的实力,避免过早的与项羽交手,他极力巴结讨好项伯,逃过了极为凶险的鸿门宴。

为了稳住韩信,他忍住自己的怒气封韩信为真齐王。投奔过来的人,他来着不拒,还给他们想要的好处。

出手如此大方也是因为他很清楚人们都是趋利而来,要想留住人家,得先满足了人家,然后才能满足自己。

武将乐战,谋臣乐谏,不断的产生向心力,着实不易。

再看项羽的手段有啥,单挑、屠城、我不听!

单挑

楚汉相持不下阶段,项羽被耗的忍耐不住了,心生一个自认为很赞的妙计,他对刘邦说:来呀,单挑呀,反正有大把时光!这么简单的问题搞得那么复杂做甚?

结果被刘邦一顿数落(细数他十大罪状),完事还不忘嘲讽一把,你智商低,你不配!

何其搞笑,还不如让刘邦自杀痛快点儿呢,鬼才会上你的当。

屠城

项羽攻打襄城,久攻不下,拿下后为了泄恨屠城;打败田荣后,他屠城;进入咸阳后,他屠城!屠城一时爽,日后算总账。

项羽不得不说是目光短浅,为泄一己之恨,屠毁咸阳,放着秦国经营这么多年的宝地不好好利用,付之一炬,潇洒离去,然后自己沽名钓誉自封霸王,没得到多少实际好处不说,还丧失了人心。以后项羽的敌人越打越多,不是没有原因,因为他和刘邦相反,在不断地产生离心力。

我不听

范增让他杀刘邦,我不听!有人劝他定都咸阳,我不听!乌江亭长让他东山再起,我不听!

项羽就像“小孩”一样,始终都在制造问题,而刘邦才是“成年人”,一直在解决问题。

第三,刘邦内心强大,项羽内心脆弱

刘邦内心是异常的强大,他失败过很多次,且好几次都死里逃生,但他每次都能满血复活,是打不死的小强般的存在。

内心不强大早就撑不过去了,掰着手指头数数,有谁被项羽打败过那么多次还能活蹦乱跳的跟他持续死磕的,相持阶段还把项羽差点给熬的丧失了理智,妄图直接单挑了事。

相反项羽内心就很脆弱了,他只惨败了这一次就承受不住,竟然要死要活的,人家乌江亭长给他生路都不要。

还表现的极其悲壮,说什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糊弄鬼呢?还不是因为这个打击太大了,内心承受不住,不敢真正的接受自己的失败,妄图用死来逃避罪责。

如果真心认为愧对江东父老,为何没有勇气苟活下来,去做一些弥补他们的实事儿呢?哪怕一两件小事儿也行呀,说到底不是不能还是不肯。

所以说,看似以弱胜强的事,都是以强胜弱。因为有些势力或者人虽然看起来强大,但他的弱点同时也很致命。

就像毛主席领导的红军一样,看似人数不多,装备极差,但是毛主席总能把自己队伍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去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就像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都是纸老虎。看似以弱胜强,实则以强胜弱。能做到这样的人,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毕竟以柔克刚的道理看似简单,实则最难融会贯通。

有天下第一恶人之称的段延庆?

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当年大理国的太子,段誉实际上的亲生父亲,他的故事有太多的情非得已。假如细究,对于他的恶名,羽菱君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恶人,任何一个有他遭遇的人,都会成为段延庆。一场政变夺了段延庆的皇位,也让他最终变成了废人

据大理国历史,937 年,通海节度段思平在滇东乌蛮三十七部扶持下,推翻了杨国贞政权,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此后杨氏一族皆以复国为志。1063年,杨允贤叛乱,高智升出兵灭之。1080年,其子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了大理第十二世国君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小说里杨义贞的这场政变时间其实是有所提前的,以段誉年龄的推算,至少提前十年。

段延庆是大理皇帝段廉义的太子,杨义贞的叛军杀了段廉义,延庆太子在混乱逃出了王宫。叛军不见太子,到处搜索,段延庆眼看大理不能安身,为了日后复国重夺帝位,忍辱偷生逃出了大理,逃命大宋,最后逃到了东海藏身。延庆太子逃出大理国四个月之后,“清平官侯”(相当于宰相)高智廉命其子“善阐侯”高升泰率领滇东乌蛮军队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该年因日月交晦,星辰昼见,段寿辉认为天变,遂禅位于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思廉为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的玄孙)

段正明继位后宽仁爱民,颇得人心,通国文武百官、士卒百姓,人人拥戴,因而谁也不会再记得前朝皇太子段延庆了。然而段正明却明白自己得位不正,延庆太子一日存在,这大理皇位就一日不稳。他有还位于段延庆之心,但也有眷恋权力之念,因而甚是自相矛盾。段正明继位后因自己无子,就将弟弟段正淳立为皇太弟,晋封他“镇南王”,为了确定延庆太子的下落,他命段正淳出门暗中查访。风流王爷段二,离开了结发妻子刀白凤,自此惹下一屁股的风流债。

而逃到大宋的段延庆,潜心修炼大理王室家传武学,武功有成之后,准备回大理夺回帝位。此时的段延庆武艺高强,可是孤身一人,势单力薄,当他快马行至湖广道时,便遭遇来强敌围攻,虽尽歼诸敌,自己却也身受重伤,双腿折断,面目毁损,喉头给敌人横砍一刀,从此不能发声。

段延庆身负重伤,仍不弃复仇之心。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龙寺的枯荣大师。枯荣大师是段延庆父皇段廉义之弟,是段延庆的亲叔叔。他知道段正明继位后,上下归心,如他贸然在大理现身,势必有性命之忧,谁都会讨好当今皇帝,立时便会将他杀了。他此时唯一的指望,就是枯荣大师,请求他为自己主持公道。因而他不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天龙寺外,不过他到天龙寺外时,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也并没有见到枯荣大师,因为枯荣大师坐枯禅,已经入定了。段延庆觉得自己已经复国无望了,便想一死了之。就在他想着自尽时,一个白衣观音那样的女子向他走来,然后竟然跟他来了一场露水之欢,让他以为是菩萨来打救他,顿生求生的意志。这女人便是报复丈夫风流的刀白凤了,也是这一场露水之欢,让她怀上段誉,也让段延庆有了个儿子。

段延庆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之际,突然得到这位长发白衣观音舍身相就,登时精神大振,深信天命攸归,日后必登大宝,那么眼前的危难自不致成为大患。如此一来,他信念一竖,只觉眼前一片光明。然后咬着牙,求生而去。

他不敢在大理境内逗留,远至南部蛮荒穷乡僻壤之处,养好伤后,苦练家传武功。最初五年习练以杖代足,再将“一阳指”功夫化在钢杖之上,然后练成了腹语术;又练五年后,将所有仇敌,包括那大理旧部,两湖中当日杀他的一家家杀得鸡犬不留,手段之凶狠毒辣,委实骇人听闻,因而博得了“天下第一大恶人”的名头,自称“恶贯满盈”,摆明了以作恶为业,不计后果。《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八回》

一场政变让段延庆失去了皇位,变成了废人。一场露水之欢,又在他绝望时拯救了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恶人。

生还后的段延庆,虽然身残名恶,但武功不残,其实不恶

按小说中所述,段延庆在生还之后,以他的武功基础,苦练了十年家传武功,将“一阳指”功夫化在了钢杖之上。以“一阳指”的功力来说,还能胜段正明半筹,只是吃亏在他身子残废,若真动起手来这不一定能胜得了段正明。不过,像段正淳之流,却远不是他的对手。段延庆身子虽残,但意志坚定,武功却未因此而落下,从实力来说,他绝对称得上段氏俗家子弟的第二高手,他的儿子自然排第一了。

段延庆后来收了另外三人,组成“四大恶人”组合。但其实在四人之中,除了采花大盗“穷凶极恶”的云中鹤、专偷别人孩子玩厌了胡乱送给他人的“无恶不作”叶二娘(按照老版的设定杀了偷来的孩子就更可恶了),有“恶贯满盈”之称的段延庆和“凶神恶煞”的岳老三,实际上都没做过真正伤天害理的事,岳老三还很可爱。

死在段延庆手下的人,全部都是害他的仇人,这些仇人包括了他的大理旧部,这些人不是出卖他就是反叛他,两湖中当日杀他的那些强敌,更是差点要了他的命。在快意恩仇的江湖里,有仇必报是天经地义的事,乔峰获悉父母被杀之后,也想找当年的带头大哥复仇,阿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被康敏利用,死在他的掌下。凭什么别人报仇雪恨就拍手称快,而段延庆报仇却要冠他一个恶名呢。当年雁门关外一役,中原武人杀萧远山一家的手段也十分的残忍,面对手无寸铁的萧峰母亲,这些名门正派的人竟然能下毒手削去了她一半脑袋,难道这便不是为恶了。

段延庆的恶比起做尽伤天害理之事的云中鹤之流,可以说并不为过。可能有人会说他加入西夏“一品堂”,帮助西夏入侵大宋,但是他是个大理人,又不是宋人,他算不上通敌卖国,而且他加入“一品堂”,完全是为了借助西夏的势力帮他实现复国,这属于相互利用。如果是这种恶,作为已经是宋人的姑苏慕容家,比他坏上千百倍了。段延庆想复国,只是一直通过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可从没为了制造可乘之机,故意去挑起两国的交战。

在聋哑谷中,身陷“珍珑棋局”不能自拔的段延庆幸被虚竹所救,之后有“天下第一恶人”之称的他竟然会报恩虚竹,用“传音入密”指导虚竹破解“珍珑”。可以说,虚竹之后的成就都是拜段延庆所赐,是段延庆成全他的。知恩图报的人,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恶人吗?而且最后在曼陀山庄中,若不是慕容复,段延庆应该是不会杀段正淳的那些女人的,他至始至终的目标都只是段正淳和段正明。

因此,羽菱君个人一直认为,段延庆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恶人,他的恶名除了自称的恶号,有点强加与他之感,他其实并不恶。

段延庆一生,历经波折。前半生,遭逢大难,富贵一朝成空谈。后半生自力更生,意志坚定求复国。但他的复国大业,始终自己未有所得。所幸的是该他的还是他的,最终段誉继位,大理皇位还是回到了他的一脉之中,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说的应该便是如此了。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

第一百三十八期:“天龙八部篇”之《段延庆恶人之名的探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

西汉时期的著名武将樊哙,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杀狗屠夫。屠户的地位并不高,虽然可以时长吃一点肉,但他们与那些达官贵人相比,仍然是最底层。

樊哙性格直爽,好交朋友,一心认准了一位好大哥——刘季。所以,当刘邦起兵时,樊哙成为了大哥的忠实追随者。从刘邦身边的小小舍人,到后来的舞阳侯,樊哙的每一次升迁,都是拼命拼来的。在一次次为了刘邦出生入死的过程中,樊哙和刘邦也建立起了很深的友情。

《史记》记载,刘邦参加鸿门宴,樊哙听说项庄一心刺杀刘邦,于是急忙拿着铁盾闯入了项羽大营。之后,还一边拔剑切肉,一边向项羽晓以大义。

后来,因为樊哙和张良的帮助,刘邦才得以脱离险境。但是,樊哙对刘邦如此忠义,甚至可以说救了刘邦一命。可是在后期,樊哙却变得十分动摇,甚至开始投靠吕后。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樊哙本来就和吕后就有脱不开的关系

根据《史记》记载,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樊哙因为娶了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所以依靠这层姻亲关系,在所有将领中,和刘邦夫妻的感情最亲厚。通过这条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樊哙和吕后亲厚,那是一定的。因为人家有实打实的戚关系,是吕后的实在妹夫。也正是因为亲戚的关系,使得樊哙和吕后之间,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殊感情。

根据史书记载,

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因诛伉。舞阳侯中绝数月。

这句话意思是,诸吕之乱平定之后,樊哙的儿子樊伉也被牵连在内。樊哙听说儿子死了,在家伤心了好几个月。樊哙不是一直心态挺好的吗,为什么伤心呢?其实,在我看来,樊哙哪里是伤心,这是寒心啊。

樊哙觉得,自己为了西汉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就因为和吕后结亲,所以家里人也被无故牵涉在内,心里能不难受吗?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发现,即使樊哙不投靠吕后,樊家人也被其他人贴上了“吕后”的标签了。

第二,刘邦的凉薄,让樊哙寒心

其实,其他大臣们怎么践踏樊哙,樊哙还没那么寒心,樊哙更寒心的是刘邦的行为。樊哙为了西汉的建立,真的立下很多战功了。比如,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都被打得亲戚都不认识了,老婆和老爹都被人抓去了。是樊哙赶快到了荥阳,派人把守广武,和项羽苦战了一年。

刘邦和项羽决战的时候,是樊哙把项羽的兵包围在了陈这个地方,大破项羽的部队。可以说,为了西汉,樊哙立下可不朽的功勋。

然而,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却没有对得起樊哙这份友情和忠心。刘邦在诛杀多个异姓王以后,彻底寒了曾经出生入死的这些兄弟的心,甚至在刘邦快死了的时候,还认为樊哙会在自己死后,帮着吕后杀戚夫人和刘如意。于是偷偷派人去军中斩杀樊哙。

这时候的樊哙在干吗?人家还在任劳任怨地帮刘邦对付卢绾呢。这样的将领,刘邦也忍心怀疑?如果不是陈平这个人善于投机,只是将樊哙关在了长安,樊哙恐怕已经死了。

所以,在刘邦后期,樊哙已经慢慢向吕后靠拢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樊哙也害怕自己哪天就会被刘邦一斧子给砍了,即使自己忠心耿耿,可是那么多死去的诸侯确实真真切切的例子。

第三,樊哙效忠的吕后,是在谋一条新路

樊哙为什么能从一个屠夫变成一个名将?不是因为只会杀人,而是因为他粗中有细,顾大局。根据史书记载,刘邦在咸阳的时候,想占有秦宫的美人,是樊哙先站出来想提醒刘邦,不要重蹈其它农民起义领袖的覆辙。

刘邦在称帝之后,枕着一个宦官睡觉,是樊哙痛哭流涕,劝谏刘邦不要让汉朝重演赵高乱政的悲剧。可以说,樊哙不光是一个武将,还是一个为西汉操心不已的樊大爷。

那么,在权力逐渐转移,刘邦行将就木以后,樊哙逐渐向吕后靠拢,这并非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虽然,吕后对诸侯王打击得也特别狠,但是,除了寒心以外,这并非不是在为大汉的延续在铺路。

而刘邦过世以后,吕后处理政务十分有条理,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朝廷非常高效顺利,甚至没有其他诸侯王或者大臣敢有异心。这不单是权力的把控,更是大汉继续稳定下去的根本。所以,从大局考虑,吕后是一个值得辅佐的新主,也是大汉延续下去的希望。樊哙如此支持吕雉,除了私心,还是存在公心的。

现在看来,樊哙之所以向吕后靠拢,除了无法脱离的姻亲关系外,还因为刘邦本就凉薄,十分寒心。当然,他还是在为整个西汉考虑,好让好不容易建立的汉朝可以持续下去,也是煞费苦心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邦和项羽一个痞子一个英雄?

谢邀请。项羽是英雄,刘邦也是英雄。年轻时项羽是楚国的贵族,名将项燕之孙辈,刘邦是丰沛一代的游侠,魏公子无忌的粉丝。秦朝统一后,两人都见过秦始皇,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一个说“大丈夫生当如是”。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人都起兵响应,项梁立芈心为后楚怀王,实际自己是楚国的话事人,项羽、刘邦同为楚国大将,一个是鲁公一个是沛公。项梁死后,楚怀王部署了主力救赵,偏师攻秦的大战略,项羽是救赵军的次将,刘邦是攻秦军的主将,项羽杀宋义,发动巨鹿大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破武关,战蓝田,逼降了秦王子婴。可以说,刘邦和项羽就是灭秦之战功劳最大的两个人。

刘邦项羽鸿门宴和解的时候,表明上看优势在项羽一方,实际上,刘邦已经在“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竞争中捷足先登,而且得到了楚怀王的认可。刘邦的十万大军就是自己的部队,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实质上是诸侯联军,项羽的嫡系连十万都不到,而且项羽新安杀降已经失去了关中民心,项羽表面上兵强马壮,实质上这个时候已经陷入了死局之中。自己只是一个上将军,连王的身份都没有,请示楚怀王谋求封王,楚怀王答复:“如约。”秦人恨之入骨,刘邦虎视眈眈,诸侯各怀鬼胎,怀王背后拆台。项羽通过戏下分封,勉强破局,自立西楚霸王,把刘邦丢到汉中,踢开楚怀王,把天下瓜分为十八诸侯,表面上这个时候项羽天下无敌,其实并没有宰割天下的硬实力,有其名而无其实,又把自己摆到众矢之的的位置上,反观刘邦,吞并三秦后,占据关中、汉中和四川盆地,已经是全有秦地,重复了秦吞天下的形势,一方面是全有秦地,一方面原先的关东六国现在是十几个更小更弱的诸侯加上一个孤家寡人的项羽西楚。刘邦只要拖住项羽的主力就可以用偏师一一扫荡诸侯,最后整合天下的力量消灭项羽。

项羽破不了刘邦的局,无论打败刘邦多少次,只要没有擒杀刘邦,刘邦就都能卷土重来。项羽虽然天纵奇才,但始终没有拿出破局的办法,所以最终失败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