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八卦炼丹炉,到底有怎样一段佳话?
1、老君炼丹炉
和楼观台“说经台”一脉相连的山顶,名叫炼丹峰,峰顶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原有两座炼丹炉,一个叫金炉,一个叫银炉,都是太上老君炼金丹的“八卦炉”,每个炉上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就是这两个烧火的童子。
太上老君先天而知唐朝法师玄奘要去西天取经,保护法师的孙悟空要有一柄历害的兵器因而不仅在金炉里炼了一柄定海神针金箍棒,而且为八戒炼就了一柄九齿神耙;为孙悟空炼就了能识别千变万化的妖怪的火眼金睛,又为他炼就了刀枪不入的铜头铁背。
2、上善池
楼观台前有一八角亭,八卦悬顶,建筑艺术高超,亭下竖立石碑一通,上刻有古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隶书“上善池”三个大字,书法道劲,气韵生动,是一通珍贵的文物古碑。亭侧有一石砌小水池,池内壁有一张口石龙头,口中吐水,使池水终年不断,这就是有名的古楼观文物古迹之一的上善池。
相传公元1283年春,周至地区遭遇千年不遇的时疫,很多人患不治之症,死人无数。当时楼观台监院张致坚,夜梦太上老君托梦告之说经台前有泉水可治。张监院醒来后按梦中所示果然在说经台前挖出一泉眼,就用此水治了30余名道士的时疫。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治病,时疫即退。3年以后元翰林院学士, 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来楼观,所得此事深受感动。因老子《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等文字,遂题泉水为“上善池”。
多年以后,还有四方善男信女取池水治病,文人韵士来楼观兴诗作赋,有诗句“丹沙久窑井水赤”,与“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是记述当年取水盛况。“上善池”也因此名扬四方。
3、铁链锁竹王
来楼观游览的人,最先跃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竹林,这里绿波荡漾,空气清新,把这座仙都装点的千媚百态。
古楼观的竹林,起根发苗来自哪里?为什么这么多,又为什么用铁索锁着那个大竹子?这还得从西周说起。
史书记载,西周时周穆王为了夸耀武威乘“八骏马”西游,休息于芝谷(今黑水峪)芝水(今黑河)之滨,宴于玄池(今仙游寺黑龙潭),奏广乐三日后于此栽植了好多竹子,名为芝竹。据说从此以后,周至地区方有了竹子,竹子移植到古楼观后遍地生根,越长越多。
话说楼观台竹林里有个竹王,比桶粗,统治着这里的竹子,繁殖特别快。可是后来某天,楼观台方丈夜梦道教护法神灵官告诉他,因道士看竹林不严,竹子常被人砍伐,触怒竹王,竹王要带子孙上华山,十日之内起程。方丈听后很着急,问王灵官讨教留住竹王的办法,王灵官告诉他这个不难,用铁链锁住,它就跑不动了。方丈按梦中所说,果然留住了竹王。楼观台才得以竹海茫茫。这个故事反映了自古以来,楼观台人就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4、三鹰柏
楼观台景区有一颗古柏,干枯的树干落着三个活灵活现的雄鹰。凡见此树之人无不喝彩称妙,不敢相信其是自己生成的,这就是“三鹰柏”。
有人说很久以前,有三个老鹰在终南山修炼几百年不能变化人身,情急之下来到古楼观台想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谁知它们在偷丹时被老君发现,就用咒语将它们定在那颗古柏之上,一方面是对这三个偷丹者进行了惩罚,另一方面杀鸡骇猴,警告偷东西者胡作非为,下场就是如此。从此三鹰柏成为古楼观一个奇特的景物。
5、宗圣宫
随唐战争期间,李渊领着部队途经楼观台,当时楼观台有个道士叫齐晖,看到隋朝政治腐败,即将崩溃,认为唐国公李渊的部队是一支为民除害的义师,欣然将楼观台囤集的粮草拿出来慰问了唐军。李渊建立大唐以后,对楼观台道士相助一手永记于心,朝夕图报,认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因而追认老子为祖宗,并在楼观台修筑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祖庙,名为宗圣宫,意思是祖宗圣贤的宫殿,里面敬奉着老子,一方面完成报答楼观道士的夙愿,一方面又起到收拢天下民心的作用。
孙悟空的本领好句?
孙悟空的本领可大了,受须菩提祖师亲传,会七十二般变化,也就是二郎神的八九玄功,老祖还传授孙悟空驾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炼丹炉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提炼,炼成火眼金睛术,能辨人妖真假,后来观音大士有传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除去这些孙悟空力大无比,一万三千斤的定海神针在他手机轻如绣花针。可以说孙悟空神通广大。
孙悟空西天取经的真相是什么?
吴老爷子在《西游记》开篇写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运。意思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只可惜,真正看懂的人寥寥无几,看似是打妖怪故事的《西游记》,其实是部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你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
西天取经的路上,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都是一个比喻,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心魔。吴老爷子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来引领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后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除心魔的过程。牛魔王是孙悟空的心魔所变,红孩儿、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火焰。牛魔王与孙悟空为结拜弟兄,又势均力敌,所以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在较劲。火焰山是孙悟空早年踢下的一块火砖形成的,火焰山的大火正是孙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到头来却烧伤了自己。
这一难,是由于孙悟空当年的顽空之心所生。红孩儿象征仇恨之火,一个人活在仇恨中,到头来只会烧伤自己的心;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保住那份童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代表社会风气,能使人心迷失方向。孙悟空的嗔念,使得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于是黑熊怪来了。所以说,牛魔王本是心猿变,打破了顽空参佛面,孙悟空才在这里剪除了顽空之心。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孙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也象征着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如来佛祖说,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的贪嗔痴慢疑五个字。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认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其本质。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火烧不死孙悟空,反而能炼成了火眼金睛。
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和欲,心将它们都打死了,说明我们要在人生的路上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同时白骨精也象征着人皮面具,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所以猪八戒开始挑拨离间;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因此,人总是会被世间的种种美丽表象所迷。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网一样能把人困住,因思(丝)而生情,被情丝缠绕。蝎子精会勾引人,代表美色,所以师徒几个都敌不过她。蜈蚣精的身上有千只眼睛,此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
鹿精要吃一千个小孩的心,象征着多心。在比丘国孙悟空变成假唐僧,就是与之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也是象征着多心。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是有这么多的心。收服了这个鹿精,多心就会变成一心,心头也就没有了鹿撞,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金角大王用幌金绳把孙悟空捆住了,银角大王用紫金葫芦把孙悟空封住了,比喻金钱能把人的心捆住、封住,难以逃脱。后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宝贝也象征着金钱,能把心封住。
一个真心向佛的真孙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假孙悟空,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颗心的两种意志在互斗。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孙悟空的神狂之心,猪八戒沙和尚不肯说情的嫉妒之心,师徒师兄弟之间的猜忌之心,都必须除,才得以继续上路,所以假孙悟空被打死了。九灵元圣是西天取经路上最厉害的妖怪之一,是一只九头狮子,可秒擒孙悟空。无论别人给予我们多少,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到了九思,就可成圣了。孙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怎可能打得过已经成圣的九灵元圣?在玉华州悟空三兄弟不谦虚,好为人师,竟然惹出了一窝的狮子精来。
唐僧师徒在寇员外家里借宿,遭遇打劫时寇员外被强盗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狱。因善恶不过是一念间,寇员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盗。最后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了真、去了假,离真理也就不远了。对唐僧师徒而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终于到达灵山了,也就成佛了。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鸟巢禅师的这句话,唐僧开始时不懂是啥意思,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才明白。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心魔全部除掉了也就领悟了。紧箍咒让心疼了又疼,定心、约束心,收服了孙悟空也就归顺了那颗能七十二变的心。
对于一个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魔障消灭即见灵山。狮驼城是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也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巨大的折射。至于书中那些形形式式的国家里所发生的荒诞怪事,则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最后如来佛祖之所以给了唐僧师徒无字经,是因为无字经才是真经,这一路上的经历胜过那些个文字,才是更重要的经。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的内心终可成功,所以孙悟空被封为了斗战圣佛;做人要身心合一才能取得真经,所以唐僧被封为了旃檀功德佛;因为人的本性像金子一样的珍贵,所以沙和尚被封为了金身罗汉佛。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志力,因此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而猪八戒的情欲是戒不掉的,只能做个净坛使者。
实际上,孙悟空一路上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是取经之本。一个人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心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十万八千里,即使有采取隐身术的十二位丁甲神和四位功曹神的道教人的沿途监视,为了玉皇大帝的可不能让如来的手伸得太长了、需要全面掌握取经队伍行踪的宗旨,特别是四值功曹,四神轮流换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唐僧师徒,都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正所谓,佛之经典,为《金刚经》。
10数字传统文化?
数字“一”
“一”为数之始,这就奠定了它重要文化地位的数学基础。开始自然是重要的,在汉文化中,“一”由数之始进而被看成万物之始,这在道家哲学和宗教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成为抽象的“道”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起点。有时,“一”干脆成为“道”的代名词,并被冠以“太”字以突出其至尊的地位——“太一”(又称“泰一”)。在汉民族的神话、宗教系统中,“太一”(也作“太乙”)又成为诸神之最“天帝”的代名词。
“一”的重要性不止于此。“一”的数学性质本就是多样的,它的文化意义就更加多样。在整数范围内,唯有“一”不能再被分解(整除)。因而,它代表了单独的个体或单纯的性质,跟“单、独、纯”等成了同义词。单独的个体在艺术上有突出形象的聚焦作用,李煜名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换成“大江春水向东流”,意境就稍为逊色。人名“张帆”的形象性,也不如“张一帆”鲜明。甚至群体形象也可以借“一”化为许多个个体形象,“一道道青山紧相连”就有如此效果。单纯的性质是许多中国人,特别是道士僧人所追求的美德,“一”被取入名字道号的例子很多,“一清道人”、“弘一法师”之类就反映了这种价值取向。
比起小数、分数来,“一”又是完整、整体的代表,“统一、整一、合一、一齐、一律”等词都用到了“一”的这层意义,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径用“一”作“统一”的同义动词。
此外,“一”是唯一的乘任何数、除任何数都仍得该数的数字,“一”的任何次方仍得“一”,因此“一”还带上不变的含义,“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等成语都用“一”强调恒久不变。
“一”在所有正整数中,毕竟又是最小的数字,因此很自然地又获得了“少”的含义,特别是跟其他数字相对时,如“一丁点儿、九牛一毛、千钧一发”,当然,若跟比“一”还小的分数“半”配合,强调“小”就更理想了,如“一鳞半爪、一知半解”之类。
“一”从数量小,又发展出时间极短的意义,并形成了副词性关联词的用法,古有“一触即发”一类,今天咱们还说“他俩一见面就吵架”。
以上意义都是从“一”的基数义发展出来的。作为序数,它就不是小、少,而是老大,排在最前面,“一流产品、一级教练、第一把手”,都是最高最好之意(除非前面还有“特级”、“高级”之类)。但是也有例外,工人的级别,就是从“一级”到“八级”由低到高升上去的。作为序数,“一”也有一批同义词:元(元月)、大(老大)、首(首位)、头(头等)。这些词大都有头脑之意,用它们代表“一”正显示了汉文化对序数“一″的看重。难怪咱们逢“一”的节日特别多,春节(年初一)、十月一日、七月一日、八月一日等。除了有一定的历史事件原因之外,选在一日也切合了汉人的文化心理。
数字“二”
“二”是偶数之始,在自然数列中,它是笫一个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又是能整除所有偶数的唯一的一个数字。汉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就发展出了朴素的一分为二的辩证哲学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二”的文化重要性。这种辩证思想的代表是阴阳学说。古人认为,“太一生两仪,两仪生阴阳”;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相对构成一个整体,天——地、男——女、昼——夜、峰——谷、日(太阳)——月(太阴)、盈——亏、盛——衰,等等。天地缺一无以生万物,男女缺一无以滋人类。在这一意义上,“二”才是完整的、完美的,而相比之下“一”便有孤单、不完善之意。
由此发展,“二”及其倍数,即一切偶数,都代表吉、喜庆,“一”及一切奇数,则与凶、不幸有关。难怪结婚送礼钱,数目定额逢双,办喜事人家发糖也要逢双,甚至发喜烟也要两支一发,而平时发烟总是一支一发的。1990年10月14日,正逢阴历8月26日,阴阳历月份日期巧逢四个双数,报载北京城里形成结婚高潮,可能还不止北京一地,都是图这四双会集的大吉大利之时。只有办丧事时,送礼钱要逢单,上菜数目也逢单,以示对不幸的哀悼。求双求对的价值观,又跟汉民族特重对称的审美观相互促进和强化,从而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门前石狮要成对,门口灯笼要成双,小户人家没有这些,那门上一年一度的春联是非贴不可的。
我们的文学语言也极重成双成对,它并成为骈文、律诗的首要美学原则。即使在口头语言中,成对出现的单位也比比皆是,如大量的对称四字格(死去活来)、对称俗语(你一言他一语)、对称谚语等。在汉语中,除了“一”,只有“二”有不少同义近义词:“两(本指成对物)、对、双、偶、骈、俪”,这些词,都表达了一可分二,合二才成一的意思。“美丽”的“麗”是“俪(儷)”的古字,这充分说明了汉人以“俪”(成对)为美的观念。二龙戏珠、干将莫邪雌雄二剑等,都成为汉文化中恒久不衰的优美艺术形象。
“二”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本身及其倍数——偶数,而且在于对其他数字的作用。别的数字如果成双出现,便容易成为富有意义的数字。看一下中国的传统民间节目:正月一(春节)、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某些地区的动物节)、七月七(乞巧)、九月九(重阳),十二个月中,竟有六个月月日同数的节日,数字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当然,比起“一”是不可分的单独整体来,“二”是个可分的数字。所以“一”是稳固、不变,“二”就有分离、变异之意,试比较:“一心、一心一意”和“二心、三心二意”。在两派冲突中,“两面派”往往不受欢迎,一旦暴露,难免成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二”跟“一”虽然只相差一,但作为序数,地位却远不如“一”。“一流”、“一等”都有赞美之意,“二流子”、“二等公民“却是十足的贬义词。
数字“三”
三”是多之始。在自然数列中,“三”是第一个与“一”相隔的数,就这一点,使“三”成了多的代表。老子的“道”,生到“三”便生万物了。“三”的文化意义没有“一”“二”复杂,基本上都跟多有关。先秦汉语中,“三”字用得特别多,其中许多并不表示确数“三”,而是泛指多。如《论语》“三思而后行”,《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诗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三”都可以用“多、几、数”来翻译。训诂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清人汪中撰《释“三”“九”》,专门分析了“三”表多的现象。
“三”没有“一”“二”那种浓郁的哲学、宗教气息,但却有强大的世俗、民间文化的活力,是个很得中国人宠爱的数字。汉民族在创造文化符号时,特别爱把三样相关事物凑合在一起,以显示其多,满足多样化统一的审美需要。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书、画、印俱佳即成“三绝”。至于“三鲜汤”“炒三样”,超出三种菜料是常事,不到三种有时也冒称“三鲜”。小说家是最懂得“三”的魅力的,《三国演义》有桃园三结义、三请诸葛亮、三气周瑜,《水浒》有三打祝家庄,《西游记》有三打白骨精,《红楼梦》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都是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
“三”跟其他数字的配合也很有趣,“三”是多之始,若与小于“三”的“二”配合,那表示的不是多而是少,如“三三两两”“三言两语”;若跟大于“三”的数字配合,则强调多,如“三令五申”“三姑六婆”。但“三”跟“四”配合,却是贬义多于数量义,如“丢三拉四、推三阻四、低三下四、不三不四”,这可能是奇偶相连、“不三不四”引起的不协调感。“七……八”相连也有这种效果,详下。
“三”作为序数,那肯定是贬多于褒了。“三流歌手、三流作家、下三流”,都带有鄙薄之意。但序数“三”用于时间,却没有贬义,还可能是个重要日子。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纪念日,就是“三朝”,有的地区还隆重请吃“三朝面”,以庆祝婴儿已平安度过很“多”日子。
“三”为多的文化观念,远起于汉民族形成之初,这有汉字为证。汉字造字时,就是用三个相同字形来合成该事物多之意的,如“众、森、品、垚(尧)、晶、磊”。这种“三”字文化历经数千年,依旧不衰。
数字“四”
“四”是全之始。汉语数字中,表示“全部、所有”含义的数字有好几个,“四”是其中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基本的一个。从空间看,以人为基点。方向有前后左右四个,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则方向为东南西北四个。从时间看,汉民族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这就大大加强了“四”代表“全”的地位。还有一些小因素,如人有四肢、汉语调有四声等,也有帮助增强“四”给人的“全”之感。
“四”表全部,有许多是直接从四个方位和四季而来,贴近本义,如“四方、四季、四时、”,但运用时其实已不强调分开的四者,而是看作包含全部的一个整体,如“四方宾朋,四海之内皆兄弟,香飘四季”。“四季”完全是“全年”的代名词。还有一些用“四”的,已进一步引申虚化,只表全部,不能确切地分成四分,如“四邻”是所有邻居或邻国,“四国”古代也可指所有邻国,“四座皆惊”即“满座皆惊”,“烽烟四起”即到处闹兵。
汉文化中,把四样事物凑在一起的也跟三物并举的一样很多,但比较起来,举“四”言全,举“三”言多,区别还是明显的。如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清代又整理为“四库全书”。古代把治国之纲结为“仁义廉耻”——“四维”,孟子则把道德观念归结为“仁义礼智”——“四端”,并与人的四肢作比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印度文化也重视“四”,认为世界有四大物质“风火水土”,佛教有“四大皆空”“四大金刚”,后两者也融合到中国文化中了。此外中国人在列举有代表性的人或物时,也特别爱“四”,如战国时信陵、平原、孟尝、春申四君子,古代四大美女,初唐诗坛四杰,京剧四大名旦,江南四大米市等。这些虽然是实在的“四”,但毕竟有以“四”概“全”之意。
可是,“四”在汉语中与“死”音近,仅有去声与上声之别,这给“四”蒙上了一层色彩。在有些行当,“四”字的读音便成了禁忌的对象。影响所及,连“四”读sì,“死”读“洗”二字不同音的沪苏一带,“四”也是禁忌,面馆中遇到要喊“四碗”,便一声“两两碗”避开了“四”。有趣的是,“四”、“死”二字被借入日语,而日语没有声调,二者完全同音,讲迷信的日本人,忌“四”竟比中国人还厉害。汉字文化圈把“四”的忌讳也带出中国了。
“一”为数之始、“二”为偶数之始,“三”为多之始、“四”为全之始,这四个数字,大概就构成了汉语基本数字中最基本的数字。汉字用横线数目构成表数指事实,也到“四”为止:一、二、三、亖(后改作“四”)。“五”以上,便用其他方式构字了。

数字“五”
“五”是“十”的一半。汉民族早就采用十进位计数,“十”是第一个进位之数,是数字第一轮循环的结束和第二轮循环的开始,又是汉字系统中用单个汉字表达的连续数字中最大的数字(“百”、“千”等与“十”不相连续,“十一”起用两个数字表过),因而是个重要数字,“五”就因为是“十”的一半而获得一定的重要性。人们在庆祝某事物的周年纪念日时,除了逢十的周年(十、二十、三十……),就数逢五的周年(十五、二十五、三十五……)隆重。但是,“五”的文化意义并不到此为止。汉文化的阴阳学说,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意义是,世界万事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构成。除太阳太阴(月亮)外,五颗最亮的星星(行星)成为五行在天上的代表,分别以五行之一的名称命名。《说文》就以五行来释“五”,“(即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五行学说大大增强了“五”在汉文化中的重要性,成为另一个表“全”的数字。
五行学说不限于解释世界的基本要素,而且还将五行推广到其他方面。很多重要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都被划分为五个基本范畴,并且与木、火、土、金、水相配。色彩有“五色”:青(木色)、赤(火色)、黄(土色)、白(金色)、黑(水色),音节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地域有四方加上中构成“五方”:东(主木,青龙)、南(主火,朱雀)、中(主土)、西(主金,白虎),北(主水,玄武)。甚至后世有些音韵学家在给声母分类时,也将唇舌齿牙喉“五音”分别与五行相配。每个朝代也都有所配的“行”与“色”,如黄帝土德黄色、炎帝火德赤色、秦水德黑色等。
“五”表达的“全”与“四”表达的“全”在文化意义上是有所区别的。“四”之“全”由四方、四季而来,是确实包含全体之“全”,“五”之“全”由五行而来,是用五种基本要素概括全体之“全”。如颜色细分有数十数百种,而以五色概括。类似的情况有许多,如“五谷”(具体内涵说法不一)指一切粮食作物乃至一切农作物,“五味”(甜、酸、苦、辣、咸)指一切味道,“五虫”(裸虫、毛虫、羽虫、鳞虫、甲虫)指一切动物,“五刃”(刀、剑、矛、戟、矢)指一切兵器,“五金”(金、银、铜、铁、锡)指一切金属。
“五”跟其他数字配合,也能帮助我们看出“五”的文化意义。跟表示“多”的“三”配合,“五”也沾上“多”的意味,如“三令五申”、“三五成群”(比“三三两两”多)。跟表示“全”的“四”配合,两“全”一起更强调全部,如“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四分五裂”(彻底分裂)。跟大于“五”的数字相配,表示多而全,但重在多,如“五颜六色、五花八门”。跟“十”相配,由于“十”本是全而多,重在全,因此“五”也帮助表达这一意义,如“五光十色”。
数字“六”
“六”用于文化意义似乎不如前五个数字常见,但它的文化意义却颇不简单。其实,“六”的数学性质首先就比较复杂。“六”是“二”和“三”的乘积,如果不考虑“一二得二”,那么,在自然数列中,“六”是第一个既为奇数的倍数,又为偶数的倍数的数字。它跟奇数和偶数同时有关可能为“六”在文化意义上的两重性奠定了基础。另外,阴阳学说关于数字的观点,又加重了“六”字文化意义的复杂性。
“六”本身是偶数,按民间信仰本该属吉数。在阴阳学说中,则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虽然阴阳各有长短,但“六”被看作阴数之极(与阳数之极“九”相对),不免显得“阴气”太重。于是,“六”在汉文化中便带上了吉与凶双重意义。
一方面,“六”常常跟“顺”联系在一起,称为“六顺”,打扑克发牌、打麻将开牌,遇“六”也称“六顺”,由庄家右手第一人开始。贵州省原来有个“六顺县”,也由这种观念而得名。两个“六”相遇,则更顺,称为“六六大顺”。
但是,汉文化中又有“六冲”之说,这成了迷信者所认定的阻碍婚姻的唯一年龄限制。意思是说,男女双方年龄若相差六岁,则他们的婚姻将是不吉利的,因而不能结婚。在这里,“六”又成为不顺之数了。阴历六月初六,两个“六”相逢之日,是许多地区的猫狗节或动物节,一说为猫狗生日。这天,应该给猫狗洗澡,人要吃馄饨。都与水有关,水正是柔性的、阴性的。
从空间看,平面上的方向有四个, “四方”成了所有方向的总称;但在三维空间中, “四方”加上天地两者便成了六个方面,汉语中称为“六合”。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六”也获得了泛指所有地方的文化意义,类似的还有“六极”、“六幽”等说法,但终究没有“四”常用。人死后所住的空间也是六面体——棺材,所以有些地方谑称死为“睡六块板”。

数字“七”
“七”的数学性质很奇特,在自然数列的前十名中,“七”是个最不合群的数字,因为它是唯一的既不能整除任何数,又不能被任何数(除“一”外)整除的数字,不做乘积、不做商,跟任何数都没有明显关系。这种性质,给“七”带上了独特、古怪、神秘甚至凶险的色彩。在汉语运用和汉文化生活中,“七”的用武之地不多,人们通常对它敬而远之。跟“七”联系最紧的生活内容是丧事,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个悼亡祭灵的周期,称为“头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结束,称为“断七”。送丧礼钱要取奇数,而“七”也是奇数,这倒是一致的,只是“七”是奇数中最为“凶”的数字。中国古代办丧事时,要给死人躺杉木板,板上凿七个孔,称“七星板”, “七”成了丧事的文化符号。
“七星”本为北斗之名,大概因为“七”的缘故,带上了凶险神秘之意,所谓“七星宝剑”也给人一股肃杀之气。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凶神,名字就叫“七煞”。至今“七煞”还是吴地的骂人话。《西游记》中太白金星炼丹炉将齐天大圣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也就是想炼死神猴,谁知这神秘之炉和神秘之数却炼就了悟空的铜头铁臂和火眼金晴。阴历“七月”在汉文化中是“鬼月”,整整一个月因“七”而带上“鬼气”,“七月半”则是明确的“鬼节”。
阴历七月七,两“七”相遇,也是汉民族的节日,称“乞巧”,那天,据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是个带点喜气的日子,人间的姑娘媳妇们也借机向织女乞求传授织布巧技。不过,这喜气毕竟是带着悲剧色彩的,因为相会之后,就将是一整年孤独分离的日子在等着这对苦命夫妻。这个故事选七月七作为相会之日,确实不是偶然的。
“七”不管实用虚用,总容易带上贬义。“七窍”、“七孔”,其实意思也跟“五官”相近,可是,只用在“七窍生烟”、“七孔流血”之类不大恭敬的说法中,赞美一个人“五官端正”,是决不会说“七窍端正”的。“七”这个不合群的数字,能搭配的唯一数字是邻数“八”,这一奇一偶搭配的结果是让本无贬义的“八”也带上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拼八凑、横七竖八、乱七八糟”。
数字“八”
“八”是“四”的两倍,又是“二”的立方(三次方),是第一个可开立方之数(“一”的任何次方都得一,不计)。“八”的文化意义也跟“四”一致。“四”表示全部,“八”也表示全部,只是更为强调。东南西北和四方,分得再细一点,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便成为八方。“四方来宾”“四方支援”,也可以说“八方来宾”“八方支援”,意思基本相同,只是说“八”更带夸张语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古人又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加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合为“八节”,“八节”和“四季”一样都可以代指所有时间。
在更为虚化的用法中,“八”也可以看作是“四”的进一步强调,如“八面玲珑”,比“四面讨好”更加强调。至于“八宝饭”、“八宝鸭”、“八珍糕”之类,“八”更有全而多之意,在多的意义上,是“四”所不能代替的。
由于“四”“八”基本同义,因此这两个字常常配合使用,这比单用“四”或“八”更强调全部,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可是“八”跟“七”相配却有多而杂乱的贬义,这跟“四”“三”相配的贬义恰恰相映成趣(例子已见“三”“七″处,不再重复)。“三”“四”,“七”“八”都是相邻的奇偶两数,可见数字及数字搭配的文化意义确实跟它们的数学性质有关。
在另一方面,“八”的命运却比“四”好得多。“四”因为音近“死”而有时被忌讳,“八”却由于谐音“发”而受到中国人(主要是闽广人)的青睐。许多闽广人在生活中视“八”为神明,尤其是商人,更关心“八”(发)的好运。据报载,旅馆中带“8” 字号码的房间,总是被闽广人抢着订住,若有“888” 号,更是会四季常满,个别人甚至不带“8”的房间不住。海南省有一厂家,所产的电视机就叫“888”牌,“发发发”,让做着发财梦的人听来确实带劲,可是对“北佬”们的作用还不明显。不过随着南风北渐,北边也开始有厂商挖掘起“八”的潜力来,江苏盐城的“燕舞燕舞”厂,就推出了“燕舞888” 的新型产品。对“八”的崇拜也被出洋的闽广人带到海外。新加坡不久前建起一批中国古代名人塑像,选八人,据说也是为谐“发”,不过是这个共“发”解作“发财”大概不宜”,恐怕只能“发达”之意了。
“八”字字形简单却有一定的形象性。作为汉字,“八”也常被人移作他用。唇上髭须被形象地称为“八字须”,事情还没头绪叫“八字还没一撇”。人们对旧时官府的评价是“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谚语中用得极妙的“八”字,是既不能意译,又不能音译,恐怕得“形译”才行。
数字“九”
“九”是“三”的三倍和平方,是最大的个位数,这是“九”字文化意义的数学基础。在阴阳学说中,“九”是阳数之极,这又加重了“九”的文化意味。“三”是表多之数,“九”是“三”的平方,“三”不足以言其多时,便可用“九”来强调。对此,清人汪中在《释三九》中已分析过了。按说,“十”比“九”大,但“十”已进位,在二位数中是最小的,所以中国人宁可用个位数中的最大者来强调多。
人们描写极高的天有九重,简称为“九霄”,上面住着“九天玄女”一类神仙。相对的,地下则有极深的“九泉”,人死之后,只能“九泉有知”。至于《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到《楚辞》中说成“九折臂而成医兮”,更说明“三”“九”都是言多之辞。山川河流称“九”的也很多,黄河流域众多支流古代总称为“九河”,与此相应,则有长江流域的“茫茫九派”。此外还有“九嶷山、九华山、九龙江”等等。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是明显地故意取“九”舍“十”的。在吴地,习惯上庆祝“某十大寿”是在虚岁逢九的年纪时举行的,如四十九岁时做“五十大寿”;六十九岁时做“七十大寿”,还名之为“做九不做十”。进位缺一的多位九数,在汉人看来更能显示多,更有表达力和形象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当然有押韵的缘故,可“黄河九十九道弯”,却纯粹为了强调和增强形象性。电影《红高粱》的歌词作者深通此道,“九千九百九”一句,广为流行。
阴阳家定“九”为阳极之数,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九”的地位。阴历九月初九,并没有什么要纪念的事物,只因为两个阳数相遇,就成为一个颇大的节日,称为“重阳”,地位比两阴相遇的“六月六”高。重阳是人的节日,要登高,体现“阳”意,“六月六”是动物的节日,要下水,体现“阴”意。
“九”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于个位数“九”的本身,而且还影响到带“九”的多位数(如“九千九百九”)和“九”的倍数,形成了一个阵容庞大的“九文化”家族,这在数字中是最突出的。许多“九”的倍数都有与“九”有关的文化功能,人们乐意用它们作文化符号。
“九”的两倍“十八”,也强调多,地下除了“九泉”,还有更糟糕的“十八层地狱”。武士们最喜欢自夸的是精通“十八般武艺”。
“九”的四倍是“三十六”,又是一个表多的数字,“三十六计”、“三十六行”可为例证。“三十六行”的十倍“三百六十行”,也还指多。
《水浒》里则有“三十六天罡星”,还有“七十二地煞星”-—“九”的八倍,加起来是“一百单八将”——“九”的十二倍。《水浒》用这些“九家族”成员,当然不光是指多,而且也给这些“替天行道”的好汉增加神秘色彩——“天意”、“阳气”之类,一百零八将的头儿宋江,就是靠了“九天玄女”亲授的“天书”来带领这支队伍的。《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是大神们有意设下考验他们的,当然在“多”之外有更多的神圣意味了。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也是“九”的八倍,但比起体现佛法的“八十一难”来,毕竟又差一筹。两位数字有九十个之多,恰恰这些“九”的倍数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决不是偶然的。
“九″跟其他数字配合,主要也表示多。跟“一”相配构成多少对比,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和“三”“六”是汉语中表多的数字系列,“三”和“六”相配前已举例,“三”和“九”相配如“三跪九叩”。“三跪九叩”虽有实义,但作为礼仪,它是人为规定的,可知规定者是有意取其象征意义的。“六”和“九”相配没找到,可见在表多数字中,“三”还是最基本的。
数字“十”
“十”是第一个进到两位的数字,比前面九个数字高了一个层次,又是连续的自然数列中数目最大的单个汉字。“十”带有对前面的数字总结归纳之意。在汉语中,“十”的基本文化意义是“多而全”。就多而言,它跟“三、六、九”这个表多系列相关;就全而言,它又跟“四、五、八”及一定程度上的“二”这个表全系列相关。所以有总结之意。同时,“十”跟这两个系列又都有一些差别。
造梦西游3双属性法宝怎么合?
您好! 造梦西游3法宝是有双属性的哦! 在炼丹炉中合成的法宝有一定的几率合成双属性的法宝哦!合成是随机的! 造梦西游3法宝是游戏里的一大利器,有了法宝很多boss都可以轻松解决。
1、自己打boss获取材料,然后去炼丹炉合成。2、打boss有一定的机会直接获得法宝,如:转轮王的哀嚎,牛魔王的怒吼,八仙法宝; 3、珍珠商店购买,如:龟丞相的遗言; 接着,法宝的成长率范围为“0.1~2.4”,VIP4可以重置法宝属性最高2.5成长率。最高为最新的八仙八卦法宝3.0的成长。五行为“金木水火土”,金增加法宝攻击、木增加法宝技能威力、水增加法宝魔法、火增加法宝生命、土增加法宝防御,VIP4可以重置五行; P.S.法宝最好是双属性的,其中,法宝若是有木属性,可以缩短法宝的CD时间,所以木属性很重要呢。在炼丹炉中合成的法宝有一定的几率合成双属性的法宝哦! 最后,法宝1~10级通过灵魂升级,11~15通过龙女的眼泪升级,目前开放到15级。P.S.法宝的效果跟其等级、属性、成长率有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