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 于禁,历史上仁王盾真是于禁的吗?
仁王盾在真实中是没有的~三国杀里的武器不都是历史上出现过得~像仁王盾和寒冰剑都是游戏原创的~至于朱雀羽扇也是有一半是虚构的~他原型应该是诸葛亮的扇子~而为什么于禁的技能为什么这么像仁王盾是因为这技能最适合被关羽克制~因为要为了回应历史嘛~于禁是在樊城之战被关羽打败的~所以以红色杀为主的关羽就要能克制不怕黑杀怕红杀的于禁
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
这绝对是个伪命题,但也是个不错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真实反映了职场上千古不变的一个规则,那就是有些人貌似功劳并不突出,但却给人的感觉一直混得不错。
存在即为真理,这话不哲学,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恰恰是很有道理的。
曹操不是傻瓜,不必说是乐进,就算是诸夏侯曹家的子弟兵,哪一个不是脑袋挂在裤腰带上,拼死拼活才打出来的名望和爵位。
乐进如果寸功未立,不等曹操出手,就那些如狼似虎的将领也会把他的皮给扒了。
乐进是有功劳的,但感觉的确不很突出,其中大有原因。
既然提到了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那就先看一下这些人究竟是个啥情况,然后再比较一下,他们比乐进到底差在哪里吧。
臧霸、文聘臧霸、文聘在《三国志》中与李典、许褚、典韦、庞德等并为一传,可见在陈寿心目中的地位。应该说这个地位还是蛮高的。
臧霸(生卒年不详),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臧霸早期,因为与其父在本郡犯事逃亡东海。黄巾起义爆发后,跟随徐州陶谦征战,拜骑都尉。
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率兵协助吕布对抗曹操。吕布被擒后,臧霸就躲藏起来了。
曹操悬赏找到了臧霸,见面后非常欣赏他,又让他招来了吴敦、尹礼、孙观、孙康等人,分别任命官职,而且划出青、徐二州委托臧霸管理。
从这个情况来看,曹操平定徐州后,由于几次屠城,曹操的人设并不太好,需要一些地头蛇来控制局面。曹操对臧霸等人称赞有加,并委以重任,是局势的需要,并非对于臧霸等人多么信任。
曹操以兖州为大本营时,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叛乱,二人都跟着参与了。曹操平定兖州后,二人亡命投奔了臧霸。
曹操委托刘备给臧霸传话,让臧霸把二人的首级送来。
臧霸却对刘备说:
臧霸传:"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臧霸的意思就是,我之所以能够在江湖上自立,就是不做这种缺德的事。我虽然受到曹公存命之恩,不敢违背他的命令,但作为王霸之君,是要讲究大义的,不可威逼。希望将军您在曹公跟前美言几句。
我靠,这是啥话啊。
这不是在打曹操的脸,跟曹操叫板吗?你不做这种缺德的事,那曹操岂不是在做缺德的事哦?嘴上说不敢违命,却不听招呼,还为反贼做保护伞。并且威胁曹操,不要逼人太甚,言外之意,否则都很难看。
刘备把臧霸的话说给曹操听,曹操非常感叹,对臧霸说:“这是古人做事仁德的风范,你能这么做,也是我的心愿啊。”
于是,曹操就以徐翕、毛晖为郡守。
我勒个去,曹操也太能装了,简直就是一个老狐狸。
青州、徐州并不稳固,曹操正是用人之际,臧霸这些地头蛇还有利用价值,曹操就给几分面子。
曹操是一代枭雄,其中的猫腻焉能不知,这是在借坡下驴,但心里咋想,可想而知。
之后,曹操专心对付袁绍,臧霸也明白事理,全力驰援曹操。
这种关系,名为臣属,实际上也算是一种合作。曹操不可能对臧霸寄予太大的期望,如此一来,臧霸的地位也就大打折扣。
《魏略》记载:曹操病逝后,臧霸所统领的部众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大都鸣鼓散去。
曹丕继位后,就以征讨孙吴为名,假道伐虢、顺手牵羊,平定了徐州,剥夺了臧霸的兵权。臧霸的爵位虽然得到了提升,但却失去了独霸地方的能力。
曹丕还是在利用臧霸的影响力,来维持局面,并非出于信任。
文聘,生卒年不详,字仲业,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文聘本是荆州牧刘表的大将,刘表死后,刘琮举州投降,想让文聘一起归降。但文聘认为自己身为大将,不能保全州郡,是一大罪过。
这说明文聘是个认死理的人,主子都投降了,你还磨叽个啥呢?
等曹操渡过汉水以后,文聘才来拜见,曹操责问为何迟迟而来?
文聘回答说:
"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於孤弱,死无愧於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於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
意思就是说,先前不能辅佐刘荆州匡扶国家,现在荆州没了,就期望据守汉川,保全全境。活着不辜负孤弱,死了也无愧于地下。但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在是惭愧的很,无颜早早见面啊。
文聘为此欷歔流涕,曹操也为之怆然。
文聘这X装得,弄得曹操也跟着一激动一激动的。曹操就是一个老狐狸,临场做戏还是有一套的。
刚刚平定荆州,也需要一些荆州士人及将领维持镇守,自然也就顺水推舟。
曹操认为江夏与孙吴接壤,民心不安,就以文聘为江夏太守,并派遣北方的兵士给文聘率领。
孙盛曰:资父事君,忠孝道一。臧霸少有孝烈之称,文聘著垂泣之诚,是以魏武一面,委之以二方之任,岂直壮武见知於仓卒之间哉!
孙盛认为,臧霸少有孝烈之称,文聘有垂泣之诚,这是曹操委派二人重任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看到二人雄壮威猛而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
但豹眼认为,二人的经历虽然给曹操留下了好感,得以重用,但自始至终没有得到曹操高度信任。
尽管臧霸、文聘屡屡立下战功,也不断得到封赏,但最终不能成为曹操核心团队的成员。
满宠、田豫、牵招满宠、田豫、牵招与郭淮,在《三国志》中并为一传,他们的地位也就与郭淮相当。
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酷吏、将领。
满宠素以酷吏著称,当初曹洪为宗室亲贵,有门客在许县境内多次犯法。许县县令满宠就把他给抓了起来,曹洪求情,满宠不与理睬。
曹洪就把这事告诉了曹操,曹操召见许县办案的官吏。满宠得知曹操要赦免这个罪犯,就立马把他给杀了。
曹操得知后,高兴地说:“处理事情就应该这样啊。”
满宠这个行为,倒是很符合曹操做事的套路,但此一时彼一时,既然曹操过问了,就应该让曹操处置此事。满宠执意独行,就是对曹操的不信任,这给曹操留下一个啥印象哦?!
目无领导,率性而为,看似秉公执法,如果是错了咋办?
满宠的能力和谋略,那是没问题的,但处事的风格有些不和谐哦。满宠很多时候是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或者是清道夫的差事。这就说明,满宠没有得到曹操的充分信任,有点不得已才用他的味道。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
田豫本是公孙瓒的部属,刘备投奔公孙瓒时,田豫还很年轻,就主动投靠刘备,后以母亲年老为由离开。公孙瓒任命田豫为东州县令,知道他有权谋,但没有重用他。
既然以母亲年老离开了刘备,又接受公孙瓒的任命,这说明田豫缺乏定性,是个投机分子。
本以为刘备能行,就抛弃了公孙瓒投奔他;后来看到刘备不行,就又抛弃了他。尽管临别,刘备哭哭啼啼的挽留,但田豫不为所动。
公孙瓒失败后,鲜于辅被推举为代理太守,很欣赏田豫,任命他为长史。
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所从,田豫就劝他说:“将来能平定天下的人就是曹操,赶紧投奔他,以避免灾祸。”
联想到田豫抛弃刘备而去,以及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之事,田豫就类似于贾诩一类的人物。明白大势,但善于投机。
田豫鼓动鲜于辅归顺曹操,与贾诩劝说张绣第一次投降的时间差不多,贾诩不久就鼓动张绣反叛,给了曹操一个教训,但在官渡之战前夕,抓住时机,再次投降曹操。
由于时机掌握得好,贾诩为自己和张绣卖了一个好价钱。
官渡之战时,鲜于辅也向曹操表明坚定支持他的态度,因而得到了曹操封赏,背后也能想象到田豫的影子。
田豫的套路与贾诩如出一辙,但火候掌握的不算太好,看来与贾诩还是有差距的。
牵招(?—231年),字子经,安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牵招曾经是车骑将军何苗幕下长史乐隐的学生,何苗、乐隐被害之后,牵招与乐隐的其他学生冒着风险为乐隐收尸。在送乐隐归家安葬的途中,遇到强盗,其他人都吓跑了,只有牵招苦苦哀求,强盗被感化,就放过了牵招。牵招以此成名。
后牵招追随袁绍,袁绍死后追随袁尚。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围困邺城,牵招去上党督办粮草。袁尚战败,牵招劝说并州刺史、袁绍的外甥高干收留袁尚,但高干没有同意,还想害死牵招。牵招因为袁尚已经投奔辽东,距离太远,就投奔了曹操。
牵招因为久在袁绍幕下,熟悉北部边境的情况,曹操更多的是委托牵招处理边塞之事。
相对而言,曹操在北部边塞用兵较少,而且北部势力相对较弱,牵招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陈寿对于牵招、田豫有个评价:
陈寿:牵招威风远振,治边之称,次于田豫,百姓追思之。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牵招秉义壮烈,威绩显著。······而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 [
陈寿的意思是,牵招威风远振,田豫清廉,都极具才能,但牵招治理边塞还是次于田豫。最终田豫位居小州,牵招只是个郡守,都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这就是说,曹操没有给与更大的机会。
乐进一开始就是曹操起家的嫡系部队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郡卫国县(今河南清丰)人。东汉末年名将。
徐晃、于禁、张辽、张郃都是先跟随别人,最后再归属或者投降曹操,只有乐进一开始就追随曹操为账下吏。
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乐进不离不弃,回到本郡招募一千多人,从此一直跟随曹操征战。
许多人的悲剧在于遇到曹操太晚或者没有机会结识曹操,也有一些人在曹操困难的时候离开,但乐进却能始终如一跟随曹操,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作为老板,曹操是识货的,绝不会看轻乐进,但乐进也的确是有能力的。
乐进传:从击吕布于濮阳,张超于雍丘,桥蕤于苦,皆先登有功,封广昌亭侯。
从征张绣于安众,围吕布于下邳,破别将,击眭固于射犬,攻刘备于沛,皆破之,拜讨寇校尉。渡河攻获嘉,还,从击袁绍于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从击谭、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行游击将军。别击黄巾,破之,定乐安郡。从围邺,邺定,从击袁谭于南皮,先登,入谭东门。谭败,别攻雍奴,破之。
从战吕布、张超、桥蕤,到征张绣,参与官渡之战斩杀淳于琼;从击袁谭、袁尚,斩杀大将严敬,乐进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在曹操创业初期,乐进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桴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于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汤寇将军。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专门上表汉献帝,将乐进与于禁、张辽一起表彰,将三人相提并论,足以看出曹操对乐进的信任和肯定。这时候还没徐晃、张郃啥事。
这次表彰是曹操阶段性的工作总结,论功行赏,奠定了“五子良将”的雏形,也奠定了乐进在曹操集团的地位。
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陈寿为“五子良将”作传,最后评论道:太祖曹操建立如此功绩,在当时良将中以五子为先。
这有几个看点:
一是,抛开了诸夏侯曹等子弟兵,作为外姓将领,这五子贡献最大;
二是,这五子是曹操时期将领的贡献,曹丕、曹叡时期贡献较大的将领,这时候还不算突出。
三是,乐进以骁勇果断著称,但由于注记有遗漏,许多事迹没有记载,不如张辽、徐晃等人记载详备。
这就是说,就整个汉末三国时期来说,乐进可能进不了五子良将,但截止到曹操时期,乐进的成就还是足以名副其实。但由于史料缺失,给人的感觉似乎乐进差了一些。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那就是乐进的忠诚度很高,自然信任度也高,曹操给与的机会也就多。
总之,乐进的能力和成就并不差,与臧霸、文聘、满宠等人相比,也相差无几,但乐进的优势在于得到了曹操的充分信任。
田豫、牵招的能力也很突出,但没有得到乐进同等的机会,也就不能有突出的成就。这也是一个信任的问题。
得不到老板足够的信任,就不可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即便是能力强一些,也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
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法则。
但信任也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老板的施舍。像臧霸那样,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与曹操讨价还价,是无论如何得不到完全信任的。
有用的时候还行,没用的时候就危险了。
很多时候,老板宁愿使用更放心、但能力差一点的人,也不愿使用能力很强但不放心的人。
这是乐进能够进入五子良将的经历,留给后世的经验教训。
三国杀银两买全部武将需要多少?
如果你是一个纯粹只买银两将的玩家(完全不花元宝的那种),那么我个人建议是,少买弱将。即使买了弱将,也要在自己武将设置中将其选择关闭。因为弱将会在你选将的时候,占用你的选将框,减少自己获胜的概率。
第一层不建议买公孙瓒、颜良文丑、于禁、马谡、孙坚、孟获,这类将要么就偏弱,要么就是局限性太大(双头就是典型的例子)。徐晃、徐盛、庞德(SP庞德)这3个武将可选择性买,毕竟他们的局限性也不小,但是在技能上会有一定的发挥。
其实第一层最值的就3个武将,高顺、典韦和SP貂蝉。这里说明下,SP貂蝉的购买完全是为了增大貂蝉出现在自己选将框中的概率,仅此而已。毕竟第一层武将没几个上得了台面的,购买完全是为了凑数为买后面两层的武将做准备。
第二层只有太史慈和庞统是最强的。一个代表菜刀流的巅峰,一个代表着魔法流的巅峰(铁索连环)。袁绍、董卓、徐庶这3个武将同样可以选择性购买,但是局限性也很大,高端局很难有发挥。剩下的火诸葛、法正这2个将基本上完全不适合现在的节奏,上场基本上是搞笑的。
第三层现在就开了2个将,袁术和荀彧。这2个将强度不多谈了,绝对是S级别的。真能开到第三层,绝对是全部入手的节奏。
于禁的镇军技能怎么用?
于禁:体力4勾玉【节钺】 结束阶段,你可以弃置一张手牌并选择一名其他角色。若如此做,除非该角色将一张牌置于你的武将牌上,否则你弃置其一张牌。若你有“节钺”牌,则你可以将红色手牌当【闪】、黑色手牌当【无懈可击】使用或打出。准备阶段,你获得“节钺”牌。
节钺用法,简单来说:结束阶段,于禁可以弃置一张手牌,选择一名角色让其进行2选1:
1.置于武将牌上:自己选择一张牌(身上装备牌也行),放到于禁武将牌上称"节钺"。
2.弃置一张牌:由于禁选择弃置你一张牌(包括身上装备牌)。
节钺这技能主要作用在于干扰、控制及辅助,还有一部分防御的功能。其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敌方武将,但必要时也可以选择队友。
三国杀有几个鬼将?
三国杀中有3个鬼将。因为在三国杀游戏中,有一类角色被称为“鬼将”,他们被赋予了特殊的技能和能力,玩家需要巧妙利用他们才能够获胜。目前,游戏中一共有3个鬼将,分别是“神赵云”、“魂司马懿”和“厉害的关羽”。他们的特殊技能给游戏玩家带来了很多挑战和惊喜。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杀游戏中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特殊角色,例如“变身卡牌”和“闪电卡牌”,它们也会对游戏玩法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