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旧名叫什么,五岳中哪座称户丘?
五岳中称"中丘"的是嵩山。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 “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1]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部,西邻古都洛阳,东临古都郑州,属伏牛山系[2]。介于东经112°56′07″~113°11′32″,北纬34°23′31″~34°35′53″。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
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名胜风景区,为五岳中的中岳。
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3月,嵩山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项羽为何称为西楚霸王?
先探讨西楚二字。《史记•货殖列传》中:“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汉书•地理志》颜注引孟康语: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这两本书中说的西楚都是旧楚国的一部分领土,大致在楚国的西部,而项羽建都的彭城在西楚领土上,但他又占有部分东楚之地,南楚其实也归他掌控,可以说旧楚国的领土都被他所控制,可是,为什么国号却称为“西楚”呢?
有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傀儡皇帝,即楚义帝熊心,他算是天下的共主,他的国号少了一个西字,国号为“楚”,项羽及刘邦十八个王在名义上还隶属他的臣下。 因此,为了区分开来,项羽就只好用“西楚”来作为国号,前面加一个西字,表示自己并未是天子王君,自己的国土也不是整个天下。
那为什么叫“霸王”呢?整个霸王并非霸道豪强之意。“霸”、“伯”二字古音相同,古时也可以通用。“伯”字的含义是“长”,“霸王”也就成了诸王之长的寓意。
项羽未能称帝,但是凭实力又能宰割天下,封了十八个王,自封“霸王”即表明他的地位虽在义帝之下,但却在十八王之上。《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西楚王伯项羽始。”“王伯”即“伯王”,大概是古人抄书时字颠倒了。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即说明项羽胸怀大志,却又标明了他当时所处的尴尬地位。这大概就是“西楚霸王”的由来。
普洱茶究竟属不属于黑茶?
欢迎关注【懂茶帝】
我们现在一般按照茶的制作工艺,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黄茶、黑茶。但对于普洱茶的归类,却众说纷纭。
在众多正规传统教材及出版物中,按传统归类法把普洱茶归为黑茶类。
但很多人认为,普洱就是普洱,应该单独归类。不能直接按照六大茶类分类方法简单将其归到哪一类,因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在制法和品质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按目前的国家标准的定义,普洱生茶可以归属为绿茶,普洱熟茶归属黑茶。
不去谈分类,我们可以看看普洱茶和黑茶的不同之处。
一、原料不同黑茶加工的初级原料是中小叶种。
普洱茶原料是云南大叶种。
二、发酵不同黑茶加工湿度是鲜叶本身水分杀青剩余的部分,堆温来源于杀青后的残余温度,残存酶促呼吸作用的热量,黑茶特征形成于初制。
普洱生茶是新鲜的茶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的茶。而熟茶则是生茶经过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后制成的茶品。
三、加工工艺黑茶加工过程中鲜叶至成品是连续完成的。原料嫩变的不同,加工时间长短不一。
一般黑茶的制作工艺:
六堡茶: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
茯砖: 杀青→揉捻→干燥→渥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
老青茶:杀青→出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干燥
普洱茶加工流程:
▲最新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对于普洱茶加工方法的规定
从比较上可以得出,普洱熟茶在制作方法上跟其他黑茶类相比,区别并不是很大,都是属于后发酵茶。
但是普洱生茶的后期转化,鲜叶至成品是间断的过程,如果属于黑茶,那么一开始显然不是黑茶的制作工艺,如果不属于,普洱生茶也是要后发酵的。
四、加工工艺化学由于黑茶加工的原料是中小叶种,其内含物质相对较低,尤其是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少,即咖啡碱、茶多酚、茶多糖等有益成分少,微生物作用时间相对短,有益成分的转化也相对少,且黑茶原料化学成分未受光的作用,因此没有光化学的参与。
普洱茶则不同,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同时,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除茶树品种外,直接受光化学和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这也是普洱茶品质形成与黑茶不同的关键点。
小懂认为,关于普洱茶分类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不必纠结它具体的分类,因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去品尝它们的滋味。
以上内容由懂茶帝(公众号:hcyd321)提供,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指的哪两种桥?
1.青石桥位于今芙蓉区解放西路,解放西在明代系“城中城”吉藩府南门外的一条护城河。清初,藩府毁弃,这条护城河便填平成了街道
2.司马桥今名司马里,位于蔡锷北路,北止三公里,司马桥旧名丝茅桥,后雅化为司马桥。另说,司马桥原为南宋辛弃疾飞虎寨护寨河上的一座桥,因辛弃疾当过“司马”,故名司马桥。司马里原有左宗棠公馆、曹典球公馆和求忠书院南院旧址等遗迹,今不存。
3.戥子桥南起局关祠,北止松桂园。戥子桥原是唐代长沙从西至东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因造型像称重量的戥子,故名戥子桥。一说旧时此处多戥子店铺而名。
4.阴功桥在北正街赐闲湖附近
5.一步两搭桥位于天心区,西起磨盘湾,东止小乐嘉巷,街以桥名。为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护城河上有两座并列的桥,间隔距离仅一步之遥,故称“一步两搭桥”。
6.培元桥 孙家桥 活源桥
三桥均位于今开福区,培元桥西起寿星街,东止孙家桥;孙家桥西接培元桥,东止北正街;活源桥东起寿星街,西止高升巷,与潮宗街相连。三桥均为唐代长沙护城河上的桥名。
设于培元桥的“嘤呜社”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秘密联络点之一。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的私立复初中学亦在培元桥。活源桥街原有般若禅林,建于唐代,今不存。
21世纪初,三街的大部分都消失在“旧城改造”之中。
7.顺星桥位于今芙蓉区,东起蔡锷中路,西至文运街。顺星桥原为唐代长沙护城河的一座桥。清代因这里靠近贡院,各地考生多住在这一带。后取“顺乎文星,得中魁”之意,作为街名。
8.登瀛桥位于今天心区,南起南墙湾,北止学院街,街以桥名。登瀛桥后改名登仁桥,因此街有小石桥通往学院衙门,喻学士登瀛洲之意。据考古专家推断,此桥原为唐代护城河上的桥。1971年将天妃宫街并入,并改名登仁桥。登仁桥原有西山先生祠和天妃宫等古迹,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2001年,因扩建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登仁桥东侧房屋被拆除,登仁桥成了半边街。“文夕”大火后复建的天妃宫,也于2004年拆除。
9.文星桥位于今开福区,南起左局街,北至学宫街。
原文星桥5号为国民党元老仇鳌的旧居。文星桥西侧有文星里。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最初于1912年创建于紫东园。黄兴早年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住在紫东园寓所。
2011年,高升门、紫东园列入“黄兴北路延拓及北正街棚改区”,今不存。
10.落棚桥位于今开福区,东起西长街,西止吉福街,街以桥名。落棚桥原名落篷桥,
2010年,落棚桥消失于“中山西路棚改”之中。
11.流水桥,在今流水沟巷附近,已经消失。
汉族的由来发源地是哪里?
由来: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发源地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中原地区(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族的摇篮。)为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简介: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炎帝和黄帝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黄帝取得了胜利并称雄于中原。汉族世称“炎黄世胄”、“炎黄子孙”,其源盖出于此。[1] 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近人或谓王朝之号,不宜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当云华夏。案《书》曰:“蛮夷猾夏”。《尧典》,今本分为《舜典》。《左氏》曰:“戎狄豺狼,诸夏亲昵。”闵元年。又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定十年。又载戎子驹支对晋人之言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十四年。《论语》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说文》亦曰:“夏,中国之人也。”则华夏确系吾族旧名。然二字音近义同,窃疑仍是一语。二字连用,则所谓复语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二语,意同辞异,古书往往有之,可看俞氏樾《古书疑义举例》。以《列子》黄帝梦游华胥,附会为汉族故壤,未免失之虚诬。夏为禹有天下之号,夏水亦即汉水下流。禹兴西羌,《史记·六国表》。汉中或其旧国。则以此为吾族称号,亦与借资刘汉相同。且炎刘不祀,已越千年。汉字用为民族之名,久已不关朝号。 夏部族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华夏氏族—夏族与黄帝部落有着直接的族源关系。《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颛顼之孙也。” 商部族起源 商族又名殷人,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商族最早生活在哪里,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普遍的观点认为是黄河下游。在甲骨文中,“华”与“夏”二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说:殷氏,契(偰xie)姓,封于商,后世迁于亳。为周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 《史记·殷本纪》对殷氏族系记载甚详,且绝大部分符合后来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研究的结果。依《史记》、《世本》、《元和姓纂》等记载,殷商宗族是黄帝的后裔。殷氏先祖自黄帝至契的传承次序为:黄帝与嫘祖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简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华夏民族开始崛起的时期。在帝尧、帝舜、帝禹的领导下,华夏民族战胜了自然灾害,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契被帝舜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于商,都于亳(今安徽省亳州市),赐姓子。 周部族起源 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周族与留居渭水流域的黄帝部落也有着族源关系。如周族的女祖,《诗·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个姜姓部落,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族的外祖世系就是姓姜的炎帝部落。而周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弃。《史记·周本纪》:“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黄帝就是一个姬姓部落,这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周族的父系就是姬姓的黄帝部落。 楚部族起源 在南方崛起的楚族也与黄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郑一带。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在商朝的驱逐下被迫南迁。大致迁徙路线是:新郑——桐柏山——丹阳——湖北荆山。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辖地为湖北,还有湖南、河南、重庆、安徽、江苏、江西的部分地方。 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楚蛮之地,建都于丹阳。建立了楚国。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 秦部族起源 在陕西一带崛起的秦人也与黄帝关系密切,秦国的先人,最早可以追随到传说中的颛顼帝。《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大费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跟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后,舜帝奖励大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大禹却说这个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因为有大费的辅助,治水才能成功。舜帝听后便赏赐给大费一个黑色的旌旗飘带,还给他娶了一个姓姚的美女。从此,大费便留在舜帝的身边,为舜帝驯养和调教鸟兽。鸟兽大多驯服,舜帝赞赏大费的功劳,就赐大费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这就是嬴姓的由来。因为大费善于调教鸟兽,人们又叫他柏翳(伯益)。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为商朝的贵族,世代辅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嬴姓部族的恶来与父亲蜚廉一起为纣王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而蜚廉则向东逃往奄国。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纣王之子武庚趁机挑唆发动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周公姬旦平叛之后严厉地惩罚了参与叛乱之人,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并被迫迁往各地,其中大部分西迁成为秦人的先祖。 总结 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的族源关系,所以毛泽东、朱德在《祭黄帝文》中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渭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在位于陕西中部的黄陵县,有着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所谓的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汉化成了南方汉族。南方汉族的父系全部来自中原汉族,母系有南方原住民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