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美洲修改器,为何还有人说汉族是蒙古人种

天美资源网

征服美洲修改器,为何还有人说汉族是蒙古人种?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说到:1644年以后,中国的汉族成为了“蒙古人种”!他的依据是,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朱元璋和朱棣化了50多年的时间,将汉化的胡人迁移到18个省(当时中国有18个省),与中华民族各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族群,那就是“汉族”。

征服美洲修改器,为何还有人说汉族是蒙古人种

中华民族的汉化或胡化是在几千年来被动和自动形成的!不说南北朝时的鲜卑人汉化,就是在唐朝时,沙陀的汉化过程,也是让人不可理喻的。沙陀本是突厥别部,被称为“处月”,它来源于西域。唐朝时他们在河北地区,由于它们远离长安和洛阳,当时算是边远地区,胡化严重。安史之乱以后,粟特、突厥、柔然、回鹘等融入到沙陀中去,为五代十国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赵匡胤的曾祖父赵珽和高祖先赵眺都在唐中期和后期做官,他们最早汉化。所以,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以后去祭拜祖先,看到青铜器就一脚踢翻,说自己的祖先不认识这些东西,说明他根本不承认是炎黄子孙。

(明末清初的李自成是迁移到陕西的党项人,落叶归根,他死前回到甘肃愉中县青城镇,他堂兄处,并葬在哪儿。)

党项来源于北魏拓跋,在宁夏和甘肃等地区建立西夏;契丹发源于东北,被回纥所统治,唐末建立辽国。女真灭辽国,后灭北宋,建立金国享年120岁。在这期间,契丹大部分成为了女真人,张柔祖先是契丹人,自己变成了女真人,儿子张弘范在忽必烈时期变成了汉人灭掉了南宋。南宋被灭,在中原的党项、契丹、女真、回鹘、突厥、柔然、沙陀等等,都变成了汉人。所以忽必烈建立元朝,分不清汉人和北方的胡人,就认定中原地区的为汉人,将人分成四级,那就是“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明初的达官贵人)

朱元璋本来信仰摩尼教,建立明朝改信儒家。跟随自己灭掉的陈友谅的畏兀儿赐汉姓为“翦”,将同时跟随自己的回鹘建立和定居在今湖南常德桃源县枫树维吾尔、回族乡。将色目人建立的一支军队放在金陵(南京)周围,称为屯卫。屯卫按“卫所”编制,每卫5600人,每卫5所,每所1120人,称为千户所。永乐年间,朱棣将大批回回从金陵迁移到河北地区,享受特别的优待政策,地位相当高,这些卫所的回民官员被称为“达官”和“达军”,所谓的“达官贵人”就是来源于此地。现在在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分布的回民村落,都是明初留下来的达官贵人的后裔。

明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朱元璋和朱棣以山西太原和平阳为主,将潞州、泽州、汾州、辽州、沁州等地几百万百姓(汉化的胡人),经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18省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十口留三”的比例迁移。与此同时,用了50年的时间,全国各地胡人都是那样的迁移。为何要那么大的移民政策呢?原因是明初离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不远,朱元璋和朱棣怕汉化的胡人聚集在一起造反。

自从朱元璋信仰儒家以后,提倡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论,将蒙古160个姓改为汉姓,使他们成为汉人;将一部分色目人改为汉人,另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改为回民,但是所有的色目人都改胡姓为汉姓。这些迁移到18省的汉化胡人和蒙古人、色目人经过融合,现在都变成了汉族。中国现在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有12亿,那就是朱元璋和朱棣的功劳,汉字、汉姓、汉文化(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论)。

国务院、卫生部、社科院、考古学家、西安交大、南大、等有基因检测的部门,从来没有公布过汉族基因。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全世界人口都是混血的,没有一个民族是纯血的,更你谈不上汉族有纯血O基因,蒙古有C基因。所以说,《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李济说:1644年,中国的汉族是蒙古人种是正确的,原因是蒙古人他本身也是混血的,通过各民族几千年的杀戮和融合,在中国的东北和西亚、中亚都形成了蒙古人种,反哺到中原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大部。然而,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我们是黄帝的子孙,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

(中国人大部分是大盆脸、眯起眼、瘫鼻梁的蒙古人种)

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几近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目前根据其他方式进行推测,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概有四千万到五千五百五之间,其中北美洲大约四百万。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已不到四十万,1900年仅剩23.7万。

虽然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处境稍微好点,也仅是相对于北美而言,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绝大多数都与白人通婚,或者至今生存在原始雨林之中,人口数量相对来说也锐减了九成以上。

印第安人属于蒙古人种,其祖先来自于亚洲东部,在数万年前的冰河时代,顺着冰封的白令海峡前往美洲并且一路南下,最终分散在美洲各地,形成了印第安人诸多部落分支。

在古代,印第安人也创造了非常绚烂的文明,比方说玛雅、印加、阿兹特克等等。

在很多方面,印第安人的文明水准还是非常高的,其生活也相对安宁,然而随着新航路开辟与欧洲人的到来,印第安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文明被毁灭,人口也迅速减少。

起初对印第安人造成伤害的是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拉丁美洲地区,欧洲人为了掠夺财富与开采矿产,大规模屠戮印第安人,并且强迫他们前往矿井劳动。

印第安人天生傲骨,很多不愿屈服的印第安人纷纷反抗,结果受到了更大规模的报复。

因为印第安人的枪炮之类,根本比不上欧洲人,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印第安部族要么倒在了欧洲人的枪炮之下,要么被迫离开家园,躲避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苟延残喘。

十六世纪前后,前往美洲的欧洲人越来越多,最初抵达美洲的欧洲人生存艰难,得到了印第安人的无私帮助,待他们站稳脚跟,马上恩将仇报,用枪口对准印第安人。

欧洲人毫无底线地在美洲捕杀野牛之类的动物,开采矿产、强占土地等等。

所谓此消彼长,欧洲人的掠夺自然挤压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打又打不过,印第安人只能不断败退不断减少,而欧洲人还带去了酒,以及各种让印第安人无法抵御的疾病。

来自于欧洲的各种疾病,在印第安部族之间大规模传播,印第安人快速减少,不仅如此,欧洲人为了巩固统治,在印第安部落之间挑拨,大规模售卖枪支之类。

虽然欧洲人是敌人,但很多印第安部落也想着壮大自己,因此与西方勾结,对付其他部落。

这就好像是咱们近代军阀混战一样,印第安人一边遭受着欧洲人这个外敌,一方面又有很多印第安部落与敌人勾结,想着能壮大自身势力,结果被欧洲人利用,各个击破。

十八世纪美国诞生,北美的印第安人真正的噩梦开始,美国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之后不断向西部开拓生存空间,印第安人也不断被驱逐向着西部转移。

后来,美国开始了著名的西进运动,大量的欧洲裔向西,印第安人最后的家园都被抢走。

那些后来被视作英雄的美国元勋,像是华盛顿、杰斐逊等人,当年都是十足的刽子手,不计其数的印第安人在这些人的操纵之下失去了性命,美国的西进运动充斥着大量印第安人的血泪。

那时候的美国人为了霸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已经毫无人性可言,他们颁布各种法令悬赏,将印第安人当做动物、猎物一般捕捉,然后剥皮制成靴子之类。

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印第安人逃无可逃,打又打不过,只能越来越少。

相较之下,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虽然没这么可悲,但也好不到哪儿去,大量拉美印第安人与欧洲裔混血,产生了如今拉美混血遍地的景象,而北美洲的印第安后裔少得可怜。

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欧洲人对于印第安人的屠戮无休无止,即便是到了近代,他们仍旧强行带走印第安人的孩子送去寄宿学校等进行迫害,大量印第安文化消失。

欧洲人带来的疾病,还有各种直接的伤害,持续了数百年的岁月。

曾经遍布美洲各地,足足数千万的印第安人,如今已经少得可怜,而且大多数也都是混血,真正的印第安人更是屈指可数,这些都是欧洲人带来的灾难。

是如何将文明的欧洲征服?

当古罗马帝国由于社会结构变化导致贫富悬殊、制度僵化,并且疆域内部地缘板块离心力加重之后,盘踞于北部日耳曼尼亚地区的“野蛮人”的机会也就来了。下面我们详细梳理一下日耳曼人的“逆袭”之路。

日耳曼人是发源于欧洲的重要族群,涵盖了如今西欧、北欧、北美等众多发达地区,其中尤其以英格兰人、维京人和德意志人最具代表性。他们不仅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同时亦成为近代数百年以来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和受益人。

然而在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人却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并称为欧洲三大蛮族。那么日耳曼人又是如何从茹毛饮血的古罗马时期,一步步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现今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民族的呢?

族群由来:古印欧人的北欧分支

实际上,不论是代表欧洲古典文明的希腊人、拉丁人,还是欧洲三大蛮族,他们均发源于乌拉尔河——多瑙河下游的“南俄草原”(环绕里海北岸地区)。由于他们除了拥有共同的种族特征以外,还同属于印欧语系,故而其先祖又被称作为“古印欧人”。之所以叫做“印欧语系”,是因为这些操着类似口音的古印欧人后裔在西迁欧洲的同时,亦曾有分支为米底人、波斯人和雅利安人南迁到伊朗高原及印度次大陆地区。

不同于南迁分支,在原始印欧人向欧洲方向扩张的路途中,地形更加复杂。温和湿润的欧洲中南部被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等众多山地阻隔,平原亦大多森林密布(大西洋水汽充沛)、道路难行。故而包括希腊人、凯尔特人等众多古印欧人分支皆是沿着海岸线或河流迁徙。这其中希腊人沿黑海沿岸经过色雷斯平原抵达希腊半岛、拉丁人从黑海沿岸穿过多瑙河中下游平原进入波河流域、凯尔特人亦是沿着多瑙河溯流而上直抵巴伐利亚高原。相较于他们,日耳曼人同斯拉夫人一样,选择从喀尔巴阡山脉北麓的德涅斯特河(即乌克兰、摩尔多瓦两国分割河流)进发,并最终抵达日德兰半岛。

以日德兰半岛为根基,日耳曼人逐渐壮大,并向北欧和中欧其他区域繁衍迁徙。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伴随着气候骤降和海水侵袭(许多日耳曼部落喜好沿海而生,并跨海至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部分日耳曼部落开始南迁,并与罗马发生碰撞。触发了这场南迁移民潮的是居住在日德兰半岛的辛布里部落,他们连带催动了可能源于半岛北部的阿姆布昂人和易北河下游的条顿部落相继加入了这支南迁的日耳曼大军。

叩边罗马:漫无目的的南迁之路

其实早在日耳曼人南迁之前,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就已经知道凯尔特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了。伴随着辛布里、条顿以及阿姆布昂三个部落的行动,日耳曼人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了欧洲文明的地缘版图上,后来人们便将双方的这次碰撞称之为“辛布里战争”。彼时,与罗马共和国毗邻的蛮族主要还是凯尔特人,因此当日耳曼三部溯易北河而上、朝着阿尔卑斯山方向渗透之时,他们所遭遇的第一波抵抗便是位于波西米亚高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捷克)的凯尔特人。

不过,虽然都被罗马人蔑称为“蛮族”,但此时的凯尔特人毕竟受到文明辐射数百年了,已经成为兼具农耕、畜牧的半定居族群,战斗力大为衰减,早已不复当年围困罗马城(即“白鹅救罗马”时期)的强悍了。加之日耳曼三部的这次南迁,根本就是为了觅食保命而来的,士气和勇猛程度是凯尔特人也难以比拟的。公元前120年前后,日耳曼三部征服波西米亚以后,很快就进入了与之相邻的奥地利,并在此处顺多瑙河而下,直抵喀尔巴阡盆地(多瑙河中游平原)。

熟悉欧洲地图的朋友应该会很清楚,很显然当日耳曼人来到喀尔巴阡盆地时,他们距离罗马边界就已经不远了,更何况此处的凯尔特人部落早已成为古罗马羁縻统治的紧密区域。秉承着安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常识,罗马人与日耳曼三部很快发生了交锋。不过经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并将整个地中海囊括在内的罗马共和国,此时的社会结构早已从农耕过渡到了商贸,这就导致农民兵源不足、贫富差距严重、战斗力水平下降。而他们的敌人恰恰是比凯尔特部落还要凶残的日耳曼人,最终罗马军队在诺里亚战役中遭受重创。

公元前109年,日耳曼人跨过巴伐利亚高原,抵达高卢地区。罗马人再度与之交锋,全军覆没。日耳曼三部的胜利,促使他们此后可以肆无忌惮的横行于整个高卢地区,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原先臣服于罗马的凯尔特人看到了罗马军队的虚弱。两年之后(前107年),正当日耳曼三部横扫西欧之时,位于瑞士高原上的凯尔特人提古林尼部落南侵罗马,并破天荒的取得了凯尔特人对罗马人百余年来的首次大胜。为了宣泄百年屈辱,凯尔特人迫使四千多罗马战俘从“轭门”(即三根标枪扎成的门洞)下面挨个钻出,史称“轭门受辱”。

不过,相较于主动出击罗马腹地,但战果有限的凯尔特人,战斗力更为强劲、作风更为野蛮的日耳曼人才是罗马的战场大敌。只是,辛布里人、条顿人和阿姆布昂人终究是为了生存才发起南迁的,他们在又一次重挫罗马军团(阿劳西奥战役)之后,便选择窜入外高卢境内,并不愿意深入到罗马腹地进行一次客场冒险,高卢地区的凯尔特族群已经足够他们掠食的了。这种掠夺式的生存方式,本质上依然属于游牧生活的范畴,只不过日耳曼三部游牧的对象是其他更为弱小的族群罢了。所以按照日耳曼人的想法,过了几年他们才又一次返回罗马边界,意图再进行一轮收割。

只是恰在日耳曼三部巡掠高卢的时候,罗马内部形势发生了一次剧变。在遭受接连失败之后,罗马执政官马略推行军事改革,并取得北非朱古达战争的胜利。故而当日耳曼人再度来袭之际,马略率领他所训练的5万罗马新军出现了。我们姑且不去详谈马略军改的实质和其背后的深层因素,只需要知道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被重新激活就好。当战场尘埃落定,结果完全出乎日耳曼人的预料,条顿、阿姆布昂人几乎全数被歼,另有相当多的妇孺(日耳曼三部是举族迁徙的)被俘。没过多久,辛布里人也在抵达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波河平原,于韦尔切利惨遭罗马军团屠戮。至此,辛布里战争结束。

日耳曼尼亚与罗马帝国边界的形成

经过辛布里战争以后,罗马人开始将北部被日耳曼族群占据的区域称之为“日耳曼尼亚”,意为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没过几十年,凯撒便开始率领罗马军团开启了征服高卢的历程,并将莱茵河作为高卢地区(也即罗马疆域)与日耳曼尼亚的边界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凯撒甚至跨越到了莱茵河以东附近的丛林中,以求达到对日耳曼部落的威慑效果。

然而,以河流作为两个族群边界的做法并不符合地缘板块的自然规律,毕竟相较于山脉的两侧,河流两岸更容易相互交流(经商、通婚和战争)。所以当凯撒撤兵以后,众多为了谋求生存的日耳曼部落开始不断尝试穿越莱茵河防线,毕竟相较于罗马人的阻力,从日德兰半岛传递而来的地缘压力更为强烈。在众多日耳曼部落的竞争中,不断有人潜入高卢地区,这迫使后来罗马帝国不得不沿河修筑一些分段的防御工事,这一系列防御工事后来又被称作“日耳曼长城”。

当然,不仅日耳曼人想要迁徙至莱茵河以西,之后的罗马帝国同样有兼并莱茵河东岸野心的皇帝。在奥古斯都和提庇留时期,罗马军队不断深入中欧丛林,占领了大半个中欧。然而这些日耳曼部落大多并非真正屈服。最终条顿堡森林战役爆发,罗马帝国在其最强盛之时遭受惨败,不得不停止了扩张行动,莱茵河防线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其实罗马人在条顿堡森林战役惨败的原因恰恰是当年凯撒不愿占据莱茵河以西的理由,毕竟丛林密布的环境不利于罗马军团的展开,反而对熟悉地形的日耳曼人更加有利。

“三世纪危机”后的日耳曼罗马

条顿堡森林战役之后,罗马帝国不仅未能征服日耳曼尼亚,其自身却逐渐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点:其一是马略募兵制改革以后,军队将领地位提升所带来的武人乱政现象;其二则是伴随着帝国内部的饱和发展,不同地缘板块间的离心力日渐增强。最终罗马帝国陷入了军队频繁废立皇帝、“四帝共治”以拱卫中枢的窘境。

正当罗马即将迎来新一轮历史拐点的时候,亚洲草原游牧民族匈人开始入侵欧洲,并裹挟了包括阿兰人、日耳曼人在内的众多族群冲击罗马边疆。在此期间,日耳曼族群业已形成以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为主的东日耳曼人;以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为主的北日耳曼人。最终,众多东日耳曼人以及部分西日耳曼部落纷纷内附罗马,其中西哥特人(从哥特人分裂)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汪达尔人连同阿兰人(非日耳曼族群)占据了北非迦太基故地、东哥特人占据了亚平宁半岛(后被伦巴底人占据)、法兰克人则在莱茵河以西的高卢地区占据绝对优势。

此时,罗马帝国虽然分裂,并且对各地日耳曼将领的束缚力大为削弱,但却依旧维持着西罗马帝国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这段时期的西罗马又被称作“日耳曼罗马”。在“日耳曼罗马”时期,众多日耳曼部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欧洲由此进入了以日耳曼族群为主的时代。

中世纪欧洲:日耳曼人的天下

进入中世纪以后,东日耳曼诸部中唯有西哥特王国留存了下来,东哥特王国和汪达尔王国则相继被东罗马灭亡,勃艮第人则被法兰克人吸收。西日耳曼诸部的情况较为复杂,居住在易北河流域的众多部落最终演化成为了巴伐利亚人(南德意志人);居住在北海沿岸,包括撒克逊人、盎格鲁人、朱特人以及巴达维人则逐渐成为荷兰人、英格兰人的直系祖先;至于居住在莱茵河、威悉河等地的日耳曼部落则逐渐成为了黑森人和法兰克人。当然,后来除了不列颠群岛和伊比利亚半岛以外,法兰克人的疆域几乎涵盖了全部中西欧地区,但最终在日耳曼尼亚地区还是形成了以德意志为共同文化意识的德意志人。

事实上,法兰克帝国的分裂,其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凯撒治下的高卢与日耳曼尼亚地区的又一次地缘划分,毕竟后来西法兰克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依旧是以莱茵河-洛林一带为界线的,而这源于两侧日耳曼人对拉丁文化的认同程度。不仅如此,自从西日耳曼人内附罗马以来,易北河以东及波西米亚地区便被西斯拉夫人占据,法兰克人崛起的岁月里,日耳曼人开始东征并逐渐收复了这些地区。

相较于东日耳曼人和西日耳曼人,北日耳曼人虽然未能在古罗马文明崩溃的废墟中获益,却依旧不能阻挡其在中世纪崛起的步伐。他们擅长海上冒险,喜欢掠夺其他欧洲国家,并从8世纪开始愈发变得有组织起来。这其中丹麦人甚至一度取得英格兰地区的统治,建立了北海帝国。为了表达对这群擅长掠夺、杀戮的海上强盗的厌恶,芬兰人称之为“罗斯人”、东斯拉夫人称之为“瓦良格人”、西欧的日耳曼同族们将其称作“维京人”,他们留西欧的后裔则被称之为“诺曼人”。

鼎盛时期,这些维京人一方面在西欧(从北海到地中海)横行肆虐,甚至占据了西西里岛之后充当了抵御阿拉伯人入侵的欧洲南大门作用;另一方面则在东欧斯拉夫人的领地中经营着往返北欧(瓦良格人)和拜占庭(希腊人)之间的“瓦希商路”。甚至就连因这条商路贸易而崛起的东斯拉夫城邦诺夫哥罗德,后来在斯拉夫贵族的邀请下迎来了瓦良格人的领袖留里克建立了俄国史上第一个王公政权(俄国史学界对此有异议)。

至此,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英格兰人)、德国(巴伐利亚人、萨克森人/撒克逊人等重塑形成的德意志人)、法国(西法兰克人)、西班牙(西哥特人),乃至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甚至是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均不同程度的保存了日耳曼人的血缘、习俗或者影响。当中世纪的欧洲遭受阿拉伯人和奥斯曼人的入侵之时,以保护欧洲为名发起“十字军东征”的也大多是法国、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等日耳曼国家。大航海时代和工业化浪潮来临之际,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更进一步,凭借对全球秩序(全球殖民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的塑造占据着世界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日耳曼人源于南俄草原的古印欧人族群,后西迁至日德兰半岛以及北欧地区,并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开始不断南迁。它们先后与罗马发生了辛布里战争、条顿堡森林战役,划定了双方的分界线。罗马帝国分裂后,众多日耳曼部落趁势内附西罗马,并在其倒塌的废墟中建立起了一系列政权。步入中世纪以后,日耳曼人逐渐成为欧洲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族群,并成为维护欧洲文明的形象。

中世纪结束以后,日耳曼人的族群意识逐渐被各自国家认同所取代,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成为更具辨识度的标签,日耳曼人概念也随之逐渐萎缩成为德意志地区(与日耳曼尼亚地区高度吻合)人群的自称了。

欧洲人登陆新大陆真的是以几百人征服了几万人么?

可以说征服美洲印第安人的,不仅仅是靠着马匹和枪支的欧洲人,还有印第安人自己以及欧洲人携带的病菌。

1519年的时候,埃尔南多·科尔特斯率领了一支11艘船只组成的侵略队伍,从古巴岛出发,在今天的墨西哥境内登陆。他的队伍只有100名水手和508名士兵,装备也不过16匹马、32把弓弩、10门铜炮和其他小型火器,想要征服整个阿兹特克。不巧的是,按照阿兹特克人纪年法,每52年为一轮,根据他们的推算,1519年正是雪阿卡特年。根据他们的传说,这一年正是羽蛇神归来的时候,当时的阿兹特克的最高统治者蒙特苏马二世看到欧洲人从海上而来,被自己民族的宗教迷信吓到了。此外,由于阿兹特克人的暴政,当地的印第安人早就想反,于是在1519年11月8日,科尔特斯率领6000多人的印第安盟军,堂而皇之地开进特诺奇蒂特兰城。这个时候,西班牙强盗不足400人,马15匹。但是在1520年的6月30日,忧伤的雨夜,阿兹特克人将科尔特斯赶出了特诺奇蒂特兰,还展开了屠杀模式。1520年12月28日的时候科尔特斯卷土重来。这一次,他的部队共有步兵550名,骑兵40名,加农炮8尊。然而西班牙人向特诺奇蒂特兰城进军时,阿兹特克人正因瘟疫的肆虐而元气大伤。1521年5月22日,科尔特斯诸事准备就绪,开始对阿兹特克人的首都发动围攻。

实际上,当时科尔特斯手下的西班牙人总共也就只有800人,根本承受不了几次战斗的损失。真正征服阿兹特克人的是他的印第安盟友和藩属。“印第安帝国是被印第安人所征服的。阿兹特克王朝是在它自己臣民手里倒下的。”根据科尔特斯自己的估计,先后投效的印第安“盟友”达20万人,独木舟2000多只,光是特斯科科部落就投入了5万大军(最后3万人战死)。在围攻期间,战死、饿死、病死的阿兹特克人可能达24万人之巨。

有什么特别好玩儿的单机游戏吗?

《上古卷轴5:天际》上古卷轴系列是3D沙盒游戏的鼻祖,同时游戏性与画面在同时代中都是毫无疑问的佼佼者。而第五部更是如此。《天际》的世界观和剧情脱胎于克苏鲁文化,因此相当宏大和震撼。而自由度更是高的可怕,玩家不仅可以随意在游戏世界中畅游,无论是探索远离人烟的远古坟墓,还是在大城市里偷鸡摸狗,调戏良家妇女,没有任何限制,同时游戏没有职业一说,支持自由加点,比如玩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打造出一手长剑一手魔法的魔剑士。2《质量效应1-3》 质量效应系列为科幻向第三人称设计的RPG游戏。游戏就是围绕着指挥官薛帕德在外星球展开的故事。玩家通过操控指挥官薛帕德做出楷模或者叛逆的抉择来打造自己的星际英雄。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探索外星球,与形形色色的外星人接触或者作战。3《战地1》 《战地》是EA DICE开发的军事题材射击游戏系列。游戏画面,剧情和设定都十分出彩。与《使命召唤》系列相爱相杀。所有战地系列的游戏作品都有多元化的载具,可以分为陆海空三类。游戏地图上,载具的数量足够一半以上的玩家使用。无论是突击车还是坦克,甚至是飞机,玩家都可以在本系列游戏中尽情体验。4

《巫师3》

《巫师3:狂猎》是由CD Projekt RED制作的一款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角色扮演类单机游戏,这款沙盒游戏,游戏容量近50G,游戏元素多到爆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开发商完全没有设置防盗版系统。因为他们不喜欢防盗版设置,认为它会影响游戏体验,而且让更多的人玩到优秀的游戏也是他们的初衷。同时这群开发商还免费更新DLC。

5

《刺客信条:艾吉奥三部曲》

三部曲由《刺客信条2》《刺客信条:兄弟会》《刺客信条:启示录》组成,是三部动作潜行类游戏。

刺客信条是育碧的吸金经典大作,刺客信条无论是游戏元素,还是世界观设定,都十分新颖并且引人入胜,而艾吉奥三部曲,更是将这些特点发挥到极致,尊定了《刺客信条》系列在游戏史上的地位。

6

《生化奇兵:无限》

《生化奇兵:无限》是一部文艺气质十足的游戏,在画面和剧情上都非常的有野心,还留给了游戏世界一个美丽的伊丽莎白,不可否认《无限》的剧情极其的复杂和恢弘充满了隐喻和反思,平行世界,量子理论,乌托邦等元素的使用充满亮点,音乐与画面设计出众,独特的奇幻与科幻叙事结构结合,虽然使完整理解故事拼图成为问题,但抹除不了整个游戏的优秀,本作还出人意料的将系列前两作包容了进去,最后的悲剧结尾也让整个故事显得更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