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定,修禅定的意思?
修是学习的意思,修禅定就是修习禅定的意思。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
禅定模式是什么意思?
第一、什么叫禅定模式。禅定模式就是让你暂时告别手机,回归生活,在此期间你是不能使用手机上的任何功能的,一旦开启只能等禅定时间终止,或者手机关机来结束
第二,怎么开启禅定模式。手机屏幕从上往下划,找到【禅定模式】,点击进入就可以了
第三、下面就是开始的界面,你可以设置需要禅定的时长。
古人追求的无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这个问题,看起来轻飘飘的,实际上非常宏大。
因为“无我”这两个字贯穿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有学派的中心。而中华传统哲思流派纷繁复杂,一时也不好从何说起。咱们就几千年淘汰下来,如今依然保存并发扬的几大流派和角度粗略地进行回答,希望能勾勒出中华古人追求“无我”的境界。
儒家先秦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仁”。他的理想社会是人人守“仁”,则天下大治。原始儒家学派是以修身为准则,用道德来对每一个人进行约束,以达到友爱互助的乌托邦。孔子曰仁,孟子曰义。“义”和“仁”有些不同,多了社会之间与人之间的互相约束,不止要修身,还要互义。“仁”是以“我”为基础的,而“义”是以对方为要求的。到了后期的儒家,更是要求“存天道,灭人伦”,在对君王大道的追求下,将小“我”压缩到零。这也是儒生死君最多的时候,气节固然可赞,但是这是违背人伦的。
所以,儒家中的“无我”,实际上是讲“大我”,弃“小我”。为了整个社会、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这在今天,虽然值得赞扬,但并不可取。因为我们现在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有价值的。再小的“我”,也是独立的、有权益的“我”。
道家老子说过:“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有了这个身体,才有这些俗世拖累,到我的身形归于大道,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很多人就把这里理解为道家的“无我”。
其实道家一直提倡的是“天地大道,众生平等”,修行也只是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讲究的是思想上的“逍遥游”,摆脱身体的桎梏,但是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无我”的概念。“道”存于万物,自然也存在于“我”,我最终会归于大道,但不代表无我。而庄子的《逍遥游》中也提到过: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面的这个“无己”,就是无我。这个“无我”并非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认识到自己和万物并无区别,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而感觉不到“我”的特殊性。这也叫“忘我”,并非忘掉自我,而是忘掉物我之间的区别。
佛家佛教中人讲“无我”就比较多了,特别是盛行中华的禅宗一派。“三法印”,即《杂阿含经》中的“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也就是原始佛教“苦集灭道”四真谛的另外一种表述。其认识逻辑是,由于“无常”而“空”,由于“无我”亦“空”,而成佛就是明白这些道理后的“涅槃寂静”。基于龙树的中论,这种“空”并非指万物皆空,而是指万物的本性都一致,也就是万物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有,这种“自性”也只能是“空性”,也就是“佛性”。
所以佛家的“无我”,更多地是通过修行来认识到修行者本身已有的佛性,所谓“明心见性”,就是通过不断地修行来摆脱人世间各种杂念对佛性显现的干扰。所以,在佛教中,进入“无我”之境,就是“见性”之时,也就是开悟进入“涅槃寂静”的必须过程。
诗词诗词创作中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来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阐述: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是指在作品里以作者的视角来观察,客观景物和诗人自己都是作者观察的对象。要写出了作者的参与,所以描写出来的客观景物和诗人自己,都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体现的是作者的观感。
而“无我之境”,是指作者不参与描写对象,即便写到诗人自己的活动,诗人在诗里的形象也是客观形象,好像山水画中的人物一样。而诗词创作者更是一种远远的上帝视角,并不强行传递自己的感情,所有感受都需要读者通过诗词自己去悟。
这个诗词创作的“有我”、“无我”,前面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儒家思想指导了官场生活,道家、佛家思想指导了日常生活,而诗词创作表现了古人的精神生活。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应该算是比较完备了的。
古人在生活中几千年下来在以上几个大的方向对“无我”的追求,大致如此。当然,其中又分门别类,花开几枝,那就不是一篇问答能说清楚了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禅定冥想清醒梦催眠之间什么区别联系和渊源?
禅定、冥想、清醒梦、催眠之间什么区别、联系和渊源?
答,以下是我的回答:
(一)禅定是佛教的一种较高等级的修炼方法,由中国禅宗一祖达摩大师所传,重视修“心”,十方目前,一念万年,其它的佛教法门修到最后也归于此
(二)冥想来源于国外的瑜伽,是一种类似修禅定的方法,但是没有禅定来得深刻和完美
(三)清醒梦是人在修禅初期,常常会做的一种梦,梦境非常逼真,是彩色的,就连其中物体的细节都非常清晰,头脑也是清醒的
(四)催眠术是一种来自欧洲和日本的功夫,这种功夫受到了佛教某些片面修炼方法和理念的影响,目的是能人为的控制他人的思维和潜意识,催眠术是需要练的,主要有自信力,想象力,肢体的放松,头脑的空静,意念的高度集中,自信力的锻炼时从心里相信某件事是真的,比如想自己的手臂不是自己的,用针扎不会受伤,也不疼,然后就用针扎下去,还有的方法是把点燃的东西送入口中,自信不会受伤,想象力的锻炼方法,可以看着前面的电视机等物件,想象自己身体变小,慢慢的进入物件之中,到处看看,摸摸,闻闻,再出来,还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一米一米的向外扩展,充满整个宇宙,再一点一点的收回来,必须是全方位的,这有点与《六妙法门》中的第十种,圆通六妙门有些类似,与禅宗的理念也有些相通的地方,当然这是低等级的,不殊胜的
催眠术还要练习发声,类似意拳的发声法
催眠术还要练习定力,一般方法为:不眨眼的盯着前方几米以外的一个小点看,经过这样练习的,眼睛可以很长时间不眨眼,还可以用眼神威摄他人的心灵,目的还是练定力
练好以后可以对他人催眠,有凝视催眠法,抚下催眠法,一喝催眠法,等等,可以产生各种不可思议的效果,并且常常用在魔术表演上
什么是禅定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