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怎么死的,这背后是否赵宗实的阴谋?
这怎么能怪赵宗实呢,这基本是宋仁宗自己的问题,而且赵宗实甚至可以说是为宋仁宗选皇位继承人出过力的。
宋仁宗一生有过很多女儿,但是却只生过三个儿子。当时宋仁宗为皇位继承人苦恼的时候,赵宗实那时还小,他曾被宋仁宗召进宫为仁宗皇帝招弟。
赵宗实的确没有让宋仁宗失望,在他进宫以后,仁宗皇帝的确生下了三个儿子,赵宗实为宋仁宗招弟成功。但是他的这三个儿子都不长命,不久就死了。
最后被迫无奈,在宰相韩琦、司马光等人的建议下,宋仁宗才将赵宗实过继为自己的儿子,并将赵宗实立为太子,将他的名字一并改为赵曙。
即便是宋仁宗立了赵宗实为太子,他还是舍不得自己的皇位。一方面,赵宗实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将皇位传给他,他心里接受不了。另一方面,也有自己对于权利掌握的不舍。
直到宋仁宗驾崩,他只是口头上承认赵宗实的太子之位,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却没有书面说明来进一步确定赵宗实的身份,还是因为他实在不甘心。
后来宋英宗赵宗实继位以后,他这个皇帝也当的不顺心。首先,继承皇位不久后,他就生病了,然后就由曹太后来处理政事。
曹太后也是对于赵宗实继承皇位有些不甘心,所以在这段时间,他和宋英宗赵宗实的矛盾就逐渐加深了。
后来宋英宗赵宗实病情恢复以后,曹太后还是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利,最后再宰相韩琦的劝说下,才还政于宋英宗赵宗实。
宋英宗正式做皇帝的时间其实也就两年多,而这两年多中,他在为自己的生父“濮王”争取“皇考”还是“皇伯”的称谓时,就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所以这两年,宋英宗此前的一系列雄心壮志也没能实现。
总的来说,这不是赵宗实的阴谋,因为宋仁宗三个儿子早夭后,他年龄也很大了,垂暮之年,已经基本不可能在生孩子了。而宋英宗赵宗实的性格比较内敛,也不会主动去制造阴谋的。
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奇?
1、当然有“尚方宝剑”,而且还有明朝的国宝名画为证、定陵万历御用剑作证!只是实物极少,作用没那么神奇,明朝一般只在战争时候赐予;2、本文将独家找给大家看!3、最能说明“尚方宝剑”作用、局限的案例,应该明朝袁崇焕越权斩杀毛文龙,又被定罪的案例。一、“涛说乱世史辛”苦翻篇史料,搜寻明代真正的“尚方宝剑”给大家看
因为战争、上世纪“大炼钢铁”等特殊原因,我国中古、近古传下的刀剑相对较少,传说中的“尚方宝剑”更是难寻。不过所幸,海外还存有部分中国刀剑实物,著名的有“明永乐皇帝御用佩剑”(现藏英皇家博物馆,由朱棣赐给当时当时西藏活佛),唐朝金银钿装唐大刀、窦缴墓唐刀、丙子椒林剑,水龙剑等等(都藏在日本)。
但是这些刀剑,也很难让人们与传说的“尚方宝剑”相联系,而且,更无法知道使用尚方宝剑的礼法、仪式。
(明永乐皇帝御用佩剑)
我们再从正史上找蛛丝马迹。尚方宝剑上可追述至汉朝,“朱云折槛”的典故,就提到了“尚方斩马剑,但年代太远,证据太少,汉代流传至今的也是环首刀居多;
而正史上最多见的,却是《明史》、《宋史》(可能与明、宋官员权力被过多牵制有关),尤其是《明史》,尚方宝剑频频出现,于是我们从明史中找寻。
不卖关子,经过努力,笔者终于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国宝画——1538年的《嘉靖出警图》中,看到了皇帝尚方宝剑的最可能模样!
就是这一把!
(《嘉靖出警图》中,侍卫双手高高捧起、竖直朝上、不敢佩戴、不让出鞘的白色长剑!极可能就是明代的尚方宝剑!)
再来仔细看看《嘉靖出警图》。图画中,嘉靖皇帝身穿黄铠,被几十名侍卫众星拱月;离皇帝最近的,是身穿锦衣的明代锦衣卫;而紧靠着的,就是两位动作奇怪,高举长剑的禁卫!这么隆重,足可以说明两名举剑侍卫身份重要,所举的,即是御剑,或曰“尚方宝剑”!
(《嘉靖出警图》局部)
再结合1957年定陵出土的万历白色御剑,我们基本可以基本确定,明代中后期的皇帝御剑形式、以及使用礼仪;而这样的御剑在《嘉靖出警图》有两把,赐给臣子,当“尚方宝剑”,然后“便宜从事”非常合理。
(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御剑、盔甲复制品)
的确,几十年后,嘉靖的孙子,万历就这么做了。
【涛说乱世史原创,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二、看了真正的明代御剑,再看明代尚方宝剑的真正使用场景、使用案例——袁崇焕斩毛文龙
因只有明朝尚方宝剑的实物、与仪式印象,我们只严谨地讨论明朝尚方宝剑。
从出警图上看,皇室御剑使用礼仪尊严,远非现代一般电视剧能比;
但从史料上看,明朝赐尚方宝剑基本与战争有关,与“上斩皇帝,下站贪官”基本无关,没有想象的神奇。最早开始,是在明代“万历三大征”时。
万历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哱拜叛乱,万历皇帝“用尚书(石)星言,赐(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魏学曾尚方剑督战”,然后明军获胜,皇帝们尝到甜头,赐尚方宝剑才多了起来。
但即便这样,正史上的尚方宝剑也有权利有限。明史中的话术多是“赏尚方剑、便宜行事”,“得斩总兵以下官”。即在战场上,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如果谁违抗将领,也只能斩总兵以下官员。
所以说,尚方宝剑仅在战时,提供了暂时权力提升,绝对不能滥用。
袁崇焕就错用了尚方宝剑。1627年,崇祯收回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将其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还可以被转赐……)。1629年,袁崇焕以“左都督平辽总兵”毛文龙不听调遣为由,将他骗到营帐,借尚方宝剑斩杀。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
毛文龙尽管桀骜不驯,但毕竟是不可缺少的抗金力量;魏忠贤等阉党、奸臣抓住把柄,以袁崇焕擅杀总兵、擅自与后金议和两条罪名,凌迟处死这位蓟辽督师。
我们不讨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对是错,举这个例子只想说,明朝尚方宝剑的权力是有限的,袁崇焕不该用宝剑特权速杀总兵毛文龙;今天赐给“便宜行事”的宝剑,可能是明天要你命的断头台;类似的还有“免死金牌”并不能免除谋逆大罪(谋逆不宥),在皇权时代,皇帝意志才是最神奇的力量。
其实今天也是一样。美国总统有特赦权、司法否决权,但并不能免除自己被弹劾;古往今来,任何越界的力量,总会有限制。
【涛说乱世史原创,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清平乐中的八大王是八贤王吗?
八贤王是八贤王,八大王是八大王,这俩不是同一个人。
过去听刘兰芳评书《杨家将》,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八贤王,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经常为杨家将主持正义。
评书里的这个人物可不是虚构的,而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他名叫赵德芳,是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
赵德芳生于公元959年,于公元981年病逝,只活了23岁,可谓英年早逝,十分可惜。
公元976年,赵德芳的父亲、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他的叔叔,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成为皇帝,这一年赵德芳还是个十七岁的少年。
赵光义即位后,封侄子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大家一定很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官呢?
原来,唐朝时期,唐德宗李适为躲避叛乱曾率嫔妃群臣逃到汉中,在这里受到百姓欢迎,唐德宗对汉中印象非常好,当时为了振兴朝廷,将年号改为“兴元”,叛乱被平定后,唐德宗返回长安,就下诏将汉中升格为兴元府。
这是一份很高的殊荣,地名与皇帝的年号同名,此后,这里也成为很多达官显贵的分封之地。至于节度使和同平章事,前者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后者则相当于宰相,这三个职位加在赵德芳身上,足见宋太宗赵光义对这个侄子的重视。
公元981年,赵德芳因病去世,宋太宗亲自到侄子的灵堂哭祭,并下令停止朝会五天,追赠他为中书令、岐王,后又加赠太师,改封为楚王。
从上面可以看出,八贤王赵德芳一直活在自己的父亲和叔叔那个年代,后来的大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和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当政期间,他已经不在人世,也就是说,他同这两位皇帝的朝政根本就没有交集。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八大王。
八大王名叫赵元俨,生于公元985年,请注意,这时候八贤王赵德芳已经去世四年了。
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同八贤王赵德芳是同辈兄弟,但他俩生在不同的年代,根本就无从谋面。八大王之所以称为八大王,一是因为他排行老八,二是因为他在父亲宋太宗还活着的时候就被封为周王,这位王爷一身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被天下人所忌惮,名声远播,民间百姓、老幼妇孺都知道他的大名,所以被世人尊称为“八大王”。
(历史上的八大王赵元俨画像)
上面这段评语在《宋史》中有明确记载:"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当时八大王有多么令人害怕呢?民间传说,那时候燕冀一带的小孩夜里哭闹,大人就吓唬说,“八大王来了”,小孩马上就被吓得不敢哭了。
那么,《清平乐》中说他有阳狂病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宋真宗赵恒去世后,他的儿子赵祯即位,这就是宋仁宗,由于赵祯年纪尚小,一切都由刘太后临朝听政。八大王位高权重,很怕自己的这位皇嫂猜忌,于是便在家装作有阳狂病,也就是神经病,从而闭门谢客不去参与朝政。
从这一点上就可看出,八大王是个非常聪明之人。
公元1044年,八大王赵元俨在王府里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岁。
八贤王、八大王,这两人其实是从未有过交集的兄弟关系,后人经常把他们混为一谈,把很多八大王的故事安在八贤王身上,殊不知,八贤王只活了23岁,即使手拿金锏,又怎能上朝堂去打他的叔叔赵光义,而平辈的赵恒即位时他已经去世,就更不存在什么上打昏君、下打谗臣这一说了。
而赵德芳明明排行老四,为什么会被称为八贤王呢,其实这正是后人张冠李戴,将赵元俨的老八帽子扣在了赵德芳头上。
有趣的是,赵光义虽然篡了哥哥赵匡胤的皇位,但兜来转去,到宋孝宗时,皇位却又重新回到了赵匡胤这一支,而宋孝宗赵眘,正是八贤王赵德芳的六世孙。宋朝代开国皇帝的儿子?
赵匡胤的儿子,大儿子赵德昭,二儿子赵德芳。
太宗赵光义北伐幽州,战败时候,皇帝下落不明,军中有推举赵德昭为主的意见,返回后,太宗就百般挑剔赵德昭,结果赵德昭忧惧而死。
老二赵德芳就是小说中的八贤王,其实大哥死后没几年也死了。
雍正王朝康熙知道死鹰是八阿哥换的吗?
当然知道,康熙帝是谁,这种事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是老八所为!
一、
在《雍正王朝》中,精彩的片段有很多,高潮也是一场接一场,其中决定康熙帝最终拍板传位的事件,就是“死鹰事件”。
这起事件发生的相当蹊跷,处于九子夺嫡的最末期,可是整个事件的结局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而是高高举起,又慢慢放下。为什么会是这么一种解决方法呢,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千叟宴说起:
康熙帝举办千叟宴,是好事,一方面是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普济众生,让全天下的老人同乐。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十四胤禵在西北打了胜仗。
尤其是第三条,没有这一条的基础,前面两条也就毫无意义。
随着康熙帝步入老年,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偏偏他又不服老,为了每晚还能翻牌子,还能“御驾亲征”,他是强喝鹿血维持。
但是有一点在他脑中异常清醒,那就是大清国的传位问题,实际上自从太子胤礽被废之后,他就已经在苦苦思考这个问题了。
不光他在思考,他底下的这些阿哥们也是在思考,此时最有希望夺位的只剩三个阿哥,分别是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
而有理由相信此时的康熙帝已经决定传位给老四胤禛,只是老四胤禛面临的阻力相当之大。为了解决这个现状,康熙帝接连出了多个招数,应对这个困局。
那么都有哪些招数呢?
二、
一是圈禁了老十三胤祥,造成老四胤禛失去左膀右臂的错觉,以此迷惑老八胤禩,让他转移注意力,把火力集中到其他阿哥身上。
同时,也为了磨练老十三胤祥的心智,防止他冲动,连累到老四胤禛,等于是给老四胤禛留下了一张王牌,事实上最后确实成为老四胤禛夺嫡成功的关键人物。
二是封老十四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以此分化八爷党势力,毕竟当时大家都认为,谁当大将军谁就是未来的皇上。
连老四胤禛都被蒙蔽了,回家就练习射箭,老八胤禩也是联络其他八爷党成员,举荐自己当大将军。康熙帝此举相当高明,利用老十四胤禵急于表现的心情,不惜跟老八胤禩分裂,不听从他的建议,执意打了胜仗。连老九都恨恨地说:
“原来不是老四想当皇上,现在看起来老十四才想当皇上!”
当然,这也为后面的死鹰事件埋下了伏笔……
三是暗示老四胤禛推荐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以此换来年羹尧陕甘总督职务,牢牢控制住老十四胤禵的粮草问题,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系列招数使完之后,朝局走向就变得不那么明朗了,尤其是老八胤禩一伙,他们明白,自己是离皇位越来越远了。
那么老八胤禩要想夺得皇位,单纯靠圣意垂爱,单纯靠正常程序,希望基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得出奇制胜,尤其是被老十四胤禵摆了一道儿之后,他更明白一个道理,皇位不是等来的,而是抢来的。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调包了老十四胤禵进献给康熙帝的奇石,而换成了一只死鹰!
三、
实际上,不仅仅是老八胤禩在千叟宴上有所动作,老四胤禛同样也有所动作。
还记得他在千叟宴上进献的是什么宝贝吗?
他自己进献的是手抄的金刚经,受到表扬之后,乘胜追击又掏出另外一件礼物:
“这是皇十三子胤祥十年来,用鲜血刺写的孝经,托儿臣转呈皇阿玛。”
可是这件礼物真的是老十三胤祥托他送的吗?
不一定哦,如果真是老十三胤祥所写,那么后面老四胤禛到宗人府见老十三胤祥,为什么只字没提孝经的事。尤其是老十三胤祥反问老四胤禛,为什么不替他说好话,让他出去?如果真有这部血经,他更关心的应该是,进献礼物后,皇阿玛是什么表情?
为什么送这件礼物康熙帝并不高兴?
原因就在于,老四胤禛也认为康熙帝将不久于人世,为了确保自己能即位,必须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把老十三胤祥给弄出来。不然的话,他一个人,怎么顶得住老八胤禩一伙的夺位大战?
康熙帝见他提老十三胤祥,以他对老四胤禛的了解,当然明白他的意思,所以并不是很高兴。实际上,老四胤禛去宗人府见老十三胤祥,二话不说,就急着把武将名单掏出来让老十三胤祥认,这也是自私的表现。
四、那么回到问题,康熙帝到底知不知道“死鹰事件”的幕后凶手是谁?
他当然知道!
当死鹰出现后,第一个蹦出来的恰恰是八爷党成员,老九和老十,尤其是老十跳起来喊:
“这是谋逆,隆科多,隆科多,快将出路堵住,不要放走了同党!”
一句“同党”就把这件事情定性为了恶性结党事件,如果能把老四胤禛也牵连进去,那是极好。
而此时的康熙帝面对混乱场面,他强撑着不能倒,要沉住气,因为他知道,一旦乱了,他的计划就全完了。所以,他选择先放掉鄂伦岱,明确告诉大家,这件事跟他无关!
是啊,用脚指头想想就知道,老十四胤禵正是风光得意,他巴结圣意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送死鹰。
但是老八胤禩一伙,却希望乱起来,原因有三:
本身老八胤禩对皇位没有希望,只有朝政乱了,他才有希望。如果康熙帝彻查老十四胤禵,那么老十四胤禵必然会恼火,会以“清君侧”为由进军北京。到那时,老八胤禩希望看到的局面就发生了,要么跟老十四胤禵里应外合,回头再干掉老十四。要么就联合其他势力,对老十四胤禵发起进攻,到那时,刚平定的西北也会大乱,京城也会大乱,对老八胤禩有利。
如果康熙帝彻查老八胤禩,那么他们必然是咬死也不承认,这时候的老十四胤禵仍然会进京勤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十四胤禵也不傻啊,他之所以急于打胜仗,就是为了赶在康熙帝身体还算硬朗之前,立军功。以便在即位之前,被招回京,毕竟大家都明白,史书上也有教训,储君哪有在关键时刻外派的?
如果什么都没查出来,大家也不干,总之老八胤禩会利用一切手段,让这件事发酵起来,越乱越好。
康熙帝还算是硬朗,强撑着不发火,说了一句:
“有罪的,无罪的,天知道,朕也知道。”
随后便把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张廷玉等一众大臣的职位消除,将计就计,造成要传位给老十四胤禵的假象。
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而老八胤禩并没有被康熙帝骗住,在回去的路上,他感叹:
“老四胤禛,才是心腹大患!”
所以,整起事件,康熙帝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是老八胤禩搞的鬼,只是一旦他发火,就中计了,他中计了,顺利传位还怎么传?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