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八柱国,李氏朝鲜和李唐王朝有无关系?
李氏朝鲜是元末明初由王氏高丽权臣李成桂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也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废王氏高丽自立后采取了“事大”的战略,向明王朝称臣并将拟定好的几个国号提请明太祖朱元璋定夺。最终,朱元璋一锤定音,朝鲜成了李成桂所建新政权的国号,史称“李氏朝鲜”。
李氏朝鲜国姓李氏的源头对于李氏朝鲜宗室的姓氏,韩国、朝鲜方面是有明确文字记录的,李氏朝鲜国姓为全州李氏。有文字可考的全州李氏先祖是新罗王朝的司空李翰,更早的祖先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了。据部分历史学者推测,全州李氏更早的先祖可能是所谓“新罗六姓”中阏川杨山村始祖李谒平的后人。新罗王朝与唐王朝差不多属于同一个时期,其北部的高句丽曾经与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都发生过不愉快,后来百济、高句丽被新罗所灭。换言之,至少从唐王朝开始,全州李氏就不属于唐王朝宗室的分支,他是新罗“土著”!
唐王朝的国姓李氏的源头也是相当明确的,史称“陇西李氏”。陇西李氏自秦汉时期起就是陇西地区著名的世家大族,秦名将李信、汉“飞将军”李广都是出自陇西李氏。其始祖是秦国司徒李昙的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魏晋时期,陇西李氏趁乱崛起,西凉王李暠建立了陇西李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西凉政权。
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成为了北朝数一数二的豪门世家,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在北周时期,陇西李氏曾一度随波逐流、鲜卑化,被赐姓“大野氏”。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在南北朝时期,李氏世家就已经不止陇西李氏一家,还有赵郡李氏。换言之,就算姓李,也未见得就是陇西李氏。这还不包括非豪门世家的李姓以及唐王朝被赐国姓的臣工,如李勣等。所以,姓李与陇西李氏并不是一回事,更不要说是远在朝鲜半岛的全州李氏了。
全州李氏是否与陇西李氏有联系就目前存世的陇西李氏族谱、家谱及一些史料来看,陇西李氏的几大重要分支——所谓“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中没有一支是迁徙到朝鲜半岛的。韩国、朝鲜方面的史料也没有指向全州李氏来自中国的记载。因此,较大可能性是二者没有关系,是独立发展的两个李氏。
但是,人们经常说一句话——“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者遇到一起经常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似乎同姓就是同一个祖先。其实不然,中国的姓,除了姒、子、姬、姜这些夏商周的古姓之外,战国、秦汉之后的很多姓其实都是以祖上的氏为姓。氏这个东西其实是相当“随意”的,可以以封地为氏、可以以官职为氏,甚至像比干的儿子,因为曾在长林山中避难,于是便成了林氏,后代索性姓了林……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古代交通又非常不便,不同地域的人取了相同的氏是极其有可能的,这些人的后世又以氏为姓,于是不同宗的同姓出现了。这还主要是贵族之后,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姓,后来索性随便取一个,那就更加什么姓都有了。因此,五百年前未必就是一家,很可能同姓者根本不是同一个祖先。
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很可能就是前面说到的这种情况。商纣王帝辛的胞兄箕子建立箕子朝鲜之后,给朝鲜半岛带去了商周的姓、氏,很可能全州李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或许是因为封地、或许是因为官职,又或许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李氏成为箕子朝鲜的一个姓氏并传承了下去。而这个李氏与中国的李氏无关,它就是朝鲜半岛的“土著”姓氏。
当然,自箕子朝鲜起,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不断,人员往来也相当频繁,会不会有个别中国的陇西李姓氏后裔迁居朝鲜并定居,这个真的很难说。再就是唐王朝的赐姓,他能给自己人赐国姓,难道就不能给臣服自己的外藩赐国姓吗?同样有这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的联系,但这种所谓联系只是偶然因素,连孤证都算不上。历史学讲究孤证不立,这连孤证都算不上,自然更不立了。
综上所述,李氏朝鲜的国姓李与唐王朝的国姓李虽然都是李姓,但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并不是一个概念,甚至“五百年前是一家”都谈不上。它们很可能就是自己中国和朝鲜半岛独立发展出来的两个同字的不同姓氏。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史料或考古出土实物可以证实全州李氏源自陇西李氏或中国的其他李氏。当然,偶然因素是可能存在的,但本着孤证不立的原则,这连孤证都算不上,显然是不能作为理据的。
唐太宗强占弟媳齐王妃?
唐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内诛杀了一母同胞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事后,李世民被册立为皇太子。不久之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禅位”,李世民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
无论李世民是为了自保也好、是因为野心膨胀也罢,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纯粹的政治斗争,无所谓好坏,与个人品格也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李世民干的另外一件事却颇为后世史家所诟病,那就是在李元吉死后纳了孀居的弟媳杨氏为侧室!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李世民居然把自己与杨氏所生的儿子曹王李明过继给了被自己杀成绝户的弟弟李元吉作嗣子……但是,对另一位对手李建成的遗孀郑观音,李世民却没敢下手,而是将其供养了起来,直至其寿终正寝(郑氏死于李世民之后)。
李世民纳孀居弟媳为妾这件事,历史上为其洗白者也并不鲜见!总结起来无非两类理由:
出于拉拢关陇世家的政治需要这是看起来最冠冕堂皇,其实最扯的一个理由!陇西李氏家族本就是老牌的关陇世家之一,关陇世家之间长期联姻通婚,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断骨头连着筋。更何况,弘农杨氏家族是前朝过气皇族,还剩多少号召力可想而知。李世民真心犯不上通婚与弘农杨氏家族联姻来拉拢关陇世家。
再者说,这位杨氏只是隋王朝宗室的小宗旁支,连代表弘农杨氏家族的资格恐怕都要打很大折扣!而且,在纳杨氏为妾之前,李世民已经纳了另一位杨氏为妾,而那位杨氏的身份也远比这位杨氏“根正苗红”得多!她出身隋王朝宗室大宗,是隋炀帝杨广庶出的女儿。以出身而论,此杨氏远比彼杨氏更能代表弘农杨氏家族,不是吗?如果要拉拢弘农杨氏、或者说以此拉拢关陇世家,纳隋炀帝的亲生女儿为妾已经完全可以达到目的了,李世民完全没有必要再捎上一位小宗旁支之后!
更重要的是,李建成的遗孀郑观音也不是出身小门小户,她出自荥阳郑氏家族,也是彼时的世家大族之一。虽略微有些牵强,但将其纳入广义的关陇世家范畴也并不能算错。换言之,李世民纳寡嫂郑观音为妾同样可以达到拉拢关陇世家的作用。但是,李世民并没有。
宣示胜利者的权威通过强占失败者的妻妾来达到宣示胜利者权威的目的,倒的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历朝历代这么干的人也着实不少。可问题是,在整个“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只是配角而已,真正的主角是李世民与李建成。如果李世民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宣示胜利者的权威,强占寡嫂郑观音为妾,岂不是效果更加明显?但是,李世民并没有。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此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么,只剩一种可能性:这就是纯粹的男欢女爱!李世民之所以纳杨氏为妾,就是雄性荷尔蒙泛滥,与政治没有太大关系。唐王朝的风气空前开放,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连庶母武则天都可以立为继室皇后,李世民纳孀居的弟媳为妾又算得了什么?本人甚至认为,杨氏在李元吉活着时就和自己这位二伯哥有染都不是没有可能!更何况,彼时李元吉已经死了,杨氏及其背后的大家族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现任皇帝李世民,被李世民看中之后,杨氏半推半就、投入二伯哥的怀抱再正常不过了。关陇世家之间的通婚本就是政治联姻,当初杨氏嫁给李元吉难道就一定是真爱吗?恐怕未必吧?嫁给李元吉是为了巴结陇西李氏,跟了李世民不同样是巴结陇西李氏吗?而且,还是个皇帝!比李元吉的齐王值钱多了……
李世民为何不纳郑观音李世民为何不纳郑观音?是因为提问者所说的不敢吗?有什么不敢的?李世民连李建成都给杀了,纳他的遗孀为妾又有什么不敢的?再者说,陇西李氏本身就有游牧民族鲜卑血统。在游牧民族的伦理观念中,兄亡弟纳寡嫂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说到底,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对寡嫂郑观音下手,只有一种解释——没兴趣!郑观音比李世民小一岁,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时郑观音已经虚二十八岁了。这个年龄在现在看来还非常年轻,不少女孩甚至还没有结婚。但是,在普遍早婚早育的唐王朝时期,二十八岁已经算是“徐娘半老”了!李元吉比李建成小十四岁,如果以这个年龄为参照,彼时杨氏不过也就十四五岁,无论如何也不太可能超过二十岁。正是那个时代的青春妙龄,李世民看上杨氏而没有看上郑观音再正常不过了。
再就是所谓“王八看绿豆”,李世民和杨氏“对眼”了。这也是人和牲口最大的区别,人对于配偶是有选择性的,不会是个女人就拉回家当老婆!或许郑观音的风格根本不是李世民喜欢的类型,而风情万种的杨氏更加符合李世民的胃口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并不是李世民不敢纳寡嫂郑观音,而是彼时的郑观音早已过了“青春年龄”,而且很可能不对李世民的胃口。至于那些给李世民洗白的人,也可以歇歇了。说李世民是个色鬼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了,但李世民真心不是什么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他纳弟媳为妾,未见得就是出于什么政治原因,虚二十九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雄性荷尔蒙分泌多了点而已……
独享专宠的皇后有哪几位?
历史上的皇帝都有三宫六院,真正能够做到独宠皇后的非常少,但也不是没有,比如汉成帝的许皇后、明孝宗的张皇后等等。
汉成帝独宠许皇后14年,看似一往情深,但还是禁不住岁月的洗礼汉成帝刘骜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在位期间把精力都花费在了后宫女眷身上,在政事上别说比他的祖父汉宣帝,就连他父亲汉元帝都比不了。不过,汉成帝最荒唐的时候是在统治后期,此前他曾经一度非常宠幸自己的结发妻子许皇后。
从辈分上说,许皇后该是汉成帝的表姑(她是汉成帝祖母的侄女)。两人虽然隔了辈分,但是年纪上差不多。由汉元帝做主,本着“不避表亲、亲上加亲”的原则,将许氏嫁给当时的太子刘骜。刘骜在登基以后,便立结发之妻许氏为皇后。
相传,许皇后年轻的时候,色艺俱佳,是后宫出了名的美女。因此,汉成帝刘骜即位好几年了,还是专宠许皇后一个人,就连其他的妃嫔都很难能和成帝接近。
史书记载说,许皇后在当太子妃时,曾经给刘骜生过一个男孩和女孩,但都不幸夭折了。此后,许皇后一直没有再生育子女,这成为她晚年失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成帝独宠许皇后14年,但由于许皇后没有子嗣以及年老色衰的缘故,渐渐迷上了其他女人。毕竟后宫妃嫔众多,许皇后的容貌却在老去。许皇后失宠后,汉成帝先后流连于班淑妤、曹美人、赵氏姐妹的温柔乡,终日纵情酒色,日渐昏庸。公元前7年,汉成帝在赵合德的寝宫突然暴毙,因为膝下无子,所以传位给了定陶王刘欣。
明孝宗独宠张皇后,虽然一往情深,但是所生的孩子却不争气明孝宗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只娶了一个女子的皇帝,他没有任何妃嫔,而皇后也只有一位,那就是张氏。
历史上有很多昏君,妻妾成群,终日沉溺于酒色,比如“后宫万人”的晋武帝司马炎,同时册立了“五位皇后”的北周宣帝宇文赟。这些皇帝不是因为酒色掏空了身体而英年早逝以外,就是留下后宫争宠的问题独自快活去了。
明孝宗的张皇后是他当太子时的结发妻子,一共生过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长子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非常宠幸张皇后,先后把自己的岳父、妻弟封为公爵、侯爵。当时,张皇后的娘家人常靠着皇帝的宠幸胡作非为,而明孝宗出于爱护张皇后的缘故,一律从宽处理。
明孝宗虽然是一代明君,执政勤勉,而且生活作风上也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地方,独宠张皇后,但是他的后继者明武宗却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
明武宗在位时期非常短,而且早早就撒手西去,没有留下子嗣。随着丈夫、儿子的相继去世,年轻时曾经得宠于后宫的的张皇后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晚年凄苦无比,抑郁而终。
宇文泰为什么被称为北周太祖?
周文帝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汉化鲜卑人,南北朝时期西魏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加入鲜于修礼的起义队伍。起义被尔朱荣镇压后,宇文泰成为其部将贺拔岳麾下。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杀尔朱荣,但军权仍然操在尔朱氏手中。不久,尔朱氏败灭,高欢位居丞相,并由此掌权。宇文泰跟从贺拔岳入定关陇。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因为与高欢关系失和而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宇文泰被授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都长安。从此宇文泰专制西魏朝局长达二十二年,宇文泰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扩大兵源。形式上采取鲜卑旧八部制,立八柱国。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奠定了其身后关陇政权一统天下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
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号其墓为成陵。宇文泰死后次年,其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子宇文觉即位天王,建立北周。本 名 宇文泰 字 号 字黑獭(一作黑泰) 所处时代 北魏→西魏 民族族群 汉化鲜卑人 出生地 代郡武川 出生时间 507年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本头条号:驴不打滚
独孤三姐妹历史原型?
独孤三姐妹的原型是历史上北周的明敬皇后、隋朝的文献皇后以及唐朝的元贞皇后
明敬皇后(?~558年),复姓独孤,名字不详,云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鲜卑族。北周时期皇后,大司马独孤信长女。
适婚的年纪,嫁给太师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随着权臣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宇文觉、拥戴宇文毓即位成为天王,受封为王后。
孝明帝二年(558年),难产去世。宇文毓称帝后,追封皇后,谥号为敬,史称“明敬皇后”,陪葬于昭陵。
元贞皇后独孤氏,西魏、北周时期重要将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第四女。北周明敬皇后独孤氏之妹,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之姊。嫁唐国公李昞,育有梁王李澄、蜀王李湛、汉王李洪、唐高祖李渊和同安长公主。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六日被其子李渊追谥曰元贞皇后。
文献皇后(544年—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第一任皇后,北周太保独孤信第七女。独孤伽罗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的嫡长子杨坚。不久,父亲在政争中失败被杀,家道中落。她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育有十个儿女,并辅助杨坚建功立业。隋朝开国后,册封皇后。
她“雅好读书、识达今古”,参预朝政,对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与杨坚并称“二圣” 。晚年主导罢黜宰相高颎、废黜太子杨勇,支持晋王杨广,引发后世争议。仁寿二年(602年),独孤伽罗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与杨坚合葬于泰陵,谥号“文献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