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被称为经是在什么时候,他在什么背景下创作此作品的?
《离骚》在创作之后就饱受争议,从其“含义”到“体裁”,再到创作背景,很多方面都存在争议。
讨论其创作背景和学术影响,需要从分别对其“含义”、“体裁”、“创作背景”进行分析。
“离骚”是什么意思,主要有三种说法。
离愁说: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王逸在《离骚》的注解当中讲:
离,别也;骚,愁也。二人都认为“离骚”是屈原被放逐之后的忧愁。这种说法流行最为广泛,容易被人理解。
离别说:
这种说法曾经流行过,但是在近代被朱季海先生在《楚辞解故》当中推翻了。
持此种观点人,其依据来自于《离骚》原文: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所以,离骚就是“离别”。但是朱季海就用了这一句同样的素材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反驳。
他说,屈原既然“不难夫离别”,就说明屈子之愁有大于离别者。这一论证十分精彩,一锤定音,自此“离别”说被淘汰。
牢骚说:
有人认为“离”与“牢”其实是一个字,只不过是因为楚地方言的差异。所以,“离骚”就是“牢骚”,《离骚》的创作就是屈原所发的牢骚。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持此论,在《次子瞻见寄》中有句:
贾生作传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除此之外,《汉书》的作者班固也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愤怼沉江”,其实是抒发“牢骚”的行为。
第二、“离骚”的体裁在汉代争论严重,《文心雕龙》的说法最为可信《文心雕龙·辨骚》一文当中称《离骚》是:
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是说《离骚》的创作在《诗经》诞生之后,汉赋兴起之前,是在北方为文学主流的情况下出现的南方文化代表。其韵律优美,篇幅较长,那么到底应该归属于抒情诗歌还是经传文章呢?这在汉代有很大的争议。
汉武帝喜欢《离骚》,所以淮南王就为《离骚》作传,他认为《离骚》继承了《诗经》的传统,有着“哀而不怨”的风格,所以应该是儒家经典。
但是班固反对,他认为屈原在《离骚》当中所写的故事在《左传》等儒学经典中都找不到依据,并且因为不受重视就沉江自杀的行为是为了彰显楚王的昏庸,即所谓“露才扬己”、“愤怼沉江”,所以不是经传,但文辞雅丽,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作品。
除此之外,王逸认为《离骚》所记事件虽然找不到依据,但其精神确实是符合儒家精义的,所以应该是儒家经典,汉宣帝、扬雄等人也基本上持此观点。所以汉代《离骚》又叫做《离骚经》。
这个问题在当时争论很大,后来经过刘勰的辨析,认为《离骚》:
取熔经意,自铸伟辞。即他从作品的形式、内涵等等因素入手剖析,判断《离骚》是一种创造性的诗歌,代表了南方文学的特征,而不是儒家经典。
自此,《离骚》是诗人写作的诗歌这一观点逐渐被人接受,不再将其划入儒家经典范畴。
第三、“离骚”作于何种情况,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离骚”的写作有人认为是一气呵成,也有人认为是分时段创作。从现今留存下来的版本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认为是一次性创作的观点,其中有一点是出现了悖论。
持此论调的学者认为,屈原投江而死,这种想法是在写作《离骚》的时候萌生的,所以付诸了实践。其依据就在于《离骚》当中多次提及了“彭咸”这个人名,表露出要向彭咸学习的想法。
悖论就在于此!
“彭咸”根据现有文献,只能确认是上古不得志的先贤,但其如何死法没有任何记录。而其“投江自杀”的说法是根据《离骚》而来。
也就是说,因为屈原最终是投汨罗江自杀,而《离骚》当中多次提到“将从彭咸之遗则”等话语,所以推断彭咸是投水而死。然后又通过“彭咸是投水而死”的推断,来论证屈原在写作《离骚》时就已萌生死志,想要投汨罗。
这就是一个悖论,用“观点”来论证“观点”,是没有科学性的。
所以,《离骚》是屈原在不断贬谪过程中逐渐创作的可性能更大一点,其创作背景是一系列的不得志。
《离骚》的争议到现在依然有很多,比如其内容当中提到过的很多植物、词语等等,在当时都是楚地方言。即: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可惜的是,这些内容在汉代之后就完全失传,所以很多内容到今天已经不可考证了,由此引发了很多的争论。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曾对其作过整理。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诗”尊为经典,定名为《诗经》。《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楚辞诗经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页数
433
内容简介
《诗经·楚辞》内容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称《诗》或《诗三百》,据传经孔子编纂整理,后来儒家把它尊为经典,称作《诗经》。《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共收集诗歌305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风俗、文艺等诸多方面,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媒体评论
书评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司马迁 文辞丽雅
国学经的范围?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
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诗经距今已有多少年历史?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是诗还是经?
《诗经》既是【诗】,又是【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500多年间古代奴隶社会生活。《诗经》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尊为【经典】,此后,才称为《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