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权太子,为什么清朝能统治中原三百年

天美资源网

红权太子,为什么清朝能统治中原三百年?

虽说“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是谬论!但一个事物能长期存在也是有原因的!就如同清朝距离我们最近、争议极多的中国封建王朝,前期大肆屠戮汉人,中期民变不断,后期落后挨打!然而就这样一个口碑极差的中国少数民族封建王朝,可以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那么刀客就来分析分析是何道理!

红权太子,为什么清朝能统治中原三百年

一、专制统治巅峰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主义的顶峰,清朝自然而然延续明朝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对中原地区展开强有力的统治!这个因素是一把双刃剑,优点在于维持中华民族大一统,对于领土疆域的控制力大为增强,缺点在于清朝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已在19世纪远远落后于工业革命的思潮,却凭借这顽强的封建势力做不到崛起复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席戴逸先生也就此分析过——清朝继承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难以撼动专制制度,并且在这一特定时期发扬光大,从而导致后续固步自封、逐步落后!

(节选自《戴逸文集·清前期史》)

二、缓和矛盾、恢复生产

诚然清朝立国之初与汉族存在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尤其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剃发易服”等民族高压政策更是臭名昭著!但清朝如果不去主动改变、主动调和这尖锐的矛盾,恐怕维持不了长达三百年的封建统治!自顺治皇帝亲政后,历代清朝君主大多数都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发展生产!对此有关历史文献大多有所记载!

(节选自《清史·浓缩版》)

除了废除清朝入关之初各种激化民族矛盾的弊政,清朝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帝王重视经济发展、减轻百姓负担,不仅让明末以外荒废萧条的社会环境再次恢复生机,也让久经战乱、渴望和平的劳苦大众再次恢复社会秩序,投入到小农经济发展生产之中!促进了中国经济实力的飞跃提升!例如康熙时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乾隆时期觸免钱粮等一系列便民利民的政策!让中国人口在清朝康雍乾时期爆发性增长到3亿,到了嘉庆道光时期更是增长到4亿人口。

(节选自李治亭《清史》)

三、国力雄厚、天下一统

一说到这里很多网友会质疑,清朝如果国力雄厚,为何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一败涂地呢?这里所说的清朝战斗力更更侧重于前中期尤其是康雍乾时期!康熙时期平三藩、收台湾、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三征噶尔丹、驱准保藏,雍正时期平定罗卜藏丹津起义、乾隆时期攻灭准噶尔汗国、廓尔喀之役等大型战事,不仅将困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边疆地区问题解决!还让清朝领土面积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节选自戴逸作品《论康乾盛世》)

清朝这一功绩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占据多少领土,更多的是一系列地方管理政策增强收复疆域地区的认同感和控制力持续一世纪以上!例如设置黑龙江将军统治东北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治理蒙古地区、设置伊犁将军整治新疆地区、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清朝的地方政策加强对领土管理和控制,在当今社会仍旧为我们提供借鉴参考意义!这也是清朝在灭亡之前仍保持1000余万领土主权的重要因素!

(节选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历代中国疆域》)

四、清朝帝王整体素质较高

或许清朝统治者个人能力和历史贡献之间参差不齐,但这十几位帝王之间基本存在一个共性——勤政!刨除皇太极、康熙、乾隆等功勋卓著的大帝之外,其他能力平庸的清朝皇帝例如道光帝、咸丰帝,他们可能有骂名、有屈辱,亦或者他们在位期间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不理朝政、沉迷酒色的昏庸君主!相反,他们很多时候都在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只是思想不够开明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清朝统治者的整体素质较高,工作态度相对严谨踏实!尽管他们出发点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相比其他王朝烂泥扶不上墙的昏君来说,清朝皇帝显然更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动力!从而更好的维护统治!

(上图选自人民网评价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文章)

好了,以上就是刀客列举的有关清朝统治中国三百年的四种原因!当然实际情况绝不只有四点!历史事物总是变化莫测,其中穿插着错综复杂的因素!不知道对历史有所研究的小伙伴有何看法呢?欢迎在底下留言!刀客最后再说一句,或许我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清朝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刻板,但刀客还是希望每一位真心喜欢历史的人首先树立起自己的历史认知,懂得客观合理的去评价历史事物!

明朝的官员为什么喜欢内斗?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面说过一句话:君主如果把他的国家事务交给几个人去办的话,这些人就会发生纠纷,想方设法成为他身边第一个奴才。

用这句话来解释明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官员争斗,似乎都说得通。

拿中国人更熟悉的话语来说,就是封建王朝治下,从来少不了党争。

如提问者所言,明朝的党争,似乎更加的典型,更加的激烈,更加的残酷。

铁锤文史准备用三个段落来阐述明朝官员的党争内斗。

第一个问题,明朝党争因何而起?

第二个问题,大规模党争从嘉靖时代开始。

第三个问题,明末党争,有阶层利益作为推进剂,也成为明朝亡国的加速剂。

第一个问题:明朝党争究竟因何而起呢?

千百年来,君权与相权之争,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史之中的命题。朱元璋是个乾纲独断的独裁者,利用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但是实际上这个是老朱自找苦吃。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要皇帝经手办理,就是三头六臂也干不下这个差事。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208件公文,处理424件事情。

朱元璋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值得佩服的事情。因为他是从底层一步一步锤炼出来的能力。所以说朱元璋的个人执政能力绝对是超然出众的。

永乐皇帝也不错,因为政治历练足够,个人能力也是相当过硬。但是到他那时候已经需要大量借助外脑了。所以内阁制度在永乐时代已经建立,一开始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但是随着事件的推移,内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如果说明朝初年几位能力卓越的皇帝可以以我为主,兼听内阁顾问意见来执政。到了后来内阁的作用越来越大,因为后来的皇帝多数长在深宫之内,养于妇人之手,哪里有足够的政治经验来解决天下大事呢。到了明英宗时期,内阁就开始掌握了票拟权。票拟之后还是需要皇帝最终拍板定夺画圈圈,后来那些皇帝哪里有本事裁决画圈圈呢,于是就开始利用他们最信任的太监。明朝开国皇帝吸取前朝那些历史经验,曾经定下规矩,不允许太监读书识字的,就是担心他们干预朝政。可是后来的皇帝打破了这个规矩,明宣宗时代就开始让大学士给选拔出来的小太监上文化课,就是为了代替皇帝画圈圈,到了明武宗时期,就形成了制度,内阁出票拟,司礼监太监代表皇帝在阁票上面批红。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人对这个制度会有深刻印象,电视剧第一集就充分展示了在这种制度严党、清流和司礼监之间微妙的博弈。内阁的辅臣不但代表的是封建士大夫阶层利益,也代表着相权的另类存在;司礼监则代表着皇权的威严。

在内阁和司礼监保持微妙平衡的同时,内阁内部的权力格局也产生了进一步的演化。最初的内阁是阁员共同负责,后来权力越来越集中在首辅身上,在内阁里面,阁老说话才管用。

所以,对于首辅职位的争夺,是明朝党争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在这个推动力的驱使下,首先是对于监察官员的争夺战。明朝的言官那是赫赫有名,管你是谁,只要有把柄落在言官手里,老子就敢在万岁爷跟前参你一本!有明一朝,被言官干下去的官员名单估计能排二里路。以此,明朝内阁首辅上台之后,就会选派自己的亲信去当御史,当给事中。根据《西园见闻录》记载,首辅上台之后,“选授御史,给事中,多切近乡人,亲友、死党。有所欲为,则托之昌言;有所欲去,则托之论罢”。言官成了官位争夺战中的先锋打手!

第二个党争的成因,是拉帮结派的山头主义。

大臣们在朝廷里面个个声称自己是天子门生。实际上这些人在朝堂之外,各自都有数不尽的自家门生。

唐宋之后因为科举的兴起,就产生了门生座主的流派风气。尤其是明朝中期之后,监察官员全部要通过科举选拔,而内阁掌握了科举考试。内阁的阁员甚至直接参与了会试和殿试的考试工作,根据《明史》记载,内阁大学士会试充当考试官,殿试充当读卷官,等到进士提名的时候,由内阁大学士亲笔撰文立石于太学。所以这个时候出来的御史、言官已经和内阁阁员形成了密切的师生关系。

清朝学者就曾经说过,明朝的时候,这种师生弟子之间的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密切。“得罪于父母者有之,得罪座主者未之有也”(《日知录集释》)。发展到最后,甚至是“宁负朝廷,不负举主”(《春明梦余录》)。所以你看到了明朝中晚期,今天你弹劾我,明天我参劾你,背后的动机绝不仅仅是为国监督这么简单。

第二个问题:大规模党争从嘉靖时代开始

提问题的人说:严嵩整夏言,徐阶整严嵩,高拱整徐阶,张居正整高拱。没错,明朝大规模的党争,就是从嘉靖时代开始的。

为什么嘉靖时代党争变得更加激烈呢?这是因为此时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加大。

排在嘉靖前面皇帝,就是那个著名的木匠皇帝正德,正德皇帝瞎胡闹了一辈子,终于在临死之前对宦官乱政开始反思,所以留下了遗诏,说“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

因为这个原因,从嘉靖到万历,“归政内阁”,内阁的权力进一步放大,对于内阁首辅的争夺战自然日趋白热化。无论夏言、严嵩还是张居正,都是赫赫有名的一代“权相”。而他们的上位和倒台,没有一家不是伴随着惨烈的政治斗争。

夏言用言官扳倒张聪,后来发现严嵩逐渐比自己更受宠,于是又指挥言官弹劾严嵩,结果自己斗输了,被皇帝斩首弃市,这可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啊。之后严嵩一手收拾夏言一派的言官,一手培植自己手下的言官,纵横嘉靖官场四十年不倒。而徐阶扳倒严嵩,也是利用了御史邹应龙的一枝刀笔;徐阶上位之后,高拱和徐阶不是一路人,于是又指使御史齐康弹劾徐阶,徐阶倒台之后,高拱最后连他的儿子也不放过,一路追杀过去,让徐阶的儿子们“多得罪”。到了张居正上台之后,张神童利用自己和司礼监冯保联盟的优势大力推动改革,活着的时候虽然有御史跟张居正叫板,最后都被张居正利用铁腕打压下去。但是张居正这边一死,御史言官马上群起攻之,最后张居正家族被籍没家产,亲属被牵连甚多,等同鞭尸。

第三个问题 明末党争,有阶层利益作为推进剂,更成为明朝亡国的加速剂

到了万历末期,明朝的党争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的趋势,这和明朝末年江南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形成,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有关系。

皇室,宗亲,宦官、勋戚这些大地主阶层和把持朝政的以地域身份抱团的浙党、楚党等集团,和代表江南中小地主和中下层官员利益的东林党,在利益上面呈现对立形势。

东林党人在政治上希望敞开言路,打破贵族和大地主集团在官员任命上面的垄断。在经济上反对贵族和大地主集团的土地兼并。东林党人代表了中下层社会的利益诉求,在民间拥有广泛的支持者。

万历皇帝死后,光宗上台,这个短命的一月皇帝上台之后干的最多的事情似乎就是在床上驰骋,结果不到一个月就玩的精尽人亡。但是光宗临死之前,嘱托东林党人拥熹宗上位,东林党随之上台。

上台之后,东林党人也没有干什么正经事儿,跟别家一样,大肆铲除异己,对于治国方略没有什么积极贡献。北方金兵攻陷辽阳,这伙东林党官员“每朝会,束手相叹而已”。

这个时候魏忠贤利用和皇帝乳母的特殊关系,逐渐获得皇帝信任,权力日趋壮大,被东林党打压的其他党派官员纷纷投靠到魏忠贤麾下,最后东林党人被阉党反戈一击,一时间树倒猢狲散,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等到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又是一番推倒重来,东林党东山再起,又是一轮清算。明朝末年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已经岌岌可危,内忧外患集于一身,这个时候满朝官员不去想着如何富国强兵,还陷于党争和倾轧之中,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诛杀袁崇焕,既有崇祯皇帝猜忌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党争倾轧治下的悲剧。

总结一下:明朝官场的内斗或者说党争,有着具体的时代背景。大的脉络是官员对于日益加强的内阁权力的追逐,同时夹杂着地域,宗派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纷纷扰扰的党争,让明朝官场昏天黑地,也让明朝的统治加速崩盘。

为何六部尚书都得毕恭毕敬?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但是官阶为区区四品。

但很多时候到了某种境界,品级高不高已经无所谓了,拥有的实权大不大才是重点。或者说同样是仆人,如果你是京城大官的仆人那么你的权力甚至比之地方官员都毫不逊色。

像九五之尊的皇帝没有字面上的品级不照样统御天下嘛,而司礼监掌印太监身为皇帝最信任的人,太监中的boss,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影子,品级低只是字面上低罢了,享受的权力和待遇比之内阁首辅都不遑多让!

所以六部尚书见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当然要毕恭毕敬了。

先说说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

提到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还是要解释一下与之相关联的内阁。(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原创)这样才可以解释更好。

内阁是明朝的特色之一,明初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统御六部,独揽大权。但这样一工作量就大大加强,碰上朱元璋这样强悍的开国皇帝,这样的工作量还勉强可以完成。但之后的皇帝就吃不消,于是建文帝时代设置的替皇帝分担政务的模式就有些内阁的样子了,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就彻底成立了内阁。

到了明成祖儿子明仁宗及其孙子明宣宗时代,随着内阁权力日益增长,都有再次拥有丞相权力的趋势。于是明宣宗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将国家的决策权分为“票拟”和“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然后呈上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土木堡之变,文官集团坐大,朝廷权力再分配。独揽大权的皇帝权力再也不复当年,所以开始找帮手了。

太监居于深宫之中,为皇帝身边近侍,备受天子信任。所以被抬出来与文官集团对抗甚至不死不休,这时候皇帝就居于幕后,来操纵平衡两方势力,来达到皇权独尊的效果。

某种程度上来说礼监掌印太监可以说是皇帝的代表,皇权的影子,加上明朝因为内阁制度加上皇帝要在幕后玩转两方势力,给人一种多懒政的印象,所以相应的皇帝“批红”权力就落到了礼监掌印太监手里。

但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有不得令宦官干政的祖训在,所以礼监掌印太监权力再大,字面上还是要意思一下,于是官阶只有区区四品。

可以说是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与内阁首辅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因为是皇帝亲信的原因,有时候还要压内阁首辅一头,更何况六部尚书呢。

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首辅如果合作就可以恢复丞相权力,甚至更大。(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原创)像千古一相张居正改革变法时就是与当时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合作,结成政治同盟。加之皇族李太后的支持和万历帝当时年幼少不更事,就拥有了几近皇帝的权力,才将改革进行下去。

礼监掌印太监如果与内阁首辅不对劲,那么基本上是两方共同治理朝廷政务的局面,皇帝居中来借以平衡打压。

礼监掌印太监官阶低又如何,拥有实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别说六部尚书要毕恭毕敬。在某些时候因为皇帝的特别信任,就是内阁首辅都要礼让三分的!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有人说明朝皇帝不理政事却总能掌控朝局不致大权旁落?

在说明这一问题之前,不妨将视野延伸。

宰相与皇帝

李斯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第一代宰相,在帮助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中起了重大作用。但当二世重用赵高之后,则郁郁不得志,终至身首异处。

周勃在平定诸吕中功推第一,又主议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但汉文帝一旦倾意于陈平,则不得不辞去相位。

唐代宰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但姚崇、宋璟为相均不过三、四年即罢,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却居相位达十八年之久。

可见,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宰相个人的进退及其权力的大小,从来就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否,并非明代的特殊现象。认为相权可以不受皇权控制的看法,显然是忽略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

问题还在于,虽然皇帝的信任程度并非稳定且时时出现转移,但相权仍然客观存在,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的兴替离合,以及明代中书省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清代内阁名为宰相实为闲曹而军机处为实际上的宰相府即说明了这一点。

首辅,真宰相

回到明朝,内阁的出现并形成制度,是明朝废除中书省后中央决策系统权力结构演变中的重大事件。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人们开始将内阁视为政府,称首辅为“真宰相”。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张璁宣称:“今之内阁,宰相职也。”世宗皇帝自己也认为:“此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但明代内阁的地位和作用,完全取决于皇帝对内阁、对首辅的信任程度。《历代职官表》的作者将这一看法表述得异常清楚:“总之均衡近地,职参密勿,其事权之属与不属,原不系乎宰相之名,而惟视人主之威柄以为操纵。”

司礼监

明朝成化以后的皇帝,除少数例外,多处深宫,极少召见大臣,内阁却无法左右朝政,更不用说出现威胁皇权的权臣。因为司礼监经常作为皇帝的代表,到内阁议事,或监临外廷。综合起来,正统以后,司礼监的权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皇位交替之时,司礼太监与阁臣同受顾命。这是永乐以来宦官参与皇位更替机密的进一步发展。如英宗朝司礼太监牛玉、孝宗朝的司礼太监戴义,都和勋臣、辅臣同受“遗旨”;穆宗则在遗诏中正式命司礼太监冯保与阁臣同受顾命;神宗死前谕内阁,命与司礼监协心辅佐太子。

二、出镇内臣的派遣和调动亦归于司礼监。从永乐到正统,出镇内臣均由皇帝直接调派。景泰时,内臣出镇遍于全国,调派之权逐渐归于司礼监。至嘉靖时,世宗竟说:“各地的镇守太监都是司礼监提交名单,我只是签字同意而已。”

三、会同三法司审录狱囚。仁宗时,曾特命大学士杨士奇等同三法司会审重囚。英宗正统时,始命司礼太监同三法司堂上官审录狱囚,以后成为定制,谓之大审,每五年举行一次。

对柄机要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将内阁和司礼监进行了比较和对照,长期在内府任职的刘若愚也将司礼监太监同内阁大学士进行比较:“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

沈德符和刘若愚以明朝人论明朝事,都指出了内阁和司礼监“对柄机要”即在国家事务决策中所构成的双重负责制。但从记载中,更可以看出司礼监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办事机关,它不仅仅是与内阁“对柄机要”,而是几乎可以和内阁、部院为首的整个外廷相抗衡。秉笔、随堂太监们并非是“照阁票批朱”,而是在对内阁票拟的依据即各衙门的奏本、题本进行认真的阅读以后,才进行批红,实际上是对外廷一切事务进行审批。并且,这种审批是以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名义进行的,故而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说内阁与司礼监“对柄机要”,其实是抬高了内阁的地位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司礼监的权威,或者说,是因为文人的“面子”思想而使他们不愿意面对司礼监压制内阁的事实。

一家不得独大

对于国家政务,内阁只是“共理”,司礼监才是“掌行”。但与此同时,司礼监也受着内外两个方面的制约。按明制,司礼监掌印一般不得兼掌东厂,以免权势过重;一旦司礼监官掌内廷出纳文书机关文书房,则须转衔内官监,以免司礼监同时掌批红和文书出纳而专权。虽然司礼监在内廷地位独尊,但御马监、内官监等在制度上仍具独立性,时常与司礼监抗衡,汪直之设西厂、刘瑾之杀王岳、范亨,实际上反映了内廷对司礼监的制约。

对于司礼监的越权干政,内阁可执奏,六部、六科可复奏;对于违法内使,诸衙门均可依律惩治。因此,虽然明代宦官权重,却也只能“为乱”而不能“为变”。而实际上,由于明代对宦官所进行的较为成功的道德教育,司礼监宦官(除极少数如魏忠贤者外)对于维护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倒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整个宦官系统,其实已是明代国家权力结构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正是有这样的内在牵制、妥协、合作,明朝皇帝即便不上朝,也能时时掌控权力,收放自如!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古代最黑暗的时代?

说明朝是中国古代最黑暗的时代,那就大错特错了。

明朝是结束从五代时期中原民族一直被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打压甚至统治,重新恢复中原王朝辉煌的朝代。从五代时期,自从幽云十六州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后,中原朝代就再无宁日,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掐着脖子,一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生活,甚至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统治。五代如此,北宋如此,南宋更是如此,到了元代,南宋灭国,被游牧民族建立的朝廷所替代。元末正是在朱元璋的领导下,中原民族才摆脱了游牧民族的统治,不但恢复了对中原的管辖,还重新夺回了对幽云十六州的统治,中原民族才重新拾起了民族自信,才重新恢复了万国之主的地位。岳飞的“还我河山”、陆游的“王师有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和辛弃疾的“梦里挑灯看剑”,最终都在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时期得以实现。明太祖有接续中华文明断层三百年之功。

而且明朝建立后,通过洪武之治、永乐之治和仁宣之治,明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军事强盛,成了当时世界强国。郑和下西洋,开通了与海上各国的联系;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加强了对北方边境的控制;多次北征抗倭,使大明国威远扬;不和亲,不纳贡,不妥协,表现了大明人的无畏气节;北京保卫战,崇贞到死不和解不逃走,表现了大明人宁死不屈的精神。大明的强盛,直到明神宗万历年间,经过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明朝实现中兴,四海靖平,万国来朝,让大明持续了二百余年。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古代最黑暗的时代呢?这主要是明朝在朱元璋及其子孙统治期间,出现了逆文明而动的事情和几起奇葩事情。朱元璋是叫花子起家,他一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而且他觉得元朝是以宽失天下。儒家治国,讲究宽猛相济,宽以济猛,猛以济宽。诸葛亮治蜀,曾因刘璋暗弱,法制宽松,而采取了比严苛的以法治蜀,才让蜀汉社会稳定,风化肃然。朱元璋也是如此,既然他认定了元朝以宽失天下,自然要施以重刑治国,让臣民畏法守法。于是朱元璋就以重刑施法,恢复了一些历史上久已消失的刑罚。如铲头会,这个刑罚是用来对付“顽民窜避缁流”的,把这些“盲流”抓起来,排成行掘坑活埋,只剩头露在地上,然后用大斧削过去,一斧头砍下几颗头来;刷洗之刑,就是把犯人剥光了放在铁床上,浇上沸水,用铁刷刷去皮肉;枭令刑,就是用铁钩钩住犯人的脊骨,吊起来示众;称竿刑,就是把犯人绑在竿上,另一头挂上石头;抽肠刑,就是把犯人绑在竿上,用铁钩钩入肛门,把肠子钩出,再在竿的另一端挂上石头,犯人的身体向上弹起,肠子也就全钩出来了;剥皮刑,据说在每一地的土地庙前都有剥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凡贪赃六十两以上的官员,一旦查出就要被剥皮萱草,剥皮萱草的模型,要放在官府公座的旁边,以警告后来的官员。这些刑罚听起来确实吓人,也确实震慑了一部分贪官恶人,但到晚年的朱元璋依然不得不承认,严惩酷刑依然禁止不住贪腐。除恢复古代酷刑外,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搞了两次大清洗,两案牵连斩杀四万五千余人,开国功臣差不多被清洗殚尽,以致“在靖难之乱”中,明廷几乎无将可派。也许朱元璋出身低微的缘故吧,倍尝世态炎凉,因此对人凶狠残忍,给后世以极不好的印象。但他禁止土地兼并,于民修养生息,发展经济等的一系列措施,却也让明初稳定繁荣,被后世称之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的子孙们也做了不少的奇葩事。比较著名的,像明武宗是著名的会玩皇帝,在宫内开集市,设豹房,又独自到民间鬼混,还好大喜功,宁王叛乱,明明是王守仁擒获,他却以镇国大将军自居,非要将功劳揽到己身。明武宗去世后,无子,就让别枝的嘉靖皇帝继位。先是嘉靖帝非要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尊为皇帝,生生将永乐皇帝争了一辈子才被认定的明太宗称号,给改成了明成祖;接着是多年不上朝,在宫中烧铅炼汞,意图长生不老,以致朝堂混乱,被奸相长期把持,倭寇猖獗。嘉靖帝的孙子明神宗万历皇帝也得了嘉靖帝的真传,刚登基时年龄尚小,重用辅政大臣张居正,来了个万历新政,让大明国势得以中兴,但是等张居正一死,本来十分尊敬张居正的万历帝,却性情大变,不但抄了张居正的家,将其家人尽充军发配,还尽夺张居正谥号,并将张居正尸体挖出来曝尸。不仅如此,万历皇帝躲进深宫,吃喝淫乐,长期不上朝,竟达二十余年,比他的爷爷有过之而无不及。万历帝之后的天启帝,却是个木匠皇帝,只知整日在宫中做木匠活,将军国大事竟全交给了一个太监魏忠贤,魏忠贤竟称九千岁,让人们在全国为他建生祠。好不容易等来个勤政皇帝崇祯帝,这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崇祯帝虽勤政,因其多疑,却勤不到点子上,本来继位初期尚可挽救的大明王朝,被他这么一勤政,竟自毁长城,大明也走到了尽头,他也五可奈何地吊死在了煤山。

正由于朱元璋及其子孙们做了不少狠辣奇葩之事,让人们一提起明史,就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有种像电影《倩女幽魂》那种暗无天日的感觉,顿觉明朝的残酷与奇葩,有点让人类文明不但没有前进,反而是倒退了,明朝那些事儿,也让人们不禁觉得,鲜血淋漓的明朝,真的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其实我们从总体看,从大明给人类带来的贡献看,明朝依然是一个推进人类文明向前进的王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