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意思?
意思是:北宋熙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到望湖楼上喝酒,酒后写的诗。
原诗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的精妙之处在于: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首先,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大师?
【语文大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01
诗人简介:
望湖楼,是五代时吴越王钱俶所造,又叫看经楼,在西湖昭庆寺前。
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因为与变法派的冲突而自请外调,在杭州任通判。
此时的诗人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斗争,心情慢慢变得晴朗起来,生活也渐渐悠游自在。
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诗人泛舟西湖,来到了望湖楼畅饮,趁着微醺的醉意,一口气便写下了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题:顾名思义,是诗人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望湖楼喝醉时写下的作品。
02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03
句子翻译
04
诗一二句:
翻墨般的“黑云”和跳珠似的“白雨”:
后两句:
“卷地风”和“水如天”:前一秒还是狂风骤雨,后一秒就雨过天晴。
诗人从望湖楼远眺西湖,水天一色,交相辉映。
仿佛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阳之气上扬,重浊之气下沉,世界变得辽远清朗,深邃宁静,别有一番惊喜。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作者用翻墨写出云的什么?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作者用翻墨写出云的“黑”。写出的云的颜色,以及云的来时的速度之快和它变幻之快.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整诗就是描写夏季暴雨的特征,来的速度快,雨大,但马上雨过天晴.很形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哪五首?
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共有五首,分别是: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第一首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第二首意思是: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第三首意思是: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第四首意思是: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第五首意思是: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