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多少年,到底是司马懿建立了晋朝还是司马炎

天美资源网

晋朝多少年,到底是司马懿建立了晋朝还是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咸熙二年(265年),拜为相国,袭封晋王。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人口增殖,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年),命令杜预、王濬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晋朝多少年,到底是司马懿建立了晋朝还是司马炎

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时年五十五,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峻阳陵。

司马迁史记写了多少年的历史?

“司马迁史记写了多少年的历史?”我是九卿臣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用了13年时间始完成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时间跨度极大,从上古神话时期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到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以下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部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

一、《史记》简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什么是“纪传体通史”:

我们先把这个“纪传体通史”拆分成纪传体和通史来分别了解。

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通史:连贯不间断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最有名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另外还有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好,下面再合起来看一下《纪传体通史》的定义:

纪传体通史:是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这一史书体例,为西汉司马迁所首创并成功运用于《史记》写作当中。

为什么说是司马迁首创呢?因为在《史记》横空出世之前,各朝各代的史官记录史实是以编年体或国别体来记述史实的。

编年体就是以时间为中心,按照年月日把同一时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罗列,以编年体形式编著的史书有很多,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等;

还有一种为国别体,就是以国家地域为单位来划分记录历史事件,国别体形式编著的史书也不少,如我们熟知的《国语》、《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此种形式。

2、《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一开始不叫史记,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由此可见,《史记》在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位置,一部《史记》代替了古代史书,堪称历史长河中最闪耀的那颗星。

全书共一百三十余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二、《史记》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毕生所愿就是要写一部古今通史,然而愿望未达成就死了,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为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夙愿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三、《史记》的取材:

司马迁的《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官府所储存的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对比,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四、《史记》的在书成之后的传播: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

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已少了十篇。

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五、《史记》的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后来的史官纷纷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2、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自《史记》以后,史学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在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

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4、《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5、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6、戏剧方面,《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六、为什么要读《史记》?

现在好多年轻人认为《史记》用文晦涩难懂,读来无用,且现在快消文化盛行,大家能迅速从一些能刺激眼球的流行文化元素中得到快感,但是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看书得来的小故事,看读史能带给人生什么样的体验,再看读《史记》有无必要?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炮制南京大屠杀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有个古板老学究,为人迂腐,好读史书,听完前线溃退的士兵诉说战况后,嘴里就不断念叨着“人太少,要出事”,当时朝廷动员人民撤离,老学究舍不得祖业,暂未撤离。当倭人开始图谋金陵时,老学究便下了决断,大举贱卖家产,更是不断念叨着“人太少,要出大事”。家里人觉得奇怪,因为当时无论是背井离乡,还是暂避风头,大举贱卖家产的人并不多,大家都觉得总有一天还要回来,不过因为老学究在家积威日久,贱卖家产也没人敢阻拦。家产变现后,老学究携家人一路逃至香港。多年后,子孙满堂,寿终正寝。

临终前几年,老伴问:“为何你当初有先见之明,料定金陵会有大屠杀?”老学究平静的说:“读史可知兴亡。国战,倭寇人少缺粮,金陵城大人多。倭兵如果迅速破城,就要短时间内解决数量多于己身百千倍战俘的口粮,还要终日担心哗变。虎狼秦兵在长平没能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成吉思汗更没想到好办法,难道小鬼子比他们更聪明不成?小鬼子只会做的更残忍和丑陋。” 老伴听后默然不语。老学究继续道:“有人在史书里看到的是一派胡言,也有人因读史而封侯拜相。我头脑愚钝,信了一辈子书,从中只看得出偷生保全之法,如今子嗣得以绵延,我也知足了。”

老先生从《史记》中白起坑杀长平战俘20多万人得到这保全一家人性命的宝贵经验,所以说读史明智,可以知兴替,也可以明得失。我们不说非得丰厚百姓,但是关键时候能救命啊!

总结: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录了上下3000多年的历史,能流传至今,是我们中国民族史学文化的瑰宝,如果没有《史记》,我们就不可能如此全面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史,如果没有《史记》,公元前481年以前的中国,将是一片不可知的洪荒。作为国人,都应该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我们不能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能够在未来走得更好!

我是九卿臣儒,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文字温暖人生。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大家还能有一点帮助,请关注并评论,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的动人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和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请删,非常感谢)

晋朝被谁灭了?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是被五胡所灭,东晋是被刘宋所灭。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据今几年?

东晋距今(今为公元2019年)已有1702年。 东晋建立于公元317年,亡于公元420年。用今年(公元2019年)减去建立时间(公元317年)等于1702年,建立时间距今1702年。用今年(公元2019年)减去灭亡时间(公元420年)等于1599年,东晋灭亡时间距今1599年。 此外公元纪年法没有公元0年,从公元前1年下来就是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年。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称“公元多少年”,这就是纪年法。

东晋学校怎么样?

2020年东莞东坑东晋实验学校收费标准(学费):小学7490元/学期;初中9500元/学期;住宿费1500元/学期;

东莞市东晋实验学校是由东豪教育集团投资创建,经东莞市教育局批准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小学和初中) 、集走读与寄宿于一体的学校,于2014年9月挂牌成立。学校坐落在东坑镇高新产业园区,环抱于松山湖生态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平均每班学生35人左右,小班化的实施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学校开办两年来,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2016年8月,东莞市百年名校莞城中心小学对东晋实验学校实施委托管理,这标志着东晋实验学校将全方位享受到莞城中心小学的优秀教育品牌、优质教育特色、名师队伍优势以及丰富教育资源。2016年9月,托管工作正式启动,莞城中心小学的管理团队、带教团队和专家团队全面进驻东晋实验学校,对我校的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示范引领。2017年3月,在市教育局的牵引下,石龙第三中学托管我校初中部,开创“二托一”模式的先河。

【办学理念】

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建设合格+特色学校

【办学特色】

小班化教学:平均每班学生35人左右,小班化的实施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