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怎么死的,不甘于苟且的李斯是怎样死的?
赵高联合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王后,赵高就一直担心李斯的权利随时会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够与李斯抗衡,所以在暗处处处迫害,比如每次都等秦二世酒色正酣的时候请来李斯,因而李斯的行为激怒了胡亥,赵高还在一旁进言称李斯造反,胡亥立即命人核查谋逆之事并将李斯下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胡亥说明情况但都被赵高扣下来,而且在赵高的安排下李斯每天都在狱中被严刑拷打,最后不堪忍受的李斯认罪,后被处以极刑,三代之内被灭族。
李斯真的因为一己之私?
李斯就是为了一己之私,在狱中把韩非子害死的。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这里说的很明白,韩非子被投入大牢后,李斯怕秦王反悔赦免韩非,就赶紧派人送给韩非毒药,逼迫他自杀。韩非想要向秦王陈述自辩,李斯也不让他去见秦王,韩非无奈之下,喝毒酒自杀。
秦王喜欢韩非的大才,很是后悔自己一时冲动把韩非投进监狱,于是写了赦免韩非的诏书,派人进监狱宣诏,可惜那时候韩非已经服毒自尽了。
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在主张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把道家、法家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统治理论。
他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加强君王的权力和尊严,打压权贵力量,依法治国,这些理论是法家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
秦王嬴政在初次看到韩非的这些文章时,曾经很感慨的说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意思是说,如果我能跟见到韩非,然后与他同游讨论交流一番,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
李斯就是嫉妒韩非的才华高于自己,害怕韩非一旦被秦王重用,那么他就会失去秦王的重用,失去他以后在秦国的地位。
在当时,韩非的名气远远大于李斯,他所著的书籍也被各国诸侯推崇。很可惜,他的母国——韩国的国君韩王安却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根本就没心思看韩非的著作,对韩非也不重用。
秦王武力逼迫韩王,让韩非入秦。秦王为了得到韩非,不惜用攻打韩国的方式,武力逼迫韩王,让韩非入秦。面对秦国强大的攻势,韩王只好把韩非送到秦国。
韩非来到秦国,作为韩非的铁粉—秦王嬴政,终于盼到梦寐以求的偶像,他不仅把韩非待以上宾,还与之通宵达旦的讨论治国安邦之术,并把他视为自己雄霸天下的知己。
与李斯卓越的口才相比,韩非写的著作很好,可是他天生口吃的残疾,让他说起话来有点期期艾艾,一时之间难以表达清楚他的所有理论和想法。
秦王在韩非来之前,充满了期望和憧憬,没想到韩非的口才如此之差,巨大的落差让秦王也感到很失望。
即便这样,秦王还是连续数日召见韩非。毕竟韩非是自己的偶像,他的理论自己也特别认可。
李斯害怕韩非被秦王重用,设计陷害韩非。短短的几天时间,让李斯感觉害怕。因为一旦时间长了,韩非肯定把自己的各种理论都能给秦王讲的明明白白,虽然有点口吃,也搁不住时间长啊。秦王嬴政重用韩非的话,那就肯定会威胁到自己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
当时正好发生了韩国间谍的郑国案,李斯于是借题发挥,说韩非是韩国王族,心里肯定是向着韩国,这样会影响大王你吞并六国的计划。韩非在秦国待久了,他这样聪明的一个人,那还不把秦国摸得一清二楚?他一旦回国,就会对秦国不利。这样的人,虽然有大才,但是不能全心全意为秦国和大王你所用,还不如找个过错,杀了韩非,以绝后患。
秦王正在为韩国间谍郑国案雷霆大怒,听到李斯这样分析,也觉得合情合理,既然韩非处处都把韩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留着这样的人也只能是个祸害,于是就把韩非下了大狱。
正如前面所说,韩非刚进监狱,李斯就赶紧派人送去毒药,逼迫韩非自杀。等到秦王从怒气中清醒过来,觉得韩非为母国考虑也是有情可原,除了这一点,韩非有大才,对秦国统一六国的建议和理论都是很对的。秦王于是下诏,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惜晚了一步,韩非已经被李斯毒杀。
李斯跟随秦王嬴政多年,早就把秦王嬴政的喜怒哀乐摸了个通透。再加上他本身也很有能力,所以才深得秦王宠信。
韩非的理论知识和著书立说绝对远超李斯,况且韩非本身就是王族公子,出身高贵,对很多事情看的很开,对师出同门的李斯也就没有什么防备之心。
而李斯恰恰相反。他出身贫寒,对自己好不容易在秦国得到的位置自然看的特别在意,对韩非将来有可能威胁到他的位置自然特别敏感,于是就借着韩国间谍郑国案向秦王进谗言,把韩非下了大狱,随即又送去毒药,逼死了韩非。
沙丘之变,更能说明李斯就是这样一个人。李斯这中嫉贤妒能的做法,在秦始皇死后他又用了一次。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最后一次出游,带上了小儿子胡亥、内侍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
走到沙丘时,秦始皇病重,临终前,留遗诏让扶苏继位。
赵高先是说服胡亥,同意改诏立胡亥为帝。同时,赵高又找到李斯,劝他同意矫诏,立胡亥继承皇位。一开始李斯坚决不干,赵高就告诉李斯,扶苏跟蒙家关系好,他一旦当了皇帝,肯定会把丞相的位置给蒙恬或者蒙毅,那就没有你李斯什么事了。如果你和我一起拥立胡亥为帝,那么丞相位置还是你的。
李斯最后同意了赵高的建议,与赵高一起矫诏,改立胡亥为帝,同时还下诏,让扶苏和蒙恬等人自尽。
从沙丘之变的这件事上,大家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李斯把自己的既得利益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为了保住他的丞相位置,他不惜与宦官赵高一起矫诏,改立了胡亥为帝,同时还逼迫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蒙毅自杀。
所以,他之前对韩非嫉才妒能,为一己之私,在狱中害死韩非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斯自作聪明,最后还是被赵高杀死。李斯死的特别惨。赵高诬陷李斯谋反,对李斯具五刑,夷三族!
夷三族很好理解,具五刑是酷刑。
哪五刑呢?
黥:脸上刺字;
劓:割掉鼻子;
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
笞杀之:用藤条或者荆条将人活活打死;
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
酷刑啊,绝对的酷刑!活活的把人整死不说,还带有侮辱人的味道。
李斯这样的死法,是咎由自取。
李斯把韩非和扶苏以及蒙恬、蒙毅这样的正人君子都害死了,你与赵高这个指鹿为马的小人为伍,他要杀你李斯,哪里还有人敢出面给你求情?
因此,李斯虽有才,但绝对是一个势利小人,他害死韩非,与赵高这样的奸臣沆瀣一气,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一点都不为过。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后人如何得知遗诏被篡改?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世界上根本没有永远的秘密。这几个人后来矛盾冲突激烈,互相厮杀,篡改遗诏的事很快被世人知道。
一、秦始皇之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中病倒,临终前,拟发诏书给长子扶苏。命他赶回都城主持丧事,把镇守边疆的事托付给大将蒙恬。这实际上确认了扶苏继承者的身份。
诏书封好,还没来得及授予使者,秦始皇就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
二、沙丘之谋:
当时,宦官赵高掌管皇帝玉玺和发布诏书。赵高与扶苏一向不和,担心扶苏继位会对自己不利,就扣押了遗诏。
赵高想篡改遗诏,立昏庸无知的十八子胡亥继位。怎样争取到丞相李斯的支持呢?
赵高深知:李斯出身布衣,一步一步走向相位,虽然位居三公,但是,时时担忧有一天会抓不住手里权势,荣华富贵华为泡影。赵高利用李斯的心理弱点迫其就范。
李斯得知赵高意图,当下反对:“篡改遗诏,大逆不道!”
赵高见正面游说无效,话锋一转,问道:“依丞相之见,你与蒙恬谁的功绩大?谁得扶苏信任?”
李斯黯然神伤:“我不及蒙恬。”
赵高说:“扶苏一旦继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手中,到那时,丞相怎么办呢?公子胡亥仁慈敦厚,是立嗣最佳人选。请丞相三思。”
此话触及李斯多年担忧的心病,一时间心乱如麻、没了主意,最终向赵高妥协。
赵高伪造诏书,立秦始皇十八子胡亥继承王位,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
三、鲍鱼之臭:
由于秦始皇死于皇宫外,太子之位未确定,担心秦始皇诸多儿子纷乱而起,争夺王位,又害怕伪造诏书之事大白天下。于是,便封锁消息,仍旧按部就班,队伍所经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
由于气候炎热,秦始皇的尸体慢慢腐烂,阵阵恶臭从车里传出。为了掩人耳目,赵高买了大量鲍鱼,将臭味盖住。一行人臭气熏天、浩浩荡荡地回到都城咸阳后,才能公开发丧。公子胡亥继位称帝,是为秦二世。赵高被封为郎中令,成为胡亥的亲信。
四、铲除忠良
胡亥原本昏庸,继位后不务政事,只是穷奢极欲地挥霍。赵高担心纸包不住火,立嗣之事败露,自己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向胡亥进谏道:“沙丘之谋,诸位公子和大臣都心存疑虑,这些人都有二心,臣每每想到这些,都替皇上战战兢兢。心腹大患不除,皇上怎可安乐一世呢?
胡亥说:“杀无赦!”
就这样,咸阳城一片血海。赵高先把屠刀指向蒙氏家族。蒙恬、蒙毅兄弟常年征战沙场,屡建奇功,位高权重,是赵高平生最忌惮之人。赵高捏造了危害国家的罪名,逼迫蒙氏兄弟自尽。蒙恬一生光明磊落,落魄至此,悲愤难当,仰天大喊:“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然后,吞药自尽。
六、铲除秦氏兄弟姐妹:
接着,赵高将屠刀转向秦王室。据史书记载:赵高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又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有公子想逃亡,却怕连累父母宗族,只得痛哭流涕、悲惨赴死。
七、铲除丞相李斯:
铲除异己后,朝中大事完全由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赵高野心膨胀,屠刀又转向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丞相李斯。
李斯面对危局,屡次想进谏秦二世。无奈,秦二世只顾花天酒地,常居后宫,根本不理朝政。
赵高深知胡亥沉迷酒色、不能自拔,十分反感玩兴正浓有人打扰。于是,每当胡亥与姬妾厮混时,赵高就通知李斯:“皇上正闲,可以奏事。”李斯连忙求见。如此三番,胡亥厌烦透顶,破口大骂:“李斯老贼!我闲时,他不找我;我越忙,他越找我。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趁机添油加醋:“李斯确有此意。沙丘之谋,李斯也是参与者,却没捞着好处,我们要谨防泄露。”
赵高看到胡亥变了脸色,继续编造谎言:“李斯的长子李由,跟反贼陈胜吴广是同乡,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李由不组织镇压叛军,导致事端越闹越大!”
胡亥大怒,不加调查,就抓捕李斯父子,交由赵高审讯。
赵高天天对李斯父子严刑逼供。李斯被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被迫承认谋反。于闹市中腰斩而死,诛灭三族。李斯临刑之前,对次子说:“我想跟你再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打猎,可惜不可能做到了!”想来,李斯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应该就是参与了沙丘之谋。
八、指鹿为马:
李斯一死,赵高肆无忌惮。渐渐不把秦二世放在眼里了。有一天,赵高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说:“臣进献一匹骏马,供陛下赏玩!”
胡亥虽然昏庸,但还分得清鹿和马。他失声笑道:“这明明是头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着脸问众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
惯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大臣说:“这是马。”
不知赵高意图的大臣说:“这是鹿。”
慑于赵高淫威的大臣沉默不语。
胡亥茫然不知如何是好。赵高说:“陛下您冲撞了神灵,一时糊涂了,快请去沐浴斋戒。”
秦二世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都杀掉,从此,众大臣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对抗赵高。
九、秦朝气数,丧失殆尽:
可怜千古一帝秦始皇打下的江山,被赵高弄得千疮百孔,秦朝气数,丧失殆尽。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想了解更多麻辣历史,请果断点击关注!
李斯发明什么字体?
小篆。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赵高是如何说服胡亥和李斯隐瞒秦始皇驾崩的?
公元前二一零年七月的一天,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中,驾崩于邢台沙丘。中车府令赵高说服皇幼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三人密谋伪造诏书,逼迫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由胡亥继承了皇位。史称“沙丘政变”。
赵高是如何说服胡亥、李斯参与到他一手策划的这场政变阴谋中来的呢?
赵高的出身并不高贵,只是因为自身所具备的三大特点(办事勤奋、精通法律、擅长书法)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被任命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还做了胡亥的老师。
秦始皇赐诏给扶苏,赵高感到了危机。因为自己和扶苏不是一路人,扶苏继位,不仅威胁到自己现在的所有,更会影响到自己深藏不露的远大抱负。秦始皇一死,赵高如释重负,认为当前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必须把握住。完全可以用瞒天过海之计,篡改遗诏,重立太子,化险为夷。现在遗诏和玉玺都被自己掌握,形势非常有利。但光凭一己之力难以成事,还需要胡亥和李斯的配合。那么,他们倆会听从安排吗?经过分析,赵高认为完全有可能:
第一,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享有的荣华富贵无人能及,这么大的诱惑力胡亥根本无法抵抗。甚至有可能原本就是他梦寐以求的。
第二,李斯出身布衣,好不容易才得到目前的一切。来之不易最怕失去。恰恰扶苏继位就能让他所拥有的化为乌有,因为他和扶苏的政见不同,扶苏怎么会留用他呢?
深思熟虑后,事不宜迟,赵高立刻去找胡亥。“沙丘政变”拉开了帷幕。赵高对胡亥说:“皇帝给你大哥写了一封诏书,日后他当皇帝,而你却连一块封地都不会有的。你想过这些吗?”
胡亥说:“这有什么,都是已经安排好的能有啥想法?”
赵高说:“不能这么讲,现在天下大权、他人的生杀存亡都由你和我、李斯三人掌控。当臣子还是当君王,治人还是治于人其结果不可同日而语。你要三思啊!”
胡亥心动了,但还是有顾虑,说:“行不义不孝之事可是大逆不道的,何况我才能浅薄,天下人怎会服我,到头来不但自身遭殃,国家还会灭亡。”
赵高说:“错也!你看商灭夏、周灭商都是下犯上臣弑君的事,天下人都没有说他们不忠,反而称赞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卫君杀了自己的父亲,卫国人民却称颂他的功德,连孔子都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哪里是不孝呢?做大事的人绝不能为小节所困,否则日后必有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会后悔的。大胆果断勇往直前,鬼神都得回避,成功指日可待。”
胡亥长叹道:“既然如此,就按你说的办吧。”
说服胡亥后,赵高转身去做李斯的工作。赵高开门见山说:“现在的形势你很清楚,我要强调的是皇帝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现在我倆说了算,你说呢?”
李斯断然回绝:“这种亡国的话是我们为人臣该说的吗?”
赵高说:“别激动,听我解释。我问你,你在才能、谋略、声望、功劳以及和扶苏的关系方面同蒙恬比怎么样?”
李斯说:“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你什么意思?”
赵高说:“我在宫中当差二十多年,从未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能够封爵而又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告终。在皇帝的二十多个儿子中,就数胡亥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贤士,是继位的最佳人选。你再考虑一下吧。”
李斯说:“你该干啥干啥去吧,我只知执行皇帝的遗诏,命运交由上天安排,没什么可考虑的。”
赵高说:“难道平安中有危险,危险中有平安的道理你不懂?在安危面前优柔寡断,怎么能算圣明的人!”
李斯说:“我本来是上蔡街头的普通百姓。承蒙皇帝厚爱提拔,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也都是地位尊贵待遇优厚。我不能辜负他的重托。我可不愿跟着犯罪。”
赵高说:“圣人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从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现在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知道他在想什么,咱不能跟他过意不去,犯糊涂呀!”
李斯说:“违背天意的事做不得,不会有好下场的。你看看晋代和商朝发生的那些事吧!”
赵高说:“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配合一致,就不会出差错。你听我的话,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如果不听我的,一旦扶苏继位,他肯定重用蒙恬任丞相,你将会被罢免。更要命的是,你和他政见向来不合,这是朝中大臣人尽皆知的。到时随便找个理由,你就将身败名裂,而且一定会祸及子孙。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能够转祸为福。现在,是祸是福就在你的一念之中!”
这一番话份量太重,无情地击垮了李斯心中最后一道防线。他挥泪叹息,低头依从。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需要作出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后者。
赵高终于成功说服了胡亥和李斯,他们三人结成了联盟,悄无声息地上演了一出惊天动地的“沙丘政变”大戏。
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从此开始了后人所已知的进程。